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立场

2014-03-30吴举宏

当代教育科学 2014年20期
关键词:教材教师教学

●吴举宏

教师处理教材的基本立场

●吴举宏

教材是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之一,它既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资源,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是课程标准具体化的产物,但其具体化的过程是基于编写者对课标、教学、学生和教师的理解和希冀;同时,教材不可能服务于每一个师生个体,甚至难以眷顾每一所学校的校情,除非是校本课程之教材。本文只以教育部审查通过的中学生物学教材为例,试图对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材处理加以研究,探寻教师教材处理的基本立场和一般原则。

在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引下,教师受到民主主义和批判主义的鼓舞,终于将审视和质疑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投入教材本身,于是教材终于从神坛上被请了下来,“教材不是圣经”也不只是教师们的口号,而是大家内心认同的信条。当教材走进课堂时,受到几乎所有教师的加工与修饰。“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或者补充、删减相关内容,或者调整教科书的编排顺序,或者改变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没有教师完全依照教科书进行课堂教学。”[1]因囿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专业水平,教材处理的效果也参差不齐,肆意扩增或削减教学内容,将教材结构搞得支离破碎的现象也并不鲜见,因此教材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成败。教材虽然不是圣经,但也绝非是可随意乱涂乱改的草稿纸,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秉持审慎的态度,并且持有恰当的立场。

一、合学科课程标准

“基于标准”的教学,这是教材处理的基本立场之一。教师不能随意增减教学内容,尤其是重要概念和核心知识,因为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要求是由课程标准明文确定的。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法规文件,其中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内容与要求,是国家对相应学段学生学习内容与结果的期待和规定,是教师处理教材、设计教学的指南和准绳。教学必须基于标准、合乎标准,这具有鲜明的政策性和严肃性,这也是学科教学的职业规定和工作操守。虽然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教师比教材更具有直接性、自主性和决策性,虽然在理解课标、表现课标方面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享有同等的权力和各自独特的视角,但由于教材编写的专业团队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凝聚了集体的智慧,具有辽阔的学术视野,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引入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加上国家对教材编写和审查具有严密的制度管控,因此教材呈现的教学内容理应得到教师的广泛尊重和理性对待,切不可对教材进行粗暴、草率地“乱砍滥伐”。

合乎标准的另一个深层次的问题是“学生应该学什么”,这是教师处理教材时不可回避、必须思考、理应回答的问题,这又是一个事关教育质量且被教师们常常忽视的问题。为全面提高世界各国的教育质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美国著名智库机构布鲁金斯学会联合启动了“学习指标专项任务”(the Learning M etrics Task Force,简称LMTF)。LMTF提交的1号报告是《向普及学习迈进——每个孩子应该学什么》(Towards Universal Learning:W hat Every Child Should Learn),该报告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思维能力和工作方式的培养、学生社会性能的发展、知识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该学习指标体系凸显不同年龄段学生发展的不同特征和学习重点。[2]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首先应该想明白:学生应该学什么,假如缺乏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或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模糊不清,笔者建议教师们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为好。

二、从学生存在出发

对学生而言,教学是一段生活历程、一段发展进程,课程标准规定了“目的地”,而学生的存在则是“出发地”。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这是教材处理的又一个基本立场。例如,初一学生在学习“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时,由于缺乏“溶液”和“浓度”的认知,对“水分的扩散方向”难以理解,教材中又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教学建议,显然这是教师教材处理的好时机。有教师做法如下:在两个烧杯中各加入等量清水,然后向一只烧杯的水中放入一勺食盐,向另一只烧杯的水中放入两勺食盐,用玻璃棒搅拌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还能看到食盐吗?”(下课时,让学生再观察是否看到食盐)然后告知学生:“这就是食盐溶液,放两勺食盐的溶液浓度大于放一勺食盐的溶液。”可是,有的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却增加了溶液及其浓度的定义,并且给学生不厌其烦的讲解。比较这两类教师的教材处理方法,我们不难得出其优劣的判断,而判断的根本依据在于教材处理是否能让教学从学生存在出发。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学生不是孤立的存在,学生存在于自身生活之中,学生是现实生活的学生,学生是经历了过去生活的学生。选择学生现实生活的鲜活素材作为认知的支架,这是“从学生存在出发”的有效方法,这也是教师胜过教材编写者的独特优势。在与学生朝夕相伴的岁月中教师更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生活中的学生,更容易走近或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同时,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他们与自己的学生都生于此、长于此,虽有时代变迁、长幼之分,但都长期浸润在本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都流淌在师生的血液中,他们有太多共同的生活回忆和情感激荡,因此从学生存在出发首先需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从而实现教材的本土化,让学生感知到教材可敬可亲可爱可知,感觉到家乡扑面而来的“泥土芬芳”和赏心悦目的“蛙鸣虫唱”。只有来自学生生活世界的气息,才能引起学生的内心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迈出坚定而自信的第一步。

