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及其改革研究①
2014-03-30石玲,戴林
石 玲,戴 林
(1.重庆工商大学 教务处,重庆400067;2.重庆工商大学 研究生处,重庆400067)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2013年3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包括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招生选拔制度、构建以研究生成才为中心的培养机制、健全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责权机制、建立以培养单位为主体的质量保证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投入机制等。
根据对《意见》的理解,未来的改革将从最初较为单纯的培养单位内部的培养机制改革发展为涉及到体制机制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性的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围绕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过程展开。无论是招生选拔、人才培养还是导师指导和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改革,都与建立科学、高效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密切相关。因此,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的完善和改进将是未来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1.2 相关研究综述
2005年以来,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逐层推进,对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截止2013年8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以“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查找到期刊发表文献243篇。这些文献多集中在2007年以后,其中2007~2011年的文献主要是从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涵、各高校已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内容与措施,以及各高校开展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2012和2013年的文献,一方面是增加了对地方(省属)高校开展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相关研究,另一方面增加了对一些特定专业或类型研究生,如医学类、军事类以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改革的研究等。
对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内涵,学者主要从培养活动运行的角度(繆园、刘栩凝,2007)、培养机制系统结构的角度(梁传杰,陈晶,2008)以及培养机制所包含要素的角度(张振刚,2008)等出发开展相关研究。这些学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了培养机制运行的问题,普遍认为培养机制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既是“关于研究生培养活动的机制,是让研究生培养活动得以运转而采取的工作方式”[1];同时也是“研究生、导师、培养单位与两级管理部门之间协调运行的方式”[2];并且还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系统中各种要素、包括研究生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单位、公共管理组织、学科专业组织和培养模式之间互动关系的总和”[3]。但是,对于培养机制运行的过程及其模式还缺乏专门系统的研究,本文拟从运行模式的角度对培养机制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更加准确和全面地把握培养机制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生物学和医学在研究一种生物的功能(例如光合作用或肌肉收缩)时,常借指其内在工作方式,包括有关生物结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间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相互联系”[4]。对培养机制的研究,不仅要从其内部构成的角度展开,更要针对这个机制是怎样运动和为什么要这样运动等问题进行。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尝试从机制运行的动力来源、运行方式以及运行成本的分担等几个方面入手,解析研究生培养机制的内涵;(2)从动力来源这一根本问题出发,对培养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分类总结与分析;(3)根据不同种类运行模式的优劣对比,探讨运行模式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2 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的内涵及分类
2.1 运行模式的内涵分析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可以从培养机制运行的动力来源、机制运行中的人才培养方式以及机制运行成本的分担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动力来源是核心、也是根本。动力来源不同,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式的话语权分配,也决定着不同的研究生教育成本分担方式。
2.1.1 动力来源
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的动力可以分为内、外两个方面。从内在的角度看,动力可能来自于研究生本人对专业知识的渴求、对某一领域深入研究的冲动和自我实现、自我提升的需要等;从外在的角度看,机制运行的动力可能来自于研究生主管部门的政府计划、导师的科研任务和行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对运行模式产生实际影响的主要是外在的动力。
2.1.2 培养方式
研究生人才培养方式主要包括生源的选拔方式、教学研究的组织方式、学位授予的组织方式与标准等内容。研究生培养具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因研究生教育类型不同、培养单位不同、学科不同,甚至导师和学生不同,其人才培养方式都会有很大差异。所以,研究重点应放在决定培养方式设计的话语权分配上,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培养单位和管理部门等谁能够从根本上决定采取何种培养方式。
2.1.3 教育成本的分担
研究生教育成本应由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共同分担,这是由研究生教育同时具有公益性和直接消费性的双重特性决定的。首先,研究生教育是一种准公共产品,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因而政府应加大投入支持研究生教育;其次,研究生培养的动力如果来自于科研项目的需要,其培养过程将产出大量的科研成果,因此科研项目组也应成为培养成本的分担者;再次,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可以为行业提供能力、素养更高的员工,使其获得更大的效益,研究生本人和用人单位均可从中直接获益,此种情况下本人和行业单位应分担较多的培养成本。
