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顺应性研究
2014-04-01秦兆荣
秦兆荣
(曲阜师范大学 外语教研部,山东 日照 276800)
教师话语(teacher talk)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都是教学法和二语习得研究的热点。从二语习得的角度看,教师话语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可模仿的、可理解的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同时有利于刺激学生学习教学内容,产出正确的输出(output),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教学法理论很早就认识到交互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话语在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不言而喻。Anton (1999) 指出教师话语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交际活动,为学生创造交流信息、表达思想的环境和机会,使他们通过交际和意义协商促进语言习得。[1]
教师提问(teacher question)是教师话语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形式,也是教学过程得以顺畅进行的有效手段。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提问占整个教师话语相当的比重。较早的一项研究发现教师提问占课堂活动的20%-40% ;[2]Tsui针对香港的英语课堂教学的研究发现教师提问约占整个教学活动的70%。[3]正是因为教师提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多年来一直是语言教学所关注的一个焦点。[4]
一 文献综述
如前所述,随着教学论和语言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学者开始重视对教师提问的研究。除了最早的对教师提问进行艺术学和教学法的研究之外,更多的研究视角开始涌现,主要有系统功能语法视角、语用视角、认知视角和语篇分析视角等。在此,我们简单回顾一下相关的研究。
最初关于教师提问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提问的分类和提问策略的调查和研究上。Barnes (1969)将教师提问分为四大类:事实型问题(factual question),推理型问题(reasoning question),开放式问题(open question)和交际问题(social question)。[5]Long & Sato (1983)提出了显示性问题(display question)和询问性问题(referential question)的划分,[6]并被后来的学者所借鉴。二语习得理论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针对教师话语和教师提问的研究也不少见。Krashen的输入输出假说亦可用来研究教师话语和教师提问。教师提问作为一种主要的语言输入,为整个习得过程提供了可理解的输入。因此教师话语的使用是否得当会对学习者的输出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7]但是,教师话语在形式和功能上存在单一、简化和单向的局限性,不利于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高。[8]
以往对教师提问的研究多单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教师话语对教学的作用,忽略了学生对教师提问的反馈。但是,教师提问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之间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因此,将学生的反馈纳入教师提问的研究是必要而且重要的。本文将从顺应论的视角来分析教师提问这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 理论背景
语用学是研究语言使用的科学,[9]强调语言使用的过程。20世纪中后期语用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语用学的理论。从言语行为理论到合作原则,再到关联理论,这些理论对语言现象的解释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全面。1999年比利时语言学家Verscheren在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中提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a perspective on language)的观点,还提出了一种“顺应论”(Theory of Adaptation),以全新的视角解释语用学。[10]
Verscheren在书中指出语言使用的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使用语言就是一个不断地对语言做出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的;出现这种选择的原因有可能是来自语言内部,也有可能来自语言外部。Verscheren指出语言具有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是指这些选择并非机械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作出的;顺应性是指语言能够让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可能性中作灵活的变通,满足交际的目的。正是语言的这三个特性使得语言使用者可能在使用过程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实现满意的交际。[10]
Verscheren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语言的顺应过程,即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由于顺应过程的意识程度着眼于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作出顺应时的意识反应,偏重于对语言思想体系的研究,故在本文中将不做分析。语言顺应的动态性就是语言选择过程中语境和语言结构之间的动态顺应,下文将主要从语境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个层面来分析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三 教师提问的动态顺应
文中强调将教师提问看做一个完整的、动态的过程,包括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直到实现教师提问的目的,即满意的交际需要,所以作者主张将其译为teacher’s questioning而不是单纯强调教师的teacher’s question。[11]下文的分析就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对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个提问过程的动态研究。
下文以讲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六单元《Bribery and Business Ethics》的一个提问为例分析这一动态过程。某教师在导入bribery的概念时设计了Brainstorming环节,该环节的教学目的,即交际意图是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商业贿赂形式。下面就是该导入中的一个教师提问:
T: Now, let’s discuss this topic with your partner: in what forms does bribery come in business? Try to share your ideas with us after your discussion.
(2 or 3 minutes later, silent and no volunteer)
T: Ok. You can try to tell us your answer. Just have a try.
S1: money, goods.
T: Try to use sentences to express yourself.
S1: Businessmen may give money and expensive goods to their partners or their leaders.
