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xt研究在X学院听力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作用
2014-04-01毛艳姣
夏 娟 毛艳姣
(湘南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
2007年教育部颁发《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支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并给与足够的学时和学分,应大量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各种基于计算机和网络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与条件。要求还阐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各高校之间情况差异较大,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一 课堂的context及其研究意义
课堂是教与学的发生地,狭义地来看,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共同发生作用,实现教学的目的;而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课堂存在于师生共同生活的学校中,学校又与其外部环境密切相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课堂当中的教与学是受一切与教师和学生有关的一切看得到或者看不到的因素所影响的,而这一切因素,我们就称之为context。在这里,context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且总是随着时间而改变,它综合了人、地方、时间、文化以及空间,而这些因素之间同时又彼此影响。学界普遍认为context可分为macro和micro两种,Holliday(1994:13-15)认为,macro context包括一切作用于教室内的教学活动的更广阔的社会、制度和教学机构的影响力,Holliday引用了Van Lier(1987:7-8)的观点称,这一更大范围也包括家庭与学校的关系,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的相关地位,学习者的态度以及与之发生关系的一切群体,macro context的观点需要我们研究教室是如何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与此相对,micro social context则包含教室内的团体动态的社会心理因素,而根据Van Lier的说法,就是语篇语境或者说交互式语境。Hywel Coleman(1996:1)认为教室中的context研究要着眼于语言教学发生的外界相互重叠的环境因素,包括学校等教学机构所处的国际的、国内的、民族的、社区的、行政的、职业的、政治的、宗教的、语言学的、经济的以及家庭的环境,同时这些环境也在这里发生相互作用。
之所以要研究语言教学的 context,根据 Martin Wedell(2009:30-31)的研究,可以归纳为这样几个方面:学校会因地理位置的不同、离人口密集地的远近、交通网络的便利与否、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语言学习者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变化,而上述因素引起的变化则会影响人的教育观念,教师和学校领导的类型和风格,班级的大小,教育基础设施的质量。从以上研究者的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课堂不是孤立的,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它无可避免地与外部世界密切联系着,我们对于X学院教学的context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等于我们掌握了这里的教学实际,从这个实际出发,我们的教育改革才能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从而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
对于本文所关注的听力课堂教学来说,context的研究更加必要。这一点将在下面X学院的context研究中具体阐述。
二 X学院的context研究
在本文中对macro context的研究包括X学院中学生和教师对待英语学习和教学的态度,X学院的教学设施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要求,X学院所在省和市的经济、政治、行政机构对于教学产生的影响,可能影响英语学习和英语教学的财政支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和英语教材;micro context的研究则针对教室的布局,教室的环境,课堂用语以及课堂互动。
(一)X学院英语听力课堂的macro context研究
X学院位于湖南省的C市,是一所以培养师范生和医学生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C市地理交通位置便利,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展形势较好,有着特色的旅游资源,C市的英语培训机构很多,不少的初高中生的家长很愿意到 X学院请学生做家教,培训机构也经常到 X学院招兼职老师,英语沟通能力好的学生更受青睐。
在本论文的研究期间,X学院共设置有15个非英语专业的系部,共有4个共256座的语音室,2个共128座的英语自主学习室,而全院每年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约有7500多人。X学院32位专职大学英语教师负责全院所有非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而制定,对于听说有了更加高的要求,对于精度课文的每一个单元要求上一次配套内容的听说课,并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实现互动式教学,采取交际式教学法,大纲要求大学英语教学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全面综合提高,同时对于大学英语四级有一定的要求。虽然大学英语四级改革以来取消了以往的四级证书,淡化了“过”级的概念,但是普遍在师生的心目中,仍然以426的总分作为四级过级的标准,学院虽然没有强制性要求学生过级,但是学校的毕业也仍然与四级考试成绩有一定的关联。大学英语课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教材,分精度和听力两种,从学生入学起连续开设两年,学生在第二年第一学期允许参加四级考试,现行的四级考试的听力占整个考试比重的35%,因此学生和老师对于听力的学习都很重视。X学院的学生大部分来自中小城市或者农村,学生的听力水平普遍偏低。学院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购买了信雅达英语自主学习系统,该系统涵盖多种听力材料,有英文电影、歌曲、新闻、文章朗读到听力试卷等等,学生可以用电脑登陆该系统自主学习英语。
