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价值导向刍议

2014-03-31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价值观念伦理导向

张 倩

(黄冈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价值导向刍议

张 倩

(黄冈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对社会伦理与价值观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但其价值导向方面的偏颇,却使正确价值观的确立举步维艰,同时也使自身深陷类型突破、创新的困境。因此,探析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价值导向困境就显得尤为迫切。

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价值导向;价值困境

“大众传媒的道德传播对社会伦理与价值观的建设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某种价值观念在传播过程中,会迅速的波及受众面,被广大受众接受,从而成为大多数人甚至全社会信奉的价值观念;在另一方面,这种道德观念,还会对受众原有的价值观念,在更大的范围内聚合和分化,产生新的价值内涵,并进而导致人们的道德价值观在更大的范围内趋于融合。”[1]随着传播效果研究的深入和多元化影响因素的介入,“魔弹效果论”生存的社会空间不断被挤压,郑根成的观点显然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作为以时代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家庭为载体,反映普通百姓家庭生活中涉及的婚姻、爱情、亲情等伦理道德和亲情观念观,传达积极价值观念和一定文化意蕴的电视剧类型之一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是最能直接反映人们日常家庭生活的电视剧类型;其中展现的与爱情、亲情、婚姻等与伦理道德有关的故事,就像发生在邻家的事情一样。可以说,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介入”了人们的生活。苗棣说:“剧中的情节几乎成为他们(指那些稳定的常年观众)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剧中的人物也成为他们熟悉的朋友或是憎恶的仇人。”[2]由此,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家庭化”的观赏方式下,用生活化的节奏讲述家长里短的故事,其舒缓的节奏、浓郁的亲情气息,在引发普通大众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的传达价值观念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社会生活中受众对于热播的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津津乐道,可以印证其对百姓大众的行为、情感、认知等层面所产生的效果,因此大众传播产生的长期累积影响是不容小觑的。

一 价值导向偏颇使受众陷入价值观迷失的困境

纵观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发展历程,撇开那些被时代淹没、无人问津的电视剧不说,仅面对那些名噪一时、受人追捧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我们失望的发现,其价值观存在错位的现象。例如,曾引发万人空巷收视奇观的《渴望》的女主角刘慧芳,逆来顺受、不思进取的人物形象,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了温良贤淑的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代表。又如,《蜗居》也是很有收视率的。它揭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存方式的权利,但并不是每种生存方式都是合情合理的。同样是名牌大学毕业的海萍和海藻姐妹俩,有着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一个辛苦拼搏却无立身之地,一个投机取巧反倒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蜗居》创作者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认现实生活中拼搏奋斗的艰辛,同样也没有从根本上否认投机取巧“求包养”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但观众却看不到作者对“第三者”的批判,看不到对贪污受贿官员的批判,看不到对于婚姻出轨者的批判。虽然剧末贪污之事败落,宋思明出车祸而亡,海藻丧失生育能力,表面上正义战胜了邪恶,但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并非结局,却是官员们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强烈视觉刺激的偷情过程,而这都是价值导向的偏颇。正如张军在其著作《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中所言,“多元化的价值观导致的道德难题是,道德评价标准不再确定,每一种价值观立场各不相同,一种价值观无法证明另一种价值观的不合理性,但却能同等的证明自己的合理性,而这种价值观给人造成一种误解:即个人做出的任何价值选择都是合理的”[3]。作者试图告诉观众:剧中两种生存方式都是合理的。而这种错位的价值观,是对人们追求享乐的一种鼓励,而这种鼓励使“崇高与卑微、好与坏、美与丑”之间应有的界限也变得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对于那些认知价值观尚未成熟和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受众群体,客观上造成了错位。

