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主、法治与制度:实现党的作风建设路径科学化

2014-03-29张哲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7期
关键词:作风党员干部权力

张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 天津 300191)

民主、法治与制度:实现党的作风建设路径科学化

张哲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天津300191)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历来为我们党高度重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以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以实际言行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新政策和新举措,体现出改进作风的坚定决心和鲜明的忧党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需要着力从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的积极性;完善法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健全制度,构建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三个层面来实现的作党风建设路径的科学化。

党的作风建设;民主;法治;制度;路径科学化

党的作风是党历经长期考验逐渐形成的态度和行为,既是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精神状态的外在表现,又是党性修养的内在体现,是党的公共形象的充分展示。从历史和现实来看,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下过不少功夫,从来都不乏 “内省”、“慎独”、 “德治”的优良传统,欠缺的是民主、法治与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在新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强调作风建设是一项永恒的课题,要标本兼治,深刻昭示了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常态活动,绝不是一阵风,绝不是作秀行为。要将作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实实在在的效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党的作风建设的科学路径,最根本的就是从民主、法治与制度三个层面来实现。

一、发扬民主:提高人民群众参与党的作风建设的积极性

改进党的作风,使党的作风建设取得实效,关键是要遵循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一铁律,跳出历代统治者怎么也逃不脱的 “兴亡周期律”。虽然中国古代就曾大力倡导 “民本”思想,也把是否 “为民做主”作为衡量清官的根本标准,但由于缺乏现代民主制度的保障,使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中 “靠人民执政”的理念相当匮乏。这一经验教训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同样是极为深刻的。我们党在历史上发生过的几次重大偏差,都是忽视民主政治建设,没有把 “为人民执政”和 “靠人民执政”有机统一起来的结果。正如邓小平曾深刻指出的: “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1]历史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应是党的作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必须遵循政党政治规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民主化进程。

(一)在价值取向上,要树立起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对于执政党来说,执政的实质合法性就在于必须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是历史的铁律,也是执政党的必然选择。而要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自觉地摆正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切实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牢固树立起 “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只有这样,我们做每一项工作,就会自觉以人民群众的赞成、高兴、满意作为首要标准,民主集中制执行起来也才不会简单敷衍了事。从现实情况来看,有些领导班子对一些问题 “议而不决”、 “决而不行”或再三更改、推三阻四,有些党员干部把群众视为对立面,把舆论监督视为 “多管闲事”,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将“维护党的形象”和 “维护群众的利益”全然对立起来,拿 “党的利益”做护身符,对抗群众和舆论的监督,维护个人和小团体的利益,践踏党的宗旨和承诺。因此,党的优良作风的贯彻,与党员干部的执政理念成正相关,务必重视对党员干部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教育。

(二)在具体要求上,要体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

党的作风建设能否走上民主化的路径,在具体要求上,就必须着力体现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鲜明特点。首先,确立起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导向。只有让选举充分体现出选举人的意见和诉求,让党员和群众评说官员的优劣并决定他们的政治前途,才能正确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把心思放在为民造福上,把智慧用在干好工作上,党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会不断升华。其次,营造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民主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决策的过程也就偏离了科学的轨道。只有实现决策民主化与党的作风建设相挂钩,营造民主决策的良好氛围,才能形成真正的发展合力。最后,弘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风尚。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优良传统,也是清除党内各种不良思想的有力武器。只有本着实事求是的坦诚态度,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建议,勇于接受下级批评,才能形成良好的批评氛围和民主的工作作风。

(三)在改革举措上,要发挥民主监督、规范公权力的正当行使

作为一个执政党,如果没有准确地把握好自身的定位,不能正确地认识手中掌握的权力,就往往会把自己的特殊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之上,将权力异化为一党之私器。相应地,也会把对权力的监督和制衡看作是多余的,以各种理由进行抵制和反对。因此,在新形势下要使党的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改革的举措上必须发挥监督、对规范公权力的实质作用。一是要保障党员享有党章规定的各项权利,使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切实发挥出来。二是要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诚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坦诚地接受人民群众的各种意见和批评。三是要实现党组织的监督和党员干部的自律紧密结合,强化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严格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这既是对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