三、引教学活动之路

关于教材的本质,人们仍然是众说纷纭。例如,“教学性”强调教材应依据教学论原理,“教之材”主张要寓心理学和教学法(有人提出“教法学”)于教材之中,“学之材”突出教材服务于学生学习的意义,“对话者”将教材看成师生对话的中介,“教诲性”提出教材的文化导向性和意识形态性。因为教育的复杂性以及教材在教育中的主导性,所以透视教材的本质必然存在诸多的视角,此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但如果从教材的对象性和功效性上嘹望各种观点的风云际会,我们就会得出主流性印象:教材是引导教与学的活动文本。[3]只要对下面两个基本问题略加思索,就会找到问题的答案。谁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肯定是教师、学生;教材的主要功效是什么?引导教与学的活动。

只有认清了教材的本质,教师才能在教材处理时持有正确的立场。既然教材的本质是教与学的活动文本,那么教师处理教材时理应殚精竭虑地追求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社会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活动性上下功夫。在活动与交往的理论视角下,教材不仅可以与学生或教师独立对话,而且可以作为师生对话的引导者与参与者。教材是一种文本,作为对话的一方,显然可读性是首当其冲的,否则与师生的对话难以发生。教材是一种文案,作为对话的引导者,显然可行性、范例性、趣味性和启发性是至关重要的。论述至此,教师们在教材处理时应该清楚如何在教材的活动与交往上下功夫。除此以外,让理解与解释中的“偏见”合法化是促进教学活动走向深入的前提。教材处理应洋溢平等民主的气氛,以尊重协商的口吻对话,而不应以咄咄逼人、盛气凌人的条款规训,也不应以科学结论和权威断言表达得斩钉截铁,因为盛气凌人的规训和科学权威的论断等于关上了对话的大门,会让教学互动无法开启,更无法企及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智慧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为科学世界代言

教材处理时除了关注原生态的生活世界之外,更应立足于科学世界,为科学世界代言。无论是生活经验,还是科学认知,两者均为学科知识的基石。科学认知与生活经验的良性互动,既可以让生活经验为科学认知提供肥沃的土壤,有助于学科知识的建构;又可以让科学认知回馈和优化生活世界,丰富和发展生活的空间和品味。不管是从学科知识的教育价值来看,还是从教材的引导功能来说,教材处理时确保其科学性是教师必须坚守的底线,否则会被人们唾骂为“误人子弟”、“不学无术”。

在教师群体中,故意犯科学性错误的教师几乎没有,但是由于一方面受限于个人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另一方面科学与技术的蓬勃发展和日新月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出现科学性错误的现象却是频频发生,甚至一些错误观点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存在。

教师处理教材时产生谬误的常见原因在于一知半解和逻辑错误。有教师把“双缩脲试剂”简写成“双缩脲”,把“碱性染料”误认为溶液pH大于7的染料。常见的逻辑错误有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模棱两可、循环定义、同语反复、概念不当并列、因果倒置、循环论证、以偏概全等。教师在解读教材、处理教材时出现一知半解和逻辑错误,又常会导致命制习题时出现科学性错误。

[1]毕华林等.化学课堂教学在教师使用教科书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1),66-72.

[2]滕君,朱晓玲.学生应该学什么[J].比较教育研究,2013,(7),103-108.

[3]孙智昌.教科书的本质:教学活动文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10),16-21.

(责任编辑:刘君玲)

吴举宏/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教育学院兼职教授,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和生物学科专家组组长,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

猜你喜欢

教材教师教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最美教师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