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专业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需求分析对比研究
2014-04-01姜毅超
姜毅超
(沈阳师范大学 大学外语教学部,辽宁 沈阳 110034)
一 引言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程要求”),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应划分为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两部分。[1]因此,各高校需根据自身的办学情况,从第5学期开始开设大学英语教学的后续课程,如专业英语、英语写作等,巩固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使其与自身的专业更紧密地相结合,增强他们在求职过程中的竞争力。
与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学不同,应用提高阶段的教学与学习者的专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不同专业的学习者对大学英语后续教学(以下简称“后续教学”)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从客观上对后续教学的课程设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课程的实施提出了更实际的挑战。文、理专业因素作为课程设置的最基本因素,决定着学习者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因此,本研究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探讨文、理两类不同类型的专业之间,后续教学课程的特点与差异、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二 后续教学的课程设置调查
1.研究问题。
本研究以沈阳地区为例,以文、理专业为分组变量,调查并探讨后续教学课程设置的情况,各自的特点及彼此的差异,并根据调查,结合已有研究,尝试探讨两类专业后续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以期在实际的课程实施过程中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进而有效地提升其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根据研究目的,本研究拟探讨以下问题:文、理专业相关的后续教学课程设置存在怎样特点及差异?其后续教学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2.研究过程。
研究对沈阳地区12所高校的部分英语教师、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及大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分为两种版本(教师版和学生版),通过专业问卷调查网站(OQSS.com)生成,以网络媒体为传播途径投放,这样做既节省了大规模投放问卷的时间,又避免了人工录入问卷可能带来的错误数据。在所有被试确认作答之后,研究者关闭网络问卷并下载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同时,研究为进一步了解后续教学课程实施的现状,在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之后,还对有条件的被试进行了事后访谈,以期针对问卷调查所得结果进行更深层次的原因探讨与剖析,找到解决存在问题的可能措施。
3.数据管理。
研究通过自编无结构问卷“大学英语后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学生版)得到所需的全部数据,除人口统计学信息外,两版问卷均由18个题项构成,涉及后续教学的“学习者需求”“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相关方面,每个题项根据题干描述设置了不同的选项,有单选和多选两种类型,同时配有开放式问题,主要研究所得数据均由Microsoft Excel 2003进行管理及统计分析。
三 结果与讨论
1.文、理两类院校后续教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后续教学的课程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分科英语(discipline-based English)以及大学英语通识。[2]据教师版问卷的调查结果可知,沈阳地区各高校均按照课程要求开设了后续教学相关的课程,但课程实施情况各校不尽相同。其中,文科类院校主要以大学英语通识课程(如:英美文化、演讲、翻译、美剧赏析等相关课程)和专门用途英语(商务英语、旅游英语、法律英语等)两大类为主,而理工科院校则主要以理工科专业相关的专门用途英语(如:计算机英语、机械工程英语、医学英语等)为主,两类专业平均仅有5.7%的被试接受过以英语为课堂语言的专业课教学。
Hutchinson和Waters认为,不论是普通英语还是专门用途英语,任何课程的建设都应建立在某种需求分析基础之上,通过内省、访谈、观察、问卷等方法,分析和调查学习者的需求,为后续教学的课程设置体系提供科学的依据。[3]由于专业间的差异,文科专业的学生更多地需要从事以“人”为工作对象的活动,因此,其在后续教学中,也相对更多地需要关注语言的交际功能,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英语语言技能的深入学习。因此,很多文科专业开设了“应用英语写作”“英语演讲实务”“大学英语听说”等相关的高级语言学习课程。而理工科专业则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在工作中需要阅读大量的英文技术文献或各种软件的英文帮助文档,因此,英语的专业词汇及技术类文章的阅读成为了学习者主要的学习任务。文、理科专业在后续教学的课程内容上存在着此类差异,归根到底是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产生的。根据学习者的需求,教学管理部门开设相应课程,以提高学生在今后的就业及工作中的竞争力。
2.文、理两类院校后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理工科专业后续教学的课程实施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58%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认为“经过两年的大学英语学习,自己的英语能力不太能满足社会的实际需要”(事后访谈对象S17,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60.2%的学生认为在三、四年级继续开设英语课程是必要的。然而,却有37.9%的理工科专业被试所在学校并没有在三、四年级开设英语相关课程。由事后访谈研究者了解到,一些理工科专业三、四年级学业任务重,很多实验、设计、实习课程挤占了专业英语的课程安排,管理者囿于大纲,将其提前到了前四个学期,使得课程失去了其“后续教学”的意义。这一现实状况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一方面,多数学生希望“通过后续教学提升自己的英语水平”(56.3%)或“为以后找到好的工作”(66.0%),而实际上,调查显示却有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后续课程没能满足学生的真正需要。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61.1%的省属和市属院校的理工科院系将专业英语等的相关课程开设在了第5学期之前,而文科专业则均有在第5学期之后开设后续教学的相关课程。同时,省属、市属高校理工科专业此类课程主要为1个学期的专业选修课或通识选修课,而部属院校和其他院校的文科专业的学生在后4个学期中,每人需要修学2.3门相关课程,且部属院校中的部分专业还开设了英文授课的专业(必修)课程,由外籍教师或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主讲。调查的这一结果再次说明文科专业相对于理工科专业在课程设置和实施上更趋于合理,尤其是相对于省、市两类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后续教学。
(2)两类专业共同面对的师资问题。
