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考研心态问题及对策

2014-03-31张耀庭

关键词:读研考研学历

张耀庭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逐年增多,考研的人数也屡创新高。大学生考研热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现象,每年都有不少大学生加入考研大军的队伍。在考研队伍中应届本科毕业生又是考研的主力军,占考研队伍的近八成。在研究生全面自费政策的影响下,研究大学生的考研心态问题,能够帮助大学生端正考研态度,为大学生考研提供理论参考。

一、大学生考研心态的类型分析

对许多大学生来说,考研几乎是其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了解自己的考研心态,理性对待考研,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避免不必要的人生遗憾。大学生考研心态多种多样、比较复杂,主要存在以下八种类型。

(一)因为兴趣与爱好而考研

有些大学生考研是出于对所报考专业的喜爱,对于学术研究有兴趣,想通过考取研究生来满足自己从事学术研究的需求,但出于这种想法而考研的大学生并不太多。在当今这个“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社会,为学术研究而考研值得肯定与认同。持有这种考研心态的大学生在考研过程中,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比较高,因此,他们考研的成功率也比较高。考上研究生之后,他们会在读研期间自动将自己的精力用于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研究能力。

(二)因为社会发展形势而考研

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学的本科或专科学历已不能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当前学历崇拜的现象严重,在某些领域、某些行业存在着一味追求高学历的现象,招聘员工时片面追求“985”、“211”等重点高校的高学历毕业生。获得高学历,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意味着为求职道路增添了优势,对于已工作的人来说,意味着更多的晋升机会和更高的薪酬待遇。所以为了更好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的实力,大多数大学生都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使自我潜能充分发挥的机会,因此也就加入了考研队伍。在评价人才时,要破除这种仅以学历为导向的评价机制,突出能力导向,使真正有能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因为高就业压力而考研

近年来,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生就业难成了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逐年增大。“考研热”现象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困境,许多大学生因为担心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走考研的道路。这些大学生考研只是为了逃避眼前的就业压力,但这不是减轻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可能增加其压力。例如,在这部分大学生中,有些大学生不适合搞研究,读研后又必须做实验、写论文,这会给他们带来新的压力,而且还面临研究生毕业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无形当中就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因此,大学生考研还是就业,应该在认真分析自己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四)因为家庭的期待而考研

大多数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生活稳定,他们认为通过让子女考取研究生,能够帮助子女获得稳定且待遇不错的工作。许多大学生不愿意违背父母的意愿而违心地选择了考研。有部分学生考研并非完全出于个人自愿,而是来自于家庭的压力和期望[1]。有些大学生的父母本身就是硕士、博士毕业,他们对子女有着更高期待,希望子女能够超过他们,所以这些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考研。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父母没读过研究生,他们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强加给其子女,想让子女替他们完成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对子女也有更高的期待,希望子女能够读硕士、读博士,能够光耀门庭。也有不少父母经常拿自己的子女与亲朋好友的子女去比较,看到亲朋好友的孩子都考上了研究生,他们也会督促自己的子女去考研究生。

(五)因为爱情因素而考研

根据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观,大学生正处于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与异性的亲密关系,形成爱的品质[2](P108)。有不少大学生进入了恋爱阶段,为了爱情、为了恋爱双方能走到一起,许多情侣选择了考研。例如,一些谈恋爱的大学生,女朋友选择考研,在女朋友的影响下男朋友也可能去考研。有许多人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利于学习,其实未必。只要能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恋爱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学习,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武汉某大学某专业的三对大四情侣全部考上了研究生。也有些大学生情侣在就业时,因就业政策或用人单位的限制,恋爱双方不能同在理想的单位或地区工作,此时,考研便成了避免和解决异地恋问题的最好方法。

