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美国早期文学及对其书写问题①
2014-03-29乔国强
乔国强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我们在撰写《美国早期文学》时遇到了不少难题,比如说美国文学的肇始期问题、美国文学各阶段的分期问题、对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性质的认识以及行文方式等。此处将对这些问题作一说明,以期理清头绪,条分缕析地阐述对美国早期文学的认识。
美国文学史界对美国早期文学的肇始期主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多数文学史家把美国文学的肇始期放在殖民地清教时期,如A·欧文·奥尔德里奇(A.Owen Aldridge)编撰的《美国早期文学:一种比较的方法》(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Approach,1982)、罗伯特·斯皮勒(Robert E.Spiller)等人编撰的《美国文学史:历史》(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History,1946)、安·卡罗尔修女(Sister Ann Carol)主编的《美国文学的开始》(The Beginnings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61)、雷克斯·J·伯班克(Rex.J.Burbank)主编的《美国早期文学》(The Literature of Early America,1967)、克林斯·布鲁克斯(Cleanth Brooks)等人编撰的《美国文学:作家与作品》(American Literature:The Makers and Making,1973)、艾默里·埃里奥特(Emory Elliott)主编的《剑桥美国早期文学介绍》(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2002)等。只有少数文学史家从土著人文学写起,如埃里奥特等人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olumbia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1988)②、苏姗·卡斯提罗(Susan Castillo)与艾维·史维泽(Ivy Schweitzer)编撰的《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一部文选》(The Literatures of Colonial America:An Anthology,2001)等。
这些歧见不仅深刻地说明诸多编者所持有的不同文学史观——文学史的内涵究竟为何,而且还揭示诸多编者对美国这个民族的认识——美国作为一个民族,她的文学究竟从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的阅读十分有限,无法确切地知道各位编撰者的真实动机。退一步说,我们权且部分地采用勒内·韦勒克所批评过的“文学重建论”③的方法,凭据自己的想象,来猜测美国文学史编撰者尚未道出的缘由。
从殖民地清教时期写起者,有可能基于以下三种考虑:其一,美国是欧洲殖民主义者移居美洲之后建立的,编撰美国文学史就应该从殖民时期写起,美国正式成立之前的殖民时期那段历史可算作美利坚合众国的“史前史”;其二,殖民地时期之前作品主要是原住居民口头流传的作品,不便于整理、归类;其三,也有种族偏见的因素,认为原住居民的创作不应包含在美国文学之内。而从美国成立之前的原住居民创作写起者,其原因可能较为简单,即他们很可能是认为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原住居民是美国这片土地的先民,所以,写美国文学史不应该遗漏该时期原住居民的创作。
就对美国文学史的肇始时期的界定而言,我们拟采用后一种观点,即认为美国殖民地时期之前的原住居民是美国这片土地的先民,写美国文学史理应将该时期原住居民创作包括在内。从历时性上来看,美洲大陆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地。美国历史,包括所谓的“史前史”在内,从来就是“各种族、族裔和其他人群共同的历史”④。文学的历史也是由各种族、族裔的文学共同构成的。仅从文学的继承性上来看,原住居民的创作应与现代原住居民的创作有一定的血脉关系,甚或说现代原住居民的创作是对美国史前原住居民创作的继承和发展;从共时性上来看,美国文学中其他的一些族裔创作,如活跃在英属殖民地的克里奥耳人的创作,就深深地影响了殖民地人民的文化生活和创作。美国文学史批评家卡拉·马尔夫德(Carla Mulford)曾正确指出:“英国化(Anglicization)是英国殖民地生活中的一个特点,但是英国化并非像学者们所以为那样是一个多么了不起的中心母题。在考察那个刚刚出现印刷和新科学方法散播的年代,我们发现英国化的出现,但我们同样也发现殖民地人民试图将自己与英国人和欧洲人区别开来”⑤。《殖民地时期美国文学:一部文选》的编者在《序言》中也有类似的表述:“同样重要的是,要记住殖民化过程不是单行道,不是欧洲人把自己的观念和社会结构强加给一个被动的美洲大陆,而是……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强加与抵制的互动,在这一系列的互动中,相关的个人与团体对彼此都留下了经久不散的影响”⑥。这些观点直接道出了美国殖民地时期,各种文化既有所不同,又相互影响、融合的事实。美国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F·肯尼迪曾非常明确地指出:
