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民生建设与中国梦的实现

2014-03-31王红光

关键词:民生中华民族

王红光,尧 婕

(赣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013年3月,他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中国梦的内涵,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1]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在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前进道路上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只有改善民生,才能点亮中国梦。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建设,既是中国梦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也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 中国梦的形成及其内涵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创造了无数辉煌的成就,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饱经磨难、历经沧桑,但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一刻也没有放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个百年,梁启超喊出了“少年中国”,孙中山提出了“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中华民族再生再造”而奋斗,许多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之复兴魂牵梦萦。虽然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但却未能摆脱中国人民的悲催境地和中华民族的屈辱地位,未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历史性地落到中国共产党人肩上。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这个世纪中叶第二个百年,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人民梦寐以求的中国梦奠定了制度基础,开启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车轮。中国梦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优秀文明的传承,是对近现代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伟大实践的高度凝练。可以说,中国梦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而且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3]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揭示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学者们依据习近平的讲话,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梦内涵的看法。刘福明认为中国梦是4亿个普通家庭的幸福之梦,是13亿中国平民百姓同享民族复兴红利的人生之梦,是每一个中国人具有良好的生存、生活环境,具有成才条件、奋斗岗位、创业机会,能够施展才华,实现个人价值。[4]叶再春认为中国梦是三位一体的复合梦。从个体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从集体看,它是强国梦;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复兴梦。“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富民梦是基石,强国梦是关键,复兴梦是目标,三者唇齿相依,缺一不可。只有三个梦全都实现,“中国梦”才算完整、完美。[5]李泽泉认为中国梦是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中国梦的实现,在国家层面上,表现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人民层面上,表现为富裕、自由、博爱、幸福;在世界层面上,表现为平等、互利、共赢、共享。[6]

综合学者们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国梦是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等要素构成,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涵。

其一,中国梦是公平梦。公平梦属于每一个公民,它主要指普通民众对实现享有社会资源公平、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等的美好期望。公平不仅要保证物质利益的“公平”,更要保证政治利益的“公平”,让每一个人都能平等地分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公平梦是每个人实现梦想的前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能量。中国梦不仅仅是民族国家的整体利益,更是每一个中国人体现人生价值、公平圆梦的大舞台。这个舞台就是要实现地域平等、民族平等、性别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让每一个人都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生活在我们伟大中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7]

其二,中国梦是和谐梦。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对“中国梦”的阐释中,习近平强调:“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

其三,中国梦是强国梦、是富民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也就是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首先是国家富强,既体现为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等物质层面的富强,也体现为国民素质、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层面的富强。其次是民族振兴,要求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再次是人民幸福。人民幸福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使每个人生活得更加幸福和美满、更有尊严和价值。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二 加强民生建设对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意义

如前所述,中国梦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与人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民生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改善民生是梦想之本。只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才能筑牢梦想实现的社会基础。[8]具体而言,加强民生建设对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1.加强民生建设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合格人才。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有合格的源源不断的人才。实践证明,当人们还没有使自己的衣食住行在质和量的方面得到基本满足时,就谈不上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更不可能获得全面发展。只有解决好民生问题,人民才能更加放心更有精力致力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因此改善民生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更应该是物质生活幸福富足、文化生活健康文明、政治生活宽松民主和社会生活愉悦和谐等方面的有机统一。加强民生建设致力于实现公平的教育资源,致力于提高教育的质量,致力于科技人才的培养。总之,通过教育的发展能够促进高、精、尖人才的培养。医疗是民生之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首要问题。致力于医疗建设,拥有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进行学习、科研、工作等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以民生建设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为中国梦的实现培养合格人才的前提条件。

2.加强民生建设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和谐稳定的环境。

社会和谐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民富则民心稳,民心稳则大局稳。新时期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现阶段的民众利益诉求主要集中在民生方面,民生诉求型的社会矛盾问题占据了各种社会矛盾问题的主要方面,已经成为现阶段社会矛盾问题的重要源头,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主要因素。要从根本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就必须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在统筹兼顾不同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时,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加强民生建设。当前,只有大幅度地改善民生,才能够从源头上缓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冲突,从而有效地维护社会的安全稳定;才能真正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3.加强民生建设能够激发中国梦实现的创造活力。

