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实证分析

2017-04-08刘汉中刘佳丽

商场现代化 2017年5期

刘汉中 刘佳丽

摘 要:本文基于1998年-2014年我国30个省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MoranI指数检验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并运用反映地理距离影响的邻接矩阵与距离矩阵,构建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结果显示,构建空间计量模型需要设定正确的空间权重矩阵,不仅要考虑反映地理位置的空间邻接矩阵,还应该考虑反映真实距离影响的空间距离矩阵;制造业集聚的专业化、多样性以及竞争性对地区经济增长均具有空间效应,且政府的干预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也存在空间效应。

关键词:MoranI指数;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效应

制造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发生在如美国、德国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样也发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但是,近年来研究学者只是单一地从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其指标之间的联系,并未从制造业集聚的本质出发,制造业集聚的产生本身就与地理距离存在密切的关系,故而我们在研究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问题时应该考虑地理距离的影响。

一、空间相关性检验

本文采用MoranI指数(Moran,1950)来检验我国各地区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具体计算公式为:

从表1可知,1998年-2014年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全局MoraI指数均为正,并且所有的MoranI指数均通过了1%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这说明我国各地区制造业经济增长存在显著地空间正相关性,也就是说,我国各省经济增长水平相近的地区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同时,从1998年-2014年的全局MoranI指数来看,整体上呈现一个“倒U”型发展趋势,我国各地区的全局MoranI指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空间集聚效应。这也充分反映了地理位置在我国各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

二、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

在构建空间面板计量模型之前需要考虑空间权重问题,本文选取了空间邻接权重矩阵W1与空间距离权重矩阵W2。空间邻接权重矩阵W1是对角线上的元素全部为0,非对角线上的元素根据地区i与地区j的相邻情况,如果两个地区相邻则为1,如果不相邻则取0,具体形式为:

三、变量的选择与数据说明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1998年-2014年我国30个省①的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由于统计口径的变动影响,本文的原始数据主要来自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等,具体情况如下:

1.被解释变量:实际人均GDP(pergdp),本文采用的是1998年-2014年我国30个省的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四、空间模型实证分析

本文根据MoranI指数的空间相关性检验的结果,说明我国各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存在空间效应,并且以地区之间的空间邻接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构建我国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依据公式(6)、(7)、(8),得到具体的空间面板回归估计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以空间邻接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成立的,但三个模型的面板估计结果系数符号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趋于一致,而空间滞后模型的估计结果却不相同;但是,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要优于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其拟合优度最好,似然比检验结果也最优。

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与空间误差模型的估計结果更为接近,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地区专业化与企业竞争强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其系数分别为0.1246与0.0966,但只有地区专业化系数通过了5%显著性水平下的检验;制造业集聚的经济多样性也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空间自回归系数的估计值为0.5552,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说明我国省际间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周边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提高能够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力资本与政府的干预程度对地区经济具有正向作用,其系数分别为0.5356与0.3226,且分别在1%与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说明我国人力资本与政府政策的偏向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地位。

由表3可知,空间距离矩阵的面板模型估计结果要优于空间邻接矩阵的面板估计结果,说明实际地理在我国各地区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中占据重要作用;以空间距离矩阵为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的回归估计结果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基本成立,回归估计系数符号也基本趋于一致。地区专业化指数与企业竞争强度效应系数为0.1969与0.165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地区专业化与企业竞争强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经济多样性系数却为-0.3237,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我国制造业集聚的多样化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地区专业化与企业竞争强度的空间效应系数却为-0.2966与-0.1800,分别在10%与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周边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地区专业化发展与企业竞争强度的提高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阻碍作用,周边地区的专业化水平提高与企业竞争加剧会吸引该地区的企业与劳动力;经济多样性的空间效应系数为0.3607,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检验,说明周边地区制造业集聚的多样化发展对该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能够给该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溢出效应。

从控制变量来看,人力资本与政府干预程度系数分别为0.1927与0.1282,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说明我国各地区人力资本与政府的政策干预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推动作用,但政府的干预程度还具有空间效应,其系数为0.3403,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成立,说明周边地区政府的政策干预会给本地区的发展带来溢出效应,会带动该地区经济增长水平的提高。

五、结论

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效应,通过MoranI指数的检验,发现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同时,运用反映地理距离影响的邻接矩阵与距离矩阵,构建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杜宾模型考察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结果显示,地理距离是影响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制造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制造业集聚的地区专业化与企业竞争强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作用,而制造业集聚的经济多样性也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我国省际间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存在正向促进作用,周邊地区经济增长水平提高能够带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政府干预程度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周边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也会给本地区带来负向影响,从而阻碍该地区经济增长。

注释:

①本文研究的30个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由于数据的有限性,不包括西藏、香港和澳门.

参考文献:

[1]程中华,于斌斌.产业集聚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4,(06):86-94+125.

[2]李世杰,胡国柳,高健.转轨期中国的产业集聚演化:理论回顾、研究进展及探索性思考[J].管理世界,2014,(04):165-170.

[3]袁冬梅,魏后凯,于斌.中国地区经济差距与产业布局的空间关联性--基于Moran指数的解释[J].中国软科学,2012,(12):90-102.

[4]胡晨光,程惠芳,陈春根.产业集聚的集聚动力: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学家,2011,(06):93-101.

[5]刘军,徐康宁.产业聚集、经济增长与地区差距--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07):91-102.

作者简介:刘汉中(1968- ),男,湖南娄底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计量经济学前沿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刘佳丽(1991- ),女,湖南衡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