无法用任何一种形式来描述美国印第安人。他们过去是,现在也还是很有个性的。他们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也极少与我们相类似。但是,从整体上看,他们的历史也是我们的历史,应该是我们共享和缅怀遗产的一部分。……如果我们忘记对我们美国历史的伟大贡献——如果我们忽视美国印第安人过去的英勇壮举——我们就会削弱我们的遗产。⑦
美国的历史传统是如此,伴随美国历史传统的文学也是如此。肯尼迪对印第安人及其历史的认同为确定美国文学的肇始期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史料证明,印第安人被视为美洲大陆上的最早居民,因此被称为原住居民。根据《美国遗产:印第安人之书》(The American Heritage:Book of Indians,1961)一书的作者威廉·布兰顿(William Brandon)介绍说,考古学家并没有在美洲大陆发现比印第安人更早的人类始祖,即考古学家在美洲大陆没有发现如猿人和石器时代的人类。詹姆斯·厄舍尔大主教(Archbishop James Ussher,1581~1656)在为安提阿的圣依纳爵(Ignatius of Antioch,?~110)主教编纂的拉丁文版《圣经》作注释时指出,美国印第安人可能是从消失的亚特兰蒂斯大陆(continent of Atlantis)⑧或消失的“姆大陆”(continent of Mu),或从这两个消失的大陆两处移居到美洲的埃及人、腓尼基人、希腊人、罗马人、中国人、日本人、威尔士人、爱尔兰人,甚或以色列迷失的第十部落人群。不过,现代科学证明,印第安人在美洲大陆居住的时间远比厄舍尔大主教所提到的这些人早,他们大约出现在冰河时代的最后阶段,即大约1至2万年前。在此之前,美洲大陆这片土地上尚未出现任何现代人类的始祖。布兰顿猜测说,最早生活在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极可能是在船只发明之前从位于白令海峡一旁的阿拉斯加移居过来的。那时,白令海峡冰冻盈尺,印第安人从冰上跋涉而来。其中的一部分印第安人经过落基山脉东翼,向西经过大盆地的南部隘口,再向东沿着密西西比河岸前进,最终分别落脚于现今的科罗拉多、南加州等地。⑨这些印第安先民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斗争的漫长历程中,产生并发展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并创作出一系列与这些认识相关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这是其一。
其二,书写美国文学史的另一个困难是美国文学各阶段的分期问题。美国文学理论家勒内·韦勒克曾批评说以往许多文学史分期和分期使用的术语混乱:“‘基督教改革运动’来自基督教会史,‘人道主义’主要来自学术史,‘文艺复兴时期’来自艺术史,‘共和政体时期’和‘王政复辟时期’则来源于特定的政治事件……在美国文学中,‘殖民时期’是一个政治术语,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则是文学术语”⑩。这一批评的确深中肯綮。
此处想要撰写的《美国早期文学》不是一部“从头写起”的美国文学史,而是“美国文学断代史系列研究”三部专著中的一部。研究的初衷是想吸取前人的教训,在美国文学各阶段分期、分期使用的相关术语等方面,坚持首尾一致的文学性。然而,显而易见的是,在命名这部主要研究发生在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文学专著时,似乎仍没有克服韦勒克所批评的弊病,即“早期”毕竟只是指一个时间阶段而不是一个文学术语。不过,考虑到文学毕竟不是在真空里发生和发展的。一个时期的文学与产生该时期文学的社会土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抑或说,文学的底蕴其实也是处于某一具体时期的社会的或文化的底蕴;文学的事件也是处于某一具体时期社会这个土壤中孕育、出现、成长以至消亡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就文学谈文学,做一些所谓“文本内”的解读。但是,即便是这样做,似乎也无法回避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虽然可以肯定地说,不注重文学性的文学史分期和分期使用的相关术语,就不能准确地反映文学史发生和发展的真实面貌;但是,却很难说在文学史分期和分期使用的相关术语方面完全坚持韦勒克所说的文学性,就能够准确地反映文学史发生和发展的真实缘由。基于这种理解,本研究拟将所要讨论的在美国殖民地时期发生和发展的文学命名为《美国早期文学》。这样的命名在一定程度上,既凸现了所要讨论的对象(文学),又揭示了该时期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不过,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笼统,还不够有说服力。所以需要更具体一些地考察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与社会之间互动的真实情况,并通过这一考察来充分说明用《美国早期文学》命名这一时期文学的合理性。具体地说,我们应该通过分析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形成情况、文学作品的特点以及这一时期社会对文学作品创作等的影响,来判断这一时期文学的性质,并揭示出它与这一时期社会之间的关联和互动情况。
