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职院校隐性校园文化建设*

2014-04-01范媛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显性隐性校园文化

范媛媛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1)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氛围、制度、人文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外在表现,是物质与精神共同映射的结果。校园文化根据表现性可划分为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显性校园文化包括校园风貌、师生精神面貌、学校规章制度、学风等看得见的外显的方面。所谓隐性校园文化,指的是与显性的表面的校园文化相对应的,校园的学风、校风、班风;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教师的人格修养和心理健康状况;学生的精神面貌、师生人际关系和团队精神;学校的管理理念、价值观念、办学思想、学校精神等。包括校园品牌、社团精神、网络、手机、口口相传的校园评说等。跟显性校园文化相比,隐性校园文化更加深入学生的生活,更能激发学生共鸣,所以我们要加强隐性校园文化建设。

一、高职院校隐性校园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显性校园文化忽视隐性校园文化

高校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重视表面功夫,把显性校园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校园的硬件建设、校园环境、校园的标语、板报、校园的规章制度等,这些就好像一个学校的广告,既有助于给师生营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又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社会美誉度,理应大力宣传。隐性校园文化好像是学校的筋骨,包括学校的认知度、美誉度,学生的社团精神、学风、校园网络、手机网络文化传播等等,这些东西看不到但能够感受得到,是一个学校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撑,是校园显性文化的支撑和底蕴。但是很多学校过于重视显性的校园文化,忽视甚至无视隐性校园文化的存在,没有正确引导和发挥隐性校园文化的作用。这使得校园文化之流于表面,没有更深层次支撑的文化底蕴,引不起广大师生的共鸣,校园文化的功用没有有效发挥。

(二)对隐性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途径缺少认识和引导

传统的隐性校园文化说的是学校的精神,是由学风、教风、校园管理和校园历史共同形成的内在的力量。而现在的隐性校园文化包括了更多的内容,也比以前更加隐蔽。首先在新生代中网络的力量不能忽视,包括校园网的建设、学生的贴吧、QQ群、BBS等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途径,这些比传统模式更能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第二大影响学生行为的模式是通过手机,短信、飞信、微信、微博等新的沟通方式,让信息的传播更隐蔽。还有就是学校的各种团体在学生中的影响。这些校园文化传播的新领域对于隐性校园文化的建设既是挑战又是机遇。目前很多学校对于隐性校园文化的这些新途径并没有充分的认识,或者只利用了很少的一部分,没能充分发挥其积极性,甚至有的对校园文化还有破坏作用,所以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没有充分发挥隐性校园文化的作用

由于对隐性校园文化的认识不到位和不重视,所以隐性校园文化的作用并没有充分的发挥。显性校园文化更官方,更大众,被人所熟知却不一定接受。而隐性校园文化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传播方式也更符合他们的沟通习惯。这个隐性的阵地更能潜移默化地传播校园文化的真谛,或者说一个学校的隐性校园文化才是真正的校园精神,能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因此我们要重视并站稳这个阵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职院校的隐性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这个阵地的精神引导作用。

二、用核心价值体系加强高职院校的隐性校园文化建设。

(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价值观来强化学生的道德建设,让学生知荣辱,明是非

高职学生年龄普遍在18—21岁之间,正是价值观形成的时期,他们单纯却被社会的很多歪风邪气所影响,无法明辨是非。我们的隐性校园文化要发挥引导的作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来强化学生的道德建设。具体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效果好坏的关键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1)动态的形式比静态的更能吸引人。隐性校园文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口口相传,我们学校的社团把八荣八耻编成快板,在校园里很快流行起来。也可以将对比强烈的案例编成快板、三句半、小品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传播,比呆板的书面形式更引发学生思考。(2)新的传播途径带来新的关注模式。学生现在每天都会用QQ、微信和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我们可以建QQ群,微信群等,也可以开专门的道德建设方面的校园微博,经常性的发出话题,让学生对一些事件进行评论然后加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对与错,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引导起来事半功倍。(3)道德建设方面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本来就是道德建设中的精髓,是进行道德教育一大利器,我们要用好这一宝贵财富,将传统美德与现代道德规范相结合。比如“诚信”,我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诚信这一优秀品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尾生抱柱、立木为信等,成语虽然为人熟知,但成语故事很多学生可能并不知道,我们可以找学生作为演员,把这些小故事拍成微小短片,在校园网上进行传播,再在贴吧及论坛区举出现实的案例,推动学生进行大范围的讨论。再结合课堂的正面宣传,或者是结合考试、交友等做一些诚信方面的实践活动,这样会让学生对于诚信的认识更加明晰,让每个学生都树立诚信做人的坚实的道德信念。

