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服务业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的区位变迁

2014-03-31金春雨孙滨齐

求是学刊 2014年2期
关键词:空间效应

金春雨++孙滨齐

摘 要:利用偏离份额模型测度我国八大区服务业的全国同步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并引入同位变化和空间依赖模型对竞争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区域服务业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我国不同区域服务业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八大经济区服务业存在结构优势的子产业占83%;西北地区服务业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竞争劣势;结构效应、区位效应和空间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贡献的方向并非完全一致,我国区位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影响明显低于结构效应的影响,服务业区域专业化和地理集中度呈现非同步性。

关键词:偏离份额法;空间依赖模型;空间效应;结构效应

作者简介:金春雨,女,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产业经济与行业金融计量分析研究;孙滨齐,女,吉林大学商学院研究生,从事产业经济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产业组织演进与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研究”:项目编号:10BJL041;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软科学研究项目“吉林省现代服务业培育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30420035FG;2011年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访问学者资助项目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2-0059-07

引 言

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我国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94%攀升至2010年的43.14%。从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传统服务部门中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业、批发零售业所占份额大幅萎缩,住宿和和餐饮业份额保持稳定,金融业份额大幅波动,房地产业和教育科研文化娱乐等其他服务业部门份额稳步上升,2010年六大服务业部门占服务业比重分别为10.96%、20.65%、4.66%、12.12%、12.89%和38.71%。服务业与制造业联系密切,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发展关系,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迁移,我国省域服务业空间格局也发生了重大变动。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变动可以分解为结构变动与空间变动,地区服务业结构的变动表现为少数服务业部门贡献了该地区服务业增加值的大部分份额,即地区服务业结构变动趋向专业化,服务业空间变动表现为服务业部门大部分的产出集中于少数几个地区,即服务业部门呈现出地理集中现象。

国外学者关于区域产业结构的地理集中化和专业化展开了众多的研究,Brulhart(1996)、Brulhart和Tortensson(1996)对欧盟11国专业化模式演化的研究,拟合出在区域一体化和空间集聚之间的U型关系曲线[1];Amiti(1999)发现比利时、丹麦、德国、希腊和新西兰等国的专业化水平在1968-1990年间表现出明显的提高,而法国、西班牙和英国等国的专业化水平在1980-1990年间则呈现显著的下降[2]。Midelfart Knarvik等 (2002)分析了欧洲15个国家服务业区位分布[3]。国内学者也开展了该领域的研究,范剑勇(2004)通过地区专业化和行业集中度的指标计算,证实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带来产业空间专业化和地区结构差异性增强[4]。程大中(2004)基于中国服务业发展的实际,研究了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因素,系统地检验了鲍莫尔-富克斯假说[5]。欧阳旭、杨向阳(2005)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市和浙江省为参照系,分析了1990-2004 年江苏省服务业增长的结构效益和竞争力状况[6];邵运川、方海(2006)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六大部门在1996-2000年与2000-2003年两个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全国同部门进行了对比研究,甄别出各行业在产业结构和竞争力方面的优势与劣势[7];占静(2006)针对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运用偏离份额法探寻了产业结构和竞争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8];陈月梅(2007)利用偏离-份额法对南京服务业发展的结构和竞争力偏离状况进行了分析,对南京传统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结构和竞争力优势,以及对区域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了比较分析[9];王宜虎、徐银良(2009)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山东省服务业的14个具体行业做了详细分析,根据各行业的区域增长份额、产业结构偏离份额和区位偏离份额三大指标的不同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指出该地区现存的问题和改进方向[10];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2009)采用偏离份额模型将中国地区制造业增长分解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通过两种非参数方法对产业活动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试图阐述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制造业区位变迁的内在规律,进而验证了“克鲁格曼假说”在中国不具有普遍性[11]。本文利用偏离份额及空间偏离份额模型测度我国八大经济区服务业的全国同步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