二、完善法治: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党的作风建设

所谓 “法治”,是指依据法律、法规来治理国家,它与 “人治”根本对立, “法”是其根本特征。公众不守法,就会随心所欲,肆无忌惮,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就无从谈起;党员干部不讲 “法治”,就会动摇党性,腐化堕落,甚至把公权变为私权变为个人谋利的工具。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这是新形势下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法治化和刚性化的生动体现,是对我们党始终秉承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的最好诠释。

(一)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培育起正确的权力观

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是社会成员自身素养和社会法律法规共同作用的结果,党的优良作风的养成当然也同样如此。自身素养的聚焦点在于思想观念的提升、道德品质的升华以及人格尊严的丰盈,所强调的是社会主体遵循社会道德和规范的自觉性与自律性。无论是我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强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性论,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增强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化论,都选择了官德与作风建设相结合的伦理化路径。但在这一路径的选择中日益凸显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忽视了规范和制约官员行为的法律法规。在新形势下, “四风”问题之所以突出存在,一些党员干部在生活和工作上之所以 “腐化变质”,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法治理念缺失,立场动摇,在思想观念上走上歧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建设 “法治中国”,强调要 “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这就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首先树立起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只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帮助广大党员干部培育起正确的权力观,在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时都自觉以法治规则为准绳、坚守法律底线,才能使党的作风建设真正走上道德与法治有机结合的科学化路径。

(二)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

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党的作风建设,不仅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起法治理念,更要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切实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它从来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履行岗位职责的具体行动中。当前,我们党提出要以根治 “四风”为主要内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本身就是宪法和法律对广大党员干部履职行为和能力的基本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如能始终履行宪法及法律的职责,真正做到不怠政、不越权、不滥用权,就能在源头上遏制 “四风”问题的滋生蔓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起法治权威,坚决维护法律尊严,按照法治政府的要求把党的根本宗旨转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具体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切实提高调查研究、考察分析的能力,倾听民意、科学决策的能力,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能力,组织群众、动员群众的能力,促使广大党员干部敢于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立场、坚持原则,真正把心思用到服务群众上,把智慧放在干事创业上,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营造出和谐、公正、有序的发展环境。

(三)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规范公权力的运行

限制权力,实现权力运行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是法治的精髓所在。当前, “四风”问题突出,一部分党员干部贪污腐化、骄奢淫逸,严重败坏了党的作风。在这种不良风气面前,必须大力弘扬法治的公开精神,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不断探索完善党务公开的内容、途径和方式,规范党委的权力;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拓展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积极推进司法公开,扩大审判、检务、警务、狱务的范围和渠道;重点公开影响和制约司法公正的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公平正义。同时,要使每一名党员干部置于法律的监督之下。要重视提拔那些法律意识强,善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化解矛盾的优秀干部,督促和引导党员干部培养起法治思维,自觉依法办事。要加大对违反党纪国法的党员干部的查处力度,对那些与民争利、不作为、乱作为的党员干部要严厉查处、决不姑息,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党的坚定决心和强大力量。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使法律法规健全有效,公共权力运行有度,经济社会运行有序,才能保证党的作风沿着法治化轨道运行,切实维护好每个人的权利。

三、健全制度:构建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发展的过程就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在现实中反复出现的事情必能找到其规律性。广大党员干部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各种腐朽的、错误的思想会经常侵蚀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这就非常容易使党的作风建设陷入到始治终乱的 “周期律”怪圈,因此党的作风建设是一项永恒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明确要求 “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3]贯彻落实这一要求,需要我们以滴水穿石的精神,锲而不舍的韧劲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在 “常” “长”二字上狠下功夫,构建党的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发展的保障体系。

