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贾宝玉“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

2014-03-31定,陈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宝黛钟情王夫人

李 定,陈 媛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论贾宝玉“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

李 定,陈 媛

(西南大学 文学院,重庆 400715)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贾宝玉;情不情;泛情;钟情;移情

贾宝玉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着墨最多、耗费心力最大的人物,也是《红楼梦》全书的主线。贾宝玉作为文学形象,经曹雪芹的塑造,活在人们心中两百多年。对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评论恰当者有之,评论偏颇者亦有之。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砚斋评宝黛二人的“情不情”“情情”,其实对宝玉形象的认识至关重要。“情不情”转向“情情”,实则可看作宝玉的成长受教育过程。忽略其成长和思想的变化,静止地看待宝玉的性格不利于对宝玉形象的深刻认识。这个转化过程缓慢而曲折,且转化得不彻底。

一、何为宝玉的“情不情”

《红楼梦》第十九回,袭人和宝玉谈话。

宝玉笑道:“你说的话,怎么叫我答言呢。我不过是赞他好,正配生在这深堂大院里,没的我们这种浊物倒生在这里。”[1](P124)

庚辰本“脂批”对此作出评点:“这皆宝玉意中心中确实之念,非前勉强之词。所以谓今古未有之一人耳。听其囫囵不解之言,察其幽微感触之心,审其痴妄委婉之意,皆今古未见之人,亦是未见之文字。说不得贤,说不得愚,说不得不肖,说不得善,说不得恶,说不得正大光明,说不得混账恶赖,说不得聪明才俊,说不得庸俗,说不得好色好淫,说不得情痴情种,恰恰只有一颦儿可对,令他人徒加评论,总未摸着他二人是何等脱胎,何等心臆,何等骨肉!余阅此书,亦爱其文字,实亦不能评出二人终是何等人物,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自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2](P198)

“情不情”是脂砚斋对宝玉的评价,“情情”是对黛玉的评价。笔者发现,宝玉的成长兼而有之:“情不情”向“情情”转化。

“情不情”主要指宝玉用情,不光针对于己有情之人,也针对于己无情之人,甚而波及无情之物。“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宝玉经历了泛情、钟情、移情三个不同的层次,逐渐实现了“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

二、泛情:宝玉需要成长

贾宝玉在童年时便有一段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1](P12)在第五回游太虚境时,警幻仙姑便用“意淫”二字形容贾宝玉。“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可以心领而不可口传,可神会而不可语达。汝今独得此二字,在闺阁中固可为良友,然于世道中未免迂阔怪诞,百口嘲谤,万目睚眦。”[1](P36)警幻仙姑对贾宝玉的警示也是对贾宝玉情种的评价。宝玉的泛情体现了一种博爱,但这种博爱既不是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也不是现在人们理解的含贬义色彩的“博爱”。宝玉自幼在姊妹丛中长大,觉得天地间的灵气都给了女子,而男子只是剩余的可有可无的浊物。这和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等级观念恰恰相反,因此被目为“行为偏僻性乖张”[1](P21)。宝玉的泛爱体现在对大观园众多姊妹的疼爱中:林黛玉、薛宝钗、探春姊妹、史湘云、妙玉等姑娘,晴雯、袭人、平儿、鸳鸯、香菱等丫头,以及四儿、小红等小丫头们。甚至连子虚乌有的若玉、没有生命的卷轴美人,都受到了宝玉的钟情。

宝玉的泛爱在孩童时代有一种模模糊糊的爱憎观,对许多的姊妹“并无亲疏远近之别”[1](P29),既爱黛玉的风流,也爱宝钗的容貌,既爱袭人的体贴,又爱晴雯的个性,甚至为平儿理妆,为香菱解难,为龄官痴情,为藕官袒护,不一而足。这种泛爱不能以狭隘的性爱解释,因为纵观全书,宝玉除了和袭人在懵懂中有过云雨情外,并没任何非分之想。他是在和仕途经济“国贼禄鬼”[1](P239)的须眉男子比较中,看到了身为女子们的真善美,看到了她们身上作为“人”的可贵品质,因此他爱每一个人。

宝玉的这种泛爱,又基于他不关心家庭事务又受全家爱护,因此是大观园内第一个闲人。秋爽斋偶结海棠社时,宝钗给宝玉取了“无事忙”[1](P247)的称号,因此,无事忙也是宝玉泛情的表现。因为无事,所以多情,忙着做一些跟自己无关的事而专注着自己的感情。

