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韩寒《一个》的流行说起

2014-03-31李多利

关键词:大众文化精英语境

李多利

(兰州大学 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由韩寒监制的电子刊物《ONE一个》,打出“每天为你准备一张唯美图片,一篇唯美文章,一个深度问题,世界过于复杂,一个就够了”的标语,在时下热爱文艺的受众中广泛流行。作为中国首个免费文艺阅读移动客户终端,《一个》在苹果应用商店和安卓应用市场相继上线,并在发布不到24小时就登上苹果商店免费排行总榜第一名,同时网页版《一个》电子杂志也同步推进。《一个》包含四个板块,一张图画,摄影或美术作品;一篇文字,主要是原创文学作品;一个东西,介绍世界各地有趣的事物、产品;一个问题,由网友发问不同人士进行回答。每个板块其实并不新鲜,但将四个板块齐聚一起并且每日更新,此外再依靠韩寒积累的个人影响力,《一个》获得了快速的成功。《一个》的文艺和市场定位是清晰的,他们只要求读者停留在这款应用半到一分钟的时间,应用中刊登的原创文学以短篇为主,原则上不接受连载刊发。在此基础上经过近一年的准备,韩寒亲任主编于2013年8月底推出了纸质出版品《一个》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很高兴见到你》,其中共收入28篇文学作品,体裁包含小说、诗歌、杂文、散文等。

“《一个》”现象作为名人网络杂志典型案例在传媒出版领域得到了很多关注,但《一个》作为原创文艺作品发表平台并没有得到文学评论界与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其自发布起每日一篇累计至今的近900篇文学作品也没有得到批评家相应的关注。精英文学对大众文艺的不置可否显而易见。然而《一个》的成功至少反映了当下中国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一个方向。这是精英文学不可回避的,也是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学不得不面对的处境:文学已经成为市场需求的一种。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的蓬勃发展给以往相对沉寂的精英文学圈一个不小的震撼,如果说此前能与精英文学抗衡的只有主流文学的话,那么直接受大众文化影响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学现在也不可小觑了。随后精英文坛开启关于“人文精神的失落”的大讨论,不论结果,这赫然醒目的论题已经昭示着精英们心中的担忧:一个大众文化泛滥的时代来临了。

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学的现实处境。总的来说目前学界分为四种观点,一种持衰落论,认为在大众文学的挤压之下精英文学已经开始一蹶不振;一些学者认为精英文学不至于衰落只是暂时的失落而已;一种则认为是精英文学自身发展的瓶颈导致了其现实中的困境;还有比较乐观的学者认为文学精英具备能力引导、圆融、控制大众文化的走向以保证精英文学的地位。从以上这些观点看,大众文学在一出现当即就被树立为精英文学的对手,因为大众文学是大众文化语境作用于文学的集约性体现。它们竞争的是市场份额以及阐释何谓文学的话语权,精英文学对大众文化的防范在于它对文学的侵略,这种侵略表现在文学作品商品性的增强和文学性的减弱上。有学者先验的设定精英与大众水火不容,也有人认为精英文学的作用就在于点化大众文学。这些都是消弭文化多元特征的看法。在当下的中国考验精英文学的外部因素很多,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继而引起的读者价值观和审美趣味的急剧变化;以及视听语言的飞速发展,文化产品以及亚文化产品对文学性的野蛮征用使得精英文学面临解构的局面。而大众文学相比则轻松得多,它所要做的是给工作忙碌的大众一种经验上的娱乐和感官上的享受,哪怕只是一次性的文化快餐,只要吃的人多就不怕。应该来说,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最主要的关系是它与大众文学所面临的是同一道考题,但显然不能给出同样的答案。精英文学关注的是人,展现的是人的存在,是必须承载终极关怀的文学。大众文化是工业时代给被异化为物的人以麻痹和慰藉的商品。从完成彼此的历史任务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是很成功的,精英文学衰落的现状并不是大众文化的流行造成的,而是由于精英文学本身负载的重量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段来消化,而它的效果并不像大众文化那样显而易见。

