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打金枝》中皇后原型考述 及人物形象的现代意义分析*

2014-04-01丁小俊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广平沈氏驸马

丁小俊

(太原旅游学院 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06)

戏曲《打金枝》中有一位贤惠明理的皇后,几百年来成为舞台上倍受观众喜爱的人物形象,这位皇后的历史原型是谁,她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她在故事中的表现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怎样的人生启示,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一、《打金枝》中皇后的原型考述

《打金枝》故事发生在唐代宗时期,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下嫁郭暧为妻。在各地方戏《打金枝》剧本中,均称其中的皇后为沈后。唐代宗的确有一位睿真皇后沈氏,那么,这位睿真皇后沈氏是不是《打金枝》故事中皇后的人物原型呢?让我们先来看看睿真皇后沈氏的历史踪迹。

(一)睿真皇后沈氏的历史遗踪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在唐朝的正史中均有记载。据《旧唐书·列传第二》记载,沈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世为当地望族。沈父名易直,官至秘书监。唐开元末年,沈氏入选东宫,被赐给当时皇太子李亨的儿子广平王李豫,广平王即后来的唐代宗。沈氏于天宝元年(742年)生下长子李适,即后来的德宗皇帝。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十五年,唐玄宗避难到蜀地,被留在宫中无法撤离的诸皇子皇孙及妃嫔、宫人大多为叛军所掳,被劫掠拘押到洛阳,其中就有沈氏。等到广平王李豫率大军收复东都洛阳(肃宗至德二年,即757年)时见到了沈氏。广平王继续向北征伐叛贼,就将她安顿在洛阳宫中,没有来得及将她迎回长安。不久(肃宗乾元二年,即759年),史思明再一次攻陷洛阳,等到这一次再收复东都之后,沈氏却不知所踪。

代宗李豫即位后(763年),派人四处寻访沈氏十多年,然而人海茫茫,竟始终不知其下落,存亡莫测。

二十年后的779年,代宗驾崩,沈氏的儿子李适即位,此为德宗皇帝。李适十七岁失母,即位后封沈氏皇太后尊号,在册封大典上痛哭失声,“唏嘘不自胜,左右皆泣下”。为了寻找生母,德宗李适听取了大臣高参的建议,组织了专门的团队寻访沈氏,然而直到806年李适去世,依然没有音讯。

806年宪宗即位,此时沈氏失踪已经47年之久,宪宗接受了大臣的提议,停止寻访沈氏,为其建衣冠冢,葬于元陵,封太皇太后,作神主祔代宗庙。

纵观沈氏一生,短暂而悲剧,既极享荣华,又屡遭乱离,结局终成千古之谜,令人扼腕叹息。

然而,《打金枝》中的皇后不是睿真皇后沈氏。

(二)《打金枝》中的皇后不是睿真皇后沈氏

戏曲中升平公主与郭暧吵架后回皇宫告状,皇上请皇后出面为夫妻俩调解矛盾,尽管《打金枝》剧本人物表明确指出其中的皇后是“沈后”,但这位“沈后”,不可能是代宗的睿真皇后沈氏。原因如下:沈氏于公元759年史思明攻陷洛阳后失踪,这一年升平公主只有六岁,不可能发生夫妻吵架回宫告状的事情。事实上,升平公主是十二岁嫁给郭暧的,时间是“永泰元年七月甲午”,也就是公元765年7月4日,而此时沈氏已经失踪六年之久,据此可见戏中的皇后不是沈氏。

那么,戏中的皇后是谁?

(三)公主的生母是崔贵妃

据史料记载,升平公主的生母并非沈氏,而是唐代宗的贵妃崔氏。崔贵妃为博陵安平人,《新唐书·列传第八》载:“齐国昭懿公主,崔贵妃所生。始封升平,下嫁郭暧”;《旧唐书·列传第二》记载更详:“代宗崔妃,博陵安平人。父峋,秘书少监。母杨氏,韩国夫人。天宝中,杨贵妃宠幸,即妃之姨母也。时韩国、虢国之宠,冠于戚里。时代宗为广平王,故玄宗选韩国之女,嫔于广平邸,礼仪甚盛。……初,妃挟母氏之势,性颇妒悍,及西京陷贼,母党皆诛,妃从王至灵武,恩顾渐薄,达京而薨。”可见升平公主生母崔氏是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的女儿,在安史之乱中,杨氏马嵬赐死以后,崔氏受到牵连,“母党皆诛”,崔妃跟着广平王李豫到了灵武,这是公元756年7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后不久的事。公元757年,升平公主之父广平王李豫与大将郭子仪收复东西两京,肃宗回京,崔妃也在此时 “恩顾渐薄,达京而薨”,这时,升平公主四岁,年幼的公主从此丧失了亲生母亲。由此可见,戏中的皇后也并非升平公主的生母崔氏。

那么,这位皇后究竟是谁?

(四)代宗人生最后阶段的宠妃是独孤氏

继在安史之乱中崔氏去世、沈氏失踪后,广平王李豫于公元763年即位,是为唐代宗。那么此时后宫中得宠的是哪位女子?