课程的实施者——教师——是整个后续教学课程体系中最关键性的因素。与影响范围极大的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相比,大学英语的后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和教学技能以外,还应具备某一专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与语言能力培养通过自身的教学技能有机会结合起来。经过事后访谈得知,很多被试所在高校确实按照课程要求开设了专业英语等后续课程,但囿于课程性质对于教师的要求,“能够借助英语流利地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极少”(事后访谈对象T01,公共英语教师郭老师),很多学校尤其是高级人才相对匮乏的省属、市属院校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这些学校要么是聘请基础英语教师,要么是请年轻的专业课教师进行专业英语课程的讲授”(事后访谈对象T04,学校教务人员华老师),使得后续教学的师资与课程需要间的矛盾非常突出。
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师整体学历层次不高,且不具备某一学科专业的专门知识[4],根本无法胜任“用英语将专业”的任务,只能蜻蜓点水般地讲授一些专业词汇,晦涩地翻译专业文章给学生听,这与专业英语的课程目标相去甚远。同时,她们还承担着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繁重教学任务,很多高校面临着大班授课、英语教师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基础阶段的英语教师在已经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很难再有时间、精力去从事后续教学的研究。而另一方面,专业课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大部分教师并没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无法利用英语为媒介讲授专业。因此,少数有过留学经历的青年教师则成为了管理者眼中的“救命稻草”,盲目地将其安排进后续教学的课堂,缺少了相应的“准入”制度,或教师评价从客观上被形式化,“因为无需真正评价,别的专业课教师都不具备这一教学能力,也不愿意承担专业英语的授课任务”(事后访谈对象T03,学院教务人员刘老师)。师资问题直接导致后续英语教学师资储备不足,因而也很难保障后续英语教学的质量,后续教学与研究难以深入开展。[4]
3.解决两类院校后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充分重视需求分析对于不同专业大学英语后学教学课程设置的作用。
后续教学的课程设置应基于对不同专业学习者的需求分析设置科学、系统的后续课程体系,课程实施之前管理者、任课教师必须要对社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广泛的调研,通过各种形式的问卷调查与访谈,掌握用人单位、教师、学生、教学管理者各个层次对于学习者英语语言能力尤其是其实际应用能力的需求状况,并基于这些需求,开发相应的后续英语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后续教学能够顺利衔接、深化基础阶段的大学英语教学,提高大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帮助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社会交往中运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书面、口头交流。[4]
(2)改善任课教师的待遇,吸纳复合型教师任教。
另一方面,为解决两类专业共同存在的后续教学中的症结问题——师资问题,首先各高校应该切实为任课教师提供定期的国际交流机会,使专业课教师能够有充分的机会先提升自己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各高校,尤其是省属、市属院校也可以通过改善教职工待遇等物质奖励的方式,广泛吸收优秀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归来的年轻教师从事专业英语的教学,发挥其语言优势。各院校更可以积极进行国际合作,吸纳英语国家高学历的专业人士作为外教,或积极招聘有着复合专业背景的英语教师担任课程的主讲教师,这样就既解决了专业教师的语言能力问题,也解决了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问题。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学习者。
当今社会,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深入,与国际社会交流与接触不断紧密,各行各业都亟需既懂专业又会英语的国际型从业者。国内的很多高校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及时地提出了“英语+专业”的办学模式,而后续教学则可以作为这一先进课程体系的有意义探索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在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发展的同时,提升其英语语言应用能力,而这正是后续英语教学的价值和魅力所在。所以,各地区高等院校均应积极开展后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结合自身办学的专业优势,努力打造“英语+专业”的教学新模式,设法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教学中,将语言技能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力争实现在专业学习中提高语言技能,在语言技能培养中,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学生今后深造、从事科学研究、投身社会实践工作打下扎实基础。[4]
四 结语
ESP需求理论作为后续教学的基础,决定着后续教学课程的特征及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本调查通过文、理科专业的侧面,对两类学习者对于大学英语后学教学的课程需求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并发现:文科和理工科两类院校大学英语后学教学的课程设置各有侧重,文科专业主要以一般语言能力培养为主,而理工科专业则更倾向于专业知识相关的词汇与阅读教学,然而,无论是文科专业还是理工科专业,师资问题是这一课程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能够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师均不充足;同时,各高校的课程设置也不尽合理,有走形式的倾向,没能切实将英语作为学习者的个人能力来扎实培养。
对于调查中出现的问题,研究认为通过进一步明确后续教学的课程目标,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及人才交流培养,创新“英语+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保障后续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并据此设立相关的后续课程,充分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个性化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能够兼顾不同起点学生需求,满足不同专业发展需要,为实施和改进下一步后续英语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马武林.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内容设置探究(一)——学术英语[J]. 外语研究,2011(5):15-21.
[3]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4]孙小军,周俊博.大学英语后续教学课程体系的问题与对策——基于ESP需求理论的视角[J]. 海外英语,2012(8):116-11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