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小学生人文素养启蒙的殿堂
2014-04-01程雯李贤
程 雯 李 贤
(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系,安徽 蚌埠 233000)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中强调:语文教育应在培养现代社会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以及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已使得人文素养教育的启蒙功能弱化趋势日益明显。由此,启蒙和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儿童文学:小学生人文素养和道德的启蒙与载道
文以载道是中国文学悠久的历史传统,儿童文学亦不例外,它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1]P18-19。小学语文课文的“儿童文学化”与文学“文以载道”的传统共同规定了儿童文学兼具人文素养启蒙与载道的神圣职责。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2]相对于科学素养以“求真”为内核,人文素养以“审美”和“扬善”为内核,儿童文学就是以儿童为主体的审美、扬善的文学。
(一)儿童文学是儿童审美的文学,被赋予小学生审美启蒙的天然职责
“童趣”作为儿童文学外在的显性特征,本身也往往兼具了审美价值内核:儿童文学以其亮丽的色彩,离奇、趣味盎然的情节,丰富、奇特、夸张的想象,优美、动感、和谐的音符构成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画卷,向孩子展示、传递着自然美、社会美、人性美、艺术美,使孩子一片洁净的内心世界最先体验美、愉悦美、感染美,在幼小敏感的心灵上率先刻上一道道“美”的印痕,为培育以善为美、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奠定深刻的人文根基。
儿童对美的感受能力,包括自然的美和社会的美。自然的美诉诸直觉和感性,社会的美触动心灵、培育理性之光。小学生的审美多以充满童趣的新、奇、快为发端,这驱使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总是怀着一颗“童心”,以“童心”对美的理解将审美意识物化,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给小学生以美的享受。他们观察、描摹小学生生活的各个层面,准确把握小学生审美意识的特殊性和审美心理结构,力图用小学生特有的智力水平、认知心理来理解生活,用小学生的心灵去体会生活、体验世界,用最能激起小学生兴致和想象力的文本描摹生活,使得小学生审美的兴趣和生动的文学形象合而为一,审美寓于趣味和美丽的文本,人文观念寓于动人的情感,在体验美的形象和美的情感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的熏陶,获得美的人文道德和正确价值观的启蒙。
“真正的儿童文学产生在儿童文学家追寻自我的儿童梦的内在需求中,他展开的是一个儿童的心灵世界,也是沉潜在内心深处的求真求美的愿望。”[3]P13这种儿童文学深受儿童喜爱、触动儿童心灵、与童心世界融洽、与儿童情感脉动,以儿童认知心理为基准,通过塑造审美形象、传递审美情感、营造诗意的审美世界,人文道德观念和价值观隐于其间。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儿童文学正是最好的窗口之一,循此进入小学生的心灵世界、情感世界。通过语文课本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其审美观点、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特定要求。我国小学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就来源于儿童文学名著,本身具有较强的审美特性,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的最好教材。
“教育者如能让儿童经常听到、看到、理解到许多美好的事物,就会使儿童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形成高尚的情绪。”[4]P49因此,小学教师要善于利用童话中诸多的情感因素,进行合理引导,使阅读欣赏过程成为美的感受过程,让小学生获得更多的美感体验,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健康向上、向善、向美的心理情感。小学语文教育应采取审美教育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的引导下,小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在获得审美愉悦中受到审美对象所包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意识,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二)儿童文学是儿童扬善的文学,被赋予小学生道德启蒙的神圣使命
在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底蕴上,善是一个统一在真、善、美的系统中的伦理学范畴之一。所谓善,狭义上理解它是道德上合乎规范,行动上符合潜在的社会规范;广义上理解它包括人在和社会关系中各方面的需要(经济的、社会的、道德的、文化的等)得到满足的实际价值。人们通过善的概念建构反映出自己最普遍的利益、意向、心愿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在这里都表现为应当是“真”的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抽象的道德观念。[5]
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总是善于将正义战胜邪恶的善恶主题、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诚实、善良、正直等人文元素借助自身的艺术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善”。“儿童的阅读是一种真正的情感投入与生命体验,优秀文学作品会深深地影响儿童的精神素质,甚至使他终生难忘。”[6]当一个小学生被“卖火柴的小女孩”深深感动、为之倾洒同情之泪;为历尽千辛万苦、遭受歧视和不公正待遇的“丑小鸭”伤心、难过,继而又为之最终变成白天鹅而兴奋、欢呼;被无私奉献的“快乐王子”感动、震撼时,相信当其长大以后更易于懂得拒绝、远离丑恶与犯罪。因为小学生阅读好的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进入其中营造的话语空间,与人物共同经历喜怒哀乐,为善良之举而感动、对恶行投以愤怒。在这或喜或怨的强烈对比、烘托中,小学生逐步形成、建立了是非善恶的道德概念和判断,从而实现了赋予小学生扬善、从善的道德启蒙。
