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研究
2014-03-31赵婷婷
赵婷婷,杨 溢
(1.沈阳城市建设学院图书馆,辽宁 沈阳110167;2.贵州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一、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概述
(一)图书馆隐性知识
1958年,英国物理化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首次提出了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的概念:在一个人所知道、所意识到的东西与他所表达的东西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未编码的知识[1]。
笔者认为,隐性知识是蕴含于个人身上的主观的洞察力、直觉、技巧、能力、经验教训以及个人价值观等,是一种不易表达、极为个人化因而也难以沟通共享的知识。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图书馆及其馆员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推动图书馆发展的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规范化,也难以传播和交流的知识。
图书馆隐性知识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抽象性。隐性知识是一种抽象化了的知识,是一种模拟化了的、偏重于感性化的、间接进行的,并且难以被理解和获取的知识。第二,隐含性。图书馆馆员的隐性知识存在于个人潜在的素质中,与馆员的经历、知识层次、创新意识等息息相关。第三,波动性。隐性知识具有即时性,它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现象[2]。第四,独占性。就图书馆而言,个人隐性知识主要体现在馆员工作经验和能力、服务态度和质量,馆员个人的理想愿望、学历、知识结构、思维模式,以及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3]。这些都是个人经过长期实践与磨练而获取的知识,因而是主体独自占有的知识。第五,排他性。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难免会对自己产生威胁或不利的因素,因此拥有隐性知识的人不愿与他人共享,具有排他性。
(二)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
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员工通过互动和交流,汲取图书馆的先进文化,发挥集体合作的办事作用与能力,同时将自己的工作经验、工作经历、工作体会、劳动技巧等传授给他人,扩散到部门群体及图书馆层面的一种利益互惠、共享的活动。
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难度高。图书馆隐性知识的隐含性及馆员的主体意识决定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实现起来具有一定的障碍及困难。第二,途径多。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具有很多途径。如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学习型组织等。第三,共享的效果不易测定。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效果最终要通过用户的实践来加以评估,而图书馆难以通过用户实践活动对图书馆知识共享的效果进行测定[4]。第四,难于控制。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难以控制其进程。第五,双向性。双向既指馆员主体之间的隐性知识的双向传播、馆员与部门之间隐性知识的双向传播,也指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双向传播。
二、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
(一)客观影响因素
1.隐性知识的固有特性
隐性知识是个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它存在于所有者的潜在素质中,与所有者的性格、个人经历、年龄、修养等因素有关。因此,隐性知识共享受到馆员价值观念、文化、心理、社会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易实现共享。一般来说,被转移的知识越是具有隐含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共享越困难。
2.图书馆对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
影响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图书馆对员工贡献隐性知识的激励机制。适当鼓励馆员进行隐性知识的共享,采取一些鼓励措施,建立相应的报酬机制,对在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方面做出成绩的馆员给予精神的和物质的激励会使馆员乐于传授并共享自己的隐性知识[5]。
3.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一个图书馆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直接影响着其内部与内部、内部与外部知识的共享。诸如讨论区(Discussion forum)、聊天室(Chat room)、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e),尤其是近期热门的微博和微信,都为图书馆实现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如果图书馆内部设施陈旧、技术落后,就不能借助群件等开发工具,总结员工技能、经验和诀窍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的进程。
4.图书馆的文化氛围
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馆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如果图书馆培育了共享的价值观和合作精神,建立了相容的学术氛围,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减少思想束缚,那么馆员就会转变观念,真正认识到进行知识共享对个人和图书馆都有好处,是一个“多赢”的结果。同时在图书馆工作中,不断强化共享意识,能够形成有利于馆员进行合作的文化氛围。
(二)主观影响因素
1.信任程度
信任程度包括馆员对图书馆的信任程度和馆员与馆员间的信任程度。如果馆员对图书馆,或是对该馆的其他馆员不信任,那么他不会交流自己的工作经验或体会,从而影响隐性知识的共享。部门与部门间的交流也是建立在信任基础之上的,如果部门之间互不信任,产生的后果很可能是部门的各自为政,闭门造车,造成重复浪费,使知识没有市场。
2.当事人的表达与接受能力
