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教强省”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14-04-01周屹峰

关键词:高教校企理念

周屹峰

(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

一 “高教强省”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高教强省”的内涵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比较阐释的层面,一般认为应具备以下两个条件,其一是“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和水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在国内位于前列,并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1]此处的“强”应为形容词,可理解为“强大”;其二是“该省的高等教育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1]此处的“强”应为动词,意为增强或加强。高教强省是一个价值取向,是目的与途径的有机统一。“高教强省”指的是,在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富民强省、提高竞争力中的基础导向性作用,使高校与省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省域经济增长的稳步提高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

创业教育,即是关于创业的教育。1999年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由此创业教育在我国逐步发展起来,并于2002年开始试点,纳入到课程教育的体系中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概念的界定,笔者比较认可以房欲飞等学者为代表的观点:“所谓大学生创业教育,就是通过高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并将其内化成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以催生时机成熟条件下的创业人才。”[2]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关注的焦点。新世纪的发展,基础是教育,核心是人才。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创业人才的教育培养也是题中之义。大学生创业教育便是“高教强省”视域下亟需研究和重视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 大学生创业教育领域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已经起步,自2002年教育部确定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开始,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进。在高校资源丰富的省份,高教强省提上了日程,更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重要内容。通过资金拨款、就业指导课程教育、开设大学生创业园等途径与形式不断开展,对大学生创业教育进行了拓展。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理念落后,课程体系与专业设置,实践模式与社会功能等作用都比较笼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没有形成一种体系。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想科学合理地发展,推向深化,把大学生创业作为高教强省的火车头,就必须进行反思、创新与改革,这是需要全社会关注与深入研究的。就我国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而言,高校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主要是由政府部门主导、高校被动跟随的模式,导致了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呈现出主动性不足,功利性明显的特点。目前,国内的高等教育学者和高校一线创业教育者多数将创业教育定格在诸如政府号召、学校鼓励和“第二课堂”实践的视域之中,未能将其摆在诸如专业课程、基础课程等重要位置,未能摆脱这种固化思维与被动,推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深化。

三 “高教强省”视域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思路

1.理念创新。

黑格尔认为:“关于理念或绝对的科学,本质上应是一个体系,因为真理作为具体的,它必定是在自身中展开其自身,而且必定是联系在一起和保持在一起的统一体。”[3]在创业教育领域,美国始终是一个引领者,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多种创业教育模式。如:百森商学院“强化意识”模式,主张通过创造性的教学计划,主要以帮助学生建立创业思维。形成创业意识,以及帮助学生发展进取心、创造力等创业必须的素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术研究、人文素养,来支撑创业教育发展。

邓小平强调:“思想文化教育卫生部门,都要以社会效益为一切活动的唯一准则,它们所属的企业也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4]“高教强省”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体系,需要在已有界限上突破或在现有水平上升华,高教强省内涵的超越性。就是在“高教强省”建设过程中,全面继承传统,积极吸收现代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不断突破主观认识水平制约和区域客观条件状况的束缚,走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超越式发展道路。同时,我国创业教育理念“范式”发展尚不健全,理念形成源于借鉴与拼补阶段,缺乏一个有着内在科学体系的理念作为推动创业教育“科学共同体”形成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创业教育理念形成的基础应该着眼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当前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文教育的缺失已经逐渐显现。由此,在创业教育过程中,要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的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知识素质。使人文教育贯穿创业教育始终,是高等教育理念转变的新要求,也是创业教育理念构建的核心。

2.课程结构体系创新。

我国创业教育尚处于“第一本体”阶段,是一种“理念”与“形式”的机械结合,其本身缺乏丰富的实践,同时也没有作为“第三本体”阶段的理念体系,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去讨论课程结构体系创新,绝非易事。人作为一种能动的存在,有着丰富的发展历史,从其发展历史中汲取营养也是人思维能动的体系。黑格尔认为:“哲学若没有体系,就不能成为科学。”[3]完整的创业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创业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这两个方面并不是完全割裂的。

创业教育本身又应该包含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两个方面,同时还应该完善教学体系。在这样一种结构下,应该实现对创业教育理论的教学、创业案例与理论综合的教学以及最终的实践教学。就我国创业教育而言,目前国内开设较多的创业教育以KAB、SIYB等课程为主,用以指导学生创业初期的准备,提升创业能力。然而,学生的创业课程如果仅仅以翻译国外的创业教材,直接引用的话,往往不具备中国特色,可能会出现与实际的脱节,不能全面地指导学生的创业实践。

3.大学生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创新。

(1)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培养体系源自于德国的“双元制”办学体制。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提供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采用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形成“校企双赢”的办学特色,避免了政府单方面号召的尴尬性。

就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校企合作状况来看,其内在还存在很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高校和企业都需要做出努力。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企业缺乏积极性,而学校单方面也为应付抽检而走形式。对于问题的解决,首先高校应该从思想理念和实践践行上把创业教育与实践重视起来;其次,从企业角度讲,要积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形成高校、企业的良性互动。校企合作的根本点在于企业不是一个养鸡场孵化器这样的一个角色,而是以主人翁的角色加入校企合作共同体中,全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企业参与学校管理、专业设置、师资培养、教学计划、课程改革、教学条件建设等。如企业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研究并按企业的岗位群制定教学计划,企业专家被聘为学校专业管理委员会成员参与审定教学计划,将企业文化列入教学计划成为必修课。企业的技师定期到学校授课,并承担指导学生实训、实习等。在实质上,校企合作才能产生高效益,在发展中取得共赢。

(2)高校内部的实践模式。

高校内部应该有其一套完整务实的实践培养模式,形成以创业竞赛、创业园建设等形式的高校内部创业实践模式。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以创业竞赛为核心的各类竞赛、以创业园建设为核心的创业群体、以服务指导为核心的创业中心、以网络为核心的创业资源共享,即“创业教育——创业活动——学生社团”的教育模式。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学校的创业社团活动激发创业意识,通过开放性的创业教育课程教育,创业园这一实践平台,把学生的创意转化为创业实践,形成良好的创业发展模式。

大学生科技园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基地,许多高校建立科技园区,提供低价格场地支持和咨询服务,充分发挥孵化器功能,为立志创业的学生搭建实践平台,使其在专业人士的支持下进行创业。为了更好地开展创业教育工作,高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机构与部门,比如创业服务指导中心,创业服务专家团等。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初始的创业体验,这对一个人创业观念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同时,大学要成立专门的创业指导委员会,一方面通过教授、社会专家对学生自主创业项目评估、项目推介、项目培训、协助办理高校创业贷款、法律援助、经营管理指导、后勤保障等,对致力于实施创业的大学生提供实质性帮助;另一方面高校创业机构还可以通过技术咨询、专家指导、人才培养等项目,扩大高校创业教育的途径,分解高校创业教育的工作压力,促使高校创业教育形式的多样化,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创业氛围,做好大学生创业人才项目储备,是大学创业指导机构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方面的重要一步。

[1]席升阳.我国大学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房欲飞.大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的内涵及意义[J].理工高教研究,2004:4.

[3]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刷馆,2003:329,56.

[4]《邓小平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5.

猜你喜欢

高教校企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高教明星“猎鹰”
欢迎订阅2020年《高教发展与评估》
《高教发展与评估》(双月刊)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教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