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隐喻视角下教师信念的研究述评
2014-03-29陈春梅
陈春梅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希尔(Shuell)曾说过:如果一幅画需要一千个词来描绘的话,一个隐喻需要这样的一千幅画。因为我们在思考某一事物的时候,一幅画提供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影像,而一个隐喻却提供了一个概念框架[1]。隐喻在教师信念研究中的应用,有助于促进社会、学校及家长等对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能促进教师对自身角色、专业成长的认识。
在大力倡导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关注的焦点。人们不再局限于知道教师的外在行为表现,而是去探索和了解教师行为背后隐含的思想。而观念层面的认识往往是隐性的,无法用外显的方式进行考量。因而许多学者尝试通过隐喻来探索教师信念,进而为教育培训及教师教育等提供相关的启示和借鉴。人们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代,但隐喻在教学中的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笔者以“metaphor”“teachers’ belief”“metaphor and teachers’ belief”“metaphor and teaching”等为关键词,通过CNKI、Proquest外文数据库、Google学术搜索等相关途径对与隐喻及教师信念有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搜索。在对文献进行粗略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献进行删减,得到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约50篇并进行精读;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对已有学者关于隐喻、信念、教师信念的界定进行分析与解读,并就隐喻、教师信念的作用及其研究的重要性加以强调,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展望。
一、教师信念的界定及其研究的重要性
佩詹斯(Pajares)指出,对教师或是未来教师信念的研究应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重点[2]。在他看来,教师信念是教师教学的中心,它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关注教师信念是改进教师的专业准备和教学实践的必然要求。国外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教师信念。
(一)教师信念的定义
泰勒(Taylor)等人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关于教与学什么是真实的、正确的或合适的,即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事物坚定不移的认识或看法[3]。教师信念对职前教师、在职教师的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博格(Borg)认为教师信念(包括理性的和非理性的)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教学态度、价值观、期望、设想等[4]。从他的这个界定看,教师信念可以起到一种引领教师发展的作用,教师对教学的预期与设想对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措施等会产生影响。此外,卡根(Kagan)把教师信念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煽动性的个体知识,是职前或在职教师关于学生、学习、课堂和教学内容内隐的、不为主体意识到的假定[5]。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教师信念包含教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教学内容等内隐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往往是主体自身没有意识到的。此外,我们不仅要关注在职教师信念,也要对职前教师信念给予重视。
(二)教师信念的体系
博格(Borg)指出教师信念即教师对学科教学自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包括语言观、学习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等[6]。这一界定涵盖了语言教学的主要变量,相关度高且有一定的科学性,得到了外语学界的普遍认同。与此相似,考尔德黑德(Calderhead)把教师信念主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关于学习者和学习的信念;(2)关于教学的信念;(3)关于学科的信念;(4)关于学习怎样教学的信念;(5)关于自我和教师角色的信念[4]。不同学者对教师信念体系的认识虽然没有完全达成一致,但普遍都包含教与学、教师与学习者。本文认为,教师信念的体系既包括教师对整个教育教学、课程、学习的信念,也包括教师对学习者个体、教师自身角色以及师生关系等的信念。除此之外,还包括教师对知识的信念。
(三)教师信念的影响因素
在对教师信念进行界定的时候,博格(Brog)就指出教师信念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然而,这一界定也存在不足之处,因为教师信念与教师的职前经验是密切相关的。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主要有六个方面的主客观来源:(1)作为语言学习者的经验;(2)教学过程中取得最佳效果的经验;(3)个人既定的教学风格、做法;(4)个人因素;(5)基于教育或研究的原则;(6)源于某一教学方法或途径的原则[7]。理查德森(Richardson)在总结他人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教师信念的形成来源于三个方面:(1)教师的个人经历;(2)教师在学校或教学的经历;(3)教师的教育教学知识[8]。他主要是从教师的个人经历以及教师个人专业知识两方面来探讨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整体而言,教师的职前经验、在职经验、个人风格和性格等都会对教师信念产生影响。
