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本为“垴底”考
2014-03-31刘道锋
刘道锋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中文系,湖南 娄底417000)
湖南省中部城市“娄底”为省属地级市,下辖两县两市一区,即新化县、双峰县、冷水江市、涟源市和娄星区,全市户籍人口432 万(据第6 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市区地处北纬27°35'46″—27°58'31″之间,东经111°53'24″—112°7'42″之间,位于涟水中上游,为湘黔铁路和洛湛铁路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关于“娄底”得名的由来,本地的人们口头上普遍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娄底为古代二十八宿中娄星和氐星的分野,娄星和氐星在这里交相辉映,故名娄底。这个传说尽管美丽,却经不起推敲,存在以下三点漏洞:首先,古代星宿的分野,一般按州国来划分,据王力《古代汉语》[1],二十八宿之娄星对应的诸侯国分野是鲁国,对应的古十三州分野是古徐州,在今山东江苏一带。二十八宿之氐星对应的诸侯国分野是宋国,对应的古十三州分野是古兖州,在今河南山东一带。可见,娄星和氐星的分野均不在今天的湖南境内。其次,娄底在1978 年建市以前称为娄底镇,只是一个乡镇级的小地名,用范围如此之大的星宿分野来命名,显得有些不匹配。据笔者的调查,娄底市以内及周边地区,再无以星宿分野来命名之例。地名是成系统的,这样的孤例不可信。再次,娄底得名如果真和星宿分野有关,那么在用字上应当选择“娄氐”,不应当弃简用繁选择“娄底”,“娄氐”不但笔画更简,而且字面上与“娄星氐星交相辉映”的美丽传说相吻合。
那么,“娄底”得名的由来和理据何在呢,笔者拟做如下探讨,以求就正于方家。
一 “娄底”之“底”为地名常用字,可信
笔者近年来对娄底市及周边地区的村落乡镇地名进行了大量的实地调查,也查阅了许多文献资料,发现有一类村落乡镇地名是十分常见的,那就是“标志性地貌﹢方位”地名。比如“石口、路口、山口、江口、水口、壕口、岩口、洲上、坪上、堤上、圳上、岭上、洞下、塘下、江下、岩下、山下、竹山下、石塘边、大桥边、庙边、高车边、寨边、湾头、桥头、河西、洞底、河底、塘底”等等,其中的“石、江、岩、洞、塘、庙、寨”等是便于识别记忆的标志性地貌,其中的“口、上、下、边、头、底”为方位词。
“底”作为方位词中的成员,是地名常用字,表示某地位于某标志性地貌之下或底部,其作用与“下”相同,只不过与“下”错开使用,可以有效地避免地名雷同。据笔者调查,娄底市范围内有如下几例“底”字村名:娄底市娄星区杉山镇石底村,娄底市娄星区双江乡坪底村,娄底市新化县孟公镇坪底村,娄底市新化县吉庆镇江底下村,娄底市涟源市水洞底镇水洞底村,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山底村。
如果把范围扩大到湖南省,“底”字村名还有:郴州市嘉禾县石羔乡背底塘村,湘西自治州泸溪县洗溪镇洞底坪村,怀化市涂浦县水田庄乡洞底村,怀化市溆浦县油洋乡河底江村,怀化市沅陵县筲箕湾镇洞底村,怀化市沅陵县马底驿乡马底驿村,怀化市沅陵县马底驿乡岩底村,怀化市麻阳县板栗树乡南木底村,怀化市鹤城区石门乡塘底村,永州市东安县石期市镇大荣底村,永州市零陵区凼底乡凼底村,永州市零陵区水口山镇楼子底村,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木山底村,永州市双牌县塘底乡塘底村。
另外,通过湖南地名网的搜索,在湖南还有102 个含“底”字的村民小组,其中娄底市85 个,怀化市17 个。
二 “娄底”之“娄”为同音假借字,其本字当为“垴”
上面已经讨论过,“娄底”之“底”为地名常用字。按照地名的系统性原理进行推理,“娄底”当归属于“标志性地貌﹢方位”型地名模式,但是“娄”并非标志性地貌,所以“娄”当为假借字,应当另有本字。根据娄底方音推断,“娄”的本字当为“垴”,理由如下:
(一)音义相符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系统中,“垴”与“娄”声韵调无一相同,但在娄底方言的语音系统中,它们的读音十分近似。从意义上看,《汉语大字典》(缩印本)收有“垴”字,其释义如下:“垴。方言。小山头。如:削垴填沟。多用于地名。如:坛唐垴(在河北省);高虎垴(在江西省)。”[2]颜清徽、刘丽华编纂的《娄底方言词典》也收有“垴”字,其释义如下:“垴,小山头:斗牛~,娄底市郊的一处地名。”[3]“垴”“底”相连,其义为“小山头底下”,语义连贯,合情合理。
(二)“垴”为湖南“山”类地名中的重要成员
湖南省为山地丘陵地带,境内山头林立,山名众多。山名用字主要有“山、峰、岭、顶、尖、寨、岩、坡、界、仑、垴”等等。可见,“垴”是湖南“山”类地名中的重要成员,如:张家界市永定区有狮子垴,张家界市慈利县有朱公垴,邵阳市绥宁县有菩萨垴,邵阳市隆回县有狗垴寨,娄底市涟源市有大排垴,郴州市汝城县有天光垴,怀化市中方县有白岩垴,怀化市辰溪县有大坡垴、斜坡垴、羊角垴、云盘垴,怀化市洪江市有尖峰垴、羊牯垴,娄底市双峰县有猪公垴。
