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4-04-01王平水包怀忠
王平水,包怀忠
(安徽财经大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 引言
数据库技术是当今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技术之一,其在信息管理领域占有重要地位。数据库技术为数据及信息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相关知识和技能极具实用价值,是高等财经类院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重点知识,也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数据库应用基础》成为目前高等财经类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内容不针对某一领域,主要涉及基础性、通用性的概念、主要技术及应用。该课程综合性、实践性较强,涉及计算机科学、数学、工程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知识。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数据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并应用于实践,亦可开发出简单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程序。该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为先行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由于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大多没有数据管理和程序设计经验,因此要理解并灵活运用该课程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实例来贯穿整门课程的内容,导致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仅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影响着学生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如二级ACCESS)的通过率。
为此,本文针对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以任务驱动为主链的《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实践结果表明,该方案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在笔者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中统一开设,相同课时,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大纲、同一教案、同一题库、同一考核标准,导致不同专业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存在较大差异,考试成绩分布在不同专业之间失衡,一定程度上存在考试不够公平的现象。
2.教学模式不够科学。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采取“3+2”模式,即3学时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导致理论教学与上机实验结合得不够紧密,理论与实验脱节,使得理论课略显枯燥,实验课又无所适从,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3.教学手段没有创新。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仍采用幻灯片投影,教师根据幻灯片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并针对具体操作进行相应演示,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信息量虽然很大,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却与课堂教学目标差之甚远。
4.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方式为单一的上机考试,其中包含对基本理论概念的考核和对基本操作的考核,但单独的考试分数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术的灵活运用能力。
5.教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缺乏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没有进行定性更没有进行定量评价与考核,没有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使得有些老师责任心不够强烈,影响教学效果。
三 《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方案
通过总结分析和实践检验,我们认为《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修订并完善教学大纲。
针对不同专业需求,拟定不同的教学和考试大纲,结合专业方向,对教学内容分配不同的学时,突出应用,尽可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学生掌握更有用、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通过组织调研,认真分析财经类各专业大学生对数据库应用技术方面的具体要求,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的相关要求,初步建成《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目标体系,拟订了课程综合设计计划,修订并完善了《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和考试大纲,并组织实施。
2.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目前信息社会需要既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有较强的实践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我们在注重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单一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目标性不强,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通过任务驱动教学,强化互动交流,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教师以课程综合设计为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上课前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专业方向设计一个具体的案例,在第一次上课时先演示该案例的主要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过程中以该案例为主导,通过在完成案例的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采取“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在讲解知识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完成系统的相应功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3.注重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先前的《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了本课程的学时及讲授方式:3+2模式,即每周3节理论课、2节实验课,但部分学生对该教学方式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3节理论课连上,学生感到实在枯燥,难以接受,实验课上无所适从,教师仍然需要逐个操作加以演示,再让学生练习,不仅浪费很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因此教学方式改革势在必行。
教学过程中要以“理论够用为宜,理论为实践服务,培养应用能力为主”为原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突出运用任务驱动式案例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强化实验技能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以计算思维为核心,围绕这一核心,展开《数据库应用基础》教学实践并结合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与学习两者之间通过课程实践连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整个过程教师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准备课程,设计任务,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运用计算思维方法完成教学任务,系统地训练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5.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网站。
网络教学网站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也能对学习效果进行实时检验。
为帮助学生方便学习《数据库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我们开发了功能完善、图文并茂的《数据库应用基础》网络课程教学网站,该网站除提供基本的教学资料(如:教学大纲、教学课件、实验资料、参考文献等)外,还具有在线测试、作业交流、教学交流等功能,便于学生自学、复习以及在线测试,提高学习效果。
6.改革考核形式,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为了更加公正、客观地检验教与学的质量,改革原有的单一考核模式,我们实行综合实验与标准化机考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综合实验,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的基本操作实验让学生顾点而忽视面,不利于综合运用能力的提升。通过建立知识点覆盖面广、题型多样化的试题库,进一步完善机考系统,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对《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的掌握程度,同时大大减轻了教师阅卷的工作量。通过完善教学评价体系,使教师更有紧迫感,促进了改善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 结束语
本文对目前《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实践表明,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据库应用技能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ACCESS)通过率,也能使《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育更加适应财经类院校各专业的教育需求,有助于推广借鉴。但是由于数据库技术依然在不断发展,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将持续不断。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教师需在《数据库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当结合学生专业方向,编制不同的任务案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以满足不同专业学生对数据库技术的应用需求。
[1]刘畅.数据库应用基础(第二版)[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
[2]阮胜利.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考试周刊,2011(37):9-10.
[3]肖丹凤,杨华.非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应用技术》教学改革探讨[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244-245.
[4]吴琪.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09(6):95-97.
[5]周溢辉.财经类专业数据库应用教学的探讨[J]. 科技信息,2009(27):120-121.
[6]张虹.《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现代计算机,2009(3):87-88.
[7]陆骥, 周莉.《数据库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 2007年管理论丛与教育研究专刊:447-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