2.2 运行模式的分类
2.2.1 以政府计划为动力的行政管理模式
由政府下达研究生招生计划,培养单位据此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政府主管部门在学位授予权审批、招生规模确定以及培养模式确定、培养质量评价等多个方面具有决定权,培养单位全面管理研究生教育各项事务,导师的管理权力相对较小,社会单位则极少介入研究生培养;政府按照招生人数向各培养单位划拨财政经费,承担了研究生教育成本的主要部分。
2.2.2 以科研任务为动力的科研主导模式
由导师依托科研项目招收培养研究生,并根据完成科研任务的需要确定招生规模和生源选拔标准;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写作等主要环节与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导师对培养全过程负责,政府主管部门及培养单位主要负责培养质量的监控;培养中的日常经费由导师所掌握的项目经费开支,政府和培养单位在硬件条件等方面予以支持。
2.2.3 以行业需求为动力的需求导向模式
由培养单位按照各行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招收和培养研究生,或者直接根据行业单位的委托定制培养研究生;行业单位介入培养模式和培养标准的确定,并直接参与研究生培养过程;培养经费一般由研究生本人直接支付,同时行业单位也可以通过提供奖助学金的方式进行分担。
3 传统运行模式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3.1 传统运行模式的特征
教育部门户网站公布的数据[5]显示,截止到2011年我国研究生在校生总人数为1 645 845人,其中,国家任务培养(即按政府计划培养)研究生为1 165 882人,占比达70.84%;硕士生中政府计划占比略低,为70.33%,博士生中占比则为73.39%。而根据网上公布的2012年研究生招生计划,2012年全国共招收了584 416名研究生,其中计划内指标人数为456 422人,占比达到了78.1%,博士生中计划内指标数占比为92.04%,硕士生中计划内指标数占比为79.73%。
因此,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其动力来源仍以政府计划为主,这样的动力来源结构决定了在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运行过程中,以政府计划为动力的行政管理模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较为单一的运行模式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主管部门具有较大的权威,各培养单位、导师往往只是一个执行者的角色,行业单位则很少直接参与研究生培养。由此产生了导师在生源选拔上缺乏自主权、培养模式较为单一、培养过程与科研和社会实践结合不够紧密、培养成本分担机制不够完善、培养单位和导师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等一系列问题。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导师在生源选拔上缺乏自主权
“国家统一计划招生,是中央政府管理和调控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6]虽然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一定的计划外招生指标,“招生单位对国家计划外招生(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生)指标虽然有一定的决定权,但一般仍然必须在国家核定的总规模内进行招生。国家招生计划至今仍然具有很强的指令性特点。”[6]这样的招生管理方式导致了招生单位主要根据考生参加全国统考的成绩进行取舍,形成了以分数录取甚至是唯分数录取的现象,而实际培养研究生并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负责的导师们,在招生数量和标准方面,反而没有多少自主权。
3.2.2 培养过程与科研和社会实践联系不够紧密
在以行政管理模式为主的培养机制中,政府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和培养单位研究生管理部门对研究生教育的管理较为全面和细致。由于政府主管部门需要管理全国近500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每个培养单位在管理中一般也要面对数十个专业,所以他们在对一些关键环节的控制上往往采取较为整齐划一的方式,这是当前我国研究生培养方式较为单一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单一性的结果是我们培养研究生时重理论、轻实践,重教学、轻研究,重结果(学位)、轻过程(学问),重学习、轻创新,重传统、轻变化,重完成政府任务、轻社会实际需要等。
3.2.3 教育投入和分配状况不佳
传统的培养机制以政府计划为主要动力,培养成本也主要由政府经费承担,没有形成政府经费、科研经费、研究生学费以及社会资助经费等多渠道合理分担的格局。在20世纪研究生教育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这样的机制尚能顺利运行。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培养成本也越来越庞大,这时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来支撑已经显得十分吃力。相关资料显示,当前国家财政对于研究生的人均投入,在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后比20世纪80年代实际还有所减少①“1984年,国家对每个研究生的财政拨款硕士为4 000元,博士为5 000元,经过数次调整,到2003年生均标准已分别上涨为10 000元/年和12 000元/年。但如果考虑了通货膨胀的因素,以2003年的标准,博士生均标准12 000元则只相当于1984年的3 709元,硕士生的生均标准仅相当于1984年的3 091元……。”[8]。研究生教育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制约了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4 研究生培养机制运行模式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4.1 运行模式改革的方向
对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从根本上就是要改变目前以行政管理为主的较为单一的运行模式,从改变动力来源结构入手,在继续发挥政府计划驱动作用的同时,充分利用科研任务和行业需求的动力来源,形成多种运行模式均衡发展、复合的培养机制运行模式格局。
4.2 运行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4.2.1 形成多种动力来源并存的格局
(1)在科研项目资源比较充沛并且完成科研任务需要在读研究生支撑的学科领域,如工学等自然科学学科,其培养研究生除了为国家、社会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满足完成科研项目的需要,因而其动力来源应以科研任务为主,形成科研任务驱动下的科研主导运行模式。
