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探讨

2014-03-31李伟群朱白薇

理论导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主导性人文精神人文

李伟群,朱白薇

(1.华南理工大学,广州510641;2.广东药学院,广州510006)

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即人文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揭示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表现,探究其根源及克服之道,对于促进高校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表现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主导性指导多样性,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丰富和影响主导性。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割裂这两者关系的倾向,从而导致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另一种是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

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坚持主导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但过分强调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得单调、抽象,就会出现孤立化、理论化倾向。[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化倾向。知识化倾向即是片面强调、夸大人文知识的扩张、传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人文教育的知识化,首先表现为对“人”与“文”的割裂,以及轻“人”重“文”的倾向,并致力于使人文学科紧随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路径,通过专业化、知识发展、学科分化和扩张成为“人文科学”,而忽视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的;其次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呈现,不注重挖掘知识点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只注重抽象概念的阐述,不注重结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只注重书本内容的考查,不注重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等。二是政治化倾向。政治化倾向指将人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人文教育需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些教育者只是简单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进行取舍,把基本要求当作全部。从文化角度看,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这当中确实有很多思想并不符合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有些甚至是相悖的。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抛弃,而是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探讨这些思想文化的意义,既要肯定其在所处时代的作用,也要分析其落后于当今时代要求的根源。通过多样性的展现,才能促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的片面发展。坚持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要求和保障,如果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多样性就容易迷失方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甚至是逆向发展。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片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西方化倾向。西方人文作品、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人文教育多样性的有益补充,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强大为依据反证其文化的合理性,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与价值,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创新、崇尚现代为名,照搬西方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无视人文教育的民族性;以无分析、无鉴别的态度,向学生推荐、肯定、赞赏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著作、流派、理论,对人文教育主导思想造成了冲击。二是复古化倾向。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不加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否定人文教育的时代性,对我国人文教育在近现代取得的成就和教育方法的先进性不予采纳;否定人文教育的开放性,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三是边缘化倾向。高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首先体现在学科发展上,人文学科从传统知识的主体缩小成一个学问分支,而且在大学中的领地日见狭窄,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下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2]其次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人文类课程所占学分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对非文科的学生基本属于选修课,缺乏有影响力的教师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课程学习要求偏低;再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多,然而,普遍存在弱化经典学习和理性思考,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呈现概论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还有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放弃主导思想的引领,使教育内容出现低俗、媚俗倾向。四是形式化倾向。多样化是教育的内在要求,面对不同对象、针对不同教育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提升育人成效。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夸大形式的重要性,使人文教育出现形式化发展倾向。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过度使用课件、网页、视频等现代多媒体,强调课堂教育更具感官上的刺激;其次是过分追求人文教育载体的多样化,通过社会调研、文化活动、虚拟领域等多层面、宽领域开展人文教育,但普遍存在走过场、娱乐化、赶潮流等现象,使此类人文教育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多彩有余而内涵不足。

二、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成因

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冲击;既有科学主义的挤压,也有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有教育者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1.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的原因。第一,人文教育观念僵化。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无论是知识化倾向还是政治化倾向,其本质都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以书为本、以概念为原则、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人的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只讲抽象概念和原则而忽视社会实践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将人文教育变成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得到极大克服,但是在人文教育中依然存在脱离社会和个人实际需要的现象。这种忽视人的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内含的多样性的倾向,必然导致人文教育的主导性片面发展。第二,人文教育途径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度不足,甚至是相排斥。这源于对科学精神的误解,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其实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从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工作中感受到人文思想和力量,也就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这是推动人文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文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实践配合度不足。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人文课程教学,人文教育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应该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的精要所在,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2.高校人文教育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的原因。第一,高校人文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的原因。虽然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是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两个极端,但是究其根源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是文化上的不自信。一个从横向看,觉得中不如外,一个从纵向看,觉得今不如古,而且片面夸大“不如”的程度,完全忽视“外不如中”和“古不如今”的部分。这种不自信源于这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民族性与时代性,不能直接拿西人或古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二是缺乏探索精神。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古主义,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慵懒作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谈人文教育,而是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第二,高校人文教育边缘化的原因。一是科学对人文的挤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知性取向”,也就是说,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被视为非“知识”范畴,这使得伦理教育或价值观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不断弱化,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二是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的分裂。人文学科的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没有正视科技对人文教育的推动作用和提出的新要求,不少人文学者在科学时代主要扮演着抗议者的角色,而未能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放上新的文化基石,致使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分裂甚至对峙,这也是人文教育边缘化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教育者的工具理性。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人的发展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没有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认为人文教育无法创造直接价值,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四是大学生的实用主义思想。大学生评奖学金比成绩、拼科研,就业比证书、拼技能,而人文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滞后的,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是“虚”的,无法应对越来越大的风险压力和生存压力,从而选择“放弃”人文课程。第三,高校人文教育形式化的原因。一是教育者的舍本逐末。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课件的精美、视听的丰富、活动的多彩,让人文教育变得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玩,对表象的过分追求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根本,忘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他人、自我的各种重要问题与价值进行理解与体悟;二是对人文实践的肤浅认识。有些教育者将人文实践的载体误认为是人文实践本身,因此将人文教育活动化、仪式化。其实,人文实践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内化,在对人之为人的反思中,使人能在生存的选择上超越自然存在,成为思想的存在。

三、解决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

要克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除了从理论上深化对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将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则贯穿到人文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1.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3]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将“人”放在第一位,人是目的,文是手段,人文教育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人文教育就离不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需要体现一种共同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可以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

2.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从内容上引导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觉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处,这就要求高校人文教育要以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求高校人文教育坚持主导性,在内容上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的强力冲击面前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高校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因为只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多样文化之中,才能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3.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为根本,从途径上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克服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欠缺问题,有效拓展人文教育空间,需要实现课堂的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首先,人文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有限性的规定,为自己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而逐步走向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实践是人的发展并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根本依据。[5]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基础不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践的回应,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要求;其次,在互联网络发展之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以现实社会为主。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工具,也重组了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拓展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如美国未来学家D·泰普思科所说:“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及社会。”[6]这也使得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与虚拟交织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正是由于影响因素综合性、复杂性使得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求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

4.以自教与他教相结合为保障,从方法上落实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需要将人的个体性的情感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多元化,实现自教与他教有机结合。首先,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他教是基础,也是实现主导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人在时间、经历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经验都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获得,他教就成为知识获得、经验积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自教才有可能实现。他教的过程,也是持续向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也是人文教育主导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次,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自教是关键,也是实现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人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有关人文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内化来实现,这一过程离不开有效的自教。由于学生层次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因而要求自教实现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这是实现人文教育多样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方法上实现自教与他教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

[1]徐志远.主导性与多样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对偶范畴[J].探索,2008,(1).

[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美]哈佛委员会.哈佛大学通识教育[M].李曼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07:190.

[5]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J].江汉论坛,2012,(7).

[6][美]泰普思科.泰普思科预言:21世纪人类生活新模式[M].时事出版社,1998:10.

猜你喜欢

主导性人文精神人文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拒绝“伪引导” 正视主导性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