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

2014-04-01王丽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导向技能人才

王丽君,鲁 哲

(烟台职业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技术型企业数量激增,这就需要更多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而作为培养输送人才的高职教育,却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产需脱节,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因此,如何让我们培养的人才提高其求职与学习适应的能力,占据求职择业的主动权,值得我们深思。

一、分析“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意义

高职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体现,旨在将办学、教育面向社会,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而努力。[1]这就要求高职学校既要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又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具备很强的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以最快的速度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这就明确了高职学校的教学方向应是直接面向市场的教育。

“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正逐渐获得各界人士的共鸣,成为高职教育得以长期存在发展的重要教学模式。高职教育重在培养运转在社会前线的实践型人才和具备自我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创新型的综合素质人才。就业是根本目标,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色,所有活动都是围绕就业为中心并服务于这一宗旨而进行的。但也并不说明就偏离了传统的素质教育,它并不完全服从和服务于就业这一导向,而更应该是为实现学生终身发展而进行的全面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就业道路。如何正确理解“以就业为导向”这一基本教学宗旨,分清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模式之间的关系,将切实地影响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高职教育的良性、可持续的发展。

二、高职学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诱因及现状分析

“以就业为导向”这一教育教学改革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职业化;另一方面又将高职这一特色教育进行了技术归类,注重教育中的技术教学,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中教学跨度的延展性与教育的多面性。这一导向既是高职办学的根本宗旨,同时又成为了检验高职教学成果的权衡标准,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一)高职学校的办学宗旨预示着教学的改革

高职学校的根本内涵就在于让学生实现就业,这就意味着“以就业为导向”成为高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根本指导原则。[2]其教学目的就预示着教学的改革及创新要“以就业为导向”,从而学生在毕业后就能奔赴工作前线,将所学的技术和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也才能及时、高质量地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从而为企业节省人才培训的开支与时间,让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做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更好地创收也就意味着高职教育的成功,意味着教育使命的完成,进而实现社会及高职学校的双赢。

(二)高职学生就业状况不容乐观诱发高职学校的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普及政策已成为各地教育教学的热点内容,加之我国近几年学生人口急剧膨胀,本专科学生逐年增加,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冲击很大。一方面,以往高职教育过于注重文化理论的教学,而忽略了学生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另一方面,由于高职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仍然沿袭传统教育模式,课程体系过于老化,学生不能更好地与社会接轨。导致高职学校毕业生普遍文化素质平平,学生自身的道德人文素养普遍低下,不具备适应工作的能力,出现了工作岗位难以接收高职毕业生的局面。这些很现实的就业问题值得深思,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就迫在眉睫了。

现状分析:

(一)现有的教学理念体系陈旧

高职学校体现出的教学理念仍然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过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的形式,采用一贯的知识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而忽略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能力。过度重视学生书面成绩的优劣,而没能更好地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及其他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学生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高职学校硬件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中的教学硬件不全,或出现硬件老化无法使用的现象。而高职教学中的实验手操项目对学生毕业后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是衔接学校与社会的最好的桥梁。现实状况中的很大一部分高职学校的实验设备缺乏或破损,对学生实践教学造成很大影响。

(三)高职学校毕业生存在错误的择业观

在经济腾飞的现在,社会当中的用人岗位往往很多,为高职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的可选择性也越来越强,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高职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情况,原因之一就是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对于工作的期望值过高,没有认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换言之,高职毕业生没有把精力放到自我职业修养的提高上,而是对于工作岗位提出了过于苛刻的要求,学生自身不具备脚踏实地,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出现差距,从而出现就业难的局面。

三、深化高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就业

教育的核心目标价值就是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教学质量是保障,高职教育也是一样。如何将“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具体落到实处,首先应树立“以技术应用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教学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在遵循实用性、发展性、人文关怀及特色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构建创造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架构与人才培养机制,促进毕业生就业,适应并满足社会的需求。[3]

(一)强抓实践与训练,深入教学内容的优化

高职教育,是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就要求高职院校始终紧抓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训练,以学生为本,突破常规的教学思路与方法,紧跟学科与企业高新技术发展的步伐。深入优化专业课程设计,完善课程的安排,增加与专业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与实操知识的课程占比,摒弃以书本为主的“书呆子”的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时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做出优化调整的方案,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二)综合能力塑造,改革教学方法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综合职业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塑造,这就要求改革过去陈旧的教学方法,表现出高职学生在职业、技能与应用性等方面的特色。[4]强调教学模式的开放性与互动性,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加强互动与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在课程中加强素质培训,综合企业的实际项目、任务及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拓展其职业与技术能力。同时,从行业整体出发,教授学生职业心态与礼仪、面试技巧与方法及行业企业知识,帮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角色过度与转变,达到企业用人的标准。

(三)技能训练强化,建设实训基地

注重学生所学技能的强化训练,校内校外,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其提供平台与战场。古人用“纸上谈兵”来讽刺经纶满腹,可一旦到了真正的战场,才发现所学毫无用处,并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高职教学要避免这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情况,应适应实际的生产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坚持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道路,给学生提供验证其理论知识的机会和平台,仿真并强化技能的训练。[5]另外,选择合适对口的企业与公司进行签约合作,派送应届毕业生到企业实习、实训,以练带学,为学生搭建并提供锻炼的机会和平台,更快更好的实现所学技能的应用与实践。

(四)顶岗实习,产学结合

高职教学应注重产学相结合,适应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教学与开设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定制,“顶岗实习”制度是很好的选择,依据本地区与行业对人才及岗位职业技术的需求,采取产学结合的订单培养模式,打好技能基础,强力支撑企业对人才和技术的需求,努力创建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教师队伍的强化建设

教师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的直接责任人,其专业知识和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果。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培养,是高职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首先,要注重培养并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到企业锻炼与挂职,增强其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大胆引进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专业人才,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后,外聘一些高素质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紧抓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提升办学成绩与效益。

(六)多元考核,综合评价

上文所提出的高职教学改革的措施主要是针对老师“教”和学生“学”,如何衡量老师“教”的水平以及学生“学”的效果,这就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来考察,所以,“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必须将“学生、教师、企业和社会”互相结合,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从多方面来考核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成果。基于专业技术与职业素养的标准来完善考核的内容体系,并以此采用多元化的考试模式,如口试、笔试与实操等,以期客观公正的评价,提高学生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更加有效的培养有用的技能型人才,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是时代和市场的需要,是高职学校生存下去的需要,是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高职学校必须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始终处于实践技能的前沿,引导学生敢于创新和突破,将高职教学改革坚持下去,成功便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章颖,张斯为,吕建林.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之辨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2]李黎明.从招生就业谈高职教学改革[J].山东省农业干部学院学报,2004,(3).

[3]刘改,雷亚玲.关于高职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09,25(11):21~22.

[4]张玉梅,张庆武.高职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初探[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3):17~19.

[5]陈修佳.谈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改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17~18.

猜你喜欢

导向技能人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才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劳动技能up up!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