(六)因为从众因素而考研

个体在群体的影响或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或违背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言论、行为保持与群体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即通常所说的“随大流”[3]。从众现象作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对大学生考研有着重要的影响。当考研成了众多大学生的必然选择,不少原本没有考研打算的大学生不甘落后而加入了考研队伍。这部分大学生没有弄清楚自己的考研目标,仅仅因为看到大家都在考而不甘寂寞所以也跟着考,对于自己究竟是否适合读研则欠考虑,对自己的将来也缺乏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考研只是想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在大学生考研报名时,同样存在着从众的现象。不少大学生存在“名校情结”,考研报名时,都奔着名校去,有考不上名校就不“读”的雄心壮志。能考入名校读研固然是好,但更要考虑自己的实力,实事求是地选择报考学校。

(七)因为学历因素而考研

在考研大军中,有些大学生虽然所学专业是热门专业,但是部分人仍没有选择就业而是选择继续读研。即使在研究生教育全面自费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对考研热情不减,因为他们认为读研能够为找到好工作增加筹码。这也与社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有关系,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在招聘人才时,通常把学历定为“硕士及以上”,把本科生拒之门外。然而,现实状况是研究生的就业率并不高,近年来的就业数据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如本科生。出现这种现象,与研究生自己的就业观也有关系,不少人通过读研拿到了硕士学位,找工作时的定位就比较高,对于一般的工作瞧不上,而他们期待的工作单位并不一定会选择他们,于是就会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

二、大学生考研心态问题的对策

考研需要历经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期间会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了解并注意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考研的成功。

(一)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避免盲目考研

许多大学生把读研作为获取理想工作的途径,但并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读研。美国职业辅导专家霍兰德提出了六种人格类型及其适合的职业,根据霍兰德理论,研究型人格的大学生更适合读研,也更容易取得成功。但不少大学生不了解自己,盲目地把考研定为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对研究生毕业后能否找到理想的、适合自己的工作考虑甚少,这种现象也反映了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和终生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4]。高校应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力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和职业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帮助大学生分析自我、了解自我,使他们做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谨慎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二)寻求父母的支持,避免冲突中考研

大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考研,而大学生中出于父母的压力而考研的不在少数。也有部分大学生一进高校便立志要考研,学习十分努力,成绩也十分突出,只是父母反对其考研。此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家庭条件不好,无法继续供孩子读研,希望子女能早点工作,补贴家用。此情况下大学生要跟自己的父母多交流沟通,沟通交流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无论何种情况,大学生作为成年人,在是否考研的问题上,应该综合分析自身条件,清楚自己的追求,选取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如果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要及时跟父母沟通想法,寻求他们的理解与支持。

(三)认清就业形势,避免就业型考研

2013年全国共录取研究生60.8万人,而2003年全国才共录取研究生26.9万人,十年间,全国录取研究生的数量实现了翻番。随着研究生人数的逐年增多,研究生的就业形势也发生了很多变化,近几年的调查数据显示,研究生的就业率并不理想。对于众多为躲避就业压力而考研的大学生来说,读研不是躲避就业的“避风港”,不是找到理想工作的“敲门砖”,也不是增加成功就业的砝码。即将考研的大学生要对新的就业形势有所了解,考研只能将就业压力推延几年,而且将来有可能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

(四)客观看待学历,避免学历型考研

学历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受教育者的受教育程度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并不代表一个人的能力水平。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学历不能与能力划等号。在求职过程中,高学历为求职者提供了一块“敲门砖”,为求职者增加了一个成功就业的砝码。高学历并不代表高能力,在职场中仅有学历是不够的,要取得成功就必须有较强的能力。真正能够体现一个人价值的是能力,学历仅能证明一个人在某些方面的知识拥有量比较丰富。打一个形象的比喻,“能力好像你的手,学历好像你的口”,只有用手把饭做好了,口才能吃好。在职场中拥有了学历再加上能力做基础,大学毕业生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

[1]吕洁.高校学生考研动机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李云捷,伍永亮,张同航.从众行为的心理探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4]张耀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10).

猜你喜欢

读研考研学历
学历造假引发法律纠纷
我的考研故事
就学类型如何影响读研计划?
——九所“双一流”高校本科生抽样调查的结果分析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54岁的妈妈与女儿同校读研
工作十二年后,我才去考研
大学生读研择校外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来自部分高校的学生调查
知识无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