美国殖民地时期是美国历史上的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宗教生活占据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地位。宗教、文化等社会氛围与文学作品或“准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几乎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地。例如,在新英格兰殖民地的清教徒创作的诗歌、散文、日记、布道词、论著、哀叹史、历史、论辩、圣徒传记和自传等中,就充满了清教主义思想及其情趣。另外,从史料上来看,国内外对这一时期的文学研究几乎无不是在探讨清教思想的基础上展开的。一些专门研究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的学术专著,多数集中讨论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清教思想,如卡罗尔修女主编的《美国文学的开始》、雷克斯·J·伯班克主编的《美国早期文学》、卢本·C·哈勒柯(Reuben C.Halleck)撰写的《美国文学史》(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11)等。另外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B·莱特(Louis B·Wright)则在其《北美洲的殖民地文明》(The Colonial Civilization of North America,1607-1763,1949)、《美国殖民地的文化生活》(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1607-1763,1957)、《殖民地美洲的繁荣梦想》(The Dream of Prosperity in Colonial America,1965)等著作中,详细描绘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生活。
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美国殖民时期研究也为这种研究走向,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思路。美国学者佩里·米勒(Perry Miller,1905~1963)⑪出版了一系列有关清教研究的专著,如《马萨诸塞的正统派》(Orthodoxy in Massachusetts,1630-1650,1933)、《新英格兰思想》(The New England Mind,1939)、《走进荒漠的使者》(Errand into the Wilderness,1956)等。他的研究成果被一些历史学家评价为用牧师作家们的作品代替了新英格兰全部作品。不过,米勒的某些观点有些偏颇,低估了清教徒作品的美学价值。还有不少学者从“新批评”的角度来看早期清教徒作品,并认为这些作品严重缺乏艺术性。随着美国研究这一新兴的跨学科或多学科研究的兴起,美国早期文学研究也出现了新的气象。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学者把清教徒宗教世界观和艺术想象力之间的矛盾逐渐融合起来,并将“新批评”单一的艺术研究拓展到文化领域。二十世纪中后期出现了从意识形态角度考察美国早期文学,如萨科文·博科维奇(Sacvan Bercovitch)的《美国自我的清教徒起源》(The Puritan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Self,1975)、《美国悲叹史》(The American Jeremiad,1978)和《重建美国文学史》(Reconstructing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1986)等著作。在一定的时期内,米勒和博科维奇对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阐释一直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分别提出的“美国例外论”(American Exceptionalism)、“美国思想”以及“美国意识形态”等问题是上个世纪美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基本话题。上世纪九十年代还出现了把美国早期文学作品看成是英国在北美的殖民地文学而不是美国文学⑫的观点。持有这一观点的学者更关注新英格兰形成的多重因素,包括英国教会改革、哈钦森审判以及新英格兰在教会和公民政体等问题上存在的不同认识,把对美国早期文学的研究转向跨越大西洋两岸的视角。
国内外的研究路径有所不同。国内学者对美国早期文学的研究基本上采用历史编纂的方法,即以统观全局的史实来阐述美国早期文学在文学史上的意义。这种研究方法的好处是能够让我们对美国早期文学有一种宏观的认识,其缺憾是这类研究往往很少深入地分析具体文本,不能为深入认知这一时期文学的特质等提供更多方便。国外研究以梳理史实、概述作家作品和文化考古为主。国外学者凭借优势的文献资源进行文学文本的外围研究,从宏观上阐释了早期文学发展的特点、意义和重要性。但这种研究仍然停留在抽象的、概念性的总结阶段,迫切需要深入的文本阐释加以佐证,形成对研究结论的有力支撑。
