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者葛浩文
——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2014-03-29魏旭良
魏旭良
改写者葛浩文
——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
魏旭良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00)
勒菲弗尔“改写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改写”,重视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指出翻译作为一种改写形式,会受到意识形态和主流诗学的影响。文章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葛浩文译《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现象,总结了他所采用的改写策略和方法,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提供一些借鉴。
改写;葛浩文;《红高粱家族》英译本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论”是翻译研究中文化转向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改写论”关注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勒菲弗尔认为,翻译作为一种最容易识别的改写形式,并不是对原文本简单的替代或复制,而是对原文本的改写,这种改写均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学,并以此操控文学,使其在既定的社会中以一定的方式发生作用。但与此同时,改写也受到意识形态和诗学的影响和制约。
什么是改写?改写指的是对原始文本进行一定程度的重新阐释、改变和操控。改写并非一般语言形式意义上的转化,而是指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下为权利服务的一种改写行为。
勒菲弗尔还提出“改写者”的概念,指出译者是最具代表性的改写者。改写者主要为非专业读者的理解负责,应该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的接受情况。译本是译者在译入语文化和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采取不同改写手段与策略的结果。正是改写者塑造了某位作者、某部作品,甚至是整个文学系统的形象。在具体的翻译作品中,改写者如何创作出这些形象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一、葛浩文与《红高粱家族》英译本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国当代著名的中国文学翻译家,他在30多年的翻译生涯里翻译了中国20多位名家的50余部现当代文学作品,所翻译的作品在国际上屡获大奖。同时,他也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从事中国文学教学研究。他的翻译严谨而讲究,“让中国文学披上了当代英美文学的色彩”。杰出的双语和双文化能力使其译本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为流行,他为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贡献。
《红高粱家族》是莫言80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也是莫言第一部译介到美国就进入商业渠道的小说。《红高粱家族》的英译本自1993年在美国出版后,好评不断,各大报纸纷纷刊出书评加以推介,发行量多达两万册,引起了海外学者及大众读者的关注和研究。而这一切不能不说应归功于葛浩文的翻译。
二、葛浩文在《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的改写
葛浩文于2002年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的《写作生活》(The Writing Life),系统地阐述了其翻译观。他写道: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作家至少应该宽容那些将他们的作品用其他语言改写的男男女女们,因为翻译就是一种改写。
与莫言的原文相比,葛浩文的《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中存在较多改写现象。笔者拟从意识形态、文化及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葛浩文在这部作品的翻译中是如何具体体现改写者这一身份的。
(一)意识形态方面的改写
在改写理论中,意识形态指的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环境中,由人们接受的概念和观点组成的观念网格,读者与译者藉此能够接触到原文。包括译者在内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因此不可否认,文学翻译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其中,葛浩文个人的意识形态观对《红高粱家族》的翻译也有重大影响。下文主要从政治和宗教两个层面来分析。
1.政治
(1)原文:江队长说:“我们希望余司令加入八路军,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
爷爷冷笑一声,说:“让我受你们领导?”
江队长说:“您可以参加我们胶高大队的领导工作。”
“让我当什么官?”
“副大队长!”
“我受你的领导?”
“我们都受共产党滨海特委的领导,都受毛泽东同志的领导。”
“毛泽东?老子不认识他!老子谁的领导也不受!”
“余司令,江湖上说:识时务者为俊杰,良禽择木而栖,英雄择主而从。毛泽东是当今盖世英雄,你不要错过机会啊!”
译文:“Wewant you to join the Jiao-Gao regiment.”
“In other words,take orders from you,”Granddad sneered.
“You,sir,can be part of the regimental leadership.”
“My title?”
“Deputy regiment commander!”
“Taking orders from you?”
“We all take orders from the Binhai-area special committee.”
“Idon't take orders from anybody!”
“Commander Yu,as the saying goes,‘A great man understands the times,a smart bird chooses the tree where it roosts,and a clever man chooses the leader he'll follow’.Don't pass up this chance!”
葛浩文的翻译似乎刻意避免谈及政治。在例(1)中,“共产党”“八路军”“毛泽东”等词没有直接翻译成相对应的表达,或者省略不译,或者改译为不具有明显政治色彩的词。对于有些政治信息,葛浩文不仅要考虑中西方在意识形态上的差别,还得考虑读者的喜好和反应,以及出版商的需求。在翻译较为敏感的政治话题时,葛浩文对其进行了调整,淡化了原作的政治色彩,使其能够被目标文化读者接受。
2.宗教
(2)原文:余司令说:“你好大的命!”
译文:“The heavens have sm iled on you,”Commander Yu said.
原文意思是说:你真幸运,还能活下来。在美国,绝大多数人都有宗教信仰,基督教在美国文化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翻译时,葛浩文遵从了目标语读者的宗教信仰,将其译为与基督教有关的表达,既然The heavens have smiled on you,那么你肯定就是幸运的。这一翻译既宣扬了美国的宗教信仰,同时又充分表达出原文中“你是幸运的”这一含义。
(二)文化方面的改写
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文学作品及其翻译也会受到各自独特文化的影响。在《红高粱家族》中,葛浩文对文化方面的原文改写较多。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主要类别:文化负载词,颜色词,专有名词,习惯表达。
1.文化负载词的改写
(3)原文:秋风起,天气凉,一群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个“一”字,一会儿排成个“人”字,等等。
译文:Autumn w inds brought cool air,and w ild geese flew through the sky heading south,their formation changing from a straight line oneminute toa V the next.
