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自杀原因分析及预防策略探讨

2014-03-29吴广浩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9期
关键词:防御机制挫折当事人

吴广浩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1 事件经过

9月的一个晚上,某校校园显得平静祥和,只有几位教师在学生宿舍楼旁边的广场上小声地议论着什么事情,谁都不曾察觉在这里刚发生了一起自杀未遂的突发事件.有一名的女生由于跟男友产生争执而自寻短见欲跳楼轻生,幸好男生及时将坠楼的女生拉住!领导老师接到学生的报告后,迅速反应,周密安排,最终内紧外松地将这场事故稳妥处理,达到了避免引起校园恐慌和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预期效果.

在本次危机处理的成功案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系列的干预措施:

(一)事前建立的信息收集监管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信息的通传可以快速到达领导老师的耳中,为制定善后处理方案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事实依据.

(二)马上召集现场的学生召开会议,避免以讹传讹,维护校园稳定,防止造成恐慌.并进行初步的心理辅导和培训,为接下来的当事人心理护理工作做好准备.

(三)迅速了解掌握当事人的姓名、专业、班别等基本信息和事件的基本过程,辨别真伪后,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取得支持.

(四)邀请心理咨询教师、辅导员或接受过心理培训的学生尝试接触当事人.

(五)联系女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等老师,配合做好对女生的危机干预工作.同时对男生进行调查和帮助.

(六)待当事人平静下来以后,要求其撰写书面材料和保证书,一是为了超先预醒的需要,二是做好工作记录,以备相关部门和家属质询.

2 诱因分析

大学生年轻、热情、冲动,个别人在正确处理男女生关系、恋爱关系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还不成熟,稍微遇到一些挫折,就不能接受,从而产生情感交往障碍,导致学生心理冲动,引发伤害他人或自残自杀等突发事件.

大学生自杀案例在今天有越演越烈的趋势,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我们可以在宏观上将原因归结为个人、学校和社会三个主要方面.

2.1 个体原因

李正平在《自杀未遂者的人格特征、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的研究》一文中指出:“自杀未遂者较多的使用潜意识显现、被动攻击、幻想、投射等不成熟防御机制以及退避的不成熟应对方式,较少使用升华、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以及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方式.”[1]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缺乏成熟的认知理念、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的大学生在遇到挫折和压力(尤其是意外变故)时,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表现,甚至引发自杀行为.

2.2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不完善也是导致校园自杀危机发生的重要原因.常见的表现有:教育过于理想化,相对忽视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学校比较乐意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或创新创业意识,而往往容易忽视人格、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2.3 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社会的变革和转型速度加快,曾经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受到与日俱增的各种压力,这些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容易产生迷茫感、无助感和挫折感.此外,计算机的普及和信息化的加速,影视、报刊和网络成为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自杀暴力等负面影响.如果对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化辅导,致使迷茫、无助、挫折感无法及时宣泄和纠正,自杀就可能发生.

3 预防策略

郭雁玲、赵海雁对1350名大学生自杀意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认为心理因素、学校和社会支持是自杀意念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效的干预措施应针对这些因素来制定[2].本文上述的应对六步骤,正是以下三个预防策略的具体化实施.

3.1 在个人心理辅导方面

帮助转变思维模式,建立合适的防御机制,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大学生发生自杀行为后,心理往往错综复杂,通常会陷入极度的绝望和羞愧中,但又充满无助感,不愿敞开心扉倾诉.因此,需要以和蔼的态度、温和的语言,主动与当事人沟通.鼓励其倾诉,认真倾听其述说.当事人多不会及时排解不良情绪,所以更重要的是指导当事人情绪宣泄的方法,并进行认知治疗.

认知领悟可分为3个阶段:一是心理暗示阶段.事件刚发生时,她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处理不当容易对她造成新的刺激,出现排他性情绪反应.所以谈话主题不能直接针对而应间接教育,在这项教育中,应由心理教师与其他陪护者随意地谈论别人的事情,使该生像听故事一样倾听.在大家有说有笑的同时,该生也不知不觉会在内心衡量他人的对错.例如人活着有哪些责任,所有的人都与困难相伴,人怎样面对挫折等.本阶段是在现场进行的.二是正视问题阶段.要帮助该生端正态度并引导她逐渐认识错误,找出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让其明白一旦遇到挫折,可用改善策略、降低目标或重新选择的方法重新尝试;可以暂时放弃当前目标,从其他方面获得成功来予以补偿;采取妥协折中的办法;找理由进行自我安慰等,从而达到自我审视走极端的错误和认识到善待生命意义的目的.本阶段是需要该生的辅导员或班主任配合完成的.三是超先预警阶段.具体方法是我们在要求她写自杀情节的同时,还留给她几个今后容易遇到的关键性问题,也让她用书面作业的形式一并写出.其内容是如果在学校再遇到不顺和困难,用什么方法去克服等.如果顺利完成,这能够标志着她已消除了心理顾虑,为其重新回归自尊自爱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这有一定的“揭伤疤”风险,必须在当事人可以正视问题之后才能实施.

3.2 在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3.2.1 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监管系统,及时收集校园内的安全隐患信息.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的凝聚力和学生党团员、学生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构建有党团组织、学生组织及学生骨干组成的全方位、多回路的信息渠道,为学校提供准确、可靠的信息支持,抢占舆论制高点.

3.2.2 制定校园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冷静应对,迅速反应,及时汇总各方面信息并辨析信息真伪,做出正确权衡,要及时报告上级部门,随时保持密切联系,取得支持.制定并实施善后处理事宜的方案,包括成立工作小组,联合相关部门(如心理咨询室)合作处理,进行合理分工;调查原因,掌握相关证据材料;建立信息通道,统一发布信息,避免造成校园恐慌;做好工作记录,以备相关部门和家长质询等等.这些工作均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妥善解决.

3.2.3 积极开展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在一项关于大学生自杀的调查中,认为学校有必要多开展“挫折教育”的被访大学生高达77.6%,建议着力培养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系统深入地开展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强化他们对挫折的耐受力,建立防范各种挫折的心理准备,用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去面对各种现实问题.生命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和价值,理解生命与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及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使其养成关爱和珍惜生命的情怀,学会过健康的现代文明生活.生命教育早已经在国外和我国台湾、香港等地蓬勃开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其做法值得国内高校借鉴.

3.2.4 强调学生管理教育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位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管理教育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做学生学习上的指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从多方面了解、关心、帮助学生的成长,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法制规范和校纪校规教育,及时发现可能诱发突发事件的隐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3.3 在社会支持系统方面

大多数的冲动性自杀都发生在人际关系冲突之后,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提供情感支持和归属支持,降低自杀发生的可能性.因此,社会应通过刊物、影视、互联网等载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设置公共的危机干预机构、电话热线,做好自杀的预防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和生命教育校园氛围.

〔1〕李正平.自杀未遂者的人格特征、防御机制和应对方式的研究[D].四川大学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07.32.

〔2〕郭雁玲,赵海雁.大学生自杀意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3(18):14.

猜你喜欢

防御机制挫折当事人
我不喜欢你
防御机制在医学生抑郁的性别差异中的中介作用*
挫折使我更坚强
美国就业歧视当事人的诉讼权保障
挫折
什么是赞扬激励法?
生活需要挫折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治疗前后防御机制的对照观察
当事人
大学生防御机制及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