“爱”是“善”的首要特质,“爱”引领着儿童从最质朴的情感出发驶向“善”的彼岸。考察世界优秀经典的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发现其所以“经典”,共通之处在于:传达深邃的爱的哲学,制造出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由此作品获得了永恒的生命力。意大利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作之一。《爱的教育》创造了一系列的优秀少年形象:孜孜不倦、勤劳勇敢的小抄写员叙利奥、不畏艰辛、聪明勇敢、徒步三千里寻母的玛尔可等深深打动了小读者,贯穿这些优秀品质的源动力在于主人公们对母亲、亲人、朋友、他人的诚挚、深刻、坚定的“爱”。小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这些作品,在幼小的心灵上刻上了“优秀少年”的榜样形象,受着引人向善的“思想魔力”引导,激励着他们积极向上、克难克坚去保护爱、去“爱”他人。
由此可见,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养离不开儿童文学作品的启蒙与载道。优秀的儿童文学总是能将神奇的幻想和真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使小学生熟悉的事物发出奇异的光彩,而且能把小学生陌生的许多复杂事物表现得淋漓尽致,以适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儿童文学以“童趣”的文字为载体,以儿童的审美视觉,承载着童真的“善”与“爱”之道,上升为儿童审美和扬善的文学。通过小学生的阅读、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儿童文学教学等渠道,沁入纯净、敏感的童心世界,借由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启了对小学生人文素养育成的序幕,启发小学生对儿童文学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进行价值判断,引导小学生逐渐获得与人文素养相关的知会性概念、形象化认知,为人文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育成埋下种子。
二 儿童文学教学:小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家长支持、学校阅读活动丰富等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升人文素养的重要推动力,那么教师利用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采用灵活多样的、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去理解文本、获取知识、感悟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善美”,则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根本之道。
(一)以“童真式”的言传身教吸引小学生,增强人文素养的亲和力
人文素养与情感教育密不可分,人文素养教育不能仅通过说教或灌输来实现。在儿童尚没有语言感知和感悟能力之前,教师的“以身作则”对于处于模仿能力极强的儿童而言,就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之一。所谓“童真式”言传身教,特指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真切地爱学生、爱儿童文学,师生一同置身于由儿童文学构建的充满“童趣”的情境中,教师作为被儿童亲密接触和模仿的对象,将自己视为“儿童”群体中的一员,以儿童最亲切、最熟悉、最能接受的方式,与孩子们一起游戏、玩耍,以儿童世界的“真实”引领儿童获得直接、丰盈而真切的人文知识的感悟、人文情感的体验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伟大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马克思一生酷爱孩子,视孩子为“大自然赐给人类的最宝贵的礼物和财富”,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十分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的成长,悉心指导他们的学业、娱乐和各方面的修养”,而其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是“马克思与孩子们一起玩耍时非常认真投入”。[7]P4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大多有与小学生一起参与活动、特别是儿童游戏类等经历。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已与小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作为小学生集体中人文素养品味最高的“同伴”,为小学生树立“楷模”,通过言传身教,带领小学生们共同感受人文知识的熏陶、人文精神的升华。
为此,教师首先应把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作为终身目标自觉不懈地努力,这是根本;其次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准确把握作者及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融洽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思维扩延、跳跃与联想,促进儿童情感的易感性。教师自然而深情地投入,真情流露、热情洋溢、激情四射;师生互动、放胆直言,一起积极主动共同参与教学之中,在师生情感与观点的碰撞中,学生的情感获得强烈的共鸣、熏陶和感染,点点滴滴的积累,教师和作品中的人文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学生的人文精神得到浇灌,思想获得提升,行为获得矫正,人文素养得以提高。
