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研究

2014-03-30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4年3期
关键词:交流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张 艺

(湖南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湖南 湘潭411201)

案例 2013年10月我们走进了湘潭市某中学七年 级的英语课堂随堂听课。授课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 3。在复习完上节课的内容后,老师带领学生学习单词。

教师:请大家把书翻到97 页,把单词读一遍(单词excuse,me,excuse me,thank,teacher,about,yours,for,thank you,help,welcome)。

(学生齐读)

教师:现在请大家再跟着我读一遍单词。

(学生齐读)

教师:现在我给同学们留4 分钟时间,把刚才的单词记下来。

(学生小声背诵)

教师:好,时间到。请大家拿出听写本,把刚才英语单词的中文翻译写下来,然后关上书本,自己默写单词。

学生们纷纷拿出听写本,抄写中文翻译。

学生一:合上书本开始默写。

学生二:偷偷照着书本把英语单词抄下来。

学生三:合上书本后,无所适从。

……

教师:现在请每一小组的最后一个同学把同组的听写本收上来。

……

案例反思 该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记忆并掌握英语单词,但教师只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受众,与学生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流,缺乏学生的活动参与,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变得毫无生机。“非指导性教学”流派代表人罗杰斯反对传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和材料的“无意义学习”,认为这种学习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1]。“无意义学习”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英语学习,结果却严重缺乏语言交际所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叶澜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2]可见,要告别“无意义学习”构建新型理想化的教学模式,应该是通过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课堂成为积极互动的有效课堂。我们倡导通过“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审视英语课堂教学,从而促进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问题的提出

《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指出:“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课程强调从学生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3]新课程标准主张学习方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

郑金洲曾指出,“课堂中无互动、无交往也许太绝对了一些,但的确是缺少那种真正有效的互动与交往的。”[4]要改变传统的单一式教学,课堂教学应是一种互动的过程,而且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应该是在民主、平等、理解的基础上交流对话。“交流—互动”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

2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2.1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交流”意指彼此间把自己有的提供给对方,相互沟通。“互动”则侧重于通过一定的活动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学过程是通过教师、学生的各种活动相互交流、相互作用、相互沟通,致使学生在知识、能力、人格上发生变化,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从效法自然看,教学过程的核心是“交流—互动”的过程[5]。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换言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广义地说,教育即交往[6]。从心理学角度而言,教育即交往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心理上的接触和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从语言学角度而言,教育即交往是指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信息。

2.2 “交流—互动”模式的特点

一是明确的目的性。语言是交流的一种工具,这一特性决定了英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备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不能只重视零碎的词汇、语法规则的讲授或句型的反复操练。“交流—互动”模式的目的在于真正地将英语当做一种交际的工具贯穿在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互动参与中,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二是内容的广泛性。“交流—互动”模式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由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化为师生互为活动主角,互相交流信息。因此在设计内容时,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以教材为纲的陈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情况来适当地扩大范围,拓展教学内容。三是过程的和谐性。交流互动模式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在民主、平等、理解的基础之上,教师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过去的“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教师的“主导”变为“从旁指导”。教师权利上的消解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自然和谐的课堂气氛。

2.3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是发挥主体地位。“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告别了传统教学中单向传播的方式,破除学生的依赖性、被动性。学生占据主体地位,让学生变学会为会学,被动学为主动学,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问题,在自主与合作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交流、讨论、运用三维一体,使学生在交流中情感共鸣,在讨论中形成知识、方法[7]。二是培养合作精神。《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认识自己学习的优势与不足,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和谐与健康向上的品格”。“交流—互动”模式是一种“探究式”“交际式”教学,更是一种“合作式”教学。它要求“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让他们在合作中发挥学习潜能及创造力。三是体现教学相长。《学记》强调,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交流—互动”的“自组织”过程。“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更好地学”。师生可以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实现角色互换,教师既可以从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得到灵感,“教然后知困”,学生亦可以在平等交流中“学然后知不足”,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四是凸显情感交流。情感因素在英语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情感既是个体对外界事物产生的内心体验同时也起着过滤信息的作用。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交流—互动”模式有利于推进有效组织教学活动,可调适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出现的焦虑、紧张、无所适从等情感因素。