(四)教师信念研究的重要性
教师信念虽具有内隐性,但近些年国外学者对教师信念研究的热情却居高不下。内什波尔(Nespor) 认为教师信念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首要因素[9]。不少学者持相同的观点,即认为教师信念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密切相关。托宾(Tobin)、埃斯皮内(Espinet)等人认为教师信念对教师的课程计划与实施以及他们的课堂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10]。威廉姆斯(Williams)和伯登(Burden)则强调教师信念对于教学的重要影响[11]。在他们看来,教师信念和价值观比教师关于课堂计划的知识、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以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更大。他们进一步指出,教师对于教与学的看法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教学行为。人们的所作所为总是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教师信念会影响到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对活动的接纳程度以及所采取的措施。因而,了解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教师信念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隐藏在教师内心深处关于教与学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师信念似乎可以作为一种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的指标。卡根(Kagan)认为教师信念可能是评价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清晰的指标。教育改革的关键是促进教师的改变,而教师信念是个体改变最显著的观测变量[5]。由此可见,教师信念的研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二、隐喻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师对教学、学生、师生关系等的看法有时候是潜意识的。对教师信念的研究,能够帮助教师对自身有更好的认识。为了对教师信念有更好的解读,需要寻求新的方法。海伦·多纳休(Helen Donaghue )认为隐喻就是探究教师信念的一种重要途径[12]。利维(Leavy)等在2007年指出可以通过隐喻的构建来检查、批判和完善教师关于教与学的信念。隐喻在教师对教与学本质的认识与反思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在教育理论知识以及个人信念间建立起联系,探索教师个人教学实践背后隐蔽着的观念[13]。
(一)隐喻的定义
什么是隐喻?隐喻是个希腊词语,它最初的意思是转移[14]。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哲学家迈克·约翰逊(Mark Johnson)认为隐喻是用另一事物来表示对一个事物的理解与体验[15]。与此同时,在当代的隐喻理论中,他们把隐喻看成是通过另一概念域(原始域)来理解一个概念域(目标域)。1993年,莱考夫进一步指出,隐喻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它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已知领域来了解未知领域,从而使得一些概念在我们的头脑中隐喻性地构建[16]。两位学者的研究开启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使得更多的研究致力于探索隐喻与观念、思想之间的联系。
卡罗尔·赫伦(Carol Herron)认为隐喻的使用可以揭示两个实体之间共同的因素[17]。从以上的表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使用隐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对某一事物更好的理解。隐喻中的两个事物,必然存在某些相似之处,且其中的一个事物应是较为简单或我们所熟知的。汤姆林森(Tomlinson)等人认为隐喻是通过一个熟悉的对象或事物来阐明一个更为复杂的对象或事物的特征[18]。正如歌里唱的“爱情就像玫瑰”,玫瑰虽然很美,但有刺,一不小心就会被刺伤。爱情虽然很迷人,但也存在危险。与此相似,在奥托尼(Ortony)和凡西尔贝(Fainsilber)看来,隐喻应是一种类似物,这种类似物能够使我们通过另一个经历来描述一段经历,从而使得我们对复杂的事物或新的情境有所了解[19]。在对各个学者观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认知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现象。隐喻中的两个对象具有某些相似性和关联性,通过我们所熟悉的、具体的某一对象,可以在具体的语境中,达到对某一陌生、抽象而复杂的对象的认识。
(二)隐喻的作用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Johnson)在1980年提到,如果我们的认知系统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那么我们的思考方式、经历以及我们每天所做的都是隐喻的,隐喻已经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15]。那么,隐喻有哪些作用呢?他们认为隐喻扎根于主观经验、情感以及想象。隐喻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历,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有秩序,而且可以使得我们身边的事物变得有意义。