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中国梦是民族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人民群众是中国梦的特有主体,每个中国人都是中国梦的参与者、书写者。因此,中国梦的实现,我们要紧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根本力量,不断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措施,比如实施积极的就业措施、实施社会保障政策、推进社会公共卫生事业、普及义务教育等等这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满足民众的基本利益诉求,从而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积极性。改善民生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过程,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努力实现社会各阶层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大大提高人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真正激发社会活力之源,为中国梦的实现奠定群众基础。

4.加强民生建设能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领导核心。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梦的实现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命运如何取决于我们党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基础,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盛衰兴亡。中国共产党能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其关键取决于民生状况是否得到了明显改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一旦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那就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具有了执政的正当性依据,具有了最为重要的不竭动力,具有了最为广泛的社会基础。因此加强民生建设有助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从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

三 新时期推进民生建设的基本举措

改善民生是“中国梦”实现之本。建党九十多年以来,党致力于民生问题的改善,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民生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教育领域发展迅速、医疗卫生机制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等等。但我们也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在民生建设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矛盾,与“中国梦”的实现还存在着不相适应的地方。当前民生建设方面的突出矛盾主要集中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因此,在当今经济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必须着重解决民生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2013年8月29日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可见教育优先发展对改善民生意义重大,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可以从切实增加教育投入,积极促进教育公平,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这几个方面入手。[9]做到始终坚持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为着力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中等职业教育大发展为突破口,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跨越;以实现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主要内容,推进学前教育大发展、特殊教育有新发展。在着力培养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着力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积极促进教育公平。

2.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前提,解决就业问题根本要靠发展,要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进行长远规划和战略分析。应当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着重扩大就业;其二,鼓励创业,并不断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其三,对劳动者进行终身职业培训以实现就业和再就业为目标;其四,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稳定就业形势。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胡鞍钢提到:“过去十年,中国创造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就业,特别是四年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形成了世界范围的高失业局面,失业人口达到2亿人,美国、日本、欧盟都陷入到高失业中。今后,如何创造就业岗位已成为全世界的核心命题,而中国的命题则是‘如何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这包括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在受到外部冲击时,采取对策,保证就业稳定性,尽可能不下岗,不失业,不丢饭碗;建立企业与职工和劳动者的利益共同体、和谐共同体,‘有利共享,有难共担。’”[10]解决好我国的就业问题,完善就业格局,既是人民群众维系基本生活、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实现个人社会价值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3.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收入是民生之源。要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努力缩小收入差距。针对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11]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收入方式并存,通过税收的方式扩大中层收入,以“限高、保低、扩中”为思路,建设“橄榄型”社会。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实现改革红利惠及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鞍钢强调:“这里既要做加法,也要做减法。所谓加法就是既要提高经济增长率,还要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率,使之同步增长。所谓减法,就是要减少绝对贫困人口,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还要缩小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距。这些做法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共同发展,共同分享,共同享福。这既是中国做大的难题,也是世界最大的难题。我们有信心也更有能力来破解这一最大的难题。”[10]

4.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社保是民生之基,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现实依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重点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继续提高城乡低保水平,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并为特殊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为人们创业奋斗解除后顾之忧,逐步实现人民群众学有所教、老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性、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11]以实施工业强县和城镇化带动战略,推进“四化”同步,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构建人口集聚、产业扩张、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确保民生保障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使社会保障覆盖全社会,并真正落到实处。

[1]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 18.

[2]习近平.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 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奋勇前进[N].人民日报,2012-11-30.

[3]杜玉波.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3-03- 28.

[4]刘福明.中国精神是凝聚中国心、实现中国梦的根本力量[J].党建,2013(3).

[5]叶再春.“中国梦”随想[J].前线,2013(1).

[6]李泽泉.中国梦:国家梦、人民梦、世界梦[N].浙江日报,2013-05-17.

[7]习近平.阐述中国梦:让人们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N].人民网,2013-03-18.

[8]周昭成:试论中国道路与“中国梦”的有机统一[N].社会主义研究,2013(5).

[9]冯务中.教育是民生之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2).

[10]胡鞍钢.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

猜你喜欢

民生中华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两会 关注民生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聂耳,你是中华民族的英灵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