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骨胸腰部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2014-04-01李汾太
李汾太
河南温县人民医院骨科 温县 454850
脊柱胸腰段骨折是骨科临床中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多由急性暴力所致。根据脊柱骨折分类判断脊柱稳定性及影像学明确脊髓有无受压和受压的部位是制定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对于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解除椎管内压迫,重建脊柱的稳定性,2011 -10—2013 -12,我们对35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对象 本组70例患者,其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22~58 岁,平均(39 ±3.76)岁。受伤至入院时间1~7d,平均(2.80 ±0.48)d。致伤原因:交通伤36例,高处坠落砸伤14例,暴力砸伤20例。均在行CT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为不稳定骨折或伴有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手术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内固定疗法进行治疗:取俯卧位,麻醉后将其胸腹抬起,以伤椎为中心作一后正中切口,显露出横突、椎板和上、下椎体的棘突。在C 臂透视下确认位置满意后,攻丝后依次植入椎弓根钉。对出现神经根或脊髓压迫症状,按术前影像学结果椎管狭窄的程度合理实施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术,在透视下轴向撑开伤椎复位,恢复伤椎椎体前后高度及椎间盘高度,然后根据椎体损伤程度行自体髂骨或同种异体骨作后外侧植骨。用生理盐水冲洗后逐层关闭手术切口。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等药物,在24~48 h 内拔除引流管。并对切开处给予充分的液体冲洗。
1.3 疗效评价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X 线等影像学检查显示患锥完全恢复,脊柱无畸形,功能完全恢复。好转:临床症状明显好转,X 线影像学检查检查压缩脊柱恢复程度>60%,稍微前凸但机体活动无影响。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影像学检查患锥无任何改变。治愈率加好转率做为总有效率。
2 结果
两组均获随访6个月,其中观察组患者治愈21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28%(33/35)。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71%(30/3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5.71%),其中术后3个月发生断定1例,下腰痛1例。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其中术后3个月发生断定2例,下腰痛1例,均经取出和更换内固定后缓解,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胸腰部骨折后,受伤部位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红肿、疼痛及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同时,脊柱受伤易导致头颈部活动障碍,若伴神经损伤,可引起排便、排尿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对脊柱胸腰段的骨折提供稳定的固定和充分的减压是临床治疗的理想目标。实施后路手术内固定首先将患者脊柱以伤椎为中心作一后正中切口,充分暴露损伤的椎骨,撑开及伸展纵韧带与纤维环后部,使突入椎管的骨块间接复位与减压效果良好[3-4]。从而帮助矫正患者后凸畸形,患者的椎体高度恢复正常,为患者椎管达到良好的重建提供空间支持。该方法对患者创伤小,最大限度保留脊柱运动功能。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无明显增加,疗效肯定。术者应熟练掌握进钉方向的内倾角和矢状角,在术中采用C 型臂监测,可以减少进钉点、进钉角度不当,螺钉位置不良等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
[1]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2):49 -51.
[2]田禾,宋玉成,陈江涛,等. 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系统评价[J]. 中华外科杂志,2011,46(20):1 562 -1 567.
[3]宋通渠,袁峰,郭开今,等.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相关因素[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9):860-861.
[4]陈卫华.AF 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11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6,7(1):34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