(2)在一些基础理论和人文科学学科领域,如哲学、历史学、文学、理学等,其培养研究生主要是出于社会责任本身,因而其动力应以政府计划为主,应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计划为动力的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3)在工程技术领域和经管等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其人才培养主要为了满足社会各行业对高级专业技术或高级专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因此其动力应以行业需求为主,形成行业需求驱动下的需求导向运行模式。
4.2.2 根据培养需要合理确定研究生生源选拔标准
(1)科研主导模式中,招生数量主要根据完成科研项目所需要的年轻后备人选数量,以及项目资源所能支撑的研究生培养数量等因素确定。生源选拔标准以完成科研任务所需要的素质要求为准,应特别考察考生是否具备从事创新性科学研究的潜质。
(2)行政管理模式中,仍由政府主管部门确定招生计划,一般其招生规模小于其他两种模式。可采取政府下达指导性计划并由培养单位根据师资配备等条件加以适当调整的方式,以增强计划的弹性和适应性。在生源选拔标准方面,应更加注重对考生基本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测试。
(3)需求导向模式中,招生数量由培养单位根据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决定,可通过政府组织各相关行业收集、整理并定期发布行业人才需求报告的方式,引导培养单位合理确定招生规模。在生源选拔标准方面,需充分考虑培养单位学术标准与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结合,并着重考察考生是否具备特定专门人才的培养潜质。
4.2.3 实现研究生培养方式多元化
一是科研主导模式中的科教结合。在以科研为主导的运行模式中,研究生培养过程应与科研项目更加紧密结合。例如围绕项目的总体目标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设置核心课程,研究生在参与完成科研任务的过程中开展研究工作,结合项目研究成果完成学位论文并申请学位,等等,从而形成科教有机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方式。二是行政管理模式中的治学和育人相结合。一方面政府和培养单位的管理部门要发挥重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由于培养规模较小,有条件实施精英教育的模式,治学和育人紧密结合,由导师一对一地培养指导其完善知识与能力结构、开展理论研究,并在科学与人文精神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三是需求导向模式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应该也必须与特定行业的工作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单位需广泛调研各行业对特定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养的需要,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根据行业变化随时加以调整。导师或导师组应具备丰富的行业实践阅历,指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工作实践。其课程考核与授位的标准也应结合特定行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素质要求,并尽可能与行业资质证书的发放标准相结合。
4.2.4 拓宽研究生培养成本的分担渠道
一是科研主导模式中政府财政经费与科研经费相结合。研究生参与项目不仅提供大量的劳务,更贡献了知识、思想和创造性的思维,与此同时,研究生教育也为社会培养了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培养成本应由科研项目经费与政府的财政经费共同分担。科研项目经费分担的部分也包括基于科研项目为研究生提供的实验设备、专门技术、文献资料和对外学术交流机会等。二是行政管理模式中政府财政经费与社会公益资金相结合。政府的财政经费无疑应承担培养成本的主要部分,同时由于这类研究生的培养带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可筹集社会公益资金分担部分培养成本,如争取社会公益资金设立专项奖助学金等。三是需求导向模式中行业资助与学生缴纳学费相结合。此类研究生培养既为各行业的快速高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也为研究生个人的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而其培养成本应由行业和学生个人共同分担。这种情况下,培养成本一般由学生本人直接承担并在以后的工作中通过更高的薪酬获得补偿,同时也可由行业单位通过给予奖助学金资助的方式进行分担。
4.2.5 健全研究生奖助体系
一是科研主导模式中,研究生的奖助与科研工作中的按劳按质取酬相结合。对研究生的奖助可以助研为主要形式,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生助研工作的支持力度,鼓励导师更多地将个人科研经费用于研究生资助,同时,鼓励高校从科研业务经费中拨出一定款项直接用于支持研究生开展自主创新研究。通过改革,使研究生获得奖励和资助与其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情况和贡献程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更有效地激励研究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二是行政管理模式中,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实施学业奖助。应进一步完善研究生的国家奖学金和学业奖学金的奖助政策体系,集中国家财政支持经费,加大对缺乏科研经费的人文科学学科和基础学科的研究生资助力度。奖助形式应仍以学业奖励为主,鼓励研究生静下心来,较长时间、较为深入地开展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获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三是需求导向模式中,研究生的奖助金以企业或行业组织筹集赞助为主。应更加积极吸纳行业的支持,通过筹集企业或行业组织的赞助经费为特定专业类型的研究生设立专门的奖学金。这样做不仅可以拓宽奖助经费的来源渠道,更可以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评定奖学金,从而更有效地激励研究生自觉适应行业要求。
[1]缪 园,刘栩凝,杨 颖.研究生培养机制初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2):14-17.
[2]梁传杰,陈 晶.论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系统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3):30-33.
[3]张振刚.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建设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8(10):28 -30.
[4]辞海 1999年缩印版[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统计数据[EB/OL].(2012-09-10)[2013 -06 -15].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200/list.html.
[6]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报告(1978-2003)[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