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音乐课程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鄂东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为例

2014-04-01汪丽萍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东南民间

汪丽萍

(湖北科技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地方和学校应开发出具有地方、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音乐项目)运用到音乐课程中来,使学生从小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熏陶,树立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意识;同时在教材开发上和课时量上,也应该予以保证。那么,如何开发利用音乐课程教学的乡土资源?这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文以鄂东南民间音乐资源为个案,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展开对中小学音乐教学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讨论,为乡土音乐进入中小学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参考。

一、鄂东南地区民间音乐资源分析

鄂东南地处长江以南和幕阜山北侧之间,东临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属江汉平原向江南丘陵过渡地带,行政区域上,鄂东南地区涵盖了咸安、赤壁、嘉鱼、通山、通城、崇阳县、黄石及所辖的大冶、阳新等县(市、区)。鄂东南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在阳新、通山等地已发现新石器时代古遗址,汉、唐时期,已有了较为发达的经济文化。鄂东南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文化底蕴丰厚,有山歌音乐、舞蹈音乐、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与民间器乐等。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系统,鄂东南民间音乐资源主要有:咸宁山歌、嘉鱼呜嘟、通山山鼓、崇阳提琴戏、赤壁脚盆鼓和阳新大冶鼓书鼓词等等。

咸宁山歌包括咸安高腔山歌,通山山歌、神歌。咸安山歌(包括过岭歌、昂颈歌),常在户外歌唱,多和抬花轿、婚俗等结合在一起,或单唱、或对唱,曲调高亢嘹亮。嘉鱼呜嘟音色圆润,浑厚悠扬、低沉古朴,清幽时,让人心静如水;高亢时,令人意动神驰。通山山鼓主要分《挖山鼓》、《栽田鼓》与《山锣鼓》。演唱时,鼓匠右手执扦击鼓,左手托着鼓的底部,配合用手指调节出不同的音色。山鼓之音响亮清脆,数里之外能闻其声。崇阳提琴戏吸收了崇阳山歌、田歌、孝歌等民歌的句式处理、行腔终止和曲体结构等手法,形成了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的基本唱腔曲调。如“正调、男女同腔、上下句结构”,“哀调、男女同腔、上下句结构。”赤壁脚盆鼓的演奏场合由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到礼仪习俗、文化娱乐。演奏曲牌多种多样,异彩纷呈。如龙绞柱、卧龙鼓、麒麟送子、天下太平、孔明揭书、八卦布阵、周瑜点将、赤壁鏖兵等多达八十多种。通城拍打舞是表现渔民喜获丰收的舞蹈。舞者扮为渔夫,作乘船姿态,随“安旦”节奏用手掌拍打胳膊、双腿及胸部两胁,表达喜悦之情。其动作激烈,情绪欢快。最原始的《拍打舞》的拍打动作单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拍打动作和拍打部位也不断增加。阳新大冶鼓书鼓词的共同特点就是“拖腔”和“甩腔”,是以四句结构为主要的唱腔,有200 年的历史。唱词通俗易懂,伴奏节奏明快,场地不受限制,演唱者能做到一曲多用,一曲百唱,一人多声,一鼓多音,以表现各种人物的感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可以说,鄂东南民间音乐涵盖中华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鄂东南民俗气息。鄂东南民间音乐种类丰富,民间音乐思维与地方方言融汇在一起,形成了蕴含鄂东南文化底蕴的民间音乐,造就了鄂东南民族音乐文化特色的音乐风格。在内容上,鄂东南民间音乐有:民间歌曲、民间舞蹈、说唱、戏曲和民间乐器等。其中,民间歌曲从体裁上鄂东南民间歌曲分为号子(工程号子)、山歌(田秧山歌)、小调(吟唱调),如打硪号子、挖山鼓、斫柴歌与风俗歌中的孝歌、坐夜歌等;民间舞蹈音乐有大冶花鼓、玉莲汲水、五马破曹、菩萨出方和阳新县龙港单鼓、九连环、跑竹马等;说唱音乐可分渔鼓道情、鼓书鼓词两类;戏曲音乐如喔伙戏;民间器乐有牌子锣和丝弦锣鼓两个乐种。这些音乐与舞蹈均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气息,因而造就了鄂东南民族声乐文化独特的音乐风格。“声情并茂”可以说是鄂东南本土音乐一直所具有的特征。一般来说,情为声之本,声为情之形,情是人内在的精神美,是歌唱艺术中的主导因素;情以取声,声以抒情。鄂东南民间音乐的“曲情”艺术表达非常完美,而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能够将“声情” 演绎得恰到好处,传递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鄂东南民间音乐具有曲情、声情和谐融合的艺术风格。从鄂东南民间音乐的表现手法来看,鄂东南民间音乐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包含时代文化气息和现代美学特征。鄂东南境内的方言声调、民歌音调、民歌的体裁形式、分布与歌词文学的特点及地理条件,形成鄂东南民间音乐特有的文化圈。其演唱风格、音乐风格均具有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品格。鄂东南民间音乐也具有浓厚的时尚气息和时代风格。如鄂东南阳新的《薛莲梅》等、说唱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的通山民歌《明朝出了李闯王》,歌颂革命先辈伟大功绩的阳新民歌《彭德怀的五八军》,演唱风土人情的《好个仙境在通山》,有关历史、爱情和劳动生活题材的咸宁长篇叙事民歌山歌《双合莲》、《海棠花》、《小樱桃》、《陆英姐》、《钟九闹漕》、《目莲寻母》、《三国志》、《耍情记》、《咸宁是个好地方》等等。因此,鄂东南民间音乐艺术具有传统风格与时代气息并存的美学特质,是文化艺术瞬间性与流动性的完美结合。

