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染整工艺学河南省精品资源课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2014-04-01,,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染整工艺学资源共享

,, ,

(1.中原工学院;2.河南工程学院,郑州 450007)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指以高校教师和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程[1]。2012 年国家教育部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本着教育平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的目的,各高等院校在国家级精品课程方面掀起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和建设的热潮。与此同时,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也拉开了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序幕[2]。

中原工学院染整工艺学课程于2007年获批河南省精品课程,于2014年获批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旨在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共享优质课程教学资源,服务学习型社会。

本文总结了教学团队在染整工艺学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方面的认识与实践效果。

1 课程定位

染整工艺学课程为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核心课程)。随着纺织技术的不断革新,纺织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化,品质日益提升,应用更加广泛,纺织行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纺织工程从业人员不仅要精通纺纱织造技术,而且还要通晓纺织品染整加工相关内容。此外,部分纺织工程本科毕业生将从事产品设计及纺织品贸易等相关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纺织品染整加工方面的知识。这对纺织工程专业教学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因此,纺织院校均将有关染整加工方面的课程(染整工艺学)定为纺织工程本科教学体系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

染整工艺学课程是纺织材料学、纺纱学、织造学、针织学及织物组织结构设计学等专业课的后续课程。其主要任务和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常用纺织纤维的基本结构和主要性能、表面活性剂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纺织品染整加工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艺和常用染整设备,熟悉染整加工工艺过程和条件对纺织品服用性能、色泽及功能性的关系,为学生后续毕业实践环节及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以适应现代化纺织工业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

2 教学改革与研究

2.1 改革课程体系

染整工艺学是纺织工程本科生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根据纺织院校“大纺织”专业的特点,遵循“加强基础,不分方向,拓宽专业”的原则,构建从认识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为了使课程体系充分发挥作用,并在有效教学时数内使教学内容充实、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教学团队对课程教学内容做了系统规划,合理地衔接各教学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充实实践环节,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染整加工的对象、工艺有系统的认识。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纺织材料的结构和染色性能、染整加工的基本工艺原理、染整加工后纺织品的品质及影响因素等,为今后从事纺织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在染整工艺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团队适当缩减课堂理论教学时数,增加现场教学、视频教学、实验教学时数,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

2.2 教学内容模块化

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便于实现不同教学阶段的内容衔接,教学团队采用模块化教学,促进知识之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沟通,培养具有合理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本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6个教学模块,分别是染整概论及水和表面活性剂、常用纺织纤维的结构和主要性能、纺织品的前处理、纺织品的染色、纺织品印花及纺织品的整理,如图1所示。

图1 教学内容6个模块及相互关系图

精品资源共享课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教学团队的教案、讲义、PPT课件、电子教材、教学视频及课程的辅助学习资料等。为了方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学习,教学团队就课程的重点、难点拍摄微视频(或叫微课),每个视频1~5 min,利用简单的实验、演示,讲解1个知识点,让学生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2.3 增加拓展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染整工艺学课程技术性强、知识点多、多学科交叉,且与现代技术联系紧密,仅仅靠教师在课堂上传授,学生很难充分和深入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在建立这门课程的基本资源之外,还建立了拓展资源,主要包括测试标准、实验仪器、设备素材、生产工艺、生产录像、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学生作品、专业杂志、相关网站等内容,其目的是方便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开阔学生的视野。

共享资源课给学生提供实验常用仪器、实验方法、测试标准、实验任务书等内容,方便学生查阅和准备实验。设备素材库按染整加工工序和目的汇集染整设备和flash动画,更加直观,方便教学。将学生难以理解的染色过程、印花筛网的制版过程和印花工艺过程,以flash动画模拟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演示出来,并自主研发了供实验室用分色系统。同时,为适应时代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在讲授染整加工各工序的基本工艺原理、工艺影响因素和传统设备的基础上,注重讲授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并对近年来印染行业的研究热点进行专题讲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专业杂志、相关网站中分别汇总国内外与纺织印染相关的权威性学术期刊和印染行业协会等国内知名网站,方便学生自主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纺织印染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有针对性地、更好地了解专业信息、行业最新动态、就业情况等。

2.4 教学内容与时俱进

染整加工技术与工艺发展很快,而教材相对滞后。根据本课程的这一特点,课程组定期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将学科前沿和最新科研成果精选一部分在课堂上讲授。与此同时,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同步更新,实现各类资源的立体化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3]。例如,在2012年的授课中,教学团队将冷转移印花向学生做了介绍,使学生及时了解学科的前沿。

