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佛大学德育途径及其启示

2014-04-01华金龙王振华

关键词:哈佛大学哈佛道德教育

华金龙,王振华

(淮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百集电视专题片《世界著名大学》从多层次、多角度对世界名校进行了历史和现状的记录,并从新的高度俯瞰大学理念与角色的变迁。[1]欧美著名大学培养出了以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的年轻人,他们聪颖而诚实,掌握大量知识而关心他人,有高度的创造性思维并富有责任感。通过观赏学习,哈佛大学学生德育途径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和兴趣,基于哈佛大学学生德育培养视角,笔者拟对其完善大学学生德育的途径进行分析,期望推动我国大学德育的多维深度发展。

一 以造福人类为己任的哈佛大学学生

担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 1933~1953) 之久的美国著名教育家科南特曾经说过: “大学的荣誉, 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人的质量”。这一代人既要有杰出的教师, 更要培育出一流的学生。正因为教师在育人树德上坚持高标准, 哈佛大学才得以成为精英荟萃、人才辈出的世界一流学府。

1.制定高标准人才定位战略。

哈佛大学把培养品德完善且极具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作为宗旨, 前校长埃利奥特对优秀人才有非常明确的认识: 我们要培养实干家和能做出成就的人,他们成功的事业可以极大地增进公共福祉;我们不能培养世界的旁观者、生活的观众或对他人劳动非常苛刻的批评家。

哈佛培养有教养的优秀人才,是在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使其知识能力和智力水平达到一定标准, 尤其是培养学生对自身、世界和社会发展科学合乎逻辑的独特的判断力。哈佛大学核心课程的哲学观实现了这一点,它让学生不仅在某个专业领域训练有素, 更可贵的是受到广泛的教育,使其对文化、道德、伦理有正确的认识和判断。所以, 哈佛大学非常重视学子们进入社会之前做好充分准备,并竭力促进他们在实践中获得进步。[2]

2.多元化的德育培养特征。

哈佛大学德育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多角度潜移默化,反对灌输,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多学科整合提升德育;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指导性与实践性的结合。哈佛大学力图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国精神、守法精神,具有健全人格的有用的、让人满意的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成为积极进取的美国公民。美国学校的道德教育,直到目前还没有全国统一的内容和管理措施,其德育的突出特点为“轻理论,重行为;轻说理,重管理”,尤其注重实效性。曾经在哈佛大学执教的凯文·瑞安博士针对学校德育提出了品格教育途径的6个“E”,即榜样、风气、解释、情感、体验、追求优异。瑞安博士重视并强调,学校在教授学生价值观和美德方面承载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3.包容吸收世界精英的悠久文化传统。

在哈佛大学,移民及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带来了多种文化,这些文化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 基于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多元社会被赋予更加典型的意义,也赋予道德教育以个性化特征。德育开始强调它的具体性、多样性和实用性,尤其不同于以往其他道德教育追求系统性、统一性和规范性。在美国,各类学校都实施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要求和目标, 而没有形成统一。在自己的价值观的引领下,各学校的校长都能够确定具有本校特色的道德教育目标。[4]

二 哈佛大学学生德育完善途径

正如内尔·诺丁斯所说“那种源自相互关系:在公共生活中获得的尊重和内心的平静的幸福——需要一定层次的品德和灵性”,道德的内核是善,道德的卓越表现是美德。[5]哈佛大学呈现的美国大学道德教育,总体目标是培养一个有品德的人,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知善、爱善、行善的人,其大学德育主要内容包括:公民教育、品德教育和宗教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强调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在学生道德心理发展维度方面注重情感、意志、行为习惯方面的培养;道德教育方法最突出的特点是反对灌输方法;在完善德育的途径上,总体特点是多样化隐性渗透,宗教与历史传统结合、情感与理性互动。

1.宗教仪式及优良传统的沿袭。

美国有许多全国性的节日和纪念日,如“马丁·路德·金日”“亚伯拉罕·林肯诞辰纪念日”“总统日”“乔治·华盛顿诞辰纪念日”“哥伦布日”“阵亡将士纪念日”“退伍军人节”“国旗日”“国庆节”“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等,在这些特殊的日子,美国各大学一般都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庆祝和纪念活动,如讲演、演奏爱国主义曲目的音乐会、篝火晚会等,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等,使学生们认同美国主流社会所崇尚的价值观。[6]个性化的特征使美国的道德教育不是用灌输等有形式进行, 它们通常会化有形为无形, 内容上松散, 形式上多样, 教学过程中利用社会舆论、习惯等对学生产生影响。在社会生活领域,充分使用各种历史、文化博物馆和教堂、宗教节日等社会环境及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渗透性影响。

2.悠久的筹款与回馈传统反哺大学。

1638年,清教牧师约翰·哈佛去世时,把他的图书馆和一半财产留给了学校。哈佛学人为纪念他的慷慨捐赠,将学校更名为哈佛学院,并在校园里树立哈佛先生的铜像。以此为开端,哈佛学子继承了为学校捐赠的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据统计,每年哈佛大学的校友捐赠率为48%(校友捐赠率是以每年捐赠校友人数占校友总人数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可以说捐赠支撑了美国的近代高等教育发展。因此,哈佛大学拥有世界排名第一的高校捐赠基金——哈佛大学基金,截止到2012年,这笔基金总额达307亿美元(约合1903亿人民币),占学校总资产的70%—90%的,基金保证了学校日常工作的开支。