二、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鄂东南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既遵循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的一般路径,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应在对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筛选的基础上,根据优先性、适应性与导向性原则,通过建立鄂东南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库,编写教材,开展相应的鄂东南民间音乐课堂教学与建立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等途径进行。

(一)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筛选

理论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首先至少要经过4个筛子的过滤筛选,才能确定它的开发价值。其中,课程资源筛选的第一个筛子是教育哲学,即课程资源是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理想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进步的方向;第二个筛子是学习理论,即课程资源是否与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相一致,符合教育对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要求;第三个筛子是教学理论,即课程资源是否与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相适应。 所以,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必须符合学校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符合教与学的内容整合逻辑和教师与学生的心理逻辑。基于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特殊性,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必须经过第四个筛子,即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筛选,使其符合学生的音乐认知和音乐情感的过程。所以,开发和利用民间音乐课程资源,首先要进行分析筛选,通过教育哲学的筛选分析其是否具有教育的价值与意义;通过教学理论的筛选分析其教学的条件和教师的适应水平;通过学习理论的筛选分析其对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满足水平;通过音乐教育心理学的筛选分析其对学生音乐认知心理的符合度和音乐想象力的提高。经过筛选后的民间音乐课程资源,还需要与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作进一步的优化整合:一是考察其适用于教学的基础性,即在什么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始对此音乐课程资源的学习;二是讨论其对教师教学的实用性,即学习和掌握此音乐课程资源时的方便和可操作性;三是分析其对学生学习的兴趣性,以激发学生对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学习的爱好与兴趣;四是分析其教学实施的科学性,即经过教学实施过程中能否形成一套教学、组织、管理和评价的保障体系。诚如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所说,“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

(二)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原则

根据鄂东南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特点及其开发与利用的现状,在开发与利用鄂东南地区音乐课程资源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优先性、适应性和导向性的原则。

所谓优先性原则,是指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优先选择能代表地方特色和社会风尚习惯的,优美健康积极向上的音乐,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中既能领悟到民族的音乐之美,使民间音乐得到良好传承和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音乐课程教学的“城市价值取向”非常明显,在眼花缭乱的文化符号的强烈冲击下,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产生了危机。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在数量上要比城市地区丰富,而农村学校音乐教学设备、设施、场地等却相对落后。在这一背景下,中小学更应该结合校内外环境,集中各方面优势优先开发并利用民间音乐课程资源,以适应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所谓适应性原则,是指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更要考虑特定学生对象的具体情况。鄂东南地区处于湘鄂赣三省交界丘陵地带,境内各民族交流频繁,民间音乐种类繁多,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在开发利用民间音乐课程资源时,首先要考虑该地区不同地域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验,开发出能被广大学生所共同接受的课程资源。教师的教学,也要根据学生实际对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适应学生的地域差异,使其通俗易懂。所谓导向性原则,是指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坚持以音乐课程目标为指导,满足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实施的指导方针,是学校课程实施的根本依据,课程教学活动都必须坚持目标的指导。音乐课程资源,不管是条件性资源,还是素材性资源,都必须以满足实现课程目标的需要为准绳。鄂东南地区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在教育目的指导下,适应本地区学生身心发展和音乐教育规律,以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民族认知,培养具有民族优良传统文化、传统美德、身心和谐发展的新人为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全面发展。