人文学科领域里发生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交叉学科研究⑬。交叉学科研究,特别是文学和历史之间的交叉研究在上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到了九十年代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历史学家是文学批评中的传统主义者,他们把最新发展的文学理论看作令人炫目的花招,而文学理论家却认为传统的文学分析方式过于武断。这也是《剑桥美国文学史》和《美国文学史》编撰者对文学史认识的最大区别。《剑桥美国文学史》是第一部由美国和加拿大多位学者通力合作写出的美国文学史。该书的编撰者把文学史研究目标定义为“描述”,而非“分析”;抑或说,认为文学史写作是探究、阐明历史,而非进行美学判断,从而否定衡量美国的文学的客观、冷静的美学标准。因此,《剑桥美国文学史》的研究方法是历史取向,而非美学取向。而《美国文学史》的最大特色就是体现了美国文学史观,把文学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侧重文学意义,研究对象是美国的文学史,而不是美国文学的历史。这种方法使阐释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随着人文学科多元化和跨学科发展的趋势,出现了许多对清教思想和艺术进行研究的学术成果,清教思想及其文学作品研究日趋多元化,国外学者已经将研究范围拓展到文学以外的各个领域,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比如说,他们除了对作为美国早期文学研究重要支点的清教加尔文思想⑭和传统宗教神学和历史研究⑮进行研究外,还结合相关学科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或综合研究,其中包含对伦理、种族、民族、教育以及社会生活等进行研究⑯。此外,还出现了文、理、工、商等跨学科研究成果。例如,研究清教徒科学的修辞方法⑰、研究清教简约风格对建筑的影响(Garrett 1995)、研究清教社会的经济发展(Innes 1998;Valeri 2010)、清教加尔文思想中的女性主义研究(Porterfield 1991)等。
总的来说,近二十年,清教加尔文思想和文学的互文性研究朝着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有些学者(Scheick 1992;Smith 1993)注意在文学与历史、文化、思想的互文性中强调清教徒作品的文学性;另有一些学者(Post 1998;Santayana 1995)对研究语言文字的话语形式和修辞方法感兴趣;还有学者对三十年代认定的清教徒作家的作品进行重新阐释,把清教徒作品的影响扩大到现当代作家艾略特(Kim 1994)以及清教徒思想对戏剧、幽默、美国梦和个人生活方式的影响(Rice 1997;Covici Jr.1997)。
近二十年的研究重点和趋势也是对此前文学研究历史观的一种反拨,突出表现在对殖民地时期文学作品所进行的修辞研究上。这种反拨表明了本世纪初文学研究领域里出现的语言学转向的发展趋势。迪恩·海默(Dean Hammer)的著作(1998)研究美国革命时期的语言和修辞方式与清教加尔文思想的关系;凯瑟琳·斯维姆(Kathleen M.Swaim)和帕特里西亚·罗伯茨-米勒(Patricia Roberts-Miller)的合著(1993,1999)都程度不同地阐释了清教徒话语方式、文体形式和修辞方法。
美国早期文学在文体上主要包含清教徒布道词、传记、历史、宗教诗歌等。独立战争时期出现联邦党人和非联邦党人的政论文、宣传册子、戏剧和小说。从整体上来看,美国早期文学的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思想性强、文学性弱;教育性强、娱乐性弱;同时代传播性强、此后的读者较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美国早期文学是以传播思想为主要目的的实用主义写作,在特定历史时期为特定的意识形态群体服务,发挥了重要的意识形态作用。抑或说,对意识形态的呼应、传播、塑造和反驳,是美国早期文学的显著特征并起到了核心的话语功能。居住在美国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在创作实践过程中,逐渐制定了一些话语的规则。他们的创作也帮助形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建构了生活在那一个时代的人的思维方法和认知模式。以宗教话语为例,如果说清教加尔文思想为清教徒的历史叙事、宗教诗歌和预表说阐释方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那么反过来,加尔文思想也以清教徒语言文字创作为载体,逐渐被塑造为政教合一的新英格兰的统治阶级意识形态,成为美国独立战争之前的权力话语。
美国早期文学还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表达主流思想和践行民族使命。这两个鲜明的特点排斥或者遮蔽了一些边缘话语,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不同话语形式和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如果要全面而系统的研究美国早期文学话语,就应该把以清教徒牧师和共和国领袖为代表的统治阶层的主流话语和以虚构叙事为代表的边缘的非主流话语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同时加以研究,并借此来阐释美国早期文学话语之间发生转换的动因并探究话语之间发生冲突之后的结果。我们拟根据上面提到的这些美国早期文学的特点,尽可能地构建好对美国早期文学研究的平台。我们在撰写中将始终注意充分利用时代的宽度,并尽可能多地展示该时期的文学风貌,尤其着重突出该时期文学作品的“文学性”。美国早期文学的“文学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清楚的话题。我们拟通过把这一时期的文学文本与当时的历史、宗教、政治、革命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以话语研究的方式来发现并阐释早期美国作品中的文学价值及其与意识形态的互文性情况。
