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莞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
——兼论言语社区理论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

2014-03-30张斌华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专名东莞言语

张斌华

(1.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2.澳门大学 中文系,澳氹仔)

东莞地名语言及文化研究
——兼论言语社区理论在地名研究中的应用

张斌华1,2

(1.东莞理工学院 文学院,广东东莞 523808;2.澳门大学 中文系,澳氹仔)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东莞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改革开放后的世界工厂,其地名有着显著的语言和文化特征。本文以言语社区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东莞地名的构词特征,并重点阐释了其文化内涵。文章还对东莞地名的规范化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

言语社区;地名;构词;东莞

地名是一种语言符号,它借助语言中的词汇,根据某一地理部位的本身特征来指称某一个地理部位;同时,地名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们蕴含着人们的命名心理,许多地名尤其是方言地名真实地反映了特定地域的文化风貌[1]。王建设认为,地名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居民点所起的名称。一般来说,地名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二是具有顽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因此,通过对地名的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不少有关民族、政治、历史、地理、经济、宗教、民俗、语言等方面的宝贵资料[2]。张斌华、王环宇提出,地名见证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小小的地名,是地理、历史、文化、人文的浓缩,是一块“活化石”。地理上的特征,历史上的沉淀,文化上的继承,必定在语言上有所体现[3]。本文拟在言语社区理论的指导下,对东莞地名做一个全方面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分析东莞地名特色,并提出一些规范化的建议。

一、言语社区理论与地名研究

言语社区理论对社会语言学迄今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提供了一个集中性的理论概括,是社会语言学对普通语言学的最重要的贡献之一[4]。目前提出的言语社区理论[5-6]是在总结社会语言学几十年间积累的语言变异和言语交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几代语言学家对言语社区这一理论概念的论述而产生的研究成果。言语社区理论的核心观点为:语言作为一个具有一定同一性和稳定性的符号系统,既是人类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抽象,也是人类社会中群体结构的标记和区别特征;因此,语言的自然存现单位即是言语社区[6-8]。关于言语社区(speech communities)最简单的定义是:一个讲话人的群体,其内部某种同一性构成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差异而区别于其他类似群体[9]。

徐大明认为,社区是第一位的,语言是第二位的。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就对应着一种语言,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结果往往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按照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不能简单地以语定区,而应在区中找语[6]。徐大明认为言语社区的要素包括“人口”、“地域”、“互动”、“设施”和“认同”[10]。徐大明、王玲具体解释了五要素和内在的关系,“地域”即集体性的言语互动的时空条件,一个城市中人们的语言生活是一个典型的地域范畴。“人口”即指参与言语互动的人群,这就排除了社会中不受语言影响的群体和个人,言语社区因此不等同于一个经济或政治社区。言语“互动”本身有形可见,比起语言更具有客观性,这就使言语社区理论成为可验证的理论。言语互动和言语交际的前提是一定程度的语言“认同”和言语适应,而在此基础上的言语实践又进一步增强了讲话人之间的认同和言语行为的一致性,因此,言语社区的心理现实是一种语言方面的认同。一般所熟悉的经过人为锻造的“语言”(具有一定强制作用的语言规范和语言规则)就是典型的言语社区的“设施”[11]。

我们认为地名属于言语社区五要素之“设施”。不同的言语社区有着不同的地名特色、属性及背后的文化属性。地名一般都是有历史沉淀的,它反映的是某个言语社区人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对本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是维系着言语社区内部成员的情感纽带。本文讨论的东莞本身是一个言语社区,所以这个言语社区的成员对东莞的地名习以为常,且带有一种认同情感。东莞言语社区中常见地名:滘、涌、寮、坑、沥、埗等,在北方的言语社区是非常罕见的。所以一个初来乍到的北方人,对东莞言语社区成员习以为常的地名,会觉得非常陌生。同样北方的“庄”、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等,正常情况下都不会进入东莞言语社区的,甚至整个广东省这个大的言语社区。