麦科马克(MacCormac)认为,为了描述未知的事物,我们必须借助于我们所知道和了解的概念,而那就是隐喻的本质——把熟悉和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20]。汤姆林森(Tomlinson)等也指出,通过隐喻在抽象概念以及我们所熟悉的、具体和可视的事物之间建立联系,可以简化多元的教学风格和课程理论[18]。隐喻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帮助我们认识复杂、难以理解的事物。卡特(Carter)指出那些通过文字书写难以呈现的观念和想法可以通过隐喻来解决[21]。无独有偶,有学者也认为当人们需要理解一些深奥的、抽象的、新奇的或是高度推理的事物时,就需要用到隐喻[22]。此外,有些学者把隐喻用于语言教学归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隐喻可以帮助我们表达书面语言所不能表达的东西;(2)隐喻可以使复杂经历更好地沟通,并使其更富有意义;(3)隐喻可以比书面语言更为生动地表达想法[23]。总之,隐喻的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陌生、抽象和复杂的事物。
(三)隐喻与教学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与教学的研究成为国外学者热衷的话题。隐喻自身没有证明或阐明任何新的事物,但它却可以让我们从一个新的视角看到我们正在做什么或经历些什么。它在深入理解学校工作者关于教与学的思考及论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4]。许多学者通过隐喻来探讨不同教育哲学视角下的教学,从而对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的角色有更好的理解。马丁内斯(Martinez)等人通过对他人研究的总结,得出隐喻的三种视角:一是行为主义、经验主义视角。这种观点把教师看成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是被动的接收者,知识是通过形成联系或者细化任务发展的。二是认知、建构主义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学习是学习者积极主动构建的,教师是促进者,学生是主动构建者。三是情境、社会历史视角[25]。该视角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在具体的情境中构建起来的。有学者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该研究进行了拓展和补充。
库克·萨瑟(Cook-Sather)探讨了美国早期学校教育的两种主流的隐喻:一种是将教育看成是生产,从而引出了一系列的隐喻,如学校是工厂,教师是工人,课程是生产线,学生是产品;另一种将教育看成是治疗,学校是医院,课程是药方,教师是医生,学生是病人。他认为在这两种隐喻中,学生的个体需求被忽视,其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因而学习失去了意义[26]。而在艾斯琳·利维(Aisling M. Leavy)等的研究中,有人则把教师看成是北极星,引领探索者(学生)[13]。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供指南针(课程等)帮助学生,而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法发现“新大陆”(新知识)。教师的积极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构建在这里都得到了体现。从相关学者的研究中不难发现,隐喻与教学是密切相关的,把隐喻应用于教学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三、隐喻视角下教师信念研究的主要方法及内容
贝利(Bailey)和纽曼(Nunan)认为在教育领域、行为或社会科学领域,个人观点通常是通过叙事的形式来表达的,从而反映个人的心声,而这些心声通常是通过隐喻的语言来呈现的[27]。隐喻对研究教师信念,促进教师的教与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系统工作的人必须对他们内隐的概念有所意识,这样可以使他们为教与学创造更适宜的环境[28]。
(一)主要研究方法
教师信念的内隐性使得隐喻成为研究教师信念的重要途径,研究者们是怎样通过隐喻来进行研究的呢?有研究者认为获取隐喻信息的方法通常是通过交流或书写(比如访谈或者个人叙事),或者通过一个及时的隐喻的思考,或者在是否认同“A就像B”这种结构的题型中表态[29]。
整体而言,国外的许多学者都采用了质性的研究方法,即通过叙事研究、个案研究以及反思日志等形式为教师表达自己的观点创造条件,从而窥探教师信念。莫泽(Moser)就认为隐喻分析是一种质性研究的方法[30],它使得研究者能够对每个隐喻概念后隐藏着的信念进行确认、探索、归类及讨论。在一些学者看来,与教学有关的隐喻更多地是通过叙事案例研究来获得。凯尔克特曼(Kelchtermans)等人用这种方法来探索教师自身的“主体教育理论”和无助感[31]。此外,汤姆林森(Tomlinson)等人主要通过在校学生、已毕业的学生以及教师写的关于教师的个人叙事研究来探究与课堂教师有关的隐喻[18]。文中认为教师和教学的隐喻可以归为四种不同的哲学视角:社会秩序、文化传递、学习者中心的成长以及社会变革,并分析了不同视角下的隐喻与教师教学的关系。除此之外,有的研究者通过对参与研究的人员进行分组讨论,从而获取有关教师信念的隐喻。还有研究者对20所高校英语教师以及20个语言机构的教师进行研究,让她们进行小组讨论,就教师怎么认识理想和现实的教与学的情境进行表述:教师像什么/教师应该是什么;学生像什么/学生应该是什么[32]。
近些年来,学者们把质性和量化的方法相结合,使得研究方法多元化。通过事先的访谈收集关键信息,进而设计问卷进行较大规模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相关软件(如SPSS等)进行数据分析。在数据收集、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相关的质性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迈克尔(Michael)和凯特琳娜(Katerina)对教师信念,尤其是教师关于自身角色的信念展开了相关研究[33]。在研究的起始阶段,他们通过访谈获取问卷内容信息并把问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教师隐喻的选择题;第二部分是三道开放式试题。问卷结果显示,有关教师角色的隐喻有:父母、朋友、救世主、表演者、平衡者、守护者、研究者、反思者。值得一提的事,国外不少研究者对教师教育学生的教师信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启示,从而促进职前教师的专业发展[34]。
(二)主要研究内容