理清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的关系之后就要认识到当前中国大众文化语境的特殊性。首先,这种文化语境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大众文化的追求与市场经济的原则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追求实利与效益。其次,大众文化的多层次性和多元性丰富了文化结构,为文化圈注入了新鲜的民间的自主的血液,利用得当大众文化也可能成为精英文学的奶娘。此外,就是大众文化中的“大众”并不是固定的客体,而是一个社会群体中的相对身份,就像精英文学的生产者同时也会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大众文化的生产者也可以是精英文学的消费者,许多人其实兼具着精英与大众的双重身份。所以分析起来问题就变得更加复杂。精英文学在这种语境下,应该关注文化现象中的新变化,承认大众文化的社会价值。精英则该把注意力放到自身思想的变化中来,操刀解剖看看自身内部精英性与大众性的矛盾。

具体到精英文学的应对策略,很多学者总是将精英文学全等于精英文坛,的确精英文学的发展有赖于精英文坛,但也有可能将来的经典并不出在精英文坛中,所以研究者应该打开眼界不去人为地为文学设立界限。在当下,最需要的是在态度上结束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间鸡同鸭讲、自说自话的论争思维。精英文学所承载的任务与大众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其性质、功能、目的以及表现领域的差异都决定了二者不能相互要求,也不能用同一个尺度衡量二者的价值。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擦枪走火的典型事件当数2006年轰动文坛的“韩白论争”了,从论争的内容来看一开始就已相离文学甚远,逐渐演变成一场娱乐事件。从白烨对80后作家的批判开始,以及接下来韩寒的回应都在网民的参与下成为对这场批判的消费,至于“文学是什么”的关键问题,在这场精英文坛与大众文坛的正面交锋中并没有被紧紧围绕讨论,只能从双方的态度中窥出一二,不免令人为这场论争感到遗憾。但这场论争至少反映了精英文学想要引导和收服大众文学是无力的。精英文学所能做的是生产出能感染人的作品,如此才有可能汲取到大众文化这口井的甘甜之水。

此外,精英文学的衰颓与创作的干枯不无关系。读图时代的来临,视觉文化以其丰富的感官体验取代一维的印刷文化是必然趋势。如今,文学已经悄然地面临着一个全新的格局,影视文学热、网络文学盛行,青春文学长期卖座,唯独精英文学鲜有人问津,但凡与新媒体、新时代结合密切的作品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一个》更是首开先河地占领移动应用的文学市场。与此相对的是,当代精英作家群大部分开始步入中年时代,很多创作者不会应用网络,对于技术与时代的变革他们自己被动地反应,头脑则依旧沉浸在文革或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伤痕中难以自拔,作品中也少有关注当下关注都市的题材,他们的苦闷依旧是这个时代的苦闷吗?历史的阻隔令文学的代沟越来越深,以至于没有人想要跨过这条鸿沟建立起联系来。在此格局下,精英文学必须投身到多元化的创作中去,除了传统的文学语言,视听语言或许也该是作家们应当掌握的技能。尽管精英文学一直自称是在艺术性和文学性上力求突破的,但是创作者们却往往很难突破,归根究底是现有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已经无法适应当今中国文学需求上的新变了。

精英文学在经历90年代的去精英化浪潮后,与其被动地被拉下神坛还不如主动走出庙堂,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领地。精英文学毫无疑问也有它的读者群和潜在读者群,精英文学在文学上完全可以继续保持其精英作风,但在操作和营销上为何不使用大众文化传播所惯用的手段呢?传统的文学杂志和研究报刊对于文艺爱好者而言平台太过狭隘,互动性太差,精英文学亟需打造准入度低影响力大的新式平台,如文艺社交网站、手机移动客户端等,一方面挖掘好的作品,一方面为新作家推广新的文学作品。不必害怕精英文学在商品因素的影响下而失去文学自主的品格,只要是能够感染人心的作品就是属于文学的。

[1]吴秀明. 当前文化现象与文学热点[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陶东风. 精英化—去精英化与文学经典建构机制的转换[J].文艺研究,2007(12):16-25.

[3]赵勇. 视觉文化时代文学理论何为[J].文艺研究,2010(9):14-22.

[4]张谨. 精英文化的式微及其与大众文化关系的再思考[J].前沿,2013(7):9-1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精英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它们都是“精英”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精英2018赛季最佳阵容出炉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当英国精英私立学校不再只属于精英
昂科威28T四驱精英型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