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14-03-31邵光学龚小虹

关键词:中华民族道路特色

邵光学,龚小虹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天津300071)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践路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保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路径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求救国救民的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各阶级先进分子进行的探索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2]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不发达、人口多、底子薄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也不断向前发展。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P3)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早凝练。党的“十三大”论述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4],最早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是基于我国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实际情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理解。基本路线尤其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于当时中国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百废待兴,急需增加经济总量为社会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此时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具有特殊意义。但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当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需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这样才能推动中国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党所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显著特点是科学发展。党的“十七大”全面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这一概括是在“十三大”概括的基础上,总结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经验教训,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丰富和发展。它是我国进入新世纪、新阶段,经济不断增长,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需求呈现多样化的情况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阐述。突出强调了科学发展,明确将体现科学发展“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并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定位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四位一体”。党的“十八大”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的新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式拓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6]。同时,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等价值追求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中,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发展特点充分显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物质基础。近代各国历史发展表明,实行市场经济,是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通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关键在于把握以下几点:一是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发挥后发优势,充分借鉴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包括市场经济的各种体制和机制,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之路;二是牢记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践行科学发展观,走出一条经济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的经济发展道路,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三是站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起点上,全面分析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把握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新形势下我国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保证。近代各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复兴的政治保证。在中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路,关键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首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即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特别要坚持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协协商制度,不搞西方的两党制或者多党制。这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人口较多、利益多元化的发展中国家保持稳定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其次,要切实做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关键要厘清思想指导和自由之间的关系。首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其次,要给文化发展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的生命力在于自由。没有自由的国家和没有自由的社会,创新都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既不能以自由为名取消意识形态领域内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也不能因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而限制了自由的空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保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8],社会和谐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之路,就要追求和谐,关键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坚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1]第二,坚持公平正义,特别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和待遇。第三,正确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要注重公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人民幸福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关键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的理念。“十八大”报告要求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这种理念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第二,加大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工作和环境保护力度。第三,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建立宏观管理、环境保护等制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思想

自党的“十三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概念之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就不断地深化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具体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5]在“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的基础上,“十八大”根据实践的新要求,省略了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等重大战略思想”,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1],这标志着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整体性认识在不断地向前推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地深化,这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其形成经过了准备、首创、坚持和发展四个阶段。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为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回答,首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面临国内外严峻挑战,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依然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新世纪。

新世纪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标志着我们党理论思想的日臻成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理论武器,具有开放性、发展性的特征,“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地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推进经济改革、政治改革、文化改革等各个层面的改革,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体系。胡锦涛在中国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概念,并对其地位、内容进行了科学阐述。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八大”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1]《党章》总纲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9](P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各项具体制度的结合,体现了顶层民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统一,表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这不仅符合中国国情,而且具有自己的特点,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前提。这些制度既保持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活力,又能极大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只有创造性地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保证。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保证社会公平正义,人人平等,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在国际金融风暴袭来之时,社会主义中国却实现了持续健康发展。面对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取得了抗震救灾的重大胜利。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地推向前进。

[1]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佚名.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4-09-26.

[3]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赵紫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1987-11-04.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6]李玉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环保部部长周生贤答本报记者问[N].学习时报,2012-12-10.

[7]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8]佚名.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

[9]佚名.中国共产党章程[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12.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