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小学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2014-03-30李政云匡冬平
●李政云 匡冬平
论农村小学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
●李政云 匡冬平
价值取向是一项复杂的观念活动,是一种价值选择,也是一种价值倾向,决定着人们判别事物价值的基本立场,也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1]而校本研究属于人类特有的一种价值实践活动,其价值取向直接指引着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农村小学,校本研究要么开展不起来,要么形式化、功利化倾向严重,出现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价值取向的偏颇。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小学校本研究的价值取向就显得尤为必要与迫切。
一、唤醒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意识
在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校本研究的意识普遍不高。一提到研究,很多教师会产生误解,认为“研究”是教育科研人员的专利,离自己非常遥远,可望而不可及,实际上,校本研究是充分尊重教师个体,以教师为主体所进行的研究。笔者认为,要唤醒农村小学教师的校本研究意识,应具体做好如下几点:
(一)建立宽松的研究环境
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真实的生活环境是:负担重、休息少、工作环境艰苦、工资待遇低、行政管理多、升学压力大、培训机会少。[2]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教师基本上都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着自己的教育内容、教学事务,以致无法拥有足够的空闲时间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因此,在农村小学进行校本研究,我们首先就要给农村小学教师营造一个宽松、舒畅的工作与生活环境,使他们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与思考,从而逐步培养他们的研究积极性,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促进其教师专业化提高。而教师专业化的提高又能提升农村教师自身素质,实现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要让教师走上校本研究之路,首先就要让教师从大量繁琐的工作事物中“解放”出来,给教师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逐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让教师体会到研究的乐趣,从而真正喜欢上教学研究。
(二)引导教师自我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校本研究意识的形成,也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树立自我反思的意识。缺乏自我反思的教师总会囿于自己的思想与观点,容易陷入固步自封、陈陈相因的轨道。而树立起反思意识以后,教师就会进行正确的自我分析,把握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对自己教育教学情境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不断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存在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总之,只有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教师主体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才能更好地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农村新育教学水平。
(三)重视教师专业引领
由于我国大多数农村学校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落后,这就导致了农村教师与外界的交往甚少。另外,由于农村小学教师自身知识基础的薄弱和原有经验的局限,如果要进行校本研究,就更加需要他们积极从外来力量中寻求专业帮助,获得专业引领。所谓专业引领,就是在校本研究中,专业研究人员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供的必要帮助和指导。实际上,有效的校本研究不仅需要为教师创造宽松的教研氛围和教师个体的自我反思,同样还需要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专业研究人员由于渊博的知识理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能够促使校本研究真正收到实效,并且为教师形成校本研究意识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除了获得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支持外,学校还要注意隐形的专业引领,如丰富学校图书馆的书籍,倡议小学教师勤读书、读好书,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能力,真正从以往的“教书匠”角色向“研究者”角色转换。
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仅是校本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校本研究的重要价值取向。远离了这一要义,校本研究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某种程度上,问题指向不仅为校本研究提供了目标,提供了相关主题,而且还为校本研究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校本研究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和实现学校发展为目标的研究。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深入课堂,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发现,开展行之有效的校本研究,找到相关的解决方法。而不是让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由此可见,校本研究的目标指向在于通过解决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更加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也绝不是仅仅只看重教师发表的文章、参编的书籍、立项的课题等这样一些形式化的校本研究。另外,校本研究将教师从研究的被动者或“配角”地位中解放出来,进一步调动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总之,校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改进农村学校办学质量,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研究。
三、旨在促进农村学校文化建设
学校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的。文化必定要融入到学校中,学校也注定是文化传播的媒介。从学校中抽走了文化,学校将成为一个空壳;从文化中拿走了学校,文化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3]农村学校文化是农村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是农村学校的“软实力”。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校本研究重建农村学校文化,促进农村儿童的全面发展、从而彰显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提升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从文化的视角来认识“校本”,有利于促进农村学校文化的建设。目前,在我国一些农村村镇小学,根本看不到多少具有文化的东西:操场坑坑洼洼、教室四壁空空、课桌东倒西歪……。在这样一个缺乏文化气息与文化底蕴的学校怎么可能传承好知识、传承好文化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校本研究,分析与思考农村学校的实际问题,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建设与发展农村学校文化。而良好的农村学校文化又可以熏陶、感染、培育我们的教师和学生,促进我们农村学校的健康发展。
美国教育家伯尔凯和史密斯曾指出:“一个办得很成功的学校,应以它的文化而著称,即有一个具有价值和规范的结构、过程和气氛,使教师和学生都被纳入导致成功的教育途径之中”。农村学校应通过校本研究,立足学校自身实际,发掘农村小学特有的资源优势,从而彰显农村学校办学特色。学校特色是农村学校得以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农村学校吸引生源的重要亮点,也是农村学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方式,已成为当今我国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有特色的农村学校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其中,校本研究是一重要因素。[4]因此,我们需要以校为本,立足农村学校实际,通过“校内”(主要是学校领导、老师、教研组等)与“校外”(主要是专业研究人员、大学教师等)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确立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理念,从而逐步形成农村学校的办学特色。总之,校本研究需要我们善于发现与发掘农村学校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从而真正建立起适合我们农村学校发展的学校文化。
[1]韩兴杰.农村基础教育“城市中心”价值取向之检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2]解淑平.作为农村教师,我们‘被幸福’了![N].现代教育报,2011-9-21.
[3]郑金洲.校本研究指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7.
[4]王真东,刘方.校本教研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价值[J].江西教育科研,2004,(1-2):19-24.
(责任编辑:曾庆伟)
李政云/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
匡冬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比较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