学院每年都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学比赛,在湖南省英语省级教学比赛中还特设英语视听说课型的比赛。教师之间也被要求互相听课,每一学年度普通教师之间的互相听课课时数不得低于12课时。教师的课酬标准根据教师的职称、上课的课时和班级的大小而有所不同。而教师的职称评定则包括对于教师的学术论文发表量、教师的科研和教学等所受奖励奖励、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受教育程度、教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学生及各级教学部门对教师的评价等的综合考量。
(二)X学院英语听力课堂的micro context研究
X学院所有的课堂沿用传统的教室布局,为了研究micro context,我进行了课堂观察。
1.课堂观察的重要性。根据Angi Malderez(2003)的观点,观察就是用看、听等一切感觉去收集信息的一种方法,认知、理解、评价和反应通常看起来是同时发生的,在教育实践中,观察是作为一种辅助理解和深化认识的手段被普遍应用的,通过观察我们能够指导教育形势,评估教育实践,从而做出改进的方案。Lyle Bachman(2004)在列举进行对外英语教学实证研究的一系列方法时指出,要在观察的基础上理解教育实践并做出改进,并且强调这里的实证研究是指一切研究者观察世界上各种现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解然后运用这种理解去做出研究的决定或者总结的行为。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非常重视教学观察,因为通过教学观察可以使教学意识得到提高和增强。在特定的context下去进行课堂教学观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好教师与好学生是什么样子的,他们的期待又是什么,怎样教或者怎样学,怎样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怎样使用教科书,怎样使课堂教学符合语言教学的预期目标,怎样使课堂教学符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要求,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和谐有效的良性互动,怎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课堂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是怎样影响课堂教学的,课堂又是如何适应外界形势变化的。在了解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能更好的理解教学策略,并调整教学实践以适应教学的context,最终改善教学效果。
此外,从观察中收集的数据也是实施教学研究的第一手最好的资料,这些资料成为学术研究的基石,最终有利于适合教学实践并对其有着实际指导作用的学术研究成果的产生。
2.课堂观察结果。我选择了两个大一的班级进行观察。A班有56个学生,专业为新闻;B班有136个学生,专业是临床医学。之所以选择这两个班级,因为他们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A班是文科学生而B班是理科学生;A班从人数上来说在X学院是标准班而B班则为大班;A、B班老师分别为M和W,他们家庭经济状况和性格差不多;W的教学年限已经到了评职称的最低要求,而M则暂时没有评职称的机会;W经常参加各种教学比赛,M则相对很少。
我坚持听两个班的听力课各六次,并将每个班的观察记录做了总结。
A班每次听力课开始时都会有一个同学上去做一段准备好的跟当前所学单元有关的演讲,M 老师每次都围绕演讲技巧、语音、语法等方面做一次点评,学生表现好的情况下会带动其他学生的情绪,但如果学生表现很沉闷,其他学生也会表现得很沉默。在听力练习部分M老师每次会将一整套题按照题型拆成四个部分,一个部分听完然后立即对该部分的答案,错误比较集中的题目M老师会重复放一遍,然后直接对正确的选项进行讲解。听力之后马上会进入到口语环节。口语练习第一步是带听力任务的一个视频展示,任务多为选择题,视频内容是当堂课听说主题相关的四到五个人物谈话,听力任务是针对人物谈话的内容设置的。在这一部分我注意到鲜少有学生做笔记。第二步是句型学习,在这一部分是操练一些针对本单元口语练习所总结的一些可用句型。第三步是分组练习,要求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对话练习,在这个部分M老师会走下讲台倾听学生练习,时而提出一些建议。第四步是展示环节,M 老师会要求学生自愿站起来展示所练习的内容,但是往往自愿的学生不多,而且要等比较久的时间,所以久而久之M老师就习惯了点学生表演,而点的学生总是固定的一些学生。纵观口语环节,反而是前面两个部分气氛比较活跃,后面比较程式化。
B班每次听力课首先会将一整套题四个部分连续播放一遍让学生做题,然后给出答案,同时对于整套题当中出现的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单词、词组做一个讲解,然后让学生在第二遍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带着答案听,之后再有疑问的,W 老师会一句一句将有疑问的题目进行放送,比较难的部分会做一个解释。在W总是特别强调要求学生们在第二遍听的过程中做笔记。听力部分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多,学生会在提出疑问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见解,如果是理解上的偏差,那么在讲解的时候师生之间会有一个争论的过程。听力题目讲解完毕之后W老师会做一个小结,从学生的错误部分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往往W还会联系之前听力课出现的同类问题进行反思教学,引导学生们思考错误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口语练习环节的第一步W老师也是让学生看视频,不过对于人物谈话内容的总结 W是让学生来做,W 点学生的方式比较随意,往往采取点学号或者接龙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学生们在听的时候比较紧张,会有不少学生做笔记。在一些同学们回答完之后W会给出选择题,不过因为讨论的最后都比较接近正确答案了,因此此时给出的选择题不是用来判断而是用来做一个修正式的总结。第二步W会讲一组元音的发音知识,并进行操练。学生在这一部分显得比较感兴趣,因为W会在这里再现听力部分学生们有关语音障碍影响听力的例子进行解析。不少学生主动起来模仿,然后W给出点评和改进意见,最后是提供材料给学生们大声朗读操练。第三步W让学生们继续熟读本单元提供的有效句型,但强调学生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发音。第四步是分组练习,这一步W用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方式,就是分角色,每一组都是一个角色,每个组员之间可以合作找到更多更好的表达方式,而要完成整个对话部分就需要两个组进行合作,这样的结果就是保证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第五步是找学生来示范,师范完之后 W还会做个总结,提供一个对话的模板,让同学们比较自己的对话和模板,找出差异,取得进步。相比较而言,W 老师的课堂用语更丰富,使用英语的频率更高,更经常地在教室里走动,W 老师对于每一个发言的同学都使用鼓励或者表扬的反馈语,这一点M老师对发言精彩的同学表扬多,对于表现欠佳的较少有鼓励和表扬。