二、东莞概况

东莞是广东历史文化名城。距今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期建郡,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和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3°31'~114°15',北纬22°39'~23° 09'。最东端是谢岗镇的银瓶嘴山,最南端是凤岗镇雁田村的雁田水库,最西端是沙田镇西大坦村的狮子洋中心航线,最北端是中堂镇潢涌村的东江北支流中心航线。东西长70.45公里,南北宽46.8公里。东莞市东接惠州市惠城区和惠阳区,南抵深圳市龙岗区和宝安区,西挨广州市南沙区、番禺区和萝岗区,北达广州市增城市和惠州市博罗县。四周共与广州、深圳和惠州的9个县级行政区接壤。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县级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市辖28个镇、4个街道,386个行政村、205个社区①参见百度百科“东莞”词条。。

三、东莞地名的构词法

地名一般是汉语中的词或固定短语,有一定的结构方式。按照汉语构词法,东莞地名②本文所有地名来自东莞市情手册(2012),包括东莞市所有镇街和村(居)委会,共626个,统计信息截至2012年8月。有单纯词、复合词和词组。

(一)单纯词地名在东莞十分罕见

所谓单纯词地名是由一个不可分解的语素构成的。最早产生的汉语地名大多数是单纯词地名,如上古时期的“九州”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单纯词地名又可分为单音节和双音节地名。单音节地名在东莞没有。双音节单纯词地名是指意思不能分解的语素,又称连绵词。地名的连绵词又可以细分为:双声、叠韵和其他。这类地名构词形式在东莞也很少见。如虎门镇的龙眼,不能再进行分解。

(二)体现岭南文化、莞邑特色的复合词地名

复合词地名是由两个语素合成的多音节词。东莞地名绝大多数都是双音节合成词。合成的主要方式是偏正式、附加式和联合式。

1.偏正式。最常见的是专名+通名构成,专名在前,通名在后。例如:

(1)专名+城:莞城、东城、南城、新城、星城、莲城、上江城、下江城;

(2)专名+岗:谢岗、凤岗、塔岗、浮岗、松岗、厦岗、宴岗、赤岗、双岗、马蹄岗、白石岗、鸡啼岗;

(3)专名+厦:塘厦、博厦、山厦、朗厦、屋厦、岭厦、石厦、清厦、锦厦、寮厦、鹤田厦、横江厦;

(4)专名+山:茶山、主山、牛山、京山、横山、东山、窑山、谢山、凫山、屛山、竹山、平山、汀山、大岭山、黄家山、半仙山、富竹山、浮竹山、松木山;

(5)专名+涌:麻涌、蚬涌、谷涌、石涌、杨涌、博涌、氹涌、欧涌、潢涌、三涌、低涌、扶涌、五涌、管桥涌、袁家涌、吴家涌、新谷涌、水蛇涌;

(6)专名+坑:东坑、中坑、南坑、隔坑、田坑、张坑、禾坑、初坑、苏坑、霞坑、上坑、横坑、小坑、长坑、谢坑、铁炉坑、石龙坑;

(7)专名+滘:道滘、横滘、黎滘、槎滘、小捷滘、官桥滘;

(8)专名+屋:周屋、余屋、莫屋、严屋、单屋、刘屋、林屋、孙屋、杨屋、李屋、邓屋、黄屋、彭屋、丁屋、卢屋、陈屋、凌屋、颜屋;

(9)专名+头:桥头、堑头、坝头、博头、田头、村头、岭头、岗头、巷头、涌头、沙头、村头、溪头、邵岗头、寮边头、大井头、长山头、清湖头、官井头、横滘头、樟木头;

(10)专名+围:新围、旧围、中围、新旧围、袁屋围、渔梁围、振兴围、天堂围、护安围、保安围、黄泗围;

(11)专名+田:沙田、树田、河田、民田、鹤田、雁田、竹尾田、下高田、龙见田;

(12)专名+塘:兴塘、温塘、月塘、草塘、土塘、泉塘、长塘、横塘、竹塘、新塘、沙塘、宝塘、大塘、长安塘、鳌峙塘、大莲塘、黄泥塘、松柏塘、洋坑塘、蛟乙塘;

(13)专名+洲:大洲、朗洲、金洲、泥洲、桔洲、稔洲、南洲、官洲、黄粘洲、简沙洲、王屋洲、杨公洲;

(14)专名+溪:清溪、周溪、蒲溪、茶溪、西溪、竹溪、卢溪;