当然,文学史写作如同其它类史书的写作一样,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搜集、判断、筛选资料,使用这些资料来分析、解释历史上的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历史现象等。但是,文学写作不同于一般历史写作。文学写作具有自己的特点,有着不同于其它历史的内涵和关系,因此,也有着不同于其它历史的认识角度和处理方法。换句话说,文学史写作在注重与文学发生和发展相关的人物、事件等的同时,更注意关注作为文学史重要构成部分的文学作品在该历史框架内的地位和意义。我们以为,韦勒克对“文学史”和“文学的历史”进行区别,只是诸多文学史观中的一种。他所说的“文学史”和“文学的历史”两者其实并非“势不两立”。相反,一部好的文学史应该对两方面都有所兼顾。很难想象一部文学史可以只谈与文学发生和发展相关的人物、事件等,而不兼顾文学史框架内的重要构成部分,即文学作品。而且,文学作品应该是一部文学史,尤其是写作《美国早期文学》这样的文学断代史时,从中可以感觉到那一个时期文学脉搏的悸动,体悟到那个时期的文学气象,并进而从中寻出文学发生与发展的脉络。这样做,既是基于上述认识,更是根据这一时期文学特点。换句话说,在写作《美国早期文学》这部文学断代史,在兼顾文学事件等的同时,更要注重各种文学文本的研读。
这部《美国早期文学》中有关作家、作品、文学事件等基本材料(如作家名称、作家生卒年限、作品、作品名称、作品出版时间、文学事件名称、时间等)主要参考以下著作:卡斯提罗与史维泽编撰的《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一部文选》(2001)、保罗·劳特(Paul Lauter)主编的《美国文学希思文选》(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2013)、尼娜·贝依姆(Nina Baym)等主编的《美国文学诺顿文选》(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985)、韦伯斯特出版社编撰的《韦伯斯特新版人物传记辞典》(Webster’s Ne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1983)、戴维·克里斯塔尔(David Crystal)编撰的《剑桥人物传记百科全书》(The Cambridge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1999)等。当然,所参考的图书资料远不止这几本。我们会在行文中注明引用的出处,并把完整的参考文献资料附在书的后面,以供核对和参照。特此说明。
附注
①本文为《美国早期文学》的绪论部分。在该书出版之前先行发表,以就教于各位同仁。
②艾默里·埃里奥特前后编撰的两部文学史对美国文学肇始时间的表述并不一致,可见他并不十分坚持自己的主张。
③韦勒克批评的“文学的重建论者”认为,文学史本身有其特殊的标准与准则,即属于己在时代的标准与准则。他们主张批评者要设身处地地体察古人的内心世界并接受他们的标准,竭力排除我们自己的先入之见,即只需要探索原作开始的那个时代的意义即可。另有一些“文学重建论者”主张文学史的重要目的在于重新探索作者的创作意图。参见韦勒克和沃伦(2005:34-36)。
④参见李剑鸣(2002:3)。
⑤参见Mulford(2002:61-62)。
⑥参见《美国殖民地时期文学:一部文选》前言部分(Castillo&Schweitzer 2001:xvi)。
⑦参见Kennedy(1961:11)。
⑧亚特兰蒂斯:传说中的岛屿,据说位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以西,后沉于海底。
⑨参见Brandon(1961:13-18)。
⑩参见韦勒克和沃伦(2005:316)。
⑪佩里·米勒是美国哈佛大学历史教授,美国研究的创始人。阿尔弗莱德·卡津曾称他为美国知识分子历史的大师。
⑫试比较Spengemann(1994)。
⑬有关交叉学科理论研究参见Klein(1996,2001);Wallerstrin等人(1996)和Newell(1998)。
⑭在西文博士论文库(PQDD)的二十二篇博士论文中,有十八篇研究清教加尔文思想的起源和影响。
⑮代表作品包括:Monk(1999)、Bremer(1994)、Nuttall(1992)、Dicuirci(2010)、Staloff(1998)、Morrison(1995)和Winship(1996)。
⑯这类研究的代表作品有Frey(1998)、Haller和Haller(1942)、Bailey(2011)、McKenna(2007)和Farrell(2010)。
⑰参见Tindol(2011)。