一、偏离份额模型及空间依赖模型原理

偏离-份额法简称SS法,经典的偏离份额模型将观测期内的产业规模变动分解为全国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三个组成部分。通过将区域产业增长的动力分解为产业同步增量、产业结构增量和产业竞争增量,从三个不同的方面解释各区域内服务业及其子产业形成增长差距的原因,它能够准确地比较不同区域内各子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全国相关产业竞争力的大小。本文利用SS法测算我国区域服务业增长非均衡性的基本思路:假设在经历了时间间隔之后,全国服务业、区域服务业和服务业所含子产业在观测期间的变化率可以表示为:

由于经典的偏离份额分析忽略了地理单元的空间依赖性或空间异质性,为此,Mayor和López(2005)将区域环境影响纳入模型得到了空间依赖模型[13],用于测算一个地区被相邻地区影响程度。将某区域受相邻区域影响的同位变化定义为:

其中,V为与地理单元j相邻地区的集合,k为不同于j的另一地理单元。同位变化更为完整的形式可使用空间权重矩阵来表现,此时一个区域的产业规模成为相邻区域对应产业规模的函数,因此,我国区域服务业的同位变化可以使用空间影响方式替代,即 , 则表示空间地理单元j和k之间的经济依赖程度,如果两个地区相邻 ,否则, 。由此,偏离份额空间依赖模型的分解公式为

由于服务业空间影响存在一个明显的缺陷,即 ,可以采用修正部门权重的方式对服务业空间影响进行改进,即

因而,可以得到空间同位变化

重新定义偏离份额空间依赖模型的分解公式为

此时竞争分量 被重新拆分为

等式右边第一项为测度空间净竞争效应,第二项为测度空间区位效应。

二、我国区域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增长效应分析

本文运用SS法计算出全国及八大经济区服务业及其所含各子产业的增长率和增长效应分解,样本时间跨度为2007年至2010年,数据来源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为使数据具有可比性,分析数据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平减指数进行平减处理后得到的有效数据,增长率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东部沿海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海南;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西;黄河中游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内蒙古、陕西;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北地区包括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

经计算结果表明,2007-2010年间,全国和各大区域服务业均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其各个子产业都是增长性的子产业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各子产业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住宿和餐饮业、其他服务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全国服务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北部沿海、东部沿海、东北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的服务业总体值高于平均水平,且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首,区域服务业总体增长率超过全国服务业增长率4个百分点。南部沿海、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服务业总体值均低于平均水平,以西北地区为最低,其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7个百分点。就各区域服务业的各子产业而言,北部沿海地区的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的增长率远高于其各自产业的全国平均值和区域总体均值,交通运输业的增幅为38%,高于产业平均增幅,但低于区域增幅,其余产业值均低于该区域服务业总体值或产业均值,且住宿餐饮业增幅仅为全国该产业增幅的50% ;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部分产业增速高于平均水平,仅其他服务业增速低于平均值;南部沿海地区的住宿餐饮业、其他服务业和交通运输业增幅较高,其他三个产业增幅都小于其全国均值十余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存在四个子产业的增长率高于平均值,且以金融业为首,但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业则低于平均值;长江中游地区只有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增幅高于平均值;黄河中游地区服务业总体增幅略高于全国,金融业的增幅为114%,也占据该产业首位;西南地区房地产业以28%的增长率落后于其他地区;西北地区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值为全国同业最低。总体而言,在全国八大经济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北部沿海区域和以上海为中心的东部沿海区域服务业增幅处于领先地位,从服务业的细分产业方面看,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的增速远高于其他产业。

