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2014-03-31柳俪葳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传教传教士基督教

柳俪葳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1)

近代中国基督教传播原因初探

柳俪葳

(河北传媒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71)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借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强行进入中国;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三是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基督教;近代;中国;传播

基督教在唐朝时期就传入我国,尽管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但长期以来,在我国发展始终处于缓慢的状态,可以说是一波三折,频频受阻,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传统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对基督教的顽强抵制,使得其发展缓慢;二是基督教的教义等与中国传统风俗习惯的格格不入,使得信众人数增速缓慢;三是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也在客观上阻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尤其是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康熙皇帝为了维护中国主权,开始实施禁教的政策,下令禁止外国传教士在我国传教,减缓了基督教在我国的传播。然而,这种状况到了鸦片战争之后得到了彻底的扭转,基督教在我国发展日益壮大,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均起到一定的影响。本文对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的原因进行阐述。

一、借不平等条约的规定强行在中国传播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武力侵略,战败的中国不仅要被列强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允许列强在华投资设厂,同时还增加了关于允许外国来华传教的条款,这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依据。鸦片战争之中,清政府战败,之后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其中清政府与法国签订的《望厦条约》中规定:“倘有中国人将佛兰西礼拜堂、坟地触犯毁坏,地方官照例严拘重惩。”[1](P100)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直接涉及传教的不平等条约,按照条约规定,清政府被迫改变了对基督教政策的严禁态度。由于外国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之后英、法、美等国传教士纷至沓来,纷纷进入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进行传教。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再次战败,其中1858年的《天津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同意英、法等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自由传教;1860年清政府被迫签订的《北京条约》中,清政府又被迫同意退还以往没收的教会资产,甚至法国还私自在条约中添加了“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2](P167)的内容。这为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和生活提供了依据。正是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的条文,基督教大摇大摆进入中国,也正因如此,此时的基督教扮演着极为不光彩的角色,一些传教士鼓吹对华发动武装侵略,为外国军队搜集大量军事情报;一些传教士在中国抢占土地、破坏中国司法、干涉中国内政;还有传教士在中国仗势欺人、杀人抢地、鱼肉乡里,激起国人对基督教的仇恨和排斥,各种教案频频发生。

二、借从事文化活动逐渐扩大在华影响

基督教虽借不平等条约进入中国,但由于其一系列侵略活动导致国人的排斥和不满,其传播一度受阻。因此,传教士通过在中国创办文化事业来改善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达到扩大影响,顺利传教的目的。这些文化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办报刊、翻译出版西书

创办报刊、翻译出版西书,这是外国传教士在我国开始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项文化活动。传教士把创办报刊、翻译出版西书看作是传播基督教,破解中国传统文化对基督教抵制的有效手段。因此,各国传教士纷纷在中国创办报刊,据统计,在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约170种中外文报刊,约占同期中国报刊总数的95%。[3](P279)其中较为有名的教会报刊有《中国丛报》《中外新报》《万国公报》《北华捷报》《上海新报》等。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最早的书馆是1843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墨海书馆,而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仅广学会就在中国大量翻译出版包括宗教、哲学、政治、法律、天文、地理、理化等方面的书籍达2 000多种。这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的报纸刊物、翻译出版的西方书籍多数体现的是西方侵略者对中国的目的,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服务。

2.参与中国赈济

西方传教士通过参与中国的赈灾活动传教。在中国近代历史上,1875年至1879年出现了一场特大灾荒,华北五省即河北、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出现了一场持续五年之久的特大干旱,饿死人口达3 000万,这场灾荒被称为“丁戊奇荒”。面对千百万灾民,政府的救济只是杯水车薪,因此在这次灾荒中,西方传教士第一次参与了中国的赈灾活动,并且他们的赈灾救荒活动开始趋于组织化,他们收集赈灾物资,到重灾区进行救灾活动。但是西方传教士参与中国赈灾活动主要目的在于进行传教,他们到了灾区,一边给灾民钱粮,有的还设立粥厂,开仓放粮,一边说这是上帝的恩赐。灾荒之后中国的基督徒人数突飞猛进。正如西方传教士李提摩太所说:“灾荒结束后,情况改变得非常明显,从此进入了传教的新的发展时期。原来反对外国宗教的偏见不见了,当然也可能是被镇压下去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一点,国人尤其是灾民对基督教和外国传教士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一些国人对传教士的称呼从“洋鬼子”转变为“洋大人”,这体现了一部分国人已经在外国传教士所给予的“恩惠”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丁戊奇荒”之后,中国但凡发生大规模灾荒,外国传教士均会参与中国赈灾,这些外国传教士有的是自发行为,有的是受到所属教会的差遣,也有的是受到某些慈善团体的委托,纷纷奔赴灾区考察灾情、发放钱粮等。传教士通过扩大慈善事业作为教会改变旧形象、确立新形象的重要步骤之一。

