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探析

2014-04-01李璐璐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工作德育

李璐璐

(山东师范大学 法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1]。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壮大,党和国家对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高校德育工作也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积累并形成了一系列宝贵经验。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新要求,高校德育工作在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问题——高校德育工作理念还不够贴近现实情况、不够贴近实际生活、不够贴近大学生的发展需要;德育工作目标的明确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不高;德育工作内容过于政治化、理想化,缺乏合理性,并滞后于时代、社会的变化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德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更注重灌输,缺乏实践性和实效性;德育工作评价模式不够科学;另外,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等外在环境因素也间接影响着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发挥。所以,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极为必要和迫切,探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方法也尤为重要。

一 理顺思路

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注意分析德育工作体系内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全面、开放的工作思路,从根本上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坚持综合指导、全面发展的德育工作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重要指针,德育工作理念对德育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把德育影响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要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就要坚持从整体着眼的、全面指导的高校德育工作理念。

实现综合指导。在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减少对大学生进行单方面的政治理论灌输教育,兼顾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根据大学生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避免一切问题简单化。

指导全面发展。高校德育工作关注的是“全人”的发展,德育工作者“一定要抛弃职业意识,而以共同的人类之爱”[2]P266,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爱,以便能真正实现指导每一个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采用学科交叉、全面借鉴的德育工作方法

高校德育工作的方法是整个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要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就要借鉴其他学科或领域的先进工作方法。

借鉴优秀方法。在传统德育工作方法基础上,诸如讲授法、活动法,再综合借鉴和利用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工作理论和工作方法,逐步总结出适应新环境、新对象、新问题的高校德育工作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提升德育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便能更好地开展和发展高校德育工作。

发挥网络优势。“网络德育”概念是随着计算机科学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结合而提出来的,开辟教育的“第三课堂”,发挥网络的时效性、快捷性特点,加强博客等交互平台的建设,形成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良好互动,创新德育工作模式,增强大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 抓住重点

把握高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矛盾,改变德育工作不能及时跟上大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回答当前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现状,解决德育工作方式较为滞后、缺乏创新的问题,就要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抓住重点。

(一)坚持明确主体、贴近学生的德育工作理念

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就必须树立贴近学生实际和发展需要的德育工作理念。

明确大学生地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两个主体,高校德育工作者和大学生,这是开展高校德育工作时必须明确的前提。高校德育工作者需弱化自身的权威意识,把大学生视为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人,努力开启彼此之间的平等对话,实现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引导大学生通过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指导大学生发展。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过程中,除了重点引导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帮助其发展素质、健全人格、实现自我价值,也要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供引导和支持,使高校德育工作走出传统模式,增强其实效性。

(二)确立科学合理、重在可行的德育工作目标

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其关键环节就是确立并贯彻科学可行的工作目标。

提高目标的科学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观点,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工作对象的不同而设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目标。不同的大学生,其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是不同的,从不同大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提出符合其整体发展需要的、科学合理的德育工作目标,以便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发挥。

提高目标的可行性。可实现的目标才具有激发作用和引导价值,所以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必须具有较高的可行性。高校德育工作应依据当今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趋势发展的要求,确立可行、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实践意义,防止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发展德育工作,尽量减少德育工作目标实现的阻力。

三 深入调研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和首要的观点,实践是高校德育工作开展、发展坚持的理论原则和衡量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依据。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结合社会环境的变化、发展,并据此设定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的动态的德育工作目标和德育工作内容,并不断在实践中更新德育工作方法,以此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制定切合实际、动态发展的德育工作目标

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时候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制定切合实际的德育工作目标,并且用动态发展的目标衡量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注社会实际。高校德育工作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最终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水平,不是单纯在理论层面的空洞探讨,也不是任凭主观想象进行制定。及时告知大学生社会的实际道德状况,运用相关的德育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诸如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等社会现象与德育教育不相适应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并鼓励大学生努力完善自身道德修养,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以此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设定动态目标。高校德育工作的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根据大学生素质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调整时也要考虑社会实际情况和高等教育发展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要求。停滞不变的目标不但不会促进大学生素质的提高,不能科学考察高校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也不能促进的高校德育工作的长远发展,只有德育工作目标切实可行并能根据变化及时调整,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确立实践化、生活化的德育工作内容

现实生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基础,只有深入研究生活,在生活中关注大学生的发展,研究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才能真正实现德育工作的功能和价值。

提供生活化的德育资源。高校德育工作的内涵是丰富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不应该是简单抽象的,更不应该是把政治理论强行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当中,所以开展高校德育工作不能用理论灌输取代社会实践。实现德育内容生活化、实践化,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比如对新入校大学生进行入学适应性教育,培养他们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激发其学习的动机和兴趣,通过组织集体活动来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提高大学生学校生活的幸福度;再比如及时关注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对大学生疑惑的问题给与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对大学生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教育,这就远比简单的政治说教更实际,更能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鼓励整合德育资源优势。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加深,国外先进的德育工作理念和德育工作方法,也被我国高校德育工作者不断吸收和借鉴,转化为适合我国大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和发展水平的德育工作经验,为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资源、优良做法,也需大力提倡,为高校德育工作所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 促进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发展和完善、增强其实效性的根本途径。在开展高校德育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吸取经验、总结经验,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最终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创新德育工作评价方式

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是高校德育工作体系中的必要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促使高校德育工作更加科学化,并不断提高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手段。

坚持实践方法,克服评价的主观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德育工作评价也应坚持实践的评价标准。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是否真正被大学生所接受,是否真正内化为大学生的素质,是否对社会文明水平的提升有价值等,必须通过高校德育工作在实践中把制定好的德育工作目标、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工作方法等同大学生对德育工作的接受程度、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变化情况、德育工作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大小等方面加以比较,才能科学判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坚持辨证方法,提高评价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全面、发展的、历史的视角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3]P291。把全面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从高校德育工作理念、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队伍等方面全面考察和评价。把发展的观念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紧跟时代发展,充分了解社会情况,及时观察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动态,克服高校德育工作评价标准静态滞后性与时代、社会发展情况和大学生需要变化的动态发展性之间的矛盾。使用宏观的比较方法和微观的比较方法,使得高校德育工作的评价方式更科学、更全面。把历史的视角引入高校德育工作评价过程中,把高校德育工作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评价,了解不同阶段,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不同特点,从而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层次性,进而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发展德育工作体系

伴随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德育工作要想实现创新和发展,增强其实效性,就要不断根据社会实际情况、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更新德育工作理念,制定考虑到大学生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的切实可行的德育工作目标,不断拓展德育工作的教育资源、整合德育工作优势资源,完善合理、科学的德育工作的内容,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方法,加强高校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采用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模式;另外,要不断借鉴国外有益的德育工作经验,使其民族化、本土化,并要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做法,使其大众化;通过不断强调德育工作体系内部诸要素的作用和效果,以实现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增强,最终不断发展和完善高校德育工作。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Z].

[2]胡林英.道德内化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列宁.列宁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工作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高中开展德育工作的一些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