要想充分理解原文中“一”字形和“人”字形的具体含义,必须了解汉字的形状特征,因此将其翻译成英语时,直译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透彻理解原文含义后,葛浩文将其译为“a straight line”和“a V”,这样改写后译文形象生动,英语读者能理解原文要表达的意思。
(4)原文:奶奶虽然想过上马金下马银的好日子,但更盼望着有一个识文解字、眉清目秀、知冷知热的好女婿。
译文:Grandma pondered what itwould be like to mount to the jingle of gold and dismount to the tinkle of sliver,butwhat she truly longed for was a good husband,handsome and well educated,a man who would treat her gently.
例(4)中的“上马金下马银”是典型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表达。“上马金下马银”出自《三国演义》中的典故:上马一锭金,下马一锭银。这是曹操对关羽的许诺,主要指曹操给关羽很优厚的待遇。为了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葛浩文直接去掉了“马”这一形象,改译后的表达如实反映出经济待遇优厚这一特征。
2.颜色词的改写
中国人思维细腻而敏感,对颜色的理解丰富多彩。在汉语中,某一种颜色,通常会有多个不同程度的词来表达。而在美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理性而非感性,英语中的颜色词不如汉语丰富。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原文中颜色之间的差别西方读者较难区分,葛浩文在处理颜色词的时候,一般将其简化,以便读者能够理解。
3.专有名词的改写
(5)原文:第二天一早,趁着那男人睡着,奶奶溜下炕,跑出房门,开开大门,刚要飞跑,就被一把拉住。
译文:Early the nextmorning,before the man woke up,Grandma slipped down off the Kang,burst through the front door,and opened the gate,just as she was about to flee the premises,a hand reached out and grabbed.
原文中的“炕”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在西方并不存在相同或类似的对应物体。这一类名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内涵,因此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采用了音译的改写方法,将其译为“Kang”,为西方读者介绍这一新鲜事物。
(6)原文:我父亲吃完了一张拤饼,脚踏着被夕阳照得血淋淋的衰草。
译文:Father finished his fistcake as he stood on the w ithered grass,turned blood-red by the setting sun.
“拤饼”也是中国文化中所特有的。作为一种食物,西方文化中存在与它的做法、原料类似的物体“fistcake”。葛浩文采取了改译的改写方法,用目标语读者比较熟悉的“fistcake”一词来诠释原文“拤饼”的内涵。
4.习惯表达的改写
(7)原文:外曾祖母把奶奶的女伴们痛骂一顿,其意大概是说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之类。
译文:While great-Grandma scolded the girl friends,accusing them of sour grapes.
原文中的“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是中国的习惯表达,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嫉妒心理。而在英语中,sour grapes可以表达相近的意思,于是葛浩文采用了意译的改写方法,译作“sour grapes”,简洁而明了,而不是直接译出原文。
(三)社会方面的改写
中西方由于传统文化、地理环境、国家国情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人们在社会道德观、社会价值观等方面差别较大。葛浩文对社会方面的改写主要体现在人名、数字和与性相关的信息三个方面。
1.人名的改写
汉语和英语分属不同的语系,在人名表达方面有较大差异。在《红高粱家族》原文中,有个女孩儿的名字是“恋儿”。葛浩文没有将其直译为“Lian Er”,而是改写成“Passion”。“Passion”很好地反映了她的性格特征,使她的形象赫然现于读者眼前。
“刘罗汉”是“我奶奶”家作坊里的一个工人,在作品中也是一个重要人物。相应地,葛浩文没有将他的名字直译为“Liu Luohan”,而是将其改写翻译为“Arhat Liu”。“Arhat Liu”让“刘罗汉”与中国传统文化里的神仙产生了联系,使他带上了宗教色彩,变得更加神秘。
2.年龄的改写
(8)原文:雇来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
译文:She hired amiddle-aged woman.
在中国,对于年龄,人们通常都会直言不讳,不会给出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西方人的观念则不同,他们很在乎年龄,认为这是个人隐私,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年龄。因此在翻译年龄时,葛浩文采取了替代的改写方法,将原文中具体的年龄数字替换为与之含义接近,但语义模糊的表达。
3.性爱话题的改写
(9)原文:爷爷与她总归是桑间淮上之合。
译文:So she and Granddad were adulterers.
受传统文化影响,中国人通常对性爱话题比较敏感,经常回避这类话题或通过委婉语表达其内涵。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人,因有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对这类话题既不很敏感,也不会刻意去回避。原文的“桑间淮上之合”借用典故“桑间淮上”来委婉表达他们的结合是不被社会伦理道德所接受的。西方读者对这一典故完全不熟悉,于是葛浩文在翻译的时候完全脱离其原文意象,直接译出其基本含义。
三、结语
通过从意识形态、文化和社会三个方面对《红高粱家族》译本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葛浩文在翻译实践中是改写理论不折不扣的支持者和实践者,使用了增译、省译、音译、改译、意译、替代、转换等改写策略与方法。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作品,了解源语文化,译者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改写策略对作品进行改写。
[1]Lefevere A.Translation,Rew 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the Literary Fam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126-127.
[2]文军,王小川,赖甜.葛浩文翻译观探究[J].外语教学,2007,28(6):78-80.
[3]莫言.红高粱家族[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34-189.
[4]Mo Yan.Red Sorghum[M].Howard Goldblatt,Trans.New-York:Penguin,1993:40-198.
[5]董亦思.勒菲弗尔改写理论视角下《红高粱家族》英译本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3.
[6]梁兰芳,于善志.文化信息处理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以《红高粱家族》英译本为例[J].语言应用研究,2013(4):151-152.
责任编辑:赵青
H315.9
A
1673-0887(2014)04-0061-04
10.3969/j.issn.1673-0887.2014.04.015
2014-05-12
魏旭良(1989—),女,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