(15)专名+村:篁村、樟村、新村、旧村、黎村、林村、四村、陈村、黄村、一村、芦村;

(16)专名+沥:横沥、桥沥、塘沥、马沥、还珠沥、白花沥;

(17)专名+朗:大朗、下朗、超朗、霞朗、斗朗、水朗、黄草朗、松柏朗、大塘朗;

(18)专名+湖:西湖、清湖、莲湖、沙湖、莆心湖;

(19)专名+埔:大埔、陈家埔、石潭埔、油甘埔;

(20)专名+口:峡口、涌口、坑口、水口、镇口、闸口、石水口、沙湖口;

(21)专名+边:卢边、粟边、田边、江边、水边、塘边、缪边、良边、霞边、蔡边、霄边、厦边、袁屋边、柏洲边;

(22)专名+步:寮步、石步、沙步、大步、田饶步;

(23)专名+洞:上洞、黄洞、百果洞、百花洞;

(24)专名+桥:市桥、上桥、下桥;

(25)专名+基:新基、牌楼基;

(26)专名+埗:高埗、增埗。

以上26种常见构成形式中,除了“专名+城”、“专名+村”两种构名形式在全国通用常见外,其余多属于南粤地区常用地名构成形式。

2.附加式。附加式地名,就是在通名的前后加上几个相对固定的常用单音节方位词、量词或形容词,构成新地名。东莞常见的构词形式如:

上截、下截/上江城、下江城/麻一、麻二、麻三、麻四/上桥、下桥/南面、北面/南栅、北栅/中山东、中山西/北隅、西隅/漱旧、漱新。

形容词通常加在通名前面,如:大宁、大流、大泥、大迳、大沙、大塘、大朗、大岭、大环、大坪、大龙、大厚、大洲、大片美、大岭山、大井头/新村、新城、新基、新庄、新围、新马莲、新门楼/小坑、小捷滘。

3.联合式。这类复合词地名相对比较少。常见的如,由几个较小的地名或区域缩略成相对较大的地域名。在东莞比较常见的如:把32个镇街归入城镇片、埔田片、沿海片、丘陵片、山区片和水乡片。例如,水乡片包括:中堂镇、望牛墩镇、麻涌镇、石碣镇、高埗镇、洪梅镇、万江区等。

(三)词组地名

随着东莞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和流动,一些词组地名也开始出现,如:花园新村、求富路、虎门港都成为了东莞地名。

四、东莞地名的文化阐释

李如龙指出,各方言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形地貌特征,共同语缺乏反映前述特征的语词,为准确表现家乡的地形地貌,人们创造了别有特色的方言地名以及相应的方言字[12]。邵宜认为,不同的地区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地名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广东的地名就深深地打上了岭南方言文化的烙印[13]。东莞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珠三角第一村“蚝岗古人类遗址”表明早在5000年前,珠三角人类已经在这里繁衍生息。东莞作为一个言语社区,其地名代表着岭南文化特色,也传承岭南文化。

(一)东莞地名反映言语社区地形地貌

1.以山水地貌特征来命名。东莞市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地貌有冲击平原、丘陵、山地、水乡等。地名通常以山水地貌特征来命名。东莞地名中与水有关的占40.75%,与山有关的占35.50%[14]。

(1)冲积平原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是河汊纵横,东莞地名中反映这种地貌特征的比较多,如“涌”、“滘”、“沥”等,多在东莞的水乡片和沿海片。

涌,河汊,在东莞很常见。如:麻涌、蚬涌、谷涌、涌口、石涌、博涌、鸥涌、潢涌、三涌、新谷涌、水蛇涌、袁家涌、吴家涌。主要位于水乡片的中堂镇、麻涌镇、望牛墩镇、高埗镇等。

滘,指河道的分支,也就是河汊,同“涌”。这类地名在东莞也很常见。如:道滘、滘联、赤滘、横滘、黎滘、槎滘、横滘头、官桥滘、小捷滘。主要位于万江镇、道滘镇、中堂镇等。