Aldridge,A.O.(ed.).1982.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A Comparative Approach[C].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ailey,R.A.2011.Race and Redemption in Puritan New England[M].New York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aym,N.,et al.(eds.).1985.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C].New York &London:W.W.Norton.
Bercovitch,S.1975.The Puritan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Self[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Bercovitch,S.1978.The American Jeremiad[M].Madison: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Bercovitch,S.1986.Reconstructing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andon,W.1961.The American Heritage:Book of Indians[M].New York:Dell.
Bremer,F.J.1994.Shaping New England:Puritan Clergymen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 and New England[M].New York:Twayne.
Brooks,C.,R.W.B.Lewis &R.P.Warren.(eds.).1973.American Literature:The Makers and Making[C].New York:St.Martin’s.
Burbank,R.J.(ed.).1967.The Literature of Early America[C].Columbus:Charles E.Merrill.
Carol,A.(ed.).1961.The Beginnings of American Literature[C].New York:Macmillan.
Castillo,S.&I.Schweitzer(eds.).2001.The Literatures of Colonial America:An Anthology[C].New York:Macmillan.
Covici Jr.,P.1997.Humor and Revelation in American Literature:The Puritan Connection[M].Columbia:University of Missouri Press.
Crystal,David.(ed.).1999.The Cambridge Biographical Encyclopedia[C].Cambridge:University Cambridge Press.
Dicuirci,L.2010.Reviving Puritan history evangelicalism,antiquarianism,and Mather’s“Magnalia”in antebellum America[J].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45(3):565-92.
Elliott,E.(ed.).2002.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liott,E.,et al.(eds.).1988.Columbia Literature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C].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arrell,M.2010.Dying instruction:Puritan pedagogy in Uncle Tom’s Cabin[J].American Literature 82(2):243-269.
Frey,D.E.1998.Individualist economic values and self-interest:The problem in the Puritan ethic[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7(14):1573-80.
Garrett,W.D.1995.American Colonial:Puritan Simplicity to Georgian Grace[M].New York:Monacelli Press.
Halleck,R.C.2008.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M].Charleston:Forgotten Books.
Haller,W.&,M.Haller.1942.The Puritan art of love[J].Huntington Library Quarterly5(2):235-272.
Hammer,D.1998.The Puritan Tradition in Revolutionary,Federalist,and Whig Political Theory:A Rhetoric of Origins[M].New York:P.Lang.
Innes,S.1995.Creating the Commonwealth:Economic Culture of Puritan New England[M].New York:W.W.Norton.