区域服务业的增长与其结构演变构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密切联系并相互制约。各区域服务业子产业的结构变动和增速差异都会造成区域间的服务业发展差距。为了能更好地区分我国区域之间服务业的发展特征,可以通过区域服务业子产业的同步增长效应、结构效应和竞争效应的测算和比较,对各区域服务业内部各子产业的增长来源进行分析,我国区域服务业各子产业增长效应分解计算结果可以发现,全国分量为服务业各子产业在所有区域中按照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增长部分所占的比重。我国各区域服务业各子产业的值全部为正,这表明服务业各子产业在所有区域中均已按照全国服务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实现了应有的增长。其中,北部沿海地区交通运输业全国分量占总体增长的比重为99.85%,其他地区均稳定在100%以上,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业已实现的增长绝大部分来自于整体经济的增长。而各子产业结构分量(值)的正负方向却不同,这表明我国服务业不同子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性存在显著差异。我国八大经济区交通运输业结构分量均为负,2007年至2010年间增速低于服务业总体的增速,表明交通运输业在区域服务业中处于结构劣势,该产业内部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以实现交通运输业内部产业协调和规模经济,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八大经济区除交通运输业外服务业的五个子产业部门结构分量均为正向,说明它们处于结构优势。而各个区域不同子产业结构分量的大小也各有不同,交通运输业负的结构分量在黄河中游地区表现得最为明显,其值所占百分比低至-25.13%,其余地区结构分量绝对值也均高于-15%,结构劣势作用较大;住宿餐饮业结构分量对各区域产业增长的影响程度明显小于同区域同产业的竞争分量,最大值17.10出现在西北地区,最小值6.02出现在长江中游地区;其他服务业负向结构分量对各区域的影响普遍小于住宿餐饮业,其影响力比重均在4%左右;批发零售业正的结构分量在各个地区发挥的作用较大,其中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值比重均高于50%,结构优势作用显著;金融业在不同区域的结构分量比重差异显著,最高值出现在西北地区和北部沿海地区,最低值出现在黄河中游和西南地区;房地产业的结构分量明显小于其他产业,对各个区域的正向作用均小于1/3,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结构优势。由各产业增长的结构分量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西北地区的批发零售业增长的结构分量所占比重最大,为64.30%,南部沿海地区的其他服务业增长的结构分量所占比重最小,为3.38%,由此可见各区域子产业的全国分量在增长效应中所占的比重普遍大于结构效应,区域服务业子产业的发展速度受区域整体增长水平的影响程度较大,而受其结构分量影响程度较小。

与此同时,竞争分量(值)的正负方向和大小表示我国不同区域服务业中每个子产业的竞争状态所呈现出的特征,正的竞争分量代表对该产业增长起促进作用,具有竞争优势;负的竞争分量代表对增长的抑制作用,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北部沿海地区的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对服务业总体的增长起抑制作用,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住宿餐饮业的竞争劣势影响程度大于50%,成为妨碍产业发展的最大阻力;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值为正,具有竞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的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值为负,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金融业的竞争劣势影响程度不足1%,对产业发展的妨碍可以忽略;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值为正,表示这四个子产业对该地区服务业总体的增长起促进作用,即该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南部沿海地区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房地产业竞争分量的负面作用高达44.59%;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东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值为负,不具有竞争优势;金融业、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的值为正,具有竞争优势,各产业竞争分量的影响较为均衡。长江中游地区仅金融业、住宿餐饮业具有竞争优势;其他服务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交通运输业均有负的竞争分量,各子产业竞争分量的影响小于1/4,尚未呈现出明显的竞争优势或竞争劣势产业。黄河中游地区的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的值为负;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以及其他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具有竞争优势;批发零售业、其他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不具有竞争优势。西北地区服务业的全部子产业均不具有竞争优势,其中住宿餐饮业竞争分量对产业增长的阻碍作用远高于其他区域,高达-115.57%,区域竞争劣势显著。