沥,指小河流的意思,在东莞也比较常见。如:横沥、桥沥、塘沥、马沥、还珠沥、白花沥。主要位于横沥镇、常平镇和中堂镇。

(2)反映山区地貌特征的地名。东莞的地貌特征比较丰富,各种典型的地貌特征在东莞都有所体现。东莞有山区片和丘陵片。如:坑、岭、岗、山等,多在东莞的山区片和丘陵片。

坑,洼下去的地方。如:东坑、中坑、南坑、隔坑、田坑、张坑、禾坑、坑美、初坑、苏坑、霞坑、上坑、横坑、坑口、小坑、长坑、谢坑、洋坑塘、铁炉坑、石龙坑。主要分布在寮步镇、东坑镇、企石镇等。

岭,顶上有路可以通行的山,高大的山。如:岭头、岭厦、赤岭、元岭、大岭、黄麻岭、下岭贝、黎贝岭、诸佛岭、龙背岭、凤德岭、大岭丫、大岭山、太公岭、鸡翅岭、矮岭冚。主要分布在大岭山镇。

岗,高起的山坡。如:谢岗、凤岗、岗头、塔岗、岗梓、浮岗、松岗、厦岗、宴岗、赤岗、双岗、岗贝、铁岗、邵岗头、鸡啼岗、凤凰岗、白石岗、马蹄岗。主要分布在桥头镇、常平镇、清溪镇等。

山,地面上由土石形成的高耸部分。如:茶山、主山、牛山、京山、横山、东山、山厦、山和、窑山、谢山、凫山、屏山、竹山、平山、汀山、中山东、中山西、大岭山、黄家山、茶山圩、半仙山、袁山贝、富竹山、浮竹山、松木山、长山头、武山沙。主要分布在茶山镇、寮步镇、大朗镇等。

2.以地理位置的方位或数字命名。我国很多地方的名称命名都依据地理位置或方位数字等,以当地的自然或人文景观为参照物,东莞也不例外。如北隅、西隅、中山东、中山西、南面、北面、南栅、北栅、上桥、下桥、麻一、麻二、麻三、麻四、三涌、五涌、上江城、下江城、上屯、下岭贝、上截、下截等。

(二)东莞地名反映言语社区方言及民族特色

“寮”是东莞常用地名之一。根据李如龙考证,“寮”可能与台语有关。台语中表示“围栏”或“鸡舍”的词语音与“寮”比较接近(laau),今天的闽南话“寮”是指“棚子”,人用或为牲畜用。闽南的这一地名现象延伸到了广东的潮汕地区,并通过闽人迁徙带到东莞[15]。东莞含“寮”的地名包括:寮步、田寮、寮厦、寮边头等。

“屋”是指房子很小,指只住一家人的土木房子,多在客家迁民新开辟地区分布,呈孤立分布于山边田野间,并且多用屋主的姓氏命名。东莞有很多客家人,其中清溪镇、凤岗镇、樟木头镇等还是客家人聚集区,所以东莞地名也保存着客家文化。如:周屋、余屋、莫屋、严屋、单屋、刘屋、林屋、孙屋、杨屋、李屋、邓屋、黄屋、彭屋、丁屋、卢屋、陈屋、凌屋、颜屋等,都是由姓氏+屋构成。

“围”一般是几家人合起来居住,正堂屋有二三座,即一进、二进等等。在正堂屋两侧建有长条状小屋,门口朝向正堂间,故称为“横屋”。东莞包含“围”的地名,如:新围、旧围、中围、新旧围、袁屋围、渔梁围、振兴围、天堂围、护安围、保安围、黄泗围等。

(三)东莞地名反映言语社区成员祈求安定、美满、幸福生活的期望

汪徐香认为,地名与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关系密切,地名是民族文化的真实记录。中国人自古以来便有渴求吉祥、福禄的心态,这种地名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态和情感寄托[16]。这种命名方式在东莞也较为常见,如创业、民泰、光明、胜利、鸿福、宏图、厚德、兴隆、和安、先锋、长盛、长富、骏达、求富路、福禄沙等。

(四)东莞地名反映言语社区成员对历史事件的共同记忆

地名伴随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是历史的记录,文化的载体。东莞历史源远流长,是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同时又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1839年林则徐在东莞虎门硝烟,写下了中国近代史的光辉篇章。东莞市虎门镇为纪念林则徐,命名了则徐社区居委会。