据《新唐书·列传第二》载:“后以姝艳进,居常专夜。王即位,册贵妃”。可见,在崔氏去世、沈氏失踪后,有一位女子因为异常美丽而进入后宫,并且深得李豫欢心,在李豫登基后,被册封为贵妃,这就是后来被谥为“贞懿皇后”的独孤氏。独孤氏从大历初年进宫后,“宠遇无双”,到大历十年(775年)去世的十年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去世后,代宗对她恋恋不舍,以致于“殡于内殿,累年不忍出宫”。直到三年后,才勉强同意下葬,为了能“朝夕望见之”,代宗想把她葬在帝都附近的治陵,在大臣姚南仲的劝谏下,才依制安葬在庄陵。一年后(779年),代宗去世。

独孤氏去世时,升平公主二十二岁,已经嫁到郭家十年,这十年和独孤皇后在宫中生活的时间大致吻合。从时间上来看,公主与驸马夫妻争吵打架后回宫告状,见到的极可能就是这位独孤氏了,只是此时的独孤氏只是贵妃,死后才被追封为皇后。

(五)小结

虽然我们从时间上推测戏曲中的皇后是独孤皇后,但也仅是推测而已,并不能就此妄下结论,断定为公主驸马劝架的一定就是这位独孤皇后,理由是,戏曲作为艺术作品,其内容与人物不能刻板地与史料一一对号入座。这正如正史《三国志》与小说《三国演义》的关系,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理当允许文艺作品在史料背景的基础上做它所喜欢的必要的虚构与加工。

二、《打金枝》中皇后形象的现代意义

年轻夫妻发生矛盾冲突后妻子跑回娘家告状,这种情形在普通人家的现实生活中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下,如何调解问题,促进小夫妻关系改善是很考验家长智慧的。尽管我们无法确切知道戏中的皇后究竟是哪一位历史人物,但皇后作为母亲,在女儿的婚姻生活发生问题时,适度干预,“数说闺女劝女婿”,表现出睿智、宽容与通情达理,给数百年来高台下为人父母的观众很多现实意义上的启示。

(一)大前提——客观理性,避免情绪化

皇后在对小夫妻的矛盾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始终客观理性,避免情绪化,这就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一个好的基础。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很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常常是小夫妻发生冲突后,家长比当事人的情绪还要激烈,甚至全家人跳出来与对方“开战”,完全没有理性。在情绪化的状态中,人们往往不容易看到自己子女在事件中的问题,而是揪住对方的问题不放,甚至不合理地扩大对方的问题,以此掩盖自己孩子的过错,使事情最终不可收拾。

(二)劝女婿——夫妻要学习互相宽容体谅

皇后首先耐心规劝女婿,核心内容是小夫妻要学习宽容体谅。其中打动驸马的是皇后对女儿女婿的一片爱心,“劝驸马你休发少年的脾气,国母我爱女儿更疼女婿”;皇后不但没有给女儿护短,反而坦诚地指出双方的问题:“我的女不拜寿是她无有理,你不该吃酒带醉、怒气冲冲、进得宫去,打骂你妻”,贵为国母甚至替女儿向女婿道歉:“我养的女儿不成器,驸马你担待这一回”,至情至理,驸马想不接受都难。同时,皇后要求驸马要理解公主的行为是她成长的环境造成的,需要驸马担待体谅:“公主自幼长宫里,从小与我不分离,娇惯成性不明理,我与你父皇说重了她还不依”,作为丈夫,妻子做事不得体该怎么办呢——“常言道当面教训子,背地里无人再教妻”,最后提出希望:“你让她来她让你,知冷知热好夫妻。互相恩爱有情义,免了多少闲是非。国母我讲话全为你,愿你们相亲相爱,和和气气,白头到老,永不分离。”

从以上过程我们看到,要想圆满调解矛盾,做长辈的一定要避免情绪化,不要一味批评指责,而应客观公正,充满爱心,完全从帮助晚辈、指导孩子的角度出发,坦诚相见,帮助年轻人学会处理自己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使他们得到成长。在此过程中,孩子感受到的是长者的关爱,而不是指责、批评甚至谩骂侮辱。

(三)训闺女——要学会换位思考、适应婚姻中的角色

皇后在面对女儿与面对女婿时态度有区别,对女婿有爱心,但更多的是理性;对女儿的爱则加入更多的感性,口气比较严厉,直接指责女儿不给公公拜寿的错误,教训她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别人的角度处理问题:“假如你父皇寿诞期,驸马他不来你依不依?”“手压胸想情理,你何不将人比自己?”同时,皇后在此教育女儿要适应自己在婚姻中的角色:“你虽是皇家帝王女,嫁到民间是民妻”。

皇后训女给我们做出一个很好的榜样,那就是在儿女婚姻冲突中,一定要是非分明,不糊涂,不护短,该批评一定要严厉批评;但批评绝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孩子在冲突中学习处理问题的方法——换位思考,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适应婚姻中的角色。

(四)和好仪式很重要

皇后在说闺女、劝女婿的过程最后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让他们施上个和睦礼”,这个和好仪式很重要。在舞台上我们看到,通过皇后的一番教诲,公主和驸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碍于面子,互相别别扭扭,不愿和好,这时皇后要求他们互相给对方施礼道歉,表达和解的愿望,两人终于和好如初。

最后这个仪式看似简单,其实很重要。所有的仪式都有象征性,会对人的内心产生微妙的影响。我们在生活中调解矛盾之后,一定要设计一个简单易行的仪式,如要求当事双方鞠躬、握手或拥抱等等,让双方消除距离感,切切实实感受到对方的诚意,从而强化自己和解的主动性,使冲突圆满解决。

三、结语

《打金枝》故事中的皇后,无论是实有其人,还是剧作家的虚构,至少在戏曲舞台上,我们看到了一位贤德明理的母亲形象,几百年来她为观众呈现了父母处理子女家庭矛盾的范本,至今仍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思考。

猜你喜欢

广平沈氏驸马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广平建行乡村振兴杯”首届微型小说征文获奖名单
历史上唯一失踪的皇后
浅析汉阴《沈氏家训》的文化内蕴与当代启示
“驸马”最初是指车夫
等候袁世凯
中考里的“一元二次方程”
“驸马”一词从哪来?
“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复习专题
“驸马”最初是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