Kennedy,J.F.1961.Introduction[A].In W.Brandon.The American Heritage:Book of Indians[M].New York:Dell.11-12.
Kim,Dal-Yong.1994.Puritan Sensibility in T.S.Eliot’s Poetry[M].New York:Peter Lang.
Klein,J.T.2001.Interdisciplinarity:History,Theory,and Practice[M].Detroit: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Klein,J.T.1996.Crossing Boundaries:Knowledge,Disciplinarities,and Interdisciplinarities[M].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Lauter,P.,et.al.(eds.).2013.The Heath Anthology of American Literature[C].Stamford:Cengage Learning.Merriam-Webster Inc.,Publishers.1983.Webster’s New Biographical Dictionary[C].Springfield:Merriam-Webster.
McKenna,G.2007.The Puritan Origins of American Patriotism[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Miller,P.1933.Orthodoxy in Massachusetts,1630-1650[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P.1939.The New England Mind[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iller,P.1956.Errand into the Wilderness[M].Cambridge:Belknap Press.
Monk,R.C.1999.John Wesley:His Puritan Heritage[M].Lanham:Scarecrow Press.
Morrison,D.A.1995.A Praying People:Massachusetts Acculturation and the Failure of the Puritan Mission,1600-1690[M].New York:Peter Lang.
Mulford,C.2002.Of nature and nations:Anglicization,Creolization,and finding an American identity in eighteenth-century English America[A].In B.Buchenau &A.Paatz(eds.).Do the Americas Have a Common Literary History?[C].Frankfurt am Main:Peter Lang.61-94.
Newell,W.T.(ed.).1998.Interdisciplinarity:Essays from the Literature[C].New York:College Examination Board.
Nuttall,G.F.1992.The Holy Spirit in Puritan Faith and Experience[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Porterfield,A.1991.Female Piety in Puritan New England:The Emergence of Religious Humanis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ost,C.J.1998.Signs of the Times in Cotton Mather’s Paterna,A Study of Puritan Autobiography[M].New York:AMS Press.
Rice,C.1997.Ungodly Delights:Puritan Opposition to the Theatre:1576-1633[M].Alessandria:Edizioni dell’Orso.
Santayana,G.1995.The Last Puritan:A Memoir of Form of a Novel[M].Cambridge:MIT Press.
Scheick,W.J.1992.Design in Puritan American Literature[M].Lex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Smith,J.E.1993.Jonathan Edwards:Puritan,Preacher,Philosopher[M].Indiana: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Spengemann,W.1994.A New World of Words:Redefining 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Spiller,R.E.,et al.(eds.).1946.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History[C].New York:Macmillan.
Staloff,D.1998.The Making of an American Thinking Class:Intellectuals and Intelligentsia in Puritan Massachusetts[M].New Y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waim,K.M.&P.Roberts-Miller.1993.Pilgrim’s Progress,Puritan Progress:Discourses and Contexts[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waim,K.M.&P.Roberts-Miller.1999.Voicesinthe Wilderness:Public Discourse and the Paradox of Puritan Rhetoric[M].Tuscaloosa: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Press.
Tindol,R.2011.Getting the pox off all their houses:Cotton Mather and the rhetoric of Puritan science[J].Early American Literature 46(1):1-23.
Valeri,M.R.2010.Heavenly Merchandize:How Religion Shaped Commerce in Puritan America[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Wallerstrin,I.,et al.1996.Open the Social Sciences:Report of the Gulbenkian Commission on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ocial Scienc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Winship,M.P.1996.Seers of God:Puritan Providentialism in the Restoration and Early Enlightenment[M].Baltimore: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Wright,L.B.1949.The Colonial Civilization of North America,1607-1763[M].London:Eyre &Spottiswoode.Wright,L.B.1957.The Cultural Life of the American Colonies,1607-1763[M].New York:Harper &Brothers.Wright,L.B.1965.The Dream of Prosperity in Colonial America[M].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勒内·韦勒克、奥斯汀·沃伦.2005.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M].北京:三联书店.
李剑鸣.2002.美国通史·美国的奠基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