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临床疗效观察
2014-04-01孙广涛王佳学常耀辉
孙广涛 王佳学 常耀辉
河南博爱县人民医院骨科 博爱 454450
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硬膜囊及马尾神经受累疾病,因椎管或根管狭窄引起其中内容物受压而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障碍。以非手术治疗为主,治疗无效或症状较重者需手术治疗。2010 -06—2013 -09,我们采用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患者16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6例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50~68岁,平均年龄56.3 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60年。单纯腰椎管狭窄3例,合并椎间盘突出13例。病变累及1个间隙9例,其中L1-2、L3-4各1例,L4-55例,L5-S12例,累及两个间隙7例,其中L3-4、L4-52例,L3-4、L5-S11例,L4-5、L5-S14例。16例患者均有腰痛,间歇跛行,下肢麻木,放射痛。有鞍区麻木2例。单侧下肢麻木,疼痛10例,双侧下肢麻木,疼痛6例。下肢肌力减弱单侧5例,双侧4例。下肢腱反射减弱8例。直腿抬高试验一侧阳性8例,双侧阳性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有X 线,CT及磁共振检查。
1.2 方法 3例单纯腰椎管狭窄患者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弓根钉棒固定。合并椎间盘突出的13例患者行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间隙植入融合器,椎弓根钉棒固定。取以病变节段为中心,腰椎后路正中切口,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腰背筋膜,用电刀把两侧椎旁肌从椎板剥离直到关节突关节外,分别沿两侧椎弓根方向拧入椎弓根螺钉。在C 臂X 光机透视下,确定病椎及椎弓根螺钉的方向正确。然后切除病变椎间盘,用刮勺处理椎间隙上下终板。先放入碎骨块,然后选择合适的椎间融合器,在融合器中放入松质骨植入椎间隙中。在椎弓根螺钉上固定棒,适当加压拧紧螺钉固定。术前30 min 和术后给予抗菌素各1 次。术后引流管引流量<50 mL/d,拔除引流管。引流管放置时间<48 h。为防止脊髓和神经根水肿,手术切口出血引流不畅而导致椎管狭窄,常规给予五苓散服用1周。手术切口疼痛减轻后,开始锻炼腰背肌,做直腿抬高练习。术后2周拆线。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活动。4~6周恢复日常生活。本组16例患者均得到随访。每人建立门诊档案。采用电话通知患者亲自来门诊复查的方法。定期复查X 线片,询问患者自我感觉情况。
1.3 观察指标 术前及术后在腰椎侧位片上测量相邻椎体的上下终板前、中、后高度,计算椎间隙的高度平均值。
1.4 效评价标准 参考Eule 等[2]方法。优:腰腿痛消失,感觉恢复,无间歇跛行。良:劳累后轻微腰腿痛,下肢感觉有轻度障碍。可:腰腿痛部分消失,长距离行走仍有间歇跛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 软件,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椎间隙的高度变化 16例患者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1.23±0.84)mm,术后椎间隙高度为(12.82 ±0.76)mm,长期随访椎间隙高度维持良好,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2 术后疗效评价 16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无切口感染,无神经损伤情况,无断钉、棒情况。本组16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3年,其中优: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87.5%。
3 讨论
椎管狭窄症,是指组成椎管的骨性或纤维性组织异常引起椎管容积减少,以致位于管道中的神经组织受压或刺激而产生功能障碍及一系列症状[1]。腰椎管狭窄症常致相对应的神经根或马尾神经遭受刺激或压迫,并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对于早期症状不是太重,没有神经根或马尾压迫,不太影响日常生活的患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常用的方法有针灸、热疗、电疗、按摩、超声波、局部封闭、腰背肌锻炼和药物应用等。
对于腰椎管狭窄或合并椎间盘突出的患者,清楚腰椎管狭窄的部位和范围以及神经根受累的部位和水平。经过非手术治疗效果不好,有下肢或鞍区麻木,腰痛,间歇跛行者,应行手术治疗。但在手术方式,方法,范围的选择,是否行脊柱内固定和腰椎融合术上分歧较大[3]。
治疗腰椎管狭窄的关键是腰椎管和神经根管的彻底减压。减压必须充分且要适度,但过度去除骨性组织可使腰椎失去稳定性。手术范围包括切除双侧椎板,肥厚的椎间黄韧带,扩大双侧神经根管,咬除侧隐窝肥厚的黄韧带,必要时切除两侧部分小关节突。腰椎后柱部分骨质的去除,不可避免的造成病变椎间隙高度的丢失从而引起脊柱结构的一系列变化。20 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椎间隙融合器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椎间隙融合器植入病变椎间隙中,恢复了椎间隙的高度,由于融合器中放置有松质骨,病变椎间隙上下椎体终板的去除利于椎体间骨性愈合,加上椎弓根钉的固定,保证脊柱的长期稳定性[4],还有利于腰椎正常生理前凸的恢复和维持。腰椎后路融合方式有后外侧置骨融合和椎间隙植骨融合术,从生物力学角度来说,椎间隙置骨骨床面积大,分散均匀骨融合质量高,在人体负重轴椎体间置骨固定能促进愈合[5]。腰椎管狭窄的手术应遵循充分的神经减压和脊柱的稳定性两大原则。全椎板切除会破坏脊柱的稳定性,但对解除脊髓的压迫起到良好的作用,加上神经根管的扩大,对缓解腰腿疼痛的作用至关重要,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和椎间隙融合器固定,很好解决了脊柱失稳的缺点,因此腰椎后路全椎板减压椎体间融合是治疗腰椎管狭窄良好的手术方式。
[1]邱贵兴,戴尅戎.骨科手术学(下册)[M].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368 -1 374.
[2]Eule JM,Breeze R,Kindt GW,et al. Bilateralpaal Laminectomv:atreatment for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d midline schemiation[J].Surg Neurol,1999,52(4):329 -338.
[3]田建宁,杜文清. 腰椎管狭窄症合并合并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治[J].现代中医药,2008,28(5):58 -59.
[4]赵新梅,姜世平,何健飞.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6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6,3(2):180 -181.
[5]唐运章,丁义良,刘梅,等. 单阶段腰椎后部结构逐级切除对脊柱三维运动稳定性的影响[J].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5,22(7):845 -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