(三)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第一,开展鄂东南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调查,建立音乐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的目的在于为民间音乐课程的开设提供基本的可供选择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促使已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能够顺利地快捷地选择利用。这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条件。建立音乐课程资源库,首先必须进行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调查,通过问卷、访谈、现场考察和文献分析的方式,调查当地的民间音乐活动、地方传统风俗、文化娱乐等,同时还应该对学生的兴趣、培养目标、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进行调查。调查完成后,通过分类、整理,建立课程资源库,并将课程资源与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实现对入库音乐资源进行调整或第二次开发。

第二,编写鄂东南地区中小学民间音乐教材。长期以来,教材被看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外,而且还存在着课程资源开发效率低、开发范围狭窄、开发方式单一等问题。乡土音乐是民族音乐的根基,也是母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将民族音乐的精品转化为系列的乡土音乐教材,进而进入学校音乐课堂和学校音乐活动,具有重要的文化学意义和教育学意义。鄂东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民族音乐文化,但调查中发现,一直以来,鄂东南地区学校音乐教学均未使用过本土音乐教材。因此,鄂东南民间音乐的教材开发显得尤为重要。编写民间音乐教材,应充分吸收和反映民间音乐的特点,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民族性与地方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将本地区各民族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和有鲜明地方色彩的作品在教材中得到反映,将古老的民族艺术和灿烂的文化精髓传给青少年一代,正如田青教授所言:在全球化、现代化的过程中保护住我们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血脉、民族的根。

第三,将鄂东南民间音乐资源引入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对鄂东南民间音乐筛选和整合的基础上,将鄂东南民间音乐资源引入课堂,一是要保证民间音乐教学的课时数并切实有效实施,教师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明确民间音乐教学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不断拓宽民间音乐文化传承的路径。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民间音乐的兴趣,用民间音乐的魅力吸引学生、征服学生。或许在教学之初,总会有些学生对本地乡土音乐不感兴趣、不想欣赏、不想唱歌乃至产生抵触情绪。如咸宁山歌需要用方言演唱,但许多学生的方言表达逐渐弱化,而“原汁原味”的山歌在使用方言演唱的过程中,其独特的魅力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三是要不断拓宽民间音乐的教学渠道。除课堂教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民间音乐文化表演或专题讲座、校外实践等形式拓宽民间音乐的教学渠道。

第四,建立鄂东南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民族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是学校音乐课程的基石,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质量、特色的保证。目前,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鄂东南地区学校民间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没有有效地建设,严重影响了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应该引起必要的重视,加大音乐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建设校内、校外音乐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基地,充分开发和利用民间音乐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效应,创建校际之间、地方文艺团体、社区文艺团体三层次的音乐社会实践基地或实习点,让学生能以基地为依托,亲自参与到真实的生活中来,通过对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的探究、调查、学习等实践活动,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等,为学生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文化的建设繁荣服务。

必须指出的是,中小学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应该加大课程资源培训力度,争取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家长的支持,重视学生参与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贯彻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理念,健全评价体系,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与水平,为民间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有效地保障。

参考文献:

[1]杜亚雄.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据库[OL].http://fy.folkw.com/index.asp

[3]刘正维.湖北民间音乐的交融性特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4):20.

[4]杨蕾.论湖北民间音乐文化及其保护[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5):115.

[5]李娜.乡土音乐与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1,(3):51.

[6]吴刚平.课程资源的理论构想[J].教育研究.2001,(9):61.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东南民间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藏东南溜砂坡的发育特征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