(二)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热情,提升学生的整体风貌

精神建设不像道德建设那样具体,会更抽象一些。青年学生从来都是最具有热情,最具有创新精神的群体,高职是职业教育,高职的学生既有普通学生的特征又有着自己的特点,他们考虑问题更为现实,对社会问题的参与度相对不高。我们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来激发学生的热情,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相结合效果更好。(1)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比如爱国,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爱国心,但是平常可能没有时间表现。2012年的钓鱼岛事件、黄岩岛事件,把国人的爱国热情瞬间点燃 ,尤其是青年学生。但是爱国不能盲目,我们既要在课堂上进行正面引导,也要通过各种途径引发学生思考,如发帖子讨论要不要抵制日货,怎样才是理性爱国等,疏导学生的激动情绪,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的爱国。再比如汶川地震时,学生都很关注,我们的校园网不断更新最新的信息,同时宣扬团结、拼搏、众志成城等时代精神,青年志愿者在校园里募捐钱物,让学生通过行动真实感受到这种精神的力量,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2)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精神方面的鼓励是很抽象的,但是我们完全能把它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比如一些对学生很有影响力的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小时代》等,我们也有校园版的《致青春》、《小时代》等短片在QQ上流传,说出了我们学生自己的青春故事,很励志,富有时代性,很多学生感动落泪。影音的形式非常具有感染力,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应该经常应用。

(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学生,共同实现中国梦

我在高职的思政课上曾经做过关于理想的调查,学生普遍没有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没有想过关于理想的问题,有也只是较为现实的理想,没有人再有“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那种信念。青年学生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国家的建设责无旁贷,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化为每个人的理想,为了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而奋斗。(1)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国情。让学生正确认识国情是我们共同实现中国梦的第一步,要让学生了解国家所处的历史阶段,发展现状,在国际中的地位等等,可以成立相关的社团,在校园举办各种活动,比如国情知识问答、辩论赛、模拟外交等,在显性文化大范围宣传的同时,通过活动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更感兴趣,主动了解,加深印象。(2)让学生把爱国的热情和报国的壮志联系起来。学生大多空有爱国热情而觉得报国无门,其实只要每个人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就是回报了国家。我们要对学生做好宣传,不但将一些伟大人物作为典型,更多的是宣传一些为社会做了很多贡献的普通人,比如我们安徽的最美洗脚妹刘丽,公交售票员李素丽,我校带着奶奶自己打工来上学的李素萍同学,我校荣获2012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提名奖的徐阿乔同学等,这些身边的榜样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四)重视校园文化的整体性、创新性,推动校园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共同发展

校园文化是个整体,要发挥其作用的最大化,就要各部分都充分发挥作用。只重视显性校园文化,就容易急功近利,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重视隐性校园文化又会破坏校园整体风貌,使得校园文化没有感染性和生命力。应将显性校园文化和隐性校园文化结合起来,重视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的不同的影响力,才能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重要作用。时代在发展,校园文化也随着时代变化不断向前发展,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强调,学校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校园文化是年轻人的文化阵地,年轻人是思想最活跃的一群,尤其是现在“90后”的一代,更是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中长大,传统的校园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他们对于新事物的追求。所以校园文化应该不断的与时俱进。比如用时代精神鼓舞学生,用新涌现出的人物、事例给学生树立新的榜样。用制度文化约束学生,用环境文化熏陶学生,不断地扩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变更校园文化的传播方式、丰富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保持校园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一个整体,是全体师生和员工共同努力创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应该发展自己本校的文化底蕴,打造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隐性校园文化和显性校园文化同样重要,在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培养中不应该厚此薄彼,应该两者相互配合,最大地发挥两者的作用。

猜你喜欢

显性隐性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