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共党报的历史发展与党报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2014-03-31袁新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报业党报体制

袁新洁,周 艺

(1.湖南科技大学 人文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2.湖南科技大学 商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1922 年9 月,中共创办了第一份政治机关报《向导》,揭开了我国无产阶级党报发展史的扉页。90 多年来,我国党报由小到大,由单一的平面出版物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的传媒集团,忠实地记录了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历程,反映了近百年来东方大陆的沧桑巨变。她既传播事实,又宣传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摇旗呐喊,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擂响战鼓,为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指明方向。目前,全国共出版各级党报438 种,占全国报纸总量的22.6%[1]。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各级党报在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与时俱进,充分展示了党报特有的实力与魅力。

一 中共党报的历史发展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作用

1921 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报的发展便与党领导下的革命事业紧密相连。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其主要的任务和功能便是“组织一切工作的一个武器,反映政治、军事、经济又指导政治、军事、经济的一个武器,组织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一个武器。”[2]这一时期,我党先后创办了《向导》、《热血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一大批革命报纸,它们在宣介革命形势,阐明我党主张,抨击敌伪谣言,放手发动群众,团结进步力量,指导中国革命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宣传、鼓动和指导作用,涌现出了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为代表的言论巨擎。革命战争年代的党报如灯塔,如火炬,为中国共产党夺取全国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建国初期到70 年代末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既出现过蓬勃发展的生动局面,也有过万马齐喑的惨痛教训。就党报而言,建国后随着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党报的功能和任务也随之改变,“通讯社、报纸、广播电台的工作,都是围绕着生产建设这一个中心工作并为这个中心工作服务的”[3]。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党报围绕中心工作、服务中心工作的宗旨得到了较为彻底的体现,加之“双百”、“二为”方针的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不断创新前进。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党报确立了在各族人民心目中崇高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但随着左倾思想的日益盛行,党报的任务和功能再一次发生改变,成为“帮报”、“派报”,成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工具”,成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特别是在文革中,党报的功能趋向单一,其它功能诸如信息、服务、娱乐等都遭到了全盘否定。

(三)拨乱反正后的高速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党取得了拨乱反正的伟大胜利,党的新闻事业也从极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极大的生机。1978 年,《人民日报》首先提出“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的模式,得到中央的首肯并付诸实施,使文革期间濒于窒息的中国报业迎来了新生,这是党报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趋确立,各级党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显身手。此时,单一的机关报模式被打破,子报子刊、报业集团和传媒集团等相继创办和组建。这些举措使得党报的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市场份额飞速飙升。1996 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组建成为这一时期党报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总观这一时期,虽然党报“一报独大”的局面已经改变,但是党报依然凭借自身独特优势,发挥着报业排头兵的作用。

(四)新时期新阶段的巨大变化

1994 年,中国进入国际互联网,中国的媒体也进入互联网时代。每天,当我们打开网络,一方面,信息的海量让我们可以充分享受科技进步的红利;另一方面,信息的芜杂也常常让我们不知趋避,甚至无所适从。可以说,互联网的出现,使社会舆论环境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多元生态,并以其及时、互动性和海量信息等优势,对党报形成前所未有的挑战。党报必须重新审视肩负的历史责任,扬长避短,主动出击,化为危机,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1997 年1 月1 日,《人民日报》创办网络版,并逐步发展成为人民网,发展出人民电视等新媒体,体现了中央机关报的强大实力和远见卓识。与此同时,一支以党报为母体的中央、省、市三级网站传播格局迅速形成,它们以网络媒体“国家队”的角色,在纷纭复杂的网络传播中担当起了传播主流声音、引导网络舆论的历史使命。这在中央对薄熙来事件的处理及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报道中,尤见功力。

二 中国特色党报体制的发展与完善

传媒体制是涉及政党、政府、社会与媒体关系的根本性制度安排。我们知道,媒体(特别是党报)作为阶级舆论的工具,掌握它的阶级必然通过特定的政治组织,对其施加政治传播理念的影响,并形成相应的传媒关系模式。这是政治组织(主要是政党)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的党报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传媒关系模式的继承、延伸与发展,是党和政府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的党报体制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党的报刊应遵循“党的精神”,成为“党的旗帜”。列宁进一步发展马恩的报刊思想,提出了著名的党性原则[4]。我们党自创建之初就重视党报建设,如1922 年创办的我党第一个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向导》,五卅运动时期出版的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瑞金时期出版的《红色中华》等,这些报刊在复杂的局面下和尖锐的斗争中,始终遵循党性原则,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思想倾向,揭橥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先声。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前苏联苏维埃党报体制为参考,创立了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报为代表的党报体系,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报体制,并将这一体制应用到党领导的通讯社、广播电台等媒体,不断扩大我党的影响力、号召力。解放战争时期,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推进,《晋绥日报》、《人民日报》等党报也由农村办向城市,毛泽东的《与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的《与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表明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新闻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中共在实现全国执政前就拥有了自己创办、管理新闻事业的经验,这是十月革命所不曾具有的。

新中国成立至1978 年,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党在领导新闻传播事业方面即有宝贵经验,也有沉痛教训,特别是文革时期,新闻界成为重灾区,党报也不能幸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实现拨乱反正,随着党的中心工作和传播理念的转变,党报改革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新媒体的挑战,党报更加自觉地推进传媒业的改革创新,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传媒集团与时俱进,加快推进了党报体制创新与健全。

(二)新时期新阶段党报体制的变革

一是党管媒体的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在新的历史时期,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对我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党审时度势,不断深化和拓展党报的“喉舌”功能,使其上升为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资源,党报作为传媒的多方面功能和价值得到全面发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理论的新境界。