1.教师隐喻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教师隐喻是教师通过隐喻所表达的自己对“教师是什么”“学生是什么”“教学是什么”等的教学思想的浓缩和载体[35]。通过对教师隐喻的窥探,可以更好地理解教师信念,从而对教师的教与学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芒比(Munby)指出,理解教师思想实质性内容的有效方式是关注教师自身表达出来的隐喻,因而他认为教师隐喻是理解教师思想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方式[36]。这种方式甚至被看成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教师通过它可以更为完整地表达他对自身所做的事情的意义,并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更为清楚的认识[37]。在莫斯特(Mostert)看来,教师隐喻能唤起或激发教师自身和他人发现一些通过直接的问题所不能获取的联系。隐喻可以使教师与教学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外在观察者的立场审视和反思他们的教学实践,从而使得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与此同时,隐喻能够缩小理论与实践的差距[38]。此外,有不少学者认为影响教师教学实践的关于教与学的信念可以通过隐喻表达。通过教师隐喻,教师不仅可以对自身的教与学有更清晰的认识,也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他们的学习者[39]。
当前,对于教师隐喻的研究,其对象不仅仅是在职教师,也包括职前教师;不仅包括学校教育系统内的教师,也包括相关教育机构的教师。对教师隐喻的研究,可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的准备以及学校的教学改革等提供启示[40]。
2.隐喻与教师角色认识
有研究者在一项关于教师信念的调查研究中提到,隐喻区别于其他形式的研究的主要功能在于它可以不通过直接的问题获得有关参与者的见解和态度。在他们看来,教师的信念是内隐的,通过隐喻可以使得这些内隐的知识外显化。隐喻的运用,使得教师对自身角色的信念更为清晰。他们的调查中,不同哲学视角下对教师角色认识的隐喻也不尽相同。从行为主义/实证主义的视角看,隐喻反映出来的是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学习者是被动的接收者;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的视角看,教师被看成促进者、教练,而学生则是积极主动的知识的建构者;从情境/社会历史视角看,认为学习者要能够与外在的物质世界进行互动。强调社会情境性,教师可以被看成是北极星,引领探索者(学习者)在他们的旅途中前行。教师和学生是合作的关系,可以是类似于导游和旅游者之间的关系[32]。
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有关教师角色的十大隐喻,即教师是知识的提供者、塑造者、救治者、权威人物、变革的促进者、表演者、顾问、护理者、传播者和合作者[41]。此外有研究者就教师角色相关隐喻进行归类,得出了关于教师角色隐喻的六大视角:(1)塑造导向的隐喻(如雕刻家、工匠);(2)促进导向的隐喻(如指南针);(3)知识传递导向的隐喻(如喷泉);(4)顾问导向(如朋友);(5)合作导向(如导游);(6)成长导向(如园丁、花匠)[24]。对教师角色认识的不同,可以折射出教师不同的教学观念,也必然会影响到教师关于教学、学习者角色、学生等的认识。笔者认为,不管是在职教师还是职前教师,端正他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对其专业化发展过程起着重要作用。
四、隐喻视角下教师信念研究已取得的成绩与不足
目前国外有许多学者都在探索通过隐喻来研究教师信念,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不少成果,对人们及教师自身认识教与学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有研究者通过教师隐喻来了解职前教师对知识、学习及学习者的认识,从而为教师教育提供启示[42]。托马斯(Thomas)等人则利用隐喻来探索对新教师专业身份认同的理解。此外,阿尔及尔(Alger)通过隐喻来研究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关于教与学信念的变化[43]。隐喻使得教师信念得以显现,虽然它不能完全解释或揭示教师的真正信念,但是却能帮我们更为深入地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从而也让我们对教师及他们所进行的教学有了更好的认识。
然而,隐喻在教师信念的研究中仍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作为一种研究的途径,隐喻虽然有助于理解事物,但也存在片面性,使得我们往往只看到事物的某个属性。芬威克(Fenwick)指出,隐喻经常简化和冻结现实(Freeze Reality),降低冲突并移除一些复杂的细节来创造一个能够被理解的相关图像[14]。其次,对隐喻的解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是由于:(1)存在着多种可能的解释;(2)一些事物太模糊和抽象,以致于难以解释;(3)不同的研究者对隐喻有不同的解释[44]。此外,虽然隐喻有利于引导教师表达他们对教与学的信念,但教师自身的表述并不都代表他们的想法。因此,隐喻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在对语言表述进行分析时还需谨慎[6]。
对于隐喻是不是研究教师信念的有效方法,这种方法是否是最合适的,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目前国外学者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其研究对象有中小学教师、教师教育的学生,研究大学教师的相对较少。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在这方面的研究确实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我国教师成长的环境不同于国外,影响教师信念的因素也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成果的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而应结合我国实际有选择地进行取舍。