二 价值导向偏颇使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深陷突破、创新困境

价值导向偏颇使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陷入类型元素失守的困境。美国著名的大众文化研究学者约翰·卡威尔在电视类型剧的研究过程中提出了“程式”理论,他认为:“所有的文化文本都是由‘惯例’和‘创新’两种基本的元素构成的。‘惯例’是指文本出现之前就存在,并为作者和观众所熟知的规则,包括流行的情节、模式化的人物形象、被普遍认可的观念、常识性的隐喻以及其他的语言套路等。而创新,是作者独一无二的发明,如新的形象、观点和表达方式。任何单个的文本都是介于惯例和创新两极之间的中间物。”[4]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坚守了电视剧类型中的“惯例”属性,忽略了其“创新”属性,而深入分析之后竟惊讶地发现,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非但没有坚守“创新”属性,就连“惯例”属性也流于浮表。电视剧类型中“惯例”属性深层的要求是沿袭和传达共识性的思想观念,而最终的目的是稳定和延续文化发展脉络。因此,目前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呈现出来的情节上的雷同和人物的类型化,也只是对“惯例”属性形式上的强化。如第一个“吃螃蟹”的《牵手》,颠覆了传统的“第三者”形象,将“第三者”从狐媚的坏女人,变成了单纯善良而缺乏价值判断能力的王纯,进而探讨了在社会转型期人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面对传统观念和现代观念碰撞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困惑。可以说,《牵手》借助了婚外恋这一尖锐的题材,而非单纯地演绎了一个婚外恋的故事。但是,当《牵手》引起轰动时,急于求成的探索者流于浮表的将婚外恋的外在表现形式,当成了《牵手》的内核,于是各种以婚外恋为题材的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竞相登场。如《保卫爱情》《危情杜鹃》《离婚女人》等等。从形式上看,这些家庭伦理电视剧在人物形象是延续了单纯的知性,在情节上维持了缠绵悱恻的婚外情设计。但是,整体关照这些模仿和跟风之作,便可发觉,对类型剧中的“惯例”属性的强化也仅限于形式,而未曾触及作品成功的根源,可谓是“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一方面,对成功作品挖掘出来的新颖话题或者元素的无节制消费,使观众迅速的对新挖掘出来的元素兴趣索然,而这些本来应该为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发展创造出更多价值的成功元素,却在“粗放式”的加工中迅速的被扼杀。另一方面,不正之风采取模糊化的价值立场,是助纣为虐。而最终,致使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维护和延续“家”、“亲情”、“伦理”和谐等共识性的价值观念上严重缺失,使其类型元素中的“惯例”属性也随之日渐失守。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创新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挖掘多元化语境下人们的家庭关系,反映多元的价值观念。但是令人不寒而栗的是,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探索中却常常丢弃了安身立命之本,而这种舍本逐末的丢弃,对于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创作来说,只能说是悲哀。在创新和探索的过程中,由于价值观的模糊而滋生的一系列问题,丢弃了表现主流的伦理纲常及和谐家庭、亲情关系等特质,而这些特质恰恰是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独有的、区别与其他电视剧类型,独立为一个电视剧类型的根本。质言之,价值导向偏颇指引下的中国家庭伦理剧的探索,令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深陷价值导向困境。

价值导向偏颇使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题材的选取与处理上陷入困境。当下充斥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内容的是鸡毛蒜皮的琐事,不断升级的家庭矛盾被放大、异化和片面解读,而这些缺乏深刻文化内涵和必要思想深度的内容使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在题材的选取和处理上更显单薄。

例如,风靡一时的《蜗居》揭示了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购房难问题,但却只是简单将其归结为贪官污吏的暗箱操作。把购房难直指贪官污吏,而未曾深入探究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因此,《蜗居》只激发了观众因购房难而对贪官污吏的愤怒情绪,但对于目前一生热衷“购房”价值观念的正确与否,未曾进行深度的思考。

《家的 N次方》真正吸引受众的是,宣扬爱、宽容与善良是家庭和谐之本,传达了积极的价值观。这种真诚而豁达的对待家庭、婚姻的态度,受众是欣赏的。但创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抱怨:“太接地气,观众觉得没创意;突破常规,观众又痛斥撒狗血。”观众尖锐指出:“其超越伦理纲常且几经渲染的‘姐弟恋’,不是创作者所谓的电视剧文本上的画龙点睛,而是剧本创作中的画蛇添足。”这就是文本创新上的困惑。

传统的德性主义认为,“伦理的一般任务是指导人们如何依据至善的要求而恰当的行动的科学”[3]。现实却是,多元语境下新颖话题的“粗放式”消费,对社会现象的片面挖掘,以及仅为寻找炒作噱头吸引受众眼球,错位的价值观……甚嚣尘上,甚而成为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发展路上的“绊脚石”。但我们相信,背离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以传达和谐伦理关系和正确价值观念为宗旨的伦理剧,也终将为受众所背弃。

三 彰显正确的价值观是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社会使命所在

传达积极价值观念和一定文化意蕴是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的社会使命所在。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个人是信赖于社会的,或者至少是信赖于社会中的个别群体的,因为共同的信仰和价值给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而规范则引导和调整人的行为。”[5]中国文艺方针也指出:“应该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及冲突的情况下,中国家庭伦理电视剧更应该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段,对家庭生活中存在的困惑及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担当起维护社会稳定、传承正确价值观念的社会使命。

[1]郑根成.媒介载道——传媒伦理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2]张辉.社会转型与社会失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0.

[3]郑根成,田海平.论传媒伦理的界定[J].伦理学研究,2007, (5).

[4]易前良.美国“电视研究”的学术流派[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5]尤建斌,袁佳文.城市化进程的断层——对农民工越轨行为的社会学分析[J].作家杂志,2009,(12).

J90

A

1673-2219(2014)06-0183-02

2012-12-02

张倩(1986-),女,山东临沂人,文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电视剧。

(责任编校:张京华)

猜你喜欢

价值观念伦理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偏向”不是好导向
新时代价值观念冲突与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研究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电影《老炮儿》的价值困顿
混血家庭的悲剧
文化流动视域下的城市价值观念创新:以“深圳十大观念”的生成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