三、我国区域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区位效应分析

由于经典偏离份额模型中存在着部门与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难以量化区位因素对我国区域服务业子产业的影响程度。下面引入同位变化将区位效应从竞争效应中分离出来,并以此描述区域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对分解结果的研究发现,各地区区位效应的正负代表了其产业集聚现象是否存在经济性,即正的区位效应表明该地区的某产业实现了集聚的经济性,即具有区位优势,负的区位效应则表明集聚的不经济性,即具有区位劣势。其中北部沿海地区只有交通运输业和住宿餐饮业处于区位优势,其余子产业都处于区位劣势,且批发零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的区位效应负向影响作用较大。与之相反,东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区位效应为负,其余子产业的区位效应均为正,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体现出区位优势的产业占1/2。南部沿海地区的所有子产业区位效应均为负,区域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性表现突出。东北地区仅有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略占区位优势,其余四个子产业则处于明显的区位劣势,即在该区域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中仅在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中体现出集聚的经济性,多数子产业呈现出集聚的不经济性。长江中游地区有批发零售和房地产两个产业具有区位优势。黄河中游地区的情况与南部沿海地区相近,全部子产业的区位效应均为负,服务业整体体现出产业集聚的不经济性。西南地区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其他服务业的区位效应为负,另外三个子产业的区位效应为正,即在该区域服务业中体现出产业集聚经济性与不经济性的子产业各占一半。西北地区的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的区位效应为正,另外三个子产业的区位效应为负,半数的子产业体现出了集聚的经济性。由此可见,包括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在内,我国区域服务业子产业多数呈现负的区位效应,即我国大部分服务业产业集聚呈现出不合理性。此外,由于区位效应对竞争分量的影响远小于净竞争效应,所以,各地各产业竞争效应对产业增长的作用方向均取决于相应净竞争效应的作用方向。

四、基于空间依赖模型的我国区域服务业产业结构的空间效应分析

为了考虑地理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我国区域服务业子产业发展的影响,可以运用空间权重矩阵进一步完善同位变化的表现形式,使得某一区域服务业规模为与其相邻地区服务业规模的函数。在模型中纳入区域环境因素影响后,同位变化概念被空间效应概念替代,模型转化为“空间依赖模型”,根据空间结构的权重可以有效地测度区域和部门之间相互作用的空间效应值。

在我国八大经济区服务业的六个子产业中,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比值跨度较大,最小值为1.255,其出现在西北地区房地产业,最大值为1042.918 ,其出现在西南地区交通运输业,由于全部区域子产业的结构效应与区位效应之比的绝对值均大于1,所以结构效应对区域产业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大于相应区位效应的影响作用。与此同时,有一半以上的区域服务业子产业呈现出结构效应和空间效应反向变化的状态,这说明“克鲁格曼假说”在中国服务业中不具有普遍性。仅有批发零售业在东部沿海等四个地区、住宿餐饮业在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金融业在西北地区、房地产业在东部沿海等四个地区以及其他服务业在北部沿海等三个地区的空间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产业发展提供正向推动作用,区域产业增长较为均衡;交通运输业在各个区域中的结构效应和空间区位效应均为负值,说明其结构和空间分布均不合理。

结 论

通过对我国八大经济区服务业六大服务业部门的分析发现,分解方式的改进并不改变竞争效应和区位效应的方向,仅在数值上有小幅变化。六大服务业子部门中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增速最快,交通运输业增速较慢。八大经济区中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地区服务业增速较快,长江中游和西北地区服务业增长较慢。从结构效应看,我国八大经济区交通运输业结构分量均为负向,交通运输行业内部企业结构和市场结构有待调整和优化,以实现交通运输业内部产业分工和规模经济、提高交通运输业效率。此外,其他五个子服务业部门结构分量均为正向,处于结构优势。从竞争效应看,除西北地区全部产业处于竞争劣势外,其他地区虽然分别拥有处于竞争优势的子产业,但是并未在服务业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北部沿海地区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具有竞争优势;东部沿海地区在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和房地产业也具有竞争优势;南部沿海地区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为交通运输业、住宿餐饮业和其他服务业;东北地区除交通运输业和批发零售业外的服务业子产业均具有竞争优势;长江中游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具有竞争优势;黄河中游地区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具有竞争优势;西南地区在住宿餐饮和金融业具有竞争优势。从竞争效应的同位变化分解和空间依赖模型分解看,西北地区处于空间竞争劣势,其人口规模、服务业产业规模、交通运输成本等方面均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服务业六个子产业空间竞争效应均为负向。而在其他地区均存在空间竞争效应的作用方向为正的产业,表明在这些地区优势服务业部门的集聚能够充分发挥空间竞争优势促进服务业增长。通过区位效应和结构效应对比发现区位效应对区域服务业增长的影响作用明显低于结构效应的影响作用,这说明我国各区域尚未完全实现服务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性,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优势可能成为我国区域服务产业新的增长点。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解决我国服务业区域发展非均衡问题,避免各地区的服务业差异持续扩大,应当根据区域服务业发展特征实施差异化政策,对服务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区域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和补偿,促使其服务业得以更好更快地实现增长,以期减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同时,有效调整和适当补充落后地区的服务业要素投入,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运用为区域服务业良性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从而达到区域高效、整体协调的发展目标。