虽然我国教师培训已有较长的历史,但我们更多地关注在职教师和职前教师的发展,而对教师教育却没给予足够的重视。教师教育的质量是培养一批优秀的教师后备队伍的保证,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加强对教师教育学生教师信念的相关研究,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相应的借鉴。此外,可以把研究对象扩大到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对大学教师信念的探究有助于促进大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最后,由于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教师关于自身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的信念等问题,而较少关注到教师关于课程、知识、学科等的信念,这些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适当拓展。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学者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一般是针对某个阶段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的,而较少涉及不同阶段的同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Shuell T J. Teaching and learning as problem solving[J]. Theory into Practice,1990(29):102-108.
[2] Pajares M F. Teachers’ Beliefs and Educational Research: Cleaning Up a Messy Construct [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2, 62(3):307-332.
[3] Taylor E W, Dirkx J, Pratt D D. Personal Pedagogical Systems: Core Beliefs, Foundational Knowledge, and Informal Theories of Teaching[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2nd Annual Adult Education Research Conference, East Lansing, Michigan, 2001.
[4] Borg M. Teachers’ Beliefs[J]. ELT Journals, 2001, 55(2):186-187.
[5] Kagan D M. Implications of research on teacher belief[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1992, 27(1):65-90.
[6] Calderhead J. Teachers: Beliefs and knowledge [M]. In D. Berliner& R. Calfee(Eds.),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Macmillan, 1996: 709-725.
[7] Kindsvatter R, Willen W, Ishler M. Dynamics of Effective Teaching[M]. New York: Longman, 1988:47.
[8] Richardson V. 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beliefs in learning to teach[M]. In J. Sikul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er education. New York: Macmillan, 1996: 102-119.
[9] Nespor J. The role of beliefs in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87, 19(4):317-328.
[10] Tobin K, Espinet M. Impediments to change: An application of peer coaching in high school science [J].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989(26):105-120.
[11] Williams M, Burden, RL.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12] Donaghue H. An instrument to elicit teachers’ beliefs and assumptions[J]. ELT Journ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57(4):344-351.
[13] Leavy A M, McSorley F A, Bote L A. An examination of what metaphor construction reveals about the evolution of pre-service teachers’ beliefs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7(23):1217-1233.
[14] Fenwick T. Adventure Guides, Outfitters, Firestarters, and Caregivers: Continuing Educators' Images of Identity [J]. Canadian Journal of University Continuing Education, 2000, 26(1):53-77.
[15] 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 [M]. Chicago and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5.
[16] Lakoff G. 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M]. In A.Ortony (Ed.),Metaphor and though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7] Carol H. Foreign-Language Learning Approaches as Metaphor[J]. Modem Language Journal, 1982(66):235-242.
