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近期临床观察

2014-03-31陈姮如邓列华

中国医药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

陈姮如 邓列华

[摘要] 目的 对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静滴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将100例面部黄褐斑的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氨甲环酸0.25g注射液+谷胱甘肽1.2g+维生素C 5g静脉滴注8周。对照组仅用谷胱甘肽1.2g+维生素C 5g静脉滴注8周。 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6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氨甲环酸注射液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静滴治疗黄褐斑比单用谷胱甘肽1.2g+维生素C的疗效更好。

[关键词] 黄褐斑;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

[中图分类号] R7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2-10-04

黄褐斑(melasma)俗称“肝斑”“蝴蝶斑”,常见于中青年育龄期妇女,是一种后天性面部皮肤局限性的色素障碍性疾病,表现多为面部两侧淡褐色或深褐色的不规则的斑片,边缘清楚,平于皮肤表面,严重者可蔓延至前额、口鼻等处,日晒后症状可加重,并随季节的不同或女性的生理周期而变化[1],属于慢性难治性疾病,病程长,病因复杂,治疗棘手,临床治疗效果不太理想,复发率高。虽然没有明显身体不适之自觉症状,但严重影响患者的面容美观,影响个人的自信与社交活动。我们采用的氨甲环酸注射液及维生素C,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的100例黄褐斑女性患者,为2011年3月~2013年2月到门诊就诊患者,4周内未曾系统治疗或外用药物,年龄20~65岁,平均(46.3±10.9)岁。

1.2 诊断标准[2]

按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的标准:(1)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2)无明显自觉症状;(3)青春期后女性多发;(4)病情有一定季节性,夏重冬轻;(5)无明显内分泌疾病,并排除其他疾病(如颧部褐青色痣、Riehl黑变病及色素性光化性扁甲苔藓等)引起的色素沉着。

1.3 排除标准

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疾病及内分泌疾病者;嗜酒者或吸烟者;未按规定治疗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

1.4 治疗方法

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第4及第8周观察疗效。治疗组:50例,平均年龄(44.9±11.2)岁,平均病程为11.0年。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氨甲环酸(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H11020633)0.25g +谷胱甘肽(意大利福斯卡玛生化制药公司,H20020388)1.2g +维生素C 5g,每周2次,共8周。对照组:50例,平均年龄(47.8±10.4)岁,平均病程为11.3年。静脉滴注5%葡萄糖250mL+谷胱甘肽1.2g +维生素C 5g,每周2次,共8周。

1.5 评分方法和标准

(1)皮损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2)皮损面积范围:用标尺测量颜面部黄褐斑的实际面积 (cm2)。

评分消退比率计算方法:消退比率=(治疗前总面积-治疗后总面积)/治疗前总面积×100%。

1.6 疗效判断标准[2]

基本治愈:色斑面积消退≥90%,颜色基本消失。显效:色斑面积消退60%~89%,颜色明显变淡。好转:色斑面积消退30%~59%,颜色变淡。无效:色斑面积消退<30%,颜色变化不明显。总有效率=(基本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分别于第4周、8周静滴完毕后随访,两组治疗黄褐斑的有效率比较见表1,两组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比较见表2。治疗4 周后,两组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18%、对照组10%;治疗8周静滴完毕后随访,两组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92%、对照组62%,显示不论是治疗后4周或8周,添加了氨甲环酸的治疗组,比对照组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如表2所示,黄褐斑颜色在治疗组治疗前评分为(2.60±0.73)、治疗第4周为(1.70±0.48)、到治疗第8周为(0.70±0.55),对照组在治疗前评分为(2.50±0.54)、治疗第4周为(1.50±0.51)、到第8周为(0.80±0.40);黄褐斑面积治疗组在治疗前为(4.20±1.54)、治疗第4周为(2.40±1.18)、到第8周为(0.70±0.76),对照组在治疗前为(4.60±1.48)、治疗第4周为(3.10±1.34)、到第8周为(1.60±1.20)。

两组治疗后第4周,在颜色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面积消退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第8周疗效表现更为明显,且同样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代表进行此两组注射液的疗效是存在的,但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比治疗第4周后更为显著。