(三)问卷调查统计
问卷调查的对象从两个班随机选出,每个班调查50个人,总共发出100份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00份。
问卷调查中现身 81%的学生认为有信心通过大学英语课堂的学习通过四级考试;仅2%的学生认为四级的分数可以衡量他们用英语进行听说的能力;36%的学生认为通过大学英语听说课堂的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英语的水平;27%的学生更愿意大班上英语听说课;13%的A班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听说课参与度满意,而62%的B班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听说课参与度满意;100%的调查对象认为词汇和语音知识对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最有帮助。
对于英语听力课的学习内容,同学们比较集中的意见是希望学一些有关英语国家文化、生活习惯、历史、英语歌曲和电影的东西。
关于学习动机的调查,同学们认为最能促进他们参与听说课学习的动机在如下几个方面:为拿学位和毕业证;为将来能找更好的工作;为过级和考研;为能找一份更好的兼职;为了能够将来在生活工作中使用英语交流;为能更好地欣赏英文电影。
(四)数据分析
1.课堂观察的总结。两个课堂进行比较,B班的课堂有更好的师生互动和联系,W老师很好地运用了交际教学法,学生在课堂上基本上都保持了与W的交流,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良好,W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做了足够的示范和帮助,对于学生的鼓励很多,使用的课堂用语更加丰富。课堂更好地体现了反思教学。总体而言 B课堂更好地做到了以学生为主。此外,B班由于是大班教学,W更加注意的一点是,怎样更多地使更多的学生保持一种紧张的课堂参与感,也很注意在课堂设计上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保持参与的状态。
2.Contexts与观察的课堂。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上文所描述的contexts对于课堂的影响。首先是四级过级对于课堂的影响。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都是围绕四级考试题型,以做题为主,更多地在听力教学上使用了语法翻译法去解释词汇、句意。其次是班级规模的大小和教室布局对于课堂的影响。A班由于人数少而形成了天然的距离更近的师生联系,B班缺乏这种天然的因素,那么我们可以看到W老师在B班的课堂上做出了更多的努力来维护和改善师生联系,经常在学生间走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课堂上的互动更多了。第三是职称评定对于课堂的影响。W 老师具有了评职称的教龄资格,通过我的访谈得知W老师参评职称的需要很迫切,更重视学生的教学评价,也愿意在课堂上进行探索来为其科研和教学比赛奠定好的基础。第四是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对课堂的影响。无论从教师的课堂内容还是从学生的学习动机都可以看出学校的要求对于课堂是有很大影响的。第五是就业形势对课堂的影响。因为就业的压力,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更多地重视了听力的学习和口语水平的提高。第六是C市的环境对于课堂的影响。学生找兼职的时候英语沟通能力好的学生更容易被人接受。
三 总 结
本文的研究显示了在X学院的听力课堂中,context有着多方面的影响,教师越意识到这一点,在个性化教学的探讨上就会越清楚方向,就会越脱离照本宣科的陋习。在对context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了更多地有益于研究听力课堂的角度,如学习动机、课堂设计、课堂语研究、自主学习,这些都是笔者下一步探索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探索,希望对于个性化教学做出更多的贡献。
[1]Adrian Holliday.Appropriate methodology and social contex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4.
[2]Hywel Coleman.Society and the Language Classroom[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3]Martin Wedell.Planning of Educational Change[M].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2009.
[4]Angi Malderez.Observation.ELT Journal[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179.
[5]Lyle Bachman.Research Guidelines in TESOL:Alternative Perspectives Linking Observations to Interpretations and Uses in TESOL Research[M].TESOL Quarterly,2004:723.
[6]Dick Allwright.Social and Pedagogic Pressur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The Role of Socialisation in Appropriate methodology and social context[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7]Steven T.Simpson.Western EFL Teachers and East-West Classroom-Culture Conflicts[M].RELC Journal,2008:381
[8]Susan M.Gass and Larry Sellinke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ory Course[M].(3rd Edition).Abingdon:Taylor & Francis,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