[18] Oxford R L, Tomlinson S, Barcelos A, Harrington C, Lavine RZ, Saleh A, Longhini A. Clashing metaphors about classroom teachers: toward a systematic typology for the language teaching field [J]. R. L. Oxford et al./System, 1998(26):3-50.
[19] Ortony A, Fainsilber L. The role of metaphors in descriptions of emotions [J]. In Y. Wilks (Ed.), Theoretical issues i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1989: 181-184.
[20] MacCormac E R. A cognitive theory of metaphor[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0:9.
[21] Carter K. Meaning and Metaphor: case knowledge in teaching[J].Theory into Practice,1990,29(2):109-115.
[22] Yob I M. Thinking constructively with metaphors[J]. Studies in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2003(22):127-138.
[23] Gibbs R W. The poetics of mind[M].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4] Saban A. Prospective teachers’ metaphorical conceptualizations of learner[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10(26):290-305.
[25] Martinez M A, Sauleda N., & Huber, G L. Metaphors as blueprints of thinking about teaching and learning [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1,17(8):965-977.
[26] Cook-Sather A. Movements of mind: The Matrix, metaphors, and re-imagining education [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2003(105):946-977.
[27] Bailey K, Nunan, D. Voices from the Language Classroom: Qualitative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1996.
[28] Cameron L. Metaphor in educational discourse[M]. London: Continuum, 2003.
[29] Wan W, Low G D, Li M. From students’ and teachers’ perspectives: Metaphor analysis of beliefs about EFL teachers’ roles [J]. System, 2011(39):403-415.
[30] Moser K S. Metaphor analysis in psychology: Method, theory, and fields of application. Forum: Qualitative Social Research.[EB/OL].(2000-06-01)[2014-02-02].http://www.qualitative-research.net/index.php/fqs/article/viewArticle/1090/2387.
[31] Kelchtermans G, Vandenberghe R, Schratz M. The development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efforts and experiences from continental Europe [J]. Qualitative Studies in Education, 1994,7 (3):239-255.
[32] Pishghadam R, Askarzadeh Torghabeh. R, Navari S. Metaphor Analysis of Teachers’ Beliefs and Conceptions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Iranian High Schools and Language Institutes: A Qualitative Study [J]. Iranian EFL Journal,2009(4):6-40.
[33] Michael K, Katerina M. Exploring Greek Teachers’ Beliefs Using Metaphors [J], Australian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2009,34(2):54-83.
[34] Robert V, Bullough J, Stokes D K. Analyzing Personal Teaching Metaphors in Pre-service Teacher Education as a Means for Encourag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1994,31(1):197-224.
[35] Chen D D. A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Metaphors about Teaching[J].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Recreation and Dance, 2003, 74(2):24-31.
[36] Munby H. Metaphor in the thinking of teachers: an exploratory study [J].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1986,18(2):197-209.
[37] Provenzo E F, McCloskey G N, Kottkamp R B, Cohn M M. Metaphor and meaning in the language of teachers[J]. Teachers College Record, 1989, 90(4): 551-573.
[38] Mostert M P. Personal teaching: Puzzles, images, and stories for professional reform. [EB/OL].(2010-07-16)[2014-02-02].http://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045988X.1992.9944280?journalCode=vpsf20.
[39] Stokes D. Analyzing the continued efficacy of teaching metaphors in the first year of teaching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ustrali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Education (AARE) Annual Conference, Newcastle,1994.
[40] Breault R A. Finding the Blue Note: A Metaphor for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J]. Th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hought, 2006,40 (2):159-176.
[41] Saban A, Kocberker B N, Saban A. Prospective teachers’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revealed through metaphor analysis[J].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2007(17):123-139.
[42] Kalraa M B, Bharati B. Teacher Thinking about Knowledge, Learning and Learners: A Metaphor Analysis[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2(55):317-326.
[43] Alger C L. Secondary teachers’ conceptual metaphor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Changes over the career spa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9(25):743-751.
[44] Lim C S. Using Metaphor Analysis to Explore Adults' Images of Mathematics.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EB/OL].(1999-06-06)[2014-02-02].http://people.exeter.ac.uk/PErnest/pome12/article9.htm.Glucksberg S., McGlone M, Keysar B. Metaphor understanding and accessing conceptual scheme: reply to Gibbs [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2, 99(3):578-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