2.2 不良反应

3 讨论

黄褐斑(melasma)常见于居住在紫外线照射强烈地区的Ⅳ~Ⅵ型肤色的人,尤其以亚洲人为多[1,3-4],是皮肤门诊常见的疾患,目前对于黄褐斑的病因和机制尚不明确,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内分泌失调、精神变化、紫外线照射、遗传、药物与化妆品等因素有关。黄褐斑的病理表现主要是以表皮为主的皮肤内黑色素增多,一般认为黑色素细胞的数目没有增多,但其细胞体积较大,突触较明显,是一种黑色素细胞的功能亢进[5]。

目前黄褐斑的治疗方法种类相当多样化,包括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E、儿茶素、黄酮醇类等抗氧化剂西药[6]。有的合用中医方剂,意图经过整体的调理来治疗黄褐斑。也有研究是运用激光的,但仍不理想。2004年巫文云[7]、邓景航[8]、李健[9],2005年余土根[10],2006年傅丽珍[11]以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等药物静脉滴注,抑制酪氨酸酶,减少黑色素生成来治疗黄褐斑。endprint

据文献报道,氨甲环酸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色素细胞和角化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2-3]。李大宁等[12]将止血环酸注射于黄褐斑动物模型皮损内,观察到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黑素含量减少;说明止血环酸不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可能是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抑制黑素表达,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实验依据。氨甲环酸在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出血[13],是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它通过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但不会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对各种凝血参数无影响,也未发现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可以口服、静脉等方法给药。氨甲环酸是目前治疗黄褐斑较常选择的药物,2008年吴溯帆有长期口服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报道[14],2011年陆海山等[15]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疗效观察。

文献报道,在以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方面,大都仅以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等药物而已,氨甲环酸也仅止于运用于外用乳液保养品及口服治疗而已。国外新进方法由PubMed查知在2006年韩国Lee JH[16]发表局部皮内显微注射氨甲环酸0.05mL氨甲环酸(4mg/mL)治疗黄褐斑,但此法尚须应用局部麻醉剂,并不十分方便理想。目前尚未有以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的研究出现。

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可以看见在添加氨甲环酸的治疗组部分,面积的变化从开始用药时的(4.20±1.54)cm2,到第4周的(2.40±1.18)cm2,一直到第8周变化为(0.70±0.76)cm2,面积消退达84%,比起对照组65%,疗效更为显著。另外从黄褐斑颜色的疗效上,可以看见从开始用药的(2.60±0.73)分,到第4周的(1.70±0.48)分,一直到第8周的(0.70±0.55)分,颜色消退达73%,比起对照组的68%,疗效更为显着。显示添加了氨甲环酸后,不管在面积或者颜色上都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在以统计上检定,从开始用药到第8周的疗效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62%。而疗效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进行静脉滴注,在治疗黄褐斑上临床疗效较好,较单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进行静滴注效果更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且氨甲环酸成本相当低廉,在药物经济学考虑上,值得今后临床应用,是临床治疗黄褐斑较好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34-123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Ho SG,Chan HH.The Asian dermatologic patient[J].Am J Clin Dermatol,2009,10(3):153-168.

[4] Victor FC,Gelber J,Rao B.Melasma:a review[J].J Cutan Med Surg,2004,8(2):97-102.

[5] 李霞.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76-77.

[6] 查旭山,刘旖旎,李勇.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黑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753-754.

[7] 巫文云,魏红.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42-43.

[8] 邓景航,谢裕南,赵晓岚,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1):47-51.

[9] 李健,王新燕.谷胱苷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166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55.

[10] 余土根,郑益志.祛斑汤联合泰特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7):539-540.

[11] 傅丽珍,葛正义.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382.

[12] 李大宁,石钰,杨骥,等.止血环酸对紫外线诱导的色素斑黑素细胞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9): 649.

[13] Dunn CJ,Goa KL.Tranexamic Acid:a review of its use in surgery and other indications[J].Drugs,1999,57(6):1005-1032.

[14] 吴溯帆,石杭燕,陈永,等.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2):106-110.

[15] 陆海山,郭剑,陈智勇,等.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73-874.

