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管理体会
2014-04-01石海明徐钟秋
石海明,徐钟秋
(嘉兴市第二医院,浙江嘉兴 314000)
轮状病毒肠炎发病以秋冬季多见,又称秋季腹泻,呈散发或小流行,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1],是引起小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因,更是引发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之一。医院内轮状病毒感染可明显增加患儿经济负担,延长患儿的住院天数[2]。因此,加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管理对防止本病在儿科病房中传播、降低医院感染发生至关重要。本院儿科对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管理,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2年9月至2013年2月,儿科病房新入院疑似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7例,入院后即刻轮状病毒肠炎抗原主动筛选,共筛选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1月~3岁,平均年龄12.5月;均有腹泻,伴呕吐32例,伴发热34例(19例体温波动在38.0~38.5℃、15例体温>39.0℃),脱水4例,并发中毒性脑病2例、心肌损害1例,合并支气管炎3例、肺炎1例;住院1~5 d,平均住院2.5 d,均治愈出院。病房无医院感染发生。
2 预防与控制管理
2.1 全员培训 对全科医务人员(医生、护士、实习生、工人)进行轮状病毒肠炎疾病相关知识培训,使全科医务人员明确轮状病毒肠炎抗原及时主动筛选及消毒隔离的重要性,尤其严格的手卫生在切断粪-口传播途径中的重要性。
2.2 轮状病毒抗原主动筛选与疑似隔离 对新入科具有腹泻,伴有呕吐、发热疑似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先安置疑似隔离室,入院后即刻行大便胶体金法轮状病毒抗原主动筛选,患儿无大便行肛拭子采样送检。
2.3 按病情分室隔离
2.3.1 单纯轮状病毒肠炎 本组54例确诊单纯轮状病毒肠炎,将患儿安置在轮状病毒肠炎病室进行隔离治疗。
2.3.2 轮状病毒肠炎伴并发症 由于轮状病毒肠炎可并发脱水、心肌损害、中毒性脑病等并发症,患儿病情危重,将此类患儿安置在离护士站较近的轮状病毒肠炎病室,便于病情观察。本组脱水4例、2例并发中毒性脑病、1例并发心肌损害患儿按上述要求安置病房隔离治疗。
2.3.3 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呼吸道感染疾病 此类患儿合并呼吸道感染疾病,有再传染给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特点,将同种疾病患儿隔离安置在同一病房。本组3例合并支气管炎、1例合并肺炎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隔离治疗。
2.3.4 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患儿 本组22例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患儿安置在一般消化道疾病病室进行治疗。
2.4 严格交接班 每班护士认真交接,交班者汇报新入院患儿及原有其他疾病住院患儿有无腹泻、呕吐、发热等疑似轮状病毒肠炎症状,接班者查看轮状病毒肠炎确诊患儿、疑似患儿隔离措施落实情况。
2.5 轮状病毒肠炎治疗规范
2.5.1 单纯轮状病毒肠炎 制定医疗版和护理版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对无严重并发症的单纯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入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本组58例入临床路径,落实各项治疗、隔离、护理、宣教。
2.5.2 严重并发症与合并疾病的轮状病毒肠炎 对有严重并发症或合并疾病的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根据病情给予积极对症处理。本组2例中毒性脑病,1例心肌损害及4例合并呼吸道感染患儿,根据医嘱予抗炎、抗病毒、止咳、营养心肌等治疗与护理。
2.6 消毒隔离措施
2.6.1 环境要求 轮状病毒肠炎不仅经粪-口传播,也可通过气溶胶形式经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故保持床间距1米以上,进出隔离室随手关好门窗;病室内温度20~22℃,湿度50%~55%;每日开窗通风2~3次,每日紫外线空气净化消毒2次,每次2 h,含氯消毒剂500 mg/L每日拖地2次,同时用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门把手、水龙头,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每日3次喷洒消毒卫生间便池。
2.6.2 医务人员入室要求 医务人员手卫生是切断轮状病毒肠炎粪-口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因此,要求治疗护理患儿前后认真做好七步法手卫生。医务人员进入病房戴好口罩、帽子,穿隔离衣,戴手套。
2.6.3 用物消毒 医疗器具,如测温器、血压计、听诊器等专用,使用过的测温器用2 000 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血压计、听诊器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位每日5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1次;及时更换污染的被服,轮状病毒患儿使用后被服类与普通患儿分别放置,做好感染性标识,再送洗衣房500 mg/L含氯消毒剂消毒后高温清洗;终末床单位用500 mg/L含氯消毒剂彻底擦拭消毒。
2.6.4 一次性用品管理 一次性用物不仅使用方便,避免清洗、消毒等步骤,更重要的是阻止本病传播。住院患儿使用一次性餐巾纸、尿不湿,臀部擦拭用的一次性湿纸巾,使用后存放黄色医用垃圾袋集中处理。
2.6.5 专人护理 每天有固定的责任护士管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治疗、护理及宣教,以有效阻断手卫生在其他疾病中的传播。
2.7 陪护人员管理 向陪护人员做好本病消毒、隔离相关知识宣教;教会家长正确手卫生;督促家长对患儿使用后的用物集中存放,不扔入普通垃圾桶,不带患儿串病室或病区公共场所玩耍。
2.8 加强预防隔离措施的监控 护士长或责任护士每日查看交接班落实情况,检查隔离措施及消毒措施的落实情况。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并及时整改,确保措施的有效性,防止儿科病房医院感染的爆发流行。
3 体 会
轮状病毒肠炎常有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轮状病毒抗原监测阳性,即为确诊病例。近几年轮状病毒肠炎呈高发趋势,并常导致心肌损害、脑炎、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患儿生命[3]。在我国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具有地区差异[4,5],本科2012年9月份后轮状病毒肠炎收治明显增加,至同年12月达高峰期,2013年2月开始减少。重视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检测,为临床及时诊断和对症治疗提供有效依据[6],对新入院疑似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疑似隔离,按病情分室隔离患儿,做到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有效控制传染源,减少交叉感染;将单纯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入临床路径,能规范治疗、护理、宣教,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伴有严重并发症患儿对症治疗,对重要脏器给予支持治疗,利于疾病的痊愈;严格手卫生、病室空气消毒和通风、用物消毒等措施,加强陪护人员管理,多项举措并施,达到控制与预防轮状病毒肠炎的传播,从而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根据卫生部(2009年版)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4~7 d,本科65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平均住院天数2.5 d,缩短了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费用,而且住院期间未发生医院感染。
参考文献:
[1] 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61.
[2] 赵丹洋,邹宝兰,陈雄敏,等.儿童医院感染轮状病毒经济损失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8):2426-2428.
[3] 朱燕芳.重症新生儿轮状病毒肠炎26例的护理[J].护理与康复,2010,9(6):324-325.
[4] 陈日炳,胡琴,崔海霞,等.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分析及病原学检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24):5313-5315.
[5] 高庄双,高春燕,胡佳伟.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检测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4):669-670.
[6] 张巧红,万汝根,李国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6):1139-1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