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探析
2014-02-06
(中原工学院,郑州 450007)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和高校“阳光体育活动”的不断深入开展,如何做好社会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衔接工作是摆在每一位社会工作者和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作为我国体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也正在酝酿着新的改革,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逐步实现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和市场化,通过合理、有效地利用高校丰富的体育场地设施、高水平的体育师资队伍、庞大的体育消费群体和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等体育资源,缓解社会体育场地、师资的不足,丰富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促进社会体育和高校体育的合谐发展。
1 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的意义
1.1 有利于丰富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
高校体育的发展依赖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同时又能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长期以来,高校作为一个教学、科研单位,其体育经费的来源主要依靠学校的行政拨款——体育维持费,用于保证学校正常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以及体育器材、设施的维护与更新。除了个别重点院校有来自教育行政部门或政府的资金支持外,大部分高校只能靠自己解决体育经费问题,处于“吃不饱”的状态。与高校的快速发展相比,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场地数量偏少、体育器材更新较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高校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1]。而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经营、建立体育俱乐部、与企业共建运动队、体育赞助等方法,可吸引来自社会、集体或个人的资金,丰富高校体育经费的来源,弥补高校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为高校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1.2 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健康意识逐渐增强,对体育锻炼的需求也日益高涨,而我国目前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实际的体育需求。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包的被动办学模式已经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高校面向社会开放自主办学,因此,高校体育如何满足社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成为当前高校体育改革面临的问题之一[2]。通过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市场化,对高校体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充分发挥高校体育资源的优势,为周边群众提供体育场馆、体育培训、竞赛表演等服务,不仅能够缓解社会体育资源的不足,而且有利于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1.3 有利于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体育资源能否成为一种产业,如何从理论上来界定高校体育产业,在前几年还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但现在人们在发展高校体育产业这个问题上达成了共识,认为高校体育产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高校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3]。通过高校体育资源的产业化,可以缓解高校体育经费投入的不足,也可以把一些先进的体育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高校;高校周围社区“体育人口”进入高校,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出了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企业与高校联办高水平运动队,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展示自身形象的平台,也为高校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资金保障。由此可见,高校体育的产业化对于提高高校体育的管理水平、丰富体育经费来源、促进群体活动的开展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2 高校体育资源产业化的途径
2.1 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
《全民健身条例》明确规定:“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公共体育设施要向社会开放,正确处理好公益性和经营性的关系”。这为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提供了政策和法规支持。当前我国公共体育设施远不能满足大众体育需求,缺少场地、设施是制约我国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一状况只是通过政府投资建设的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改善,只有想办法挖掘各种可用的体育资源,特别是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开放,才是缓解矛盾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有各类高校2 000多所,拥有着巨大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这一资源如能合理、有效地加以利用,将对缓解这一矛盾起到积极的作用。高校的体育场馆在满足日常教学、群体活动与竞赛外还有很多空档时间,比如晚上、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等,一年加起来有5个月左右的时间。在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运动竞赛的前提下,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时段,采用多种形式有偿开放体育场馆。比如:对于本校学生、教职工在核算经营成本后,按成本价收费;对于社会公众适当提高收费标准,但要低于同档次的社会场馆收费标准;对于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分时段免费开放;对于经常锻炼的人群,可办理次卡、月卡、季卡、年卡等各种会员卡,实行会员价。
高校要改变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的管理手段,应以体育部或后勤处为核心,在目前场馆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成立体育场馆经营公司,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方针,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在学校的监督体制下,经营者有自主权和决策权,独立运作,安排或聘请专人进行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学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发展高校体育产业。先期可将体育场馆出租给专业的体育健身公司经营,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再独立经营[4]。高校体育场馆的市场化经营,既为高校带来了实惠,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周边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需要,对“全民健身运动”将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2 发展体育培训市场
体育产业因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求,又对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与再就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健康意识的提高以及余暇时间的不断增多,人们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健康第一、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为体育培训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较好的消费基础,作为体育产业中的一个主体产业——体育培训业正悄悄在各大中城市中兴起。但是,目前来自社会的体育培训力量相对薄弱,缺乏良好的技术支持,还满足不了人们的体育需求,而其高昂的收费标准也把很多普通民众拒之门外[5]。高校不仅拥有良好的体育场馆设施,也拥有一支具有较高的运动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厚的运动与保健知识、高学历、高学位的体育师资队伍。高校师生业余时间多,有很多师生愿意在体育活动中度过余暇时间,而且大多数高校所在的大中城市人口相对密集。若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向社会开放,将会形成一个稳定的体育消费市场,为高校体育培训业的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环境[6]。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体育场馆和师资情况,在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与竞赛的情况下,按照不同项目(球类、体育舞蹈、游泳等)、不同年龄(儿童班、青年班、中老年班等)、不同运动水平(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等)、不同时段(早班、晚班、周末班、寒/暑假班等)开设不同的培训班或成立相应的体育俱乐部。高校体育培训业有着一般体育培训业无法达到和难以替代的优势,只要它遵循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体育运动的自身规律,充分、合理开发利用高校的各种体育资源,完全有可能在体育培训业中起到龙头作用。
2.3 培育竞赛表演市场
高校的竞赛表演市场是指在高校的体育场馆中,运动员以娴熟的技艺、超人的体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相关组织管理人员的服务等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市场。在当今高校体育产业发展最为成功的美国,竞赛表演市场是其高校体育产业的主要经济来源。在我国,四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以及每年举行的CUBA大学生篮球联赛、李宁大学生足球联赛等,都通过良好的市场运作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这仅局限于一些具有招收高水平运动员资格的高校,这些高校一方面可以获得教育系统和体育协会一定的经费支持,另一方面也通过与企业合作共建的方式,从企业获得一定的经费,缓解了其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资金压力,扩大了学校和企业在国内的影响力。对于很多尚无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则可以利用其体育场馆的优势,邀请、承办一些高水平的体育赛事,并且可以经常性地举行一些校际间的体育比赛,力争形成传统;或是承办一些行业、系统内的比赛来培育本校的体育竞赛市场,激发学生和周边群众看比赛的热情。通过制定合理的票价,如按平均1张票10元计,3 000个座位的体育馆1天有3万元的收入,加上场地出租、现场广告、竞赛的组织裁判工作等方面的收入,接近1名普通体育教师1年的工资。可见,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有着较高的市场收益。但目前各高校对其重视程度不够,主要原因是:①高校难以提供高质量的竞赛表演产品;②高校体育产业的经营管理者专业素质偏低,现行的管理体制对经营存在负面影响;③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能力不足,消费热情不高。
3 结 语
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化符合我国的国情,对于缓解我国目前公共体育设施的不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有着积极的意义;对于提高高校体育的管理水平、丰富体育经费来源、促进群体活动的开展以及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建设等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依托其体育场馆、体育师资优势,充分开发体育场馆与体育培训市场,加强对收费体制的监督,处理好公益与盈利的关系,建立相对独立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机构,引进或培养具有体育经营、市场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加大宣传、营销力度,积极培育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杨.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开发问题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9):105-107.
[2] 刘勰,佘德峰. 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研究的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21(5):67-69.
[3] 张纳新.当前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3):249-251.
[4] 谢春生,肖赠赠.高校体育资源的社会服务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报,2014,4(4):101-103.
[5] 张学军.山西省高校体育场馆资源使用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山西省六所高校为例[J].搏击,2014, 5(12):25-27.
[6] 岳冠华.山西大学城体育资源的共享与开发研究[J].运动,2013(11):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