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马克思哲学的运用路径*
2014-04-01吴芳
吴 芳
(成都理工大学 政治学院,四川 成都 610059)
马克思哲学的“实践”观点不仅确定了自身的哲学观,也完成了对传统哲学观的变革和超越。把哲学当作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马克思认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哲学的结合,既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充实与发展,更把马克思哲学带入了现实世界,让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实践中得到了检验与发展。
一、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发展
马克思哲学的灵魂和核心在于“他真正把哲学变成了社会改造实践的一部分,使哲学真正走进、融入了生活”。马克思哲学的生活化,拉近了马克思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距离,同时也接近了与人的距离。马克思认为哲学本身的问题是通过哲学之外来解决的,只有解决现实生活中所产生的哲学问题,哲学问题才能真正地得到解决,而解决现实问题只有通过实践。
(一)辩证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就要注重辩证法在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运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要求用对立统一的眼光,既要看到事物的有利面,也要看到事物的不利面;既要看到事物所蕴藏的规律,也要看到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的偶然性;既要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因素,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性,还要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可以转化。
(二)实践理论
哲学若把理性作为人类实践生活的内在灵魂,就会难以应对人类实践活动本身的多样性和多变性特点。马克思哲学要保持自身的生命力就应当不断地检验和发展,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理论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基础,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把实践的结果作为人类的关系产生的原因,认为“实践”作为人类普遍的、永恒的存在方式,无论人类发展到什么程度,实践作为社会性的一种存在总是在进行。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出马克思哲学不仅仅把理论停留在“解释世界”的范畴,更加注重通过“实践”来改变现存社会关系,通过“实践”来检验现存理论的时代性。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哲学往往追求的是关于世界事实性的真理,而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是关乎人类历史发展方面的价值性真理。传统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是把“物”当成思维认识的产物,把人与人的关系当成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关系,产生人与人的分离与对立。马克思哲学的价值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全部思想的主题是“人类解放”,并且在哲学上把“人”、“人性”作为思想的中心,把哲学作为指导人类去实践自我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而马克思始终把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与命运发展作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就铸就了马克思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俱来的联系。
(一)马克思哲学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
以往的哲学是通过产生于人的物质世界之外的理论来考察人的行为,这导致的是哲学所描绘的与现实的生活世界形成脱节,导致人类的迷茫。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马克思哲学关注的是具体而现实的人们的生活世界,而这恰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不谋而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来是人,它是通过科学教育实践活动,来认识和了解人,从而把握人的思想形成与发展规律。只有通过考察符合现实生活的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是高高在上触手不及的。
(二)马克思哲学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点
马克思哲学把实践理论作为其理论基础,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把实践的结果作为人类的关系产生的原因,认为“实践”作为人类普遍的、永恒的存在方式,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能够使人获得思想品德方面的发展,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发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而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受教育者,作为实施活动的客体是社会思想政治文化,受教育者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自身的思想政治文化水平,而思想政治文化在受教育的实施活动中被检验从而发展得更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是通过受教育者的实践活动的效果体现出来的,体现出了社会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唯一标准,也彰显出马克思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点。
(三)马克思哲学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哲学人的本质需要全面实现,人的潜能需要全面发展,人的官能需要全面满足,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关注人、培养人、发展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能满足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满足人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把马克思哲学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哲学强调回到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批判与生活世界与现实的人脱节的哲学,强调实践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不仅有助于两门学科的融会贯通,还能将马克思哲学带回到现实的人的生活世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哲学思维
把马克思哲学的思维方法贯穿到培养大学生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式中,充分发挥哲学思维能力的教育功能和教学价值,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用哲学的角度去思索学习和生活中一些具有影响力的重大问题,遇到生活中的烦恼事也会用哲学的思维去化解烦恼,真正的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原则,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要,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困惑,把握人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让他们用马克思哲学的辩证思维去思考生活,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
(二)改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育模式
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都是以课堂为主,把理论知识用灌输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往往以被动的方式去接受,这样就会让理论知识变成僵化的教条,无法走入大学生的生活。马克思哲学的实践理论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把“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理论不能高高在上地脱离人的现实生活,必须经得起现实的检验。因此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起大学生能动的作用,多组织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检验自己所理解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准确性,从而修正自己所接受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吸收理论和运用理论。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的内容往往是依据社会发展需要来确定其教育内容,重视大学生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利益发展,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个人需求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正象社会本身生产作为人的人一样,人也生产社会”。马克思哲学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更应当注重发展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看社会的需要来片面地要求他们某些方面的发展,而要把社会的需要同大学生内在的价值需要统一起来,让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发展是同社会的需要紧密联系起来的,提高自身的价值就可以优化整个社会的人才水平,从而达到社会的发展。
将马克思哲学的理论和观点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用马克思哲学指导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让教育者的哲学素养感染大学生,并通过大学生的实践让其更深地理解马克思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让他们的思维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得到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天俊.马克思与哲学[J].江海学刊,2011,(1):45~51.
[2]丁立卿.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J].社会科学期刊,2008,(1):13~16.
[3]张建锋.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实践哲学理念[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2(12):35~38.
[4]王现东.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的哲学意蕴[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9(25):5~8.
[5]朱伟.试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2(21):138~140.
[6]吴成军.再观马克思的哲学观[D].安徽大学,2005.
[7]董彦旭.思想政治课老师在理科班教学中对学生哲学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
[8]陈凤琴.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教育哲学的实质[D].四川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