3 “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应用策略

3.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交流—互动”的前提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心理基础,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是实现“交流—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要做到这一点,要由教师通过有效引导,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是说,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引”为基础的。在教学中教师既是组织者、督促者也是引导者、启发者。例如,有教师在英语字母教学时,向学生布置收集小资料的任务,请学生把所见到过的英语字母摘抄下来,看谁摘的最多。教师整理学生收集的材料,按照饮食、娱乐、商业、政府机关、交通、因特网等主题汇编成册,分发给学生,做到资源共享[8]。反思本案例教学,教师也可以通过指引学生进行类似的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小组竞赛等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帮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为学生提供实际运用英语的机会。

3.2 学生自主成为学习的主人是“交流—互动”的基础

杜威强调“从做中学”,重视学生自己学习和自己体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不再单纯使用儿童时期的机械记忆,而是让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且可以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主动地运用记忆策略进行自主学习。“交流—互动”模式不是要取消、回避学生的自学,而应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之上开展。以本案例为例,教师可以尝试将默写单词环节改为:让学生自己查字典,根据中文词意,用不同的英文来表达。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掌握恰当的学习方式,比花费大量的时间机械记忆效果会更好。

3.3 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是“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发展水平开展分组学习。在本案例中,教师可以利用分组学习,让学生围绕学习的核心词汇进行简单对话、交流。小组成员的讨论(组内异质),组与组之间的讨论(组间同质),有利于程度各异的学生都“动”起来,发展集体意识培养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这也是“互动—交流”模式的关键。在交流讨论过程中,学生会有思考、疑惑,成员通过解答、辩论、答疑,实现良性的交流互动。教师一定要在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工作,让学生紧紧围绕话题中心,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和适当点拨。

在《初中英语八种基本时态综合复习说课稿》中老师这样描述自己的课堂教学:首先请第一位学生修改病句“Tom do his homework every day.”这位学生成为了第一位“小医生”;接着请3 位同学修改以下病句:(1)Mike flying a kite in the garden now.(2)Robert meet his wife at the airport tomorrow.(3)Jim lived there since 2000.他们成为了第二批“医生”;然后老师列出13 个比较复杂的病句,分成8个讨论小组,让小组成员完成,4 位医生则分别参加2 个小组的巡诊。从老师的课后反馈来看,小组的讨论形式,“小医生”的巡诊比老师单调讲解的效果要好得多[9]。

3.4 练习巩固消化吸收是“交流—互动”效果的检测

学生围绕中心主题交流后,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小组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练习巩固是检测“交流—互动”教学模式效果的的必要环节,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和运用。由教师根据“交流—互动”式讲课和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注重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关联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立体性知识结构,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水到渠成地消化吸收[2]。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更好的巩固。在本案例教学中,默写单词教师可采用互评、互议、互批、互改等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巩固、吸收知识,并为学生解惑答疑。

4 结 语

总之,“交流—互动”模式教学在初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说到底其目的在于使英语教学成为一件快乐、生动、有趣的事情,改变课堂上教师机械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僵化状态,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宽松、友好、互动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使课堂教学有效地完成。

[1]谷陟云.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观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9(5):76 -78.

[2]孙德兴,谭羽非.“交流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6):82 -84.

[3]高 倩.中学英语课堂中的互动式教学实践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0.

[4]郑金洲.重构课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53 -63.

[5]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上)[J].课程·教材·教法,2001(4):1 -6.

[6]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7]高文霞.浅析高中英语课堂交流—互动教学[J].学周刊,2010(12):71 -72.

[8]张琳琳.小学英语课程教学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9]罗敏江.初中英语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交流教学模式课堂教学
如此交流,太暖!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