[16] Lee JH.Localized intradermal micro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melasma in Asian patients:a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J].Dermatol Surg,2006,32(5):626-631.

(收稿日期:2013-09-02)endprint

据文献报道,氨甲环酸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色素细胞和角化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2-3]。李大宁等[12]将止血环酸注射于黄褐斑动物模型皮损内,观察到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黑素含量减少;说明止血环酸不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可能是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抑制黑素表达,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实验依据。氨甲环酸在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出血[13],是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它通过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但不会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对各种凝血参数无影响,也未发现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可以口服、静脉等方法给药。氨甲环酸是目前治疗黄褐斑较常选择的药物,2008年吴溯帆有长期口服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报道[14],2011年陆海山等[15]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疗效观察。

文献报道,在以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方面,大都仅以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等药物而已,氨甲环酸也仅止于运用于外用乳液保养品及口服治疗而已。国外新进方法由PubMed查知在2006年韩国Lee JH[16]发表局部皮内显微注射氨甲环酸0.05mL氨甲环酸(4mg/mL)治疗黄褐斑,但此法尚须应用局部麻醉剂,并不十分方便理想。目前尚未有以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的研究出现。

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可以看见在添加氨甲环酸的治疗组部分,面积的变化从开始用药时的(4.20±1.54)cm2,到第4周的(2.40±1.18)cm2,一直到第8周变化为(0.70±0.76)cm2,面积消退达84%,比起对照组65%,疗效更为显著。另外从黄褐斑颜色的疗效上,可以看见从开始用药的(2.60±0.73)分,到第4周的(1.70±0.48)分,一直到第8周的(0.70±0.55)分,颜色消退达73%,比起对照组的68%,疗效更为显着。显示添加了氨甲环酸后,不管在面积或者颜色上都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在以统计上检定,从开始用药到第8周的疗效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62%。而疗效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进行静脉滴注,在治疗黄褐斑上临床疗效较好,较单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进行静滴注效果更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且氨甲环酸成本相当低廉,在药物经济学考虑上,值得今后临床应用,是临床治疗黄褐斑较好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34-123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Ho SG,Chan HH.The Asian dermatologic patient[J].Am J Clin Dermatol,2009,10(3):153-168.

[4] Victor FC,Gelber J,Rao B.Melasma:a review[J].J Cutan Med Surg,2004,8(2):97-102.

[5] 李霞.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76-77.

[6] 查旭山,刘旖旎,李勇.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黑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753-754.

[7] 巫文云,魏红.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42-43.

[8] 邓景航,谢裕南,赵晓岚,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1):47-51.

[9] 李健,王新燕.谷胱苷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166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55.

[10] 余土根,郑益志.祛斑汤联合泰特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7):539-540.

[11] 傅丽珍,葛正义.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382.

[12] 李大宁,石钰,杨骥,等.止血环酸对紫外线诱导的色素斑黑素细胞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9): 649.

[13] Dunn CJ,Goa KL.Tranexamic Acid:a review of its use in surgery and other indications[J].Drugs,1999,57(6):1005-1032.

[14] 吴溯帆,石杭燕,陈永,等.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2):106-110.

[15] 陆海山,郭剑,陈智勇,等.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73-874.

[16] Lee JH.Localized intradermal micro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melasma in Asian patients:a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J].Dermatol Surg,2006,32(5):626-631.

(收稿日期:2013-09-02)endprint

据文献报道,氨甲环酸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作用,氨甲环酸通过抑制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而干扰黑色素细胞和角化细胞之间的联系,从而减少黑色素细胞产生黑色素[2-3]。李大宁等[12]将止血环酸注射于黄褐斑动物模型皮损内,观察到黑素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但黑素含量减少;说明止血环酸不影响黑素细胞的数量,可能是通过影响黑素细胞的功能,抑制黑素表达,为临床上治疗黄褐斑提供实验依据。氨甲环酸在临床上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出血[13],是一种抗纤溶止血药物,它通过阻断纤溶酶原分子上的赖氨酸结合点而发挥抗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但不会增加凝血酶原的活性,对各种凝血参数无影响,也未发现有增加血栓形成的可能,可以口服、静脉等方法给药。氨甲环酸是目前治疗黄褐斑较常选择的药物,2008年吴溯帆有长期口服低剂量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安全性报道[14],2011年陆海山等[15]研究口服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疗效观察。