简言之,宝玉此时的泛情是一般地不加区别地对女孩子怀着同情、怜惜之情,有时甚至偏袒女性,有“女尊男卑”的思想倾向(除秦钟、蒋玉菡、柳湘莲等少数男性外)。大观园中以一老一小为中心,宝玉以贾母对他的溺爱为支撑,可以将感情无限地分给若干人,使他们感到温暖,受到鼓舞和支持。却又会因为这种支撑的不长久变得失去力量,不能保护他们。在宝玉的成长过程中,经过切肤之痛的体验后,他逐渐对身边女孩子的思想性格有了进一步认识,这便发展到宝玉的“情情”阶段。

三、钟情:宝玉成长关键的一步

谈到钟情,也许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想到宝玉心中只有一个林妹妹。虽然不可否定,但是“只有林妹妹”的实现过程却是缓慢的。因为宝玉的成长较之黛玉要慢得多,尤其在对待爱情方面。宝玉的前生是神瑛侍者,他对绛珠草的灌溉也许更多的属于“情不情”,而通灵性的绛珠草却只钟情于于己有情的人。所以,这段木石前盟就可以看出宝黛二人对待爱情呈现着不同的态度。宝玉是需要成长的,需要在成长中汲取教训才能完成深刻的转化。下面以三个人的死亡为例,探讨宝玉是如何由泛情走向“情情”,即钟情的。

1.金钏儿之死

可以说金钏儿之死对贾宝玉精神世界、内心世界有巨大影响,成为促进他思想性格急剧变化的重要契机。

金钏儿是宝玉母亲王夫人的丫头,出场不多,但影响深远。金钏儿之死也是促成《红楼梦》第一个高潮——宝玉挨打的诱因之一。细细分析,金钏儿事件不那么简单。贾母一行人到清虚观祈福,张道士要给宝玉说亲,引起了宝黛恋爱婚姻问题的一次大吵骂。宝玉不久和黛玉和好,却在无意中又得罪了宝钗,宝钗反唇相讥、指桑骂槐地回击了宝黛二人。宝玉左右为难之际,便往王夫人那里去。看到大家都在休息,只有金钏儿坐在王夫人旁边捶腿。

宝玉上来便拉着手,悄悄地笑道:“我和太太讨了你,咱们在一处罢。”金钏儿不答。宝玉又道:“等太太醒了,我就说。”金钏儿睁开眼,将宝玉一推,笑道:“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连这句话难道也不明白?……”只见王夫人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1](P202-203)后来,金钏儿被撵了出去,含羞投井而死。可以说,金钏儿之死,王夫人是罪魁祸首,一向心慈面善的王夫人却显示出了虚伪狡诈的一面。“从不肯作践下人”[1](P125)的贾府王夫人竟夺去了无辜下人的命,“从不作践”便是绝好的讽刺:也许别人没看到,也许看到了也不敢说。听到此事,袭人和宝钗有不同的反应,但她们都一致地站在了王夫人一边,成为掩盖王夫人罪行的帮凶。

三十二回里,薛宝钗针对金钏儿之死对王夫人说:“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儿。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1](P217)这就使宝钗和王夫人站在一起,成为要揪宝玉入正途的良母贤妻。在宝玉挨打后,袭人和王夫人的那一番谈话也使得王夫人的阵营更加强大。宝玉通过金钏儿事件,他对身边的女子进行了思想性格、志趣方面的比较观察,发现对自己最好的的母亲王夫人和袭人等都是和自己志向相反的人,但他们这种脉脉温情让自己很难辨识,很难反抗。明知母亲做得不对,却不敢反抗,明知袭人要规劝自己却依然没把她和晴雯、金钏儿等人分开看待。宝钗虽有美丽的外表却成为一个卫道士。湘云、宝钗都曾劝过宝玉注意仕途经济,宝玉毫不客气地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1](P214)金钏儿挨打后的那回,宝玉又经历了龄官划蔷的事,在三十六回里终于“识分定情悟梨香院”,“从此后只好各人各得眼泪罢了”,“自此深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只是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1](P244)这个多情公子开始明白不是所有的女子都围绕在宝玉身边,因此对身边的众多女子有了辨别。宝玉对黛玉和宝钗、袭人等人的认识有了一个初步的分水岭,于是宝玉由“情不情”慢慢走向了“情情”。

2.晴雯之死

晴雯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很成功的一个女子,也是宝玉最喜欢的一个丫头,被安排在十二金陵又副册之首。晴雯在怡红院中地位不及袭人,却没有袭人的媚骨和奴性。她也不认为自己低人一等,“心比天高,身为下贱”[1](P32),自始至终都反抗着不公平的对待。有一次,晴雯给宝玉换衣裳,不妨把扇子失了跌在地下,将骨子跌折。宝玉便一反常态,非常生气,骂晴雯蠢才。晴雯冷笑道:“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要嫌我们就打发了我们,再挑好的使。好聚好散的,倒不好?”[1](P206)袭人出来解劝也受到了晴雯的冷嘲热讽。后来宝玉威胁晴雯,晴雯怒道:“我一头碰死了也不出这门儿。”[1](P207)最尊贵的主子也是对自己最好的主子,晴雯都可以在受到委屈的时候反唇相讥,可见晴雯的烈性,这种烈性正为她赢得了做人的尊严。当然,结果竟是“撕扇子公子追欢笑”的前后对比,赢得了宝玉的认可。晴雯跟宝玉在反抗世俗方面有共同点:平等对人,把人当人看。对晴雯刻画比较出名的还有“病补孔雀裘”,凸显了晴雯和袭人关心宝玉的不同之处。抄检大观园、晴雯临死的情节更是把对晴雯的赞美推向了极致。