T: Yes. Money and goods are very common forms now. Any other forms?
S2: Sometimes businessmen are invited to have luxurious dinner. They may invite officials to tourist resorts or bath center or hot spot to relax themselves.
T: That’s right. We can call this form special services, right? 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特别招待,对吧?Think it over, have you ever heard any other form of bribery, or from the internet?
S3: Businessmen may give back some money after the deal.
T: Yeah. You mean that some businessmen give additional discounts. 这儿的discount不是折扣而是回扣的意思。Ok. To sum up, money, goods, for example, art crafts, or services and low discounts are all different forms of bribery in business. Maybe after class you can think whether there is bribery on campus.
1.教师提问的语境顺应。
Verscheren在书中将语境分为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其中交际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物理世界等因素。[10]语言交际的过程就是一个语境动态生成的过程,交际过程中语言使用者为了达到满意的交际目的,必须不断地根据语境的变化作出顺应直到实现交际意图。
上例中教师提出第一个问题两三分钟之后全班仍然安静,没有学生回答,此时的教师、学生以及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构成了当时交际的主要交际语境。为了让学生回答问题,达到教师的提问目的,该教师鼓励学生,have a try这句就是教师对语境顺应的结果;另外,第一个同学的回答远远没有达到教师的预期,因此教师继续提问,any other forms?这句亦是对当时语境的动态顺应。
2.教师提问的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使用就是一个对语言各个层次的结构作出顺应的过程,这里的语言结构包括词汇层次(lexical level)和超词汇层次(overlexical level)。[10]词汇层次的顺应包括语言使用者在交际过程中对语音结构、词汇、短语和句子等的选择。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使用普通话,同一地域的人使用方言就是对语言结构的一种顺应,而且更多地体现在词汇层面。而超词汇层面的顺应主要表现为语法规则的顺应,话语类型的选择以及句子之间的衔接和连贯等。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语体就是超词汇层面的顺应,新闻发布会和老友聚会就不能使用同样的语体。
大学英语课堂是一个半正式的交际环境,这就决定了教师和学生在语言使用和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大学英语课堂原本就是一个双语的环境,因此语言结构的顺应更多地体现在语码的转换上(code switching)。上例中,学生回答中使用的 “luxurious dinner” 和“bath center”模糊地表达出了商业贿赂中的某些具体形式,因此教师使用母语指出了“特殊招待”这一概念。下一个同学的回答中出现的 “give money back”则表达了“回扣”这一词语的意思,因此教师选择使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母语来肯定学生的回答。
在三名同学的回答之后基本达到了该教师的预期,实现了当时的交际意图,所以教师用“to sum up”来结束该提问过程,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师提问宣告结束。在对语境和语言结构的动态顺应和选择的过程中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互,并实现了当初制定的导入bribery的教学目的。
四 结语
Verscheren提出的语言综观和语言顺应理论是语用学研究的一种全新视角,对理解和分析语言现象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大学英语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交际现象也不例外。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师提问是一种明显的顺应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和语言结构中词汇层次的顺应。教师作为教师提问的发起者和整个教学发动的组织者应该了解并学习语言顺应这一新理论,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语境的变化作出动态的顺应,在语言结构上作出及时的顺应,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现在的大学英语教学受到学生人数、教室、教学设备以及课时量等因素的限制,教师提问在整个教学中所占的比重偏少,师生互动较少,学生大多是被动的接受,这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不断寻找适合大学英语教学的教师提问策略,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实施有效的提问,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1]李华.国内外教师话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策略[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3-124.
[2]Chaudron, 1988.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 Research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Tsui, A. B. M., 1995. Introducing Classroom Interaction [M].Penguin Books.
[4]Nuan D., 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 A Teaxtbook for Teachers [M].New York/London: Prentice hall, 1991:192.
[5]高丽娟.基于语料库的教师课堂话语分析——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实证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11):26-29.
[6]袁建萍.第二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的分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学科学版),2004 (4):88-89.
[7]Steve Walsh, 2002. 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 Teacher Talk and Learner Output [M].London:OUP.
[8]张敏.从自然言语与教师话语的风格差异谈教师话语的效能[J].外语教学, 2002(7):41-43.
[9]何自然.语用学讲稿[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10]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1]秦兆荣.中国ESP教师提问的顺应性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