二是党报体制改革发展整体推进。新世纪以来的党报体制改革,着眼信息化、全球化,对我国传播能力以及未来传播业态等进行顶层设计,具有鲜明的整体性、超前性、建构性,表明我们推进党报体制改革的思路更加清晰,充分掌握了工作主动权、主导权。

三是改革发展与管理同步推进。在宏观层面,不断完善新闻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提高宏观调控能力;在微观层面,用市场机制取代部分行政管理体制的功能,提升媒体的市场竞争力。

(三)当前党报体制的阶段性特征

一是党报宏观体制的转型尚未完成。当前,党报“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的管理体制,从根本上来说仍然是行政主导型的。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找到一个“事业”与“企业”的带有体制创新意义的结合点,是党报体制创新的关键和着力点。

二是党报结构布局的重叠尚需优化。当前,我国党报覆盖中央、省、市多个层级,使得功能重叠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如何妥善分工,彰显特色,真正实现大众传播与分众传播的辩证统一,成为党报体制改革首当其冲的问题。

总之,推进党报体制创新,必须紧紧抓住当前党报体制的特征,不断深化党管媒体内涵,形成有利于激发媒体积极性、创造性的体制环境,为我们党治国理政提供雄厚的执政资源服务。

三 中国党报的发展趋势

媒体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和变革,在于公正平等,在于传播的有效性和影响力。党报是我们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是我们重要的执政资源,是当仁不让的主流媒体。党报的发展关乎党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关乎我们的国家形象。在这样一个传媒环境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有信心、有理由对对党报的未来充满信心,并认为在未来十年,党报还将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一)党报出版业的集约化水平将显著提高

随着党报机制体制的不断拓新,以党报为核心的综合性报业集团将不断实现智力延伸与资本扩张,承担起报业市场战略投资者的重要责任。在它的影响和带动下,以社会化报纸为核心的其他媒体集团将乘势而上,扮演起专业资讯提供商和增值业务服务商的重要角色。中国报业的出版资源将进一步向大型报业集团集中,更具品牌优势与市场竞争力。中国报业的跨地区、跨媒体发展逐步进入实质性阶段,中国报纸出版业的集约化水平将显著提高。

(二)党报报业集团新的增长周期即将到来

报纸出版体制的改革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引发了党报的竞争活力,拓展了党报的增量空间,并成为驱动报业集团新的增长周期的重要力量。这种力量,是以数量扩张为主要增长方式的大众化报纸所不具备的。党报报业集团必须抓住机遇,以体制改革转变观念,进一步发挥人才优势,拓展传通渠道,深挖内容服务领域,注重以质取胜,向目标人群提供更为细分的“综合新闻+定制化资讯”的内容产品,不断开拓新的增量空间,切实做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

(三)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将确立高端主流大报的领导地位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党报新闻改革的成果将更加丰硕,其内容定位更趋精准,读者定位更加细分,市场定位更加成熟。中央和省级党报将在既有的优势下,发出权威声音,提供权威解读,疏导社会情绪,持续、深入地影响社会主流和精英人群,在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等领域,不断巩固和发展主流大报的舆论领袖地位,进一步营造“遇大事、遇难事,就看党报新闻,倾听党报声音”的氛围。但需要指出的是,除区域中心城市党报外,区域次中心城市和一般地市级党报仍然可能面临转型的挑战。

(四)党报将普遍树立资源中心观

在坚持传统的媒体中心观前提下,党报将普遍树立资源中心观。所谓资源中心观,就是党报通过建构、整合信息资源平台,并在平台上部署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内容产品,形成新的价值链条。这一新的信息资源平台,除了为我们提供传统的新闻信息等服务内容外,还将为我们提供人力资源培训、数据库、商务代理、会展、顾问咨询、定制化内容产品等服务内容,通过服务内容的拓展实现党报的价值增值。党报传统收入所占报社收入的比重将逐年下降,而有广阔前景的内容增值服务将为党报的发展添注新的动力。

(五)“数字报业”战略将改变传统报业形态

数字时代的报纸业态,将随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而日新月异。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业、娱乐业、信息产业等传统行业的壁垒将消除,众多关联产业将共同整合在内容产业的旗帜之下,形成新的报纸出版业形态。党报必须抓住机遇,发挥新闻和原创内容优势,加快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占据新兴的内容产业的制高点,成为行业内举足轻重的数字内容提供商,不断强化党报的“领头雁”地位。

(六)海外报业市场将成为党报新的发展空间

随着全球化势头的加剧,海外市场特别是海外华文市场,必将吸引大陆报纸出版单位前往开发,党报作为居领先地位的报纸出版商,作为具备一流影响力的传媒,在这场竞争中将会有所作为,改变台湾报纸在海外华文市场占据优势的局面。在这个新的发展空间里,党报将突出表现在体现我国外交政策精神,传播中华文化和改革开放成就,特别是在涉华重要舆论竞争中,增强中国声音,表达中国立场,有效地影响国际舆论。

这无疑是一个生机勃勃的时代,也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机遇无所不在,挑战相生并行。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特别是经过我们多年经营、具有优良传统和极高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党报,要在这个时代里勇立潮头跃新高,就必须在坚持党报的主流价值的前提下,保持信息采集与加工的强大优势,持续数字化创新,不断巩固和提升党报品牌价值,提高党报的核心竞争力。在媒体融合的视域中,推动党报的转型升级和科学发展,实现党报的理性变革,为确保党的意识形态安全服务,为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1]詹新慧.新媒体环境下党报的历史方位[J].传媒,2011(7):1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08.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482.

[4]列宁.列宁全集:第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93.

猜你喜欢

报业党报体制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