晴雯之死对宝玉的打击更进一步,影响也更深。王夫人就因为晴雯长得比其他女孩俊俏,怕勾引坏了贾家命根子宝玉,便撵走了晴雯等有姿色的女子。晴雯病死时宝玉不知道,还糊涂地忙了一天。因此,宝玉私祭晴雯,撰写的《芙蓉女儿诔》便是宝玉对晴雯的最高赞美。祭文抒发了宝玉对晴雯的深深怀念之情和对害死晴雯的老婆子强烈的控诉。“钳诐奴之口,讨岂从宽?剖悍妇之心,忿犹未释!”[1](P572)这是多么强烈的愤怒啊。宝玉其实也明白就是自己的母亲王夫人导致了晴雯的死亡,诔文中的愤怒多少也含有对王夫人的不满。而且这篇诔文是烧给晴雯的,即使骂了时事骂了统治者又何妨呢?曹雪芹借楚歌形式,将一己之情通过祭晴雯巧妙地抒发了出来。从此,宝玉的“情不情”便加速了向“情情”的转化,他看到了众女子的死亡、离散或者悲惨的遭遇,而且是越具有反抗性的人,毁灭的惨痛越大,越值得叹息。而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一个于世路相反的叛逆者呢?晴雯之死,宝玉很久都不能忘怀这个有脾气有个性的女子,而大观园却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走着快速衰败的下坡路,众女子不断地烟消云散,陪在身边的女子越来越少。接着,另一个人的离去将直接导致宝玉的万念俱灰。

3.黛玉之死

黛玉的死是必然的,《红楼梦》前八十回有多处暗示,而死亡也是黛玉的必然之路。宝黛二人的恋爱悲剧只能心心相印不得为外人道,外界的阻力和舆论压力更让两人不可能走上自主择婚的道路:一向喜欢黛玉的老祖宗贾母,心疼黛玉的薛姨妈,开黛玉玩笑的凤姐,都在薛林二人之间进行了选择,他们一致认同了会理事、会当家、识大体的宝钗作为贾家的孙媳妇。黛玉临死前已经历了一番生生死死的折磨,终于在宝玉宝钗成婚的大喜日子,孤独地死去,形成强烈的对比,造成巨大的悲剧效果。而宝玉却被蒙在鼓里,稀里糊涂地任人摆布。

回顾宝黛二人的相识相恋过程,充满了多少欢笑和泪水。宝黛二人初次见面就一见如故。“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1](P21)而宝黛之间马上又插入了一个具有很大威胁的薛宝钗,使得三人之间爱恨纠葛不断,一波三折,折磨着彼此。经过题帕定情、忆绢洒泪、焚稿断情,宝黛二人的爱情便走到了尽头。曾经的誓言和卿卿我我,在宝玉耳畔回响时,黛玉已不在。而在九十一回《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当时黛玉还没有死,有这么一段话让人震撼又感动。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1](P662)好一句“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好一句“水自流,瓢自漂”,将宝玉对黛玉的心迹通过讲禅的方式传达了出来,比之《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又更深了一步,连黛玉都无话可说了。至此,我们可以说这位多情公子终于彻悟,悟到了爱情的真谛,悟到了爱情应该专一,较之前面的“各人各得眼泪”又有了突破。宝玉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那么多的百折愁肠,终于变得“情情”了:只钟情于对自己一直钟情的黛玉——生死知己。可是宝玉的“情情”来得太晚了,以致绛珠草的眼泪也因绝望快要流尽,就在表明心迹后不久,黛玉便含恨而死,留下宝玉独自走最后的痛苦之旅和了断红尘之事。

黛玉不死,宝玉“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就难以最终实现,其彻悟就不会那么深刻。然而,这代价却是巨大的,无法填充宝玉心中的空白。