参 考 文 献

[1] M. Brulhart,J.Tortensson.“Regional Integration, Scale Economics and Industry Location”,in Centr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Discussion Paper No. 1435, 1996.

[2] M.Amiti.“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 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i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2.

[3] Rikard Forslid, Jan I Haaland, Karen Helene Midelfart Knarvik.“A U-shaped Europe:A simulation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57, Issue 2, August 2002.

[4]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 欧阳旭,杨向阳:《江苏服务业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7] 邵运川,方海:《西安高新产业竞争力变化实证分析》,载《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 占静:《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

[9] 陈月梅:《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10] 王宜虎,徐银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载《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7期.

[12] J.M. Esteban-Marquillas.“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Revisited”.in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2,3.

[13] M.Mayor,A. J.López.“The 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new developments and some findings for the Spanish case”, in ERSA conference papers from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

[责任编辑 国胜铁]

[2] M.Amiti.“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 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i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2.

[3] Rikard Forslid, Jan I Haaland, Karen Helene Midelfart Knarvik.“A U-shaped Europe:A simulation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57, Issue 2, August 2002.

[4]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 欧阳旭,杨向阳:《江苏服务业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7] 邵运川,方海:《西安高新产业竞争力变化实证分析》,载《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 占静:《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

[9] 陈月梅:《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10] 王宜虎,徐银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载《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7期.

[12] J.M. Esteban-Marquillas.“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Revisited”.in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2,3.

[13] M.Mayor,A. J.López.“The 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new developments and some findings for the Spanish case”, in ERSA conference papers from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

[责任编辑 国胜铁]

[2] M.Amiti.“New Trade Theories and Industrial Location in t he EU: A Survey of Evidence”,in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1999,2.

[3] Rikard Forslid, Jan I Haaland, Karen Helene Midelfart Knarvik.“A U-shaped Europe:A simulation study of industrial location”,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ume 57, Issue 2, August 2002.

[4] 范剑勇:《市场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趋势——兼谈对地区差距的影响》,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5] 程大中:《中国服务业增长的特点、原因及影响——鲍莫尔-富克斯假说及其经验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6] 欧阳旭,杨向阳:《江苏服务业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2期.

[7] 邵运川,方海:《西安高新产业竞争力变化实证分析》,载《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8] 占静:《中部地区第三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载《特区经济》2006年第4期.

[9] 陈月梅:《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南京服务业结构和竞争力分析》,载《华东经济管理》2007年第2期.

[10] 王宜虎,徐银良:《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法的山东省服务业竞争力实证分析》,载《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11] 王业强,魏后凯,蒋媛媛:《中国制造业区位变迁:结构效应与空间效应——对“克鲁格曼假说”的检验》,载《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7期.

[12] J.M. Esteban-Marquillas.“Shift and Share Analysis Revisited”.in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1972,3.

[13] M.Mayor,A. J.López.“The spatial shift-share analysis new developments and some findings for the Spanish case”, in ERSA conference papers from European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2005.

[责任编辑 国胜铁]

猜你喜欢

空间效应
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基于空间效应的区域创新能力收敛性分析
云南边境地区交通路网格局变化下的旅游空间效应
我国人口迁移过程中的空间效应实证研究
产业结构变迁对环渤海经济圈大气污染物排放的影响
中国人口流动迁移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