五、东莞地名规范化问题

东莞市政府一直重视地名的管理工作。1996年9月3日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了《东莞市地名管理办法》,2003年8月1日实施修订后的《东莞市地名管理办法》(东府令70号)。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以及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该办法。可以说,在地名规划及管理方面,东莞市政府都做了很好的工作。但在镇街、村委会、社区居委会共626个地名中,有不少重名现象,这个值得重视。地名是用来区分的,重名现象大大削弱了区分度。如横沥镇和望牛墩镇横沥村委会重名;桥头镇和厚街镇的桥头社区居委会重名;南城街道办事处和道滘镇的南城村委会重名;望牛墩和厚街镇都有一个寮厦村委会;虎门镇和谢岗镇都有一个南面村委会。

我们认为,地名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可以在言语社区理论指导下,充分重视和处理言语社区五要素之“设施”,从语言学和文化的角度,充分考虑言语社区成员的认同和感受,既继承传统,又体现现代,遵守规律,总结特征,统筹兼顾,科学命名。作为地方政府的地名管理部门,可以广泛征求社区成员意见,参考语言、文化等领域学者意见,科学规划,统一协调,解决东莞地名重名及其他问题,提高地名的区分度和使用率,打造和谐的东莞社区。

六、结语

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记载“历史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体现着人类的创造力,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莞作为岭南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的开篇地、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改革开放后的世界工厂,地名非常具有地方特色。地名不是小事,是言语社区的“设施”,是言语社区内成员的情感纽带。通过在言语社区理论大的框架下,探究东莞地名的过去和现状、形成和发展,分析得失,不仅可以总结出东莞地名的语言特征,而且透过特色显著的地名,可以一览东莞的历史文化现象。地名传承文化,是文化的有效载体。同时,行政管理部门有必要进一步从地名规范、社区认同、文化传承的角度,提高地名的分辨度和使用率,合理使用语言资源,打造和谐社区,共建温馨家园。

致谢:本文初稿曾在澳门大学中文系镜海读书会上宣读,感谢师友们提出的宝贵建议。

[1] 徐波.舟山方言与东海文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0.

[2] 王建设.泉州地名文化初探[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96-101.

[3] 张斌华,王环宇.盐城地名的语词结构[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70-73.

[4] 徐大明.中国社会语言学的新发展[J].南京社会科学,2006(2):123-129.

[5] Patrick P L.The Speech Community[M]//Chambers JK,Trudgill P,Schilling-Estes N.The Handbook of 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 Malden,MA:Blackwell Publishers,2002:573-598.

[6] 徐大明.言语社区理论[J].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1):18-28.

[7] 陈松岑.语言变异研究[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

[8] 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9] Gumperz J J.The Speech Community[M].New York:Macmillan,1968:381-386.

[10] 徐大明.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

[11] 徐大明,王玲.城市语言调查[M].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6):28.

[12] 李如龙.汉语地名学论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68.

[13] 邵宜.广东地名分布的特点及地名标准化问题[J].语文学习,2004(4):61-63.

[14] 王彬,司徒尚纪.基于GIS的广东地名景观分析[J].地理研究,2007(2):238-248.

[15] 李如龙.地名与语言学论集[M].福州:福建省地图出版社,1993:183.

[16] 汪徐香.潜山地名语言文化分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35-39.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Dongguan Place Name:Application of Speech Community Theory inthe Study of Place Name

ZHANG B in.hua1,2
(1.College of Literature,Dongg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Dongguan 523808,China;2.The Department of Chinese,University of Macau,Taipa,China)

Place Name is a language symboland a cultural symbol.Dongguan has been synonymous with the cradle of Lingnan civilization,the source of Chinesemodern history and the world factory after Reform and opening up,which has a significant language and cultural identity.Guided by the speech community theory,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Dongguan place name and focuses on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proposing some comments on the standardization of place names in Dongguan.

speech community;place names;morphology;Dongguan

H03

A

1009-0312(2014)04-0001-06

2014-01-06

张斌华(1978—),男,江苏东台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和城市语言调查研究。

猜你喜欢

专名东莞言语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专名的确定与保护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东莞固达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古籍专名数据库的构建与统计分析
东莞可园琴事
东莞长联
专名问题的语言哲学、语用学考察
关于冬天
关于言语行为的现象学思考
专名的涵义和指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