(一)聚焦亟需整改的问题,增强制度建设的针对性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必须深入把握党中央反复强调的制度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战略思考,真正把科学制度的设计和运用作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中之重予以高度关注。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 “四风”问题,是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因素和核心环节。我们只有对准焦距、找准穴位、抓住要害,把对党的作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外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系统的制度,才能把党的作风建设真正落到实处。反对形式主义的实质就是要着力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要完善岗位责任制,防止一些人投机取巧、敷衍了事;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要在制度上建立不作为、乱作为的审查机制,对给人民群众利益造成损失的,要建立和完善赔偿机制;反对享乐主义要切实克服特权现象,要落实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待遇规定的专项检查制度,严格规范公务接待的相关规定,对超标、超编配备的公车、公房坚决予于清退;反对奢靡之风就是要狠刹奢侈浪费、骄奢淫逸的歪风邪气,要建立健全核查 “小金库”、“三公”经费使用情况的相关制度,对于铺张浪费、假借开会、培训、调研等名目变相游玩、违规建设楼堂馆所的行为坚决从制度上予以铲除。

(二)科学规范权力的运行,提升制度建设的适用性

在新形势下, “四风”问题之所以存在,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一套系统严密的制度对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我们注意到,虽然已经制定了很多书面上的规章制度,也建立了很多专门的监督机构,但却非常缺乏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规范权力运行的具体制度。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制定好的规则发挥不出实质作用,而让那些饱受人们诟病的 “潜规则”大行其道。制度建设的核心就在于如何科学地配置权力,使各种权力之间相互制衡,以防止权力的滥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本着科学适用的原则,把握制度运行的规律,使各项制度的制定科学完备、具体周密、系统配套。首先,要实现权力的纵向制衡,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制衡。制度建设必须体现出执掌政权的政党是由人民的意愿选举出来的,必须受到民意的支配,始终对人民负责。其次,要实现权力的横向制衡,即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制衡。制度建设必须要实现执行权、决策权、监督权相互制衡,以权力制约权力。最后,要实现政治权力与社会权力的制衡,即大力倡导和实施党外监督。制度建设要充分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诉求表达出来,通过大众传媒和公共舆论对权力进行制约。

(三)加大惩处执行的力度,树立制度建设的权威性

制度建设的价值就在于执行,执行的核心标准体现在严格。当前,在历史方位、时代背景、执政环境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形势下,一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我们党始终强调的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要求完全置于脑后,致使 “四风”问题日趋严重。要从根本上扭转党的作风,就必须在制度的执行上敢于较真碰硬,绝不允许权力凌驾于制度之上、游离于制度之外。通过加大惩处执行的力度,使规章制度发挥出防火墙、防波堤的作用,真正解决作风建设 “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相继出台了 “八项规定”、“六项禁令”,铿锵有力地表达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严于律己的鲜明态度,展现了要把从严治党落实到作风建设的各方面、全过程的坚定决心。需要进一步落实的是,第一,制度建设要动真碰硬。要明确不作为、乱作为的界限标准,对庸、懒、散、奢的现象,违反党纪国法的行为要敢于亮牌,敢于追究,敢于问责,坚决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的发生。第二,制度建设要具体深入。要从细节着手,从具体事情做起,把作风要求尽量细化、量化,在落实具体政策、解决实际问题、化解具体矛盾中引导作风建设逐步深入。第三,制度建设要持之以恒。要探索建立作风建设的常态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的进出机制,完善干部的考察机制,使作风建设具有刚性约束和持久动力。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反思,也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从严治党、改进作风的必由之路。

[1]邓小平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3.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举行 [N].人民日报,2013-11-13(01).

[3]作风建设要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不断巩固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N].人民日报,2014-05-10(01).

[责任编辑:左眉]

D261.3

A

1671-6183(2014)07-0048-04

2014-06-18

天津市社科基金研究项目 “利益多元化格局中的党群关系研究”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TJDJ13—007)。

张哲 (1982-),男,河北省石家庄市人,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理论。

猜你喜欢

作风党员干部权力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
权力的网络
党员干部要姓“党”
提能增效转作风 真抓实干谱新篇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