湘方言把人或动物的头称作“脑”或“脑壳”,人或动物的头位于躯体的顶部,具有高的特点,因而高出地面的小山头就被称作“垴”,所以“垴”是“脑”的同源分化字。事实上,湖南的许多山名是写作“××脑”的,如:郴州市桂东县有大湾脑里、和尚脑、石板脑、谭官脑、湾江脑上,郴州市汝城县有大寨岭脑、狗吉岭脑、人形脑、羊角脑、观音脑、狮子脑、龙脑上,郴州市桂阳县有花山脑,郴州市北湖区有马脑上,衡阳市衡东县有马脑寨,衡阳市常宁市有狮子脑,怀化市会同县有大古脑、虎脑坡,怀化市靖县有大脑古,怀化市沅陵县有锅锅脑、双尖脑,怀化市新晃县有破脑界,湘西自治州吉首市有狗荣脑,永州市双牌县有大脑壳,永州市祁阳县有三分脑、雁鹰脑,永州市道县有狮子脑,株洲市炎陵县有湾江脑上,娄底市双峰县有洞脑上、高峰脑、棉花脑、雷王脑、人字脑、铜锣脑、曾夫脑、寨子脑,娄底市娄星区有石壁脑、丫柱脑、大顶脑、沙帽脑。
以上“垴(脑)”字山名都是在地图上可以找到的,或者是在湖南地名网上可以搜索到的,至于活跃在人们口头上的“垴(脑)”字山名,那更是不计其数,难以一一列举。
(三)“垴底”符合娄底老城区的地形特点
娄底市城区以湘黔铁路为分界线,分为南北两区。南区是1978 年以后新建的政治、文化区,娄底人称之为“新区”;北区是原娄底镇所在地,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娄底人称之为“老城区”或“老街”,即今娄底火车站以北的沿河地带,早先的“娄底”,指的就是这一带。今天的娄底市区主街道乐坪街在建城开发以前曾经是一个不太高的小山头,乐坪街西端至今还有“关家脑”这样的小地名,娄底老城区正是位于乐坪街以北的地势偏低之处,在几十年之前确确实实是位于“关家脑底下”的一处小地方。
三 从“垴(脑)底”到“娄底”是地名雅化的结果
一个地方的名字,会因为历史变迁、社会发展、文化演进等因素而发生改变,最初的地名是实事求是的,有时甚至是粗俗不堪的,后来人们觉得难听,就有了求雅的需要。好比人们对于衣服,最初只限于保暖御寒,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现代人对衣服的需求,已不再停留于保暖御寒的原始需要,而更看重它是否美观大方,称心如意;人们对于食物,最初也是茹毛饮血,只是为了填饱肚子,随着文明的进步,后来也有了色香味俱全的审美需要。地名也是一样,最初只是为了便于识别记忆,不避粗俗,不求文雅。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对地名慢慢就有了求雅的需要,最初求是的地名变成了求雅的地名,这种语言现象就是地名雅化。比如说,北京有一条街,现名“秀水街”,解放前叫“臭水街”,这里曾经是农副产品的集贸场所,贩夫商贾们在这里杀牛、宰羊、屠猪,吆喝叫卖。由于无人管理,一些垃圾得不到及时清除,整个市场脏水横溢,臭气熏天,所以人们实事求是地称之为“臭水街”。再比如说闻名中外的北京“中关村”,其实原名“中官村”。中官者,宦官也,因其一生生活于皇宫之中而得名。据北京当地老百姓介绍,这里曾经是明清两代宦官死后的葬身之地,长期一段时间这里只是坟冢遍地,杳无人烟,人们称之为“中官坟”。解放后,陆陆续续有人迁来聚居于此,形成了村落,就改名为“中官村”,再后来人们觉得“中官”有些不雅,就美其名曰“中关村”了,中关者,中枢关键之谓也。在北京,这类最初求是,后来变成求雅的地名还有很多,如:
哑巴胡同→雅宝胡同
张秃子胡同→长图治胡同
牛血胡同→留学胡同
驴肉胡同→礼路胡同
干鱼胡同→甘雨胡同
猪市口→珠市口
豆腐巷→多福巷
奶子府→乃兹府
老母猪斜街→杨梅竹斜街
这是北京的一些实例,因为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大家比较关注,也比较熟悉。其实地名雅化是普遍现象,不限于北京。如: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校内有一“桂子山”,原名“鬼子山”。在建校以前,这里只是一座坟山,荒草遍地,相传还有鬼蛇出没,故名“鬼子山”。建校以后,山上遍种桂花树,每年秋季,桂子飘香,秋风送爽,成了读书休闲的福地,昔日的“鬼子山”成了今天美名四传的“桂子山”。
“垴(脑)底”,意为“小山底下”,作为村落乡镇地名,其实是一个十分常见的地名类型;但是,作为省属地级市的名称,人们会觉得不够气派,难登大雅之堂,于是就雅化为“娄底”,并虚构一个“娄星氐星交相辉映”的美丽传说与之呼应。
“地名的许多内容都与民族文化、社会生活、人类思维方式、心态等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地名就是人类创造自己文明的历史过程中留下的一个个足印。”[4]确实,地名是文化的活化石,它保存着民族人的集体思维模式;而地名雅化则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是现代文明告别野蛮粗俗后的心灵映射,只是我们也应当了解并且记住地名雅化的过程,因为它也是人类文化历史的一部分。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62:841.
[2]汉语大字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缩印本[M].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186.
[3]颜清徽,刘丽华.娄底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160.
[4]张燕来.北京地名和地域文化[J].北京社会科学,200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