文献报道,在以静脉点滴治疗黄褐斑方面,大都仅以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B6、肌苷等药物而已,氨甲环酸也仅止于运用于外用乳液保养品及口服治疗而已。国外新进方法由PubMed查知在2006年韩国Lee JH[16]发表局部皮内显微注射氨甲环酸0.05mL氨甲环酸(4mg/mL)治疗黄褐斑,但此法尚须应用局部麻醉剂,并不十分方便理想。目前尚未有以氨甲环酸进行静脉滴注的研究出现。

本研究的统计学分析得出,可以看见在添加氨甲环酸的治疗组部分,面积的变化从开始用药时的(4.20±1.54)cm2,到第4周的(2.40±1.18)cm2,一直到第8周变化为(0.70±0.76)cm2,面积消退达84%,比起对照组65%,疗效更为显著。另外从黄褐斑颜色的疗效上,可以看见从开始用药的(2.60±0.73)分,到第4周的(1.70±0.48)分,一直到第8周的(0.70±0.55)分,颜色消退达73%,比起对照组的68%,疗效更为显着。显示添加了氨甲环酸后,不管在面积或者颜色上都有更为显著的疗效。

本研究在以统计上检定,从开始用药到第8周的疗效在统计上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62%。而疗效上,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更好。

综上所述,氨甲环酸联合谷胱甘肽及维生素C进行静脉滴注,在治疗黄褐斑上临床疗效较好,较单用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进行静滴注效果更好,取得更满意的疗效,且氨甲环酸成本相当低廉,在药物经济学考虑上,值得今后临床应用,是临床治疗黄褐斑较好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赵辨.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234-1236.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病专业委员会色素病组.黄褐斑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标准(2003年修订稿)[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7):440.

[3] Ho SG,Chan HH.The Asian dermatologic patient[J].Am J Clin Dermatol,2009,10(3):153-168.

[4] Victor FC,Gelber J,Rao B.Melasma:a review[J].J Cutan Med Surg,2004,8(2):97-102.

[5] 李霞.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科学,2012,2(5):76-77.

[6] 查旭山,刘旖旎,李勇.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黑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8):753-754.

[7] 巫文云,魏红.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临床医生,2004,32(8):42-43.

[8] 邓景航,谢裕南,赵晓岚,等.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2004,11(1):47-51.

[9] 李健,王新燕.谷胱苷肽联合维生素C治疗黄褐斑166例[J].中国美容医学,2004,13(5):555.

[10] 余土根,郑益志.祛斑汤联合泰特治疗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7):539-540.

[11] 傅丽珍,葛正义.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30例[J].浙江临床医学,2006,8(4):382.

[12] 李大宁,石钰,杨骥,等.止血环酸对紫外线诱导的色素斑黑素细胞的影响[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9,42(9): 649.

[13] Dunn CJ,Goa KL.Tranexamic Acid:a review of its use in surgery and other indications[J].Drugs,1999,57(6):1005-1032.

[14] 吴溯帆,石杭燕,陈永,等.口服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2008,19(2):106-110.

[15] 陆海山,郭剑,陈智勇,等.氨甲环酸联合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73-874.

[16] Lee JH.Localized intradermal microinjection of tranexamic acid for treatment of melasma in Asian patients:a preliminary clinical trial[J].Dermatol Surg,2006,32(5):626-631.

(收稿日期:2013-09-02)endprint

猜你喜欢

氨甲环酸谷胱甘肽维生素C
755 nm皮秒激光联合氨甲环酸治疗黄褐斑的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谷胱甘肽:防治中风改善帕金森症状
谷胱甘肽功能化有序介孔碳用于选择性分离富集痕量镉
环磷腺苷联合维生素C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疗效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不同酸提取对维生素C测定结果的影响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氨甲环酸灌注关节腔以减少术后出血的疗效观察
补充维生素C对剧烈运动后人体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及ROS/NF—κB信号通路在其中的作用
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过敏性紫癜的疗效观察
光子嫩肤术联合谷胱甘肽治疗黄褐斑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