APP下载

显微手术切除32例镰旁脑膜瘤体会

2014-04-01淮,朱

淮海医药 2014年1期
关键词:脑膜瘤脑膜骨瓣

王 淮,朱 成

镰旁脑膜瘤生长在大脑纵裂内,基底附着于大脑镰,瘤体多被皮质覆盖,属多发的颅内脑膜瘤类型,约占脑膜瘤总数的11%~13%[1]。由于肿瘤生长缓慢,早期临床症状多不明显,后期出现颅高压及定位性症状时体积已较大。瘤体大部深埋在皮质下方,有时可向双侧生长,周边比邻重要血管和脑功能区,手术切除难度较大,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笔者2009年1月-2013年2月对32例镰旁脑膜瘤患者采用了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32例患者,男13例,女19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2.3岁。病程为4个月-6年,平均年龄2.5年。

1.2临床表现 本组32例患者,17例有头痛、头晕;8例对侧肢体偏瘫;7例为癫痫发作;视力下降8例。21例有不同程度的对侧肢体感觉减退。

1.3影像学资料 本组病患术前均常规行头颅CT及MRI检查。CT显示为颅内球形、半球形或分叶状占位影,脑外生长,位于大脑镰旁一侧或双侧,广基与大脑镰附着。平扫为等或稍高密度影,部分有钙化影,周围多有程度不同的指状脑水肿带,相邻脑组织结构可受压变形或移位;增强扫描病灶多有明显强化。MRI平扫肿瘤在T1加权、T2加权像上多为等皮质信号,周围脑组织水肿带在T1加权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如瘤体内血供丰富可见流空效应,注射Gd-DTPA后肿瘤在加权像上呈明显的均匀强化。MRI可提供三维图像,有利于了解肿瘤与邻近结构的关系,显示瘤周包绕、移位与侵入的血管;了解瘤体的血供以及有无囊变、坏死,帮助术中精确定位,加权像上信号强度的变化可供判断脑膜瘤的性质。本组单侧病灶15例,双侧病灶17例。肿瘤直径范围在3~7.5 cm。按矢状窦的分段标准区别瘤体大致位置,其中8例位于前1/3区域,24例位于中、后1/3区域。

1.4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手术体位:瘤体位于前、中1/3取仰卧位,后1/3取侧俯位,使用Myfield头架固定头部。手术入路:瘤体位于前额部多取过中线的大半冠状切口,在顾及美观的同时可充分暴露肿瘤。中后1/3瘤体多取过中线的马蹄形皮切口。带蒂或游离骨瓣开颅,一般采用单侧骨瓣,过中线1.0 cm,可在矢状窦两侧钻孔,形成骨瓣时避免损伤矢状窦。若肿瘤向大脑镰两侧生长,骨瓣应选择瘤体较大侧或非优势半球侧,对侧多可获得满意处理,不必双侧骨瓣开颅,给患者带来较大手术创伤和风险[2-4]。肿瘤切除:在显微镜下(放大7倍),沿肿瘤外缘1~2 mm处切开硬脑膜,沿前后边缘逐渐向中线剪开,要尽量接近矢状窦缘,小心勿损伤矢状窦,近中线处硬膜下常有与之粘连的皮层静脉走行,掀开硬膜时要注意处理,避免不必要的损伤出血,向中线悬吊硬脑膜。沿蛛网膜间隙和肿瘤包膜逐步分离,并向外牵开覆盖的脑皮层,多可满意暴露。自大脑镰附着处向深部逐步离断,结合瘤体内分块切除,可交替进行,最终全切肿瘤。受累的大脑镰可予反复电灼或予以切除。局部硬脑膜如有缺损,可取自身筋膜或人工脑膜修补,防止术后脑脊液漏。

1.5治疗结果 肿瘤切除程度: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本组病例达到I级切除的28例,Ⅱ级切除的4例。术前对侧肢体偏瘫的8例中,术后有7例恢复正常,只有1例未完全恢复;术前癫痫7例,术后有4例癫痫消失,3例发作明显减少。视力下降8例术后均不同程度恢复,无死亡病例。4例Ⅱ级切除者术后加行伽玛刀治疗。32例均得到有效随访,随访约2年,随访期内无肿瘤复发。

2 体会

目前镰旁脑膜瘤最可靠的治疗手段仍是手术切除。原则是应用显微技术尽量全切肿瘤,防止复发。镰旁脑膜瘤发现时一般体积已较大,深埋大脑纵裂内,有时凸向大脑镰双侧生长;接受颈外、颈内动脉的双重供血,血供多丰富。毗邻重要血管及脑功能区,传统手术全切难度大,如处理不当,易引发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肢体瘫痪、癫痫甚至死亡等。显微外科技术目前已较成熟,利用显微镜良好的放大和照明作用,可精确地分离瘤体与周边结构,保护和利用蛛网膜间隙,保护肿瘤周围供血动脉及毛细血管,减少盲目性出血,保持术野清晰,避免脑组织、回流静脉及静脉窦损伤,提高肿瘤全切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2,5-6]。