(二)以“童趣化”的艺术魅力感染小学生,培养人文素养的审美情趣
中国灿烂的文学传统既积淀着深厚的审美元素,如唐诗的音律、宋词的节奏、楚辞的琅琅上口、骈文的华彩艳丽以及现代文的写意、修饰、精雕细琢等,又“文以载道”,丰富的风土人情、厚重的历史文化蕴含其中,更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内核,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文本的艺术美与人文的精神美相得益彰。对于儿童文学的教学而言,使这样的艺术美“童趣化”,易于被儿童理解和感染,其中的人文精神之美借助文本艺术美的感染,增强了审美的情趣和深度。
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寓言故事,在奇妙、奇特、夸张的故事里,彰显了勤劳勇敢、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品质,彰显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语言生动形象、精炼明快,成功地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将瀑布的雄奇气势与神奇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文本的艺术之美一览无余,令人震撼。美景之中,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和敬仰,而后者正是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人文精神的生动写照。
儿童文学独具“童趣化”的艺术美,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文本中的艺术之美,通过讲解和指导学生阅读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古诗,积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把握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并积极交流对人物和事件的感受和想法。在领略优美的文本中引导、培养学生向往美好的情怀,关心生命和自然,培养爱美情趣,以文本的艺术之美感染学生,人文精神之“美”的种子悄然种植于小学生的心田,为其人文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以“童心化”的满心期待评价小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培养的效度
争强好胜、喜欢被他人夸奖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理念上,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即“在价值观上一切为了学生,在伦理观上高度尊重学生,在行为观上充分依靠学生”。所谓以“童心化”的期待优化小学生的评价,即是在儿童文学的阅读、学习中,考虑到儿童潜意识里的价值体系,尽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儿童的眼光、期望和喜好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对于任何表现出有进步的学生在其自己尚不知道究竟是“好”或“不好”时,教师及时的表扬、鼓励对于小学生坚持进步就至关重要。这种及时的外界反馈信息会给小学生带来良好的正强化的效果。儿童文学是人之初的文学,教师要敏锐地觉察到小学生细微而意义重大的进步,及时给予具体、明确、恰到好处的表扬,同时给以明确的进一步努力的指导和鼓励。以使孩子能够明确自己沿着正确的方向努力,以期获得下一个教师的表扬。
在儿童文学的学习阅读中,对于人文素养认知的点滴积累和进步,甚至是敢于质疑、挑战自我的学生就更应该给予肯定;课堂上,凡是学生就课文的文本、故事、人物等独立思考、积极举手发言,就要进行肯定,向学生传递被重视、受尊重的感觉,同时教导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在受到鼓励的同时学会鼓励人,被宽容的同时学会善待人。以“童心”优化小学生评价语言,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积极、乐观、自信的品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提升人文素养。
三 小 结
总之,儿童文学的文本以“童趣”为表征,生动的形象和灵动的情感是其基本属性,这使得儿童文学的教学离不开对生动形象的感悟、还原、重构、再加工,离不开对其中丰富情感的触摸、感染、再生,形象与情感表里合一。儿童文学教学的中心任务是要教出人文化的童真、丰富情感体验的童趣来,引领儿童从“文本的童趣”走向“情感的童趣”、“人文的童趣”,获得语言和生命的再创造和崭新的发展。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的过程中会受到深切的熏陶和感染,儿童文学所承载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渗透至学生心灵之中,从而建构起人文精神思想、习得合规行为,实现人文素养的提升。
[1]王泉根,赵静,等.儿童文学与中小学语文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2]高尚刚.基础教育与青少年人文精神培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6):175-177.
[3]王富仁.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序言[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4]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谢文郁.寻找善的定义:“义利之辨”和“因信称义”[J].世界哲学,2005,(4):30-41.
[6]王泉根.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N].文艺报,2004-03-16.
[7]刘文涛.马克思传[M].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