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是从传授者到接收者的过程,因此传授者的传授能力和接收者的吸收能力直接影响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6]。文化结构、所拥有的专业知识、知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等都是影响隐性知识的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因素。若要顺利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需要传授者有较强的表达能力,需要接收者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3.利益动机
馆员可以凭借拥有的隐性知识而获得奖金、晋升和荣誉等,传授隐性知识会无形中培养了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同时,出于对自己在图书馆中的前途忧虑以及图书馆对自己的重视程度考虑,图书馆中那些掌握了一些特殊的技巧和经验的馆员为了维护其特殊地位,不损害自己的利益,也就不会轻易将自己拥有的知识、技能与他人分享[6]。
4.制度安排
知识共享特别是隐性知识共享的重要性往往没有被图书馆领导充分认识,即使有了认识,也少有图书馆指定专门的领导负责知识管理和共享工作。如果没有制度上的安排,就没有馆员主动与其他馆员分享自己的知识。相反,如果馆内制定相关制度,定期举行座谈会或是交流会,给馆员们互相交流的机会,会更好更快地实现隐性知识的共享。
三、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一)图书馆隐性知识基本框架
图书馆隐性知识包括馆员个体的隐性知识和图书馆整体组织所拥有的隐性知识。
图书馆内部存在一些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如采访、分类、编目等,专业技术人员在长期的具体工作中就形成了一套比理论、规则更具体、更灵活的工作经验以及一定的工作技能和诀窍。这些都是馆员的经验,都属于馆员的隐性知识[7]。另外,馆员的生活阅历及思维模式都直接影响其工作的效率和业绩,也属于隐性知识的范畴。而图书馆整体组织的隐性知识则包括存在于全体图书馆馆员当中的工作理念、图书馆整体组织所建立的交流机制、各馆的服务质量和信誉、内部的亲合力和凝聚力等。
(二)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在图书馆内部,要通过馆员与馆员之间、馆员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馆员与图书馆之间、部门与图书馆之间的知识交流、知识导入与知识溢出,实现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的共享,再将共享后的知识应用于图书馆的整体实践当中[8]。
1.知识导入
知识导入即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的措施将馆员所拥有的隐性知识引入到具体的图书馆实践中。图书馆的文化氛围和激励知识共享的制度安排是影响知识导入的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合理的知识共享制度不能顺利实现知识导入。
学习型图书馆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增强图书馆学习力为核心,以实现知识共享为目标。学习型图书馆为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组织保障[9]。学习型图书馆的组织结构应有利于引导馆员的系统学习和思考,使馆员能够将头脑中零散的知识整合成系统的知识。
2.知识溢出
知识溢出即馆员将自己的隐性知识传授给其他馆员或部门,实现共享。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的方式实现知识溢出。图书馆对于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当事人的能力、利益动机等都是影响知识溢出的重要因素,图书馆可以通过建立激励机制鼓励馆员知识溢出。
隐性知识的共享涉及到主体是否愿意贡献知识的问题。若想发掘馆员的潜力,就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来鼓励馆员,使其能主动与大家共享其拥有的隐性知识。可以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鼓励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共享和创新[10]。
3.知识交流
知识交流即馆员与馆员之间通过开座谈会等方式互相交流工作经验等的一种共享方式。隐性知识的特性、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信任程度等是影响知识交流的重要因素。
若要实现交流,就要改变传统的各谋其职的工作状态,可以采用轮岗制度促使馆员之间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进行经验及学术上的交流,使馆员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并让其他馆员受益,使其隐性知识通过实际交流转换成显性知识。
另外,可以通过举办座谈会实现知识交流。在公开的讨论和对话中,能够发现个体思维及处理业务问题的差异性,引发出更多的思考,同时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创造性和竞争力并具有凝聚力和亲合力的组织。
(三)图书馆外部隐性知识共享模式
图书馆外部隐性知识共享主要是指隐性知识的馆际共享。同样的,可通过知识导入、知识溢出以及知识交流实现图书馆外部隐性知识的共享。
1.知识导入
知识导入指图书馆引进其他馆的先进文化、工作理念和工作方式等。主要采用“引进来”战略。图书馆一方面与其他图书馆进行价值观念、工作方式、技巧和经验等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学习。另一方面应引入与图书馆工作相关的专家,如管理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实现多方面知识的互补与共享。这种图书馆的外部隐性知识共享起来比较容易。
2.知识溢出
实现知识溢出,可以采用“走出去”战略,主要是与其他图书馆进行知识的交流。图书馆相互之间进行知识经验的交流沟通比较容易。图书馆之间可以通过项目合作、互派馆员、互派专家、举办馆际之间的工作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进行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3.知识交流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方式较多。具有代表性的是采用读者调查方式进行知识交流。从读者那里获取意见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这些意见对于改善提高图书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图书馆应与读者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在馆内建立专门的人员与部门来承担这项工作[11]。
此外,还可以进行在线交流。地理原因并不影响馆际之间的知识共享,图书馆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隐性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各馆之间的馆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云盘传递信息和发送资料;利用即时通信工具MSN、QQ和微信等进行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其中,尤其是电子讨论系统特别有利于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传递与交流,建立一个包括经验、见解和技巧等的讨论数据库,以便于馆员之间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四、实现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注意事项