四、移情:宝玉转化的不彻底和局限

移情比泛情专,但较钟情显得有局限。把对彼物的感情移注到此物上,借以求得心理慰藉。移情重在“移”上,它是一种变化,一种运动状态。五十八回里藕官哭药官,后又像爱药官那样爱蕊官,人家问她“为什么得了新的就把旧的忘了。”她说:“比如人家男人死了女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便是情分了。”[1](P412)宝玉不觉又惊又喜。这其实也暗示了宝玉娶宝钗,不忘黛玉,又将爱黛玉之情移在宝钗身上作了伏笔。不仅在五十八回有这样的移情理论,在前面第二十八回中,黛玉说:“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1](P190)虽说这不是证明宝玉移情的根据,但这的确能反映宝玉感情的局限。因此黛玉在宝玉的爱情选择上一直起着或明或暗的教导作用。“宝玉的性格欠缺稳定性。”[3](P384)宝玉的感情是“情随境迁,怒而无恒”,其移情最明显的例子便是一百零九回的《侯芳魂五儿承错爱》。

“忽然想起那年袭人不在便是晴雯麝月两人伏侍,夜间麝月出去,晴雯要唬他,因为没穿衣服着了凉,后来还是从这个病上死的。想到这里,一心移在晴雯身上去了。忽又想起凤姐说五儿给晴雯脱了个影儿,因又将想晴雯的心肠移在五儿身上。自己假装睡着,偷偷的看那五儿,越瞧越像晴雯,不觉呆性复发。”[1](P779)后来竟用言语撩拨五儿。宝玉和宝钗的“二五之精,妙合而凝”[1](P782)也是发生在此后。难怪紫鹃为黛玉鸣不平,说宝玉“见一个爱一个”。虽然紫鹃最终原谅了宝玉的“负心”,但宝玉“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1](P34),令人惋惜。

宝玉为何既已钟情又移情?这位多情公子该如何评价?也许还是要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来考虑,从他的阶级地位和物质生活来探讨。曹雪芹“不是把问题局限在本身的范围里面,使之和所在的环境绝缘,而是围绕着这个中心事件,同时铺开了一个由无数有关人物所构成的极其广阔的社会生活环境。”[3](P247)而宝玉的感情世界正是牵扯了太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谁都不会否认大观园跟外面的天地是隔绝的。贾宝玉得以爱所有的女性,因为他本身受家人溺爱,他可以将爱施及给被爱之人。当现实扑来,溺爱失去支柱,宝玉便难以爱身边的人。宝玉跟封建主义势力是矛盾的,也是依附的。他挣脱不了这种与生俱来的关系,他爱人,但没有保护的能力,因为他本身也是受拘束的人。宝玉爱而无所得,使得他以移情的方式求得心理的暂时麻木和妥协。因此,宝玉的移情就显示了宝玉“情不情”向“情情”转化的不彻底,一种徘徊于“情不情”和“情情”的中间状态。宝玉因泛情而逐渐过渡到钟情(情情),又由钟情偏移到移情上。有人说贾宝玉是弱的天才,其实正是这份弱的感情的维持为我们塑造了这一今古未有之人。他有过反抗,但反抗失败。最后他把情归于空,由色入空,他的出家就是这种悲剧的曲折反映,不过这也预见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大厦将倾。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M].长沙:岳麓书社,2001.

[2]曹雪芹著,脂砚斋评.脂砚斋评石头记[M].上海:三联书店,2011.

[3]刘梦溪.红学三十年论文选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

OntheTransformationofJiaBaoyufrom“SentimentalLove”to“FaithfulLove”

LI Ding, CHEN Yua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

In the Geng Chen version ofTheDreamofRedMansions, Zhiyanzhai’s review on the nineteenth chapter comments that Jia Baoyu is characterized with “sentimental love” and Lin Daiyu is characterized with “faithful love”. However, as a matter of fact, Jia Baouu is partly characterized with “faithful love” as well. The transformation of Jia Baoyu from “sentimental love” to “faithful love” can be regarded as the growth of Jia Baoyu. The transformation is featured from the death of three female characters, Jin Chuan, Qing Wen and Lin Daiyu, which demonstrates Jia Baoyu from universal love to faithful love and to empathic love. This lack of thoroughness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haracter Jia Baoyu.

Jia Baoyu; sentimental love; universal love; faithful love; empathic love

2014-10-27

李定(1989-),女,四川雅安人,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I207.411

A

1008-469X(2014)06-0061-04

猜你喜欢

宝黛钟情王夫人
韩国人钟情体育健身运动
一切容忍都是为了和谐
大唐故王夫人墓出土墓志
《红楼梦》说唱的典故使用与宝黛爱情的民间接受*——基于弹词开篇、木鱼书、子弟书的研究视角
试论薛宝钗、薛蟠、王夫人、王熙凤对薛姨妈形象的补充
欧阳奋强:深情忆“宝黛” 卅载一觉红楼梦
从信息修辞学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钟情心理学
安进钟情节能减排
尤三姐柳湘莲的关系在宝黛爱情中的象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