显微手术取得成功要求术者能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熟悉病变区域的解剖结构,掌握精确、轻柔的镜下操作技术。笔者针对本组病例的体会:(1)手术入路的选择:术前应仔细研究CT、MRI等影像学资料,准确定位。笔者体会切口及骨瓣范围最好设计稍大些,利于充分显露肿瘤及其附着的部位,方便手术操作及控制出血、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2)熟悉周边复杂的血管结构:镰旁脑膜瘤血供源自大脑镰脑膜动脉分支和大脑前动脉的分支。回流血管包括中央沟静脉、皮层回流静脉,大脑镰附着处及其外周扩张的静脉血管[4,7]。其他重要血管包括上、下矢状窦,胼周、胼缘动脉。术中注意仔细分辨,在显微镜下,细小血管可清楚显现,对任何小血管不可轻率的电凝切断,必须确认为供应肿瘤者,方可电凝切断。尤其要注意保护较大回流静脉和中央沟静脉,避免损伤后引发严重脑水肿,术后出现不可恢复的肢体偏瘫和语言功能障碍[2,7-8]。(3)暴露肿瘤时,应沿肿瘤包膜及蛛网膜层逐步分离瘤体,尽量减少牵拉脑皮层,长时间牵拉会导致严重的脑皮层损伤,尤其在重要功能区,过度牵拉会导致皮层和重要回流静脉损伤,引起术后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对较大、位置较深的肿瘤,靠牵拉皮层、降低颅压等实在暴露不理想的,宁可切除部分非功能区的脑皮层以利于显露肿瘤[3-4,6,8]。同时,皮层造瘘也有利于保护汇入上矢状窦的桥静脉。术中操作应轻柔,尽量利用蛛网膜问隙分离瘤体、注意保护脑皮层浅静脉,应尽量保护引流至上矢状窦的桥静脉,减轻术后反应[6]。(4)肿瘤的切除次序:镰旁脑膜瘤起源自大脑镰,血供主要来自大脑镰。对较表浅且瘤体不大、基底窄的可直接沿大脑镰向深部离断肿瘤附着面,可首先切断供应血管,有效控制出血,再沿肿瘤包膜、蛛网膜层分离瘤体,电灼包膜使其收缩,最后完整地将肿瘤全切除,大脑镰受累处予以电灼处理,防止复发。对体积大、位置深、基底宽的大型肿瘤,难以直接从与大脑镰附着面离断,应先电凝包膜并行瘤内分块切除,逐步缩小瘤体,取得一定空间后再从大脑镰附着面向下离断,可交替进行,结合外缘的逐步分离最后全切瘤体。尤其对血供丰富的肿瘤这样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减少因牵拉瘤体造成对周围结构的骚扰,减轻术后并发症。对于瘤体已凸向对侧生长者,当对侧残留瘤体较小时,可直接切开大脑镰予以切除。如对侧残留较多,暴露不清晰的,则仍需打开对侧硬脑膜进行切除,最后将受累的大脑镰一并切除,若肿瘤累及下矢状窦,可电凝后一起切除[4-6]。

总之,利用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镰旁脑膜瘤基本能达到全切除,术中对重要的血管、脑组织能做到有效保护,防止并发症出现,减少复发率。

【 参 考 文 献 】

[1] 毛 颖,周良辅.现代神经外科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429-445.

[2] 雷 鹏,翁潮弟,王 钰,等.大脑镰矢状窦大型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8,13(10):436-438.

[3] 宋毓鸿,高进喜,郑兆聪,等.骑跨型镰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12,17(6):267.

[4] 姜明春,刘 锋,吕世刚,等.矢状窦、镰旁巨大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1,10(9):950-952.

[5] Sughrue ME,Rutkowski MJ,Shangari G,et al.Results with judicious modern neurosurgical management of parasagittal and falcine meningiomas. Clinical article[J].J Neurosurg,2011,114(3):731-737.

[6] 何升学,张岩松,刘宏毅,等.显微手术切除脑中央区双侧巨大脑膜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4):391-393.

[7] Raza SM,Gallia GL,Brem H,et al.Perioperative and long-term outcomes from the management of parasagittal meningiomas invading the superior sagittal sinus[J].Neurosurgery,2010,67(4):885-893.

[8] 周赤忠,叶 青,付 伟,等.矢状窦、大脑镰旁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1,16,(6):354-356.

猜你喜欢

脑膜瘤脑膜骨瓣
改良外伤大骨瓣手术在重型脑外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Ommaya囊与腰大池介入对结核性脑膜脑炎并脑积水的疗效对比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脑膜膨出及脑膜脑膨出的临床意义
脑膜癌病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分析
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在对冲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观察
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双侧平衡去骨瓣对重症闭合性颅脑损伤的治疗效果观察
脑膜异常强化的MRI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