(一)不要忽略显性知识的共享
图书馆中的显性知识包括传统的纸质类文献和数字资源。要科学地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管理、传播与利用,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在线共享等途径来实现共享。
同时要注意不能忽略知识转化后的显性知识。野中郁次郎提出知识共享的过程包含着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过程,隐性知识的共享过程和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的过程是不可分离的杂糅在一起的。一部分隐性知识通过转化为显性知识实现共享。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二者是统一的,可以互为转化的,当一个人把其拥有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时,隐性知识就转变为显性知识,而同时人们又可从其表述中获得间接经脸,成为个人隐性知识。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必须注重知识转化过程。
(二)实现和图书馆业务流程的整合
如今的图书馆已不再是古代的藏书楼,重藏轻用。图书馆工作重实践、重技术,其最终目的是更好的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因此,在进行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图书馆的各个业务流程实现整合。要根据采、分、编、典、流等流程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挖掘、实现知识共享。图书馆进行隐性知识共享时,可以文献检索课为基础,促进知识的内化和社会化;以参考咨询为窗口,促进工作人员和读者之间的隐性知识传播;以馆员培训为契机,提高读者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这样既实现了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也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提高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
为了充分发挥隐性知识的价值,实现馆员个体和部门群体拥有的隐性知识在全馆范围内共享,一定要注意提高隐性知识共享的效率。如果隐性知识共享效率过低,会降低知识价值,那么知识共享就失去了意义。在实现图书馆内部、外部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要注意其影响因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共享的效率。共享效率主要受隐性知识特性、当事人的能力、图书馆对以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以及信任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实施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中要注意影响其效率的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在全馆范围内共享实现其价值最大化,也就获得最大的共享效率。
(四)将隐性知识共享的各种途径关联起来
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各个要素与途径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不能割裂开来单独去实施。上述要素如果单独的存在,各措施没有紧密地联系,则无法形成统一的知识共享体系,当然在实施中也要协调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有了良好的激励促进机制,才能建立学习型组织;只有处理好图书馆的技术问题,才能实现在线交流;只有做好馆员的思想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座谈会,进行交流。由此可见,若想充分发挥图书馆隐性知识的价值,要协调好各种要素。如果割裂开来去实施某一环节,势必造成这一环节的中断而影响到下一环节的继续,影响整体共享进程。
五、结语
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图书馆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管理模式。在图书馆界没有现成的经验,要靠图书馆人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才能使该理论日趋成熟与完善。鉴于此,本文期望通过对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模式的探讨,以引起更多学者对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关注,并能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以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郁振华.波兰尼的默会知识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8).
[2]陈连娣.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实现的行为分析——博弈论视角[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2).
[3]雷金民.图书馆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07(3).
[4]王知津,周九常.图书馆知识共享模式分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5).
[5]杜少霞.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11).
[6]赖辉荣.图书馆隐性知识的共享效率研究[J].情报科学,2006(12).
[7]郑荣.高校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构建研究[J].情报科学,2011(3).
[8]周九常.图书馆知识共享体系的基本架构和实现模式[J].图书情报工作,2007(6).
[9]钱小平.浅析图书馆隐性知识显性化[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3).
[10]施素珍,汪 琼.图书馆隐性知识管理模式初探[J].图书馆,2005(6).
[11]武宗锋.我国图书馆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方式分析[J].情报资料工作,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