3.举办教会学校

近代以来,外国传教士还在本国的支持之下在中国各地建立了各种类型的教会学校,并且形成了一个教会教育网络。在近代中国,美国传教士布朗夫妇在1839年建立了第一所新式教会学校——马礼逊学堂。从鸦片战争以后到“五四”运动前夕近80年间,基督教传教士大约创办了5 000所教会学校,除13所大学外,其余为中学和小学,可容纳学生约20万人。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办学活动,以1877年为界,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877年以前,主要是小学,规模很小,大都附属于教堂,具有“慈善”性质。据统计,在1877年以前,教会学堂只有360所,学生917人。1877年以后,学校逐渐增多,除小学外,中学和大学也相继出现,特别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教会大学相继建立。[4](P83)在这一时期建立的比较著名的大学包括圣约翰大学、岭南大学和燕京大学,等等。学校不仅宣传基督教的教义,还介绍西方文明和意识形态,学生不仅要读圣经,还要做礼拜,这也成为学生的必修课。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进入教会学校的中国人不仅接受了基督教,也慢慢地接受了基督教教义,进而成为了虔诚的基督徒。

4.创办教会慈善机构

为了获取国人对基督教的认同,外国传教士还先后在中国各地进行教会医疗、哺育婴儿、救济灾荒等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开展医疗活动是基督教教会在近代中国创办最早的一项慈善事业。中国最早的教会医院是1835年由美国公理会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创办的眼科医院,这是基督教在华医疗慈善事业的起点。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在华医疗事业获得较大的发展,1846年,基督教伦敦差会的雒魏林、麦都思在上海租界内设立了近代上海第一所教会医院,即仁济医院。1895年,在广州已经被毁坏的眼科医院被美国北长老会的传教士所重建,同时更名为博济医院。为了扩大传教的需要,这些教会医院起初免费为患者诊疗,后来虽也收费,但对于一些贫病者仍然采取免费施诊送药,带有一定的慈善性质。1890年是对教会医疗事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是年,相继召开了华新传教士大会和中华博医会第一次大会,在会上对教会医疗事业等问题进行了详实的讨论,同时还对今后的发展做了规划。随后,传教士除对原有医院扩大规模外,又在各地新设了不少医院和诊所,教会慈善医疗事业亦得到进一步拓展。[5](P8)据统计,从19世纪60年代起到新中国成立的近90年间,西方的教会已经在中国创办了一千所左右的诊所和教会医院。在教会医院中,传播基督教是其主要功能之一,如在博济医院,这些人每天在门诊部、住院部等不同场所向前来就诊的病人宣扬西方宗教,不但要求病人参加礼拜,还要求凡是能够活动的病人,以及他们的朋友和仆人等,也都要参加晨祷会。基督教还在中国创办了育婴慈善、慈幼事业,不仅包括育婴堂、孤儿院,还包括盲童学校和聋哑学校等慈幼机构。随着基督教势力的迅速扩张,基督教会举办的慈幼机构遍布中国各地,数量众多,而宗教教育是这些教会慈幼机构的必修课程。由此可见,西方教会之所以开办这些慈善机构,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所谓的善举来博得中国人的好感,最终想吸纳更多的人皈依基督教。

三、得益于中国近代国内政治运动

近代以来,面对中国所面临的民族危机,社会各阶层纷纷对救国出路进行探索。在这一过程之中,基督教获得了一些发展的有利因素。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其领导者洪秀全靠宗教发动群众,而其依靠的宗教恰恰是改良过的基督教,即拜上帝会。洪秀全按照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形式,创立了拜上帝教。他将上帝和耶稣视为帮助他推翻清王朝的神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在太平军所到之处,基督教教义获得了较大的传播。虽然严格地说,拜上帝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基督教,它只是洪秀全进行反清革命的工具,但是它毕竟使中国出现了数十万的信教群体。这对以后基督教的发展其影响不可谓不深远。1911年,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即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仅是推翻了清王朝,还使延续两千余年的君主专制走向了终结,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辛亥革命同时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1912年孙中山制定的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指出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有信教自由的相关规定。这为基督教得以在中国继续发展提供了法典依据,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总之,基督教在中国近代的传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既要看到基督教进入中国是伴有侵略的色彩,也要看到基督教在传播的过程中,对于中国文化的近代化客观上有一定积极作用,我们应该辩证看待这一问题。

[1][2]德新,梁德.中外约章汇要1689-1949[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97.

[4]曹立前.基督教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的文化活动及其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89,(2).

[5]周秋光,曾桂林.近代西方教会在华慈善事业述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1).

DiscussionontheSpreadofChristianityinChina

LIU Liwei

(Hebei Institute of Media, Shijiazhuang, Hebei 050071, China)

Christianity has growing influence in China in modern times. There are three main reasons for it. First, Christianity forced its entry into China by the provisions of unequal treaties. Second, it obtained recognition of the Chinese people through a series of cultural activities. Third, China’s domestic political movement is to some extent contributed to the spread of Christianity.

Christianity; modern times; China; spread

2014-06-16

柳俪葳(1978-),女,河北廊坊人,历史学硕士,讲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B979.2

A

1008-469X(2014)05-0106-03

猜你喜欢

传教传教士基督教
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思考与实践
明确路向,践行基督教中国化——以福建基督教为例
简述明清之际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几个问题
种类型的“基督教哲学”
60岁再创业邰中和当“光的传教士”
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量词观
近代英国圣公会在浙江的传教活动
基督教伦理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发展
试析传教活动主体的伦理正当性
1922-1953年间甘肃、青海和新疆的“圣言会”传教使团:书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