3.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强化服务社会理念。

社会活动和社会服务是哈佛大学评定学生综合素质的亮点之一。哈佛的校门上刻着一句被世人广为流传的名言“为增长智慧走进来, 为服务祖国和同胞走出去。”哈佛大学专门建立了公共服务网,此网站根据学生社区工作的需要,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公共服务指南。据报道,哈佛大学的本科生大都承担着为社区服务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医学生,根据临床社工专业训练中心理健康的标准,帮助人们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到中小学辅导学生或到医院做看护;到老人院照料老年人,帮助他们健康生活;也有的给新移民辅导移民法;或者做热线义务法律咨询工作。总之,学校提供丰富多样的机会,其目的是使学生体悟到:无论一个人的学习过程有多难,他归根到底是属于社会的,用知识回报社会,才是学习生涯的终极目的。

被誉为哈佛历史上最伟大的校长埃利奥特认为: 进入哈佛大学,在智慧中成长;离开后服务国家和人类。伍德罗·危尔森曾说过: “一所院校能在国家的历史上占一个位置, 不是因为她的学识, 而是因为她的服务精神 ”。大学一直具有强大推动力,它培养人才、改造社会、促进经济繁荣、以高质量服务为己任。所以,哈佛大学将学生服务社区作为必修课程,计入哈佛学子成绩考核和计分的标准。

案例教学法是哈佛课程道德教育成功案例之一,通过课程培养学生品德,激活道德的想象,教师选择抓住学生注意力的故事(案例)启发学生,引起他们的兴趣。故事不仅培养想象,而且滋养灵魂,好的案例能开拓学生的心智,帮助他们摆脱自我的束缚而明白他们有潜力去给予或做些什么。

4.优美环境陶冶滋养学生高尚品性。

哈佛大学占地三百八十英亩,校园中有纪念教堂,四周分布着学生宿舍、图书馆、教室等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这些建筑呈现出历史文化积淀之美,如霍尔登小教堂、马萨诸塞堂、哈佛堂和维德纳图书馆等。哈佛将大学的教授和图书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一百多座图书馆的存在,就如同“活的灵魂”,指引哈佛学子向善求真。在校园里,有让人感到宁静和亲切的优美环境,如郁郁葱葱的榆树,青翠欲滴的草坪,爬满长青藤的红砖楼房。哈佛共有九座博物馆,它们既为教学服务,又面向大众开放。三百七十多年的文化底蕴浸染与历史潮流激荡,赋予哈佛学子既有勃勃生气又造就人才的神圣与庄严,从这里毕业的学生,他们懂得自由且约束,张狂又本真,自然又人文,宽松又严谨。[7]

三 对我国大学学生德育完善的有益启示

卓越的办学理念,培育出优秀且品德高尚的大学生,是哈佛办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的哈佛精神引领下,哈佛大学形成其独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培养出一批批引领世界潮流的领袖人物。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形势下,高校应该借鉴国外先进大学经验,注重大学生德育的完善和滋养。

首先,高校德育的多元化、多维度的潜移默化,反对灌输, 注重学生的主体多样性需求,做到德育教育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其次,德育课程设置上要多学科整合提升德育效果,注重必修课程和选修结合,根据国情社情校情紧密结合,使学生明白用所学的知识回报社会才是学习生涯的终极目标;第三,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的多样性,注重教学方法的更新及完善,尤其是案例教学、基于问题的学习、新生研讨课等欧美高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第四,构建完善的德育体系,高校要培养出道德完善、引领世界的精英人才,需要国家、社会、教育系统共同合力,既要有完善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还要形成适合道德成长的“软环境”。

我国高校德育要走出传统德育的束缚,其核心是抓住青年学生“成人”的过程,引导他们向善,启发他们面临道德困境时做出正确选择,滋养并培育出其内生的“美德”。正如鲁洁先生所说,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就是引导生活的建构,它所指向的是更有利于人之生成和发展的好生活。[8]高校教育者要引导、帮助学习者学会关注、反思生活和学习中的道德选择,走出高校德育说教为主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在潜移默化中滋养提升学习者的道德素养,多维度培养他们的生活建构的品质和能力。

[1]世界著名大学[EB/OL].[2008-09-25].http://space.tv.cctv.com/page/PAGE1222409239193173.

[2]李志峰,周璇.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及其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2007(03):42-43.

[3][美]凯文·瑞安,卡伦·博林.苏静,译.在学校中培养品德:将德育引入生活的实践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98.

[4][美]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哲学[M].魏贤超,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151.

[5][美]内尔·诺丁斯.幸福与教育[M].龙宝新,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7.

[6]马健生,孙珂. 美国主流价值观教育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0(11):27.

[7]李繁友.哈佛深呼吸[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58-67.

[8]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06):3-8.

猜你喜欢

哈佛大学哈佛道德教育
被哈佛开除的奥运冠军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哈佛大学46%是富二代,但决定上限的不是出身
“国缘之夜”文化交流论坛在哈佛大学俱乐部举行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以开放的心灵走进《哈佛中国哲学课》
“微时代”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哈佛演讲:从5亿到7000亿
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