3 教学方法和手段

3.1 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团队在染整工艺学授课中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升显著。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广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互动教学方法,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如,染整工艺学理论教学中有关染色工艺原理等难点内容抽象,教师讲解起来困难,学生也难以理解。针对这种现象,教学团队将课堂理论讲解与现场教学相结合,辅以实物或教具、视频、动画手段,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理解上染过程、染色和印花原理等。

合理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使教学方法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平台之上,通过计算机及其网络建立“立体化”的教学环境[4]。染整工艺学课程组通过多年的教学科研积累,制作了具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视频教程及flash动画等,课程教学信息量大。通过视频教学,将生产工艺流程、工艺原理及设备等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给学生,教学效果提高显著。此外,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课堂进行专业问题讨论、网上答疑、布置作业(思考题)、共享参考资料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以先进的教学手段,形象生动地把课程原理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前沿信息,凸显目前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很多学生在学完此门课程后选择轻化工程作为考研方向。

3.2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染整加工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其基本原理未变。根据学生的已学课程,将这些基本原理与纤维及坯布的性能紧密结合起来,克服学生化学基础薄弱的缺点,为实际应用打下基础;紧密联系实际,结合现代前处理、印染、整理技术的新发展,注重讲授新技术,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对课程理论知识讲授的教学学时进行适当调整,通过多媒体视频教学、课堂讨论、实验验证等环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上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实验内容进行了有选择的分割,将基本知识点的验证设定为必做的实验,将理论的综合应用作为选做实验。增加了开放性实验内容,公共实验室向学生开放,课程组教师作为辅导老师,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学生踏入社会后能更好地适应工厂生产实际。

3.3 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在进行教学理念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同时,课程组教师广泛深入开展教学研究。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课题组教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本课程建设期内共完成省级教改项目1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优秀课程4门,发表教改论文2篇,主编和参编教材6部。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增强了教师对课程的认识,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理论教学体系,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

3.4 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

染整工艺学课程组的教师都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发表过多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承担多项科研项目。这些科研成果和科研项目促进了染整工艺学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实行导师制,组织挑战杯及面料大赛等活动,组建3~4人的团队,共同探讨课题方案,促进师生交流,增加学生对专业课学习的兴趣。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的教学方法,受到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

4 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方面。本着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确定染整工艺学的课程组成员,课程组成员要有工厂实践背景及丰富的科研经验。近几年来,学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课程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课程组共有6名主讲教师,其中高级职称5人、博士4人,且2名高级职称主讲教师均为“双师型”教师。他们不仅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年龄上老中青结合,传帮带;且来自传统纺织强校,具有良好的学缘结构。课程组教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积极钻研业务,工作责任心强。

5 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作用, 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首先,共享课网站设立课程导学和专业学习指导资料,引导学生恰当地选择和利用课程资源,方便不同程度学习者的学习。其次,建立在线测评系统,教学团队将前处理、染整用水和助剂 、染色、印花和功能整理等模块中的重要知识点浓缩提炼,围绕这些知识点精心设计自测题目,题型包括名词解释、选择、是非、简答、论述题等,系统能自动生成试卷,学生可以通过登录在线测评系统及时作答,提交答卷后学生可参考下方的标准答案自主评阅,查漏补缺,了解所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最后,共享课还设有“交互学习”模块,一方面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可利用该平台进行课程讨论、网上答疑、布置作业、发布课程通知及课外学习资料等;另一方面开设综合性论坛,涵盖“行业资讯、生产设备和工艺、产品开发检测与认证、非织造布贸易、专业英语、人才、展会”等诸多信息。教学团队作为管理员定期登陆系统,回复学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保证教学质量。

6 结 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离不开课程的准确定位、教学的改革和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教学团队的合理化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染整工艺学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必将对加快教学改革,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团队的合理化,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优秀高校人才和毕业生做出贡献。其建设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实时更新的工程,需要每位教师为之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袁志坚,何文涓.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6):62-64.

[2] 肖安东,郑路.高校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42-43.

[3] 沈新元,朱美芳,邵慧丽,等.“高分子材料成型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纺织教育,2011, 26(4):299-302.

[4] 周雨青,张勇,叶善专,等.探析物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大学教学, 2013(3):59-61.

猜你喜欢

染整工艺学资源共享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纺织染整助剂产品中异噻唑啉酮类化合物的测定》等2项纺织染整助剂行业标准发布
脑工终结时代的来临:通用人工智能机器生产工艺学批判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染整节能减排新技术”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福建省交通运输信息资源共享平台
《纺织染整工业废水治理工程技术规范》发布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多元化教学研究
关于材料工艺学教学实践与改革的相关探讨
针对大数据背景下工程造价信息的资源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