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的民生观
2014-03-29韩琳
韩 琳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公共与社会管理教研部,辽宁 大连 116013)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发展及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习近平同志一直关注和重视民生问题,主政浙江期间在 《浙江日报》的“之江新语”专栏曾撰写过“要拎着 ‘乌纱帽’为民干事”和“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等重要观点[1]。十八届一中全会结束后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就民生问题做出郑重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其后多次讲话中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都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与重视,并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民生观。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的民生观,不仅对加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全面理解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推动改善民生发展更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的民生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传承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视的就是人,最关注的就是人民的生活。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就是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其最终目标是在无产阶级解放基础上实现人类解放、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要衣食住行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2]79可见,马克思对民生的理解就是,通过生产资料的生产,满足人们的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而这种生产本身就是社会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的物质基础。而改善民生,从根本上讲,就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努力促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完善,也就是恩格斯所说的“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2]243
中国共产党自执政以来一直关注和重视民生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为人民服务”、“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民生观。他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宗旨,创立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党的群众路线。抗日战争时期,还提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政经济工作总方针,既精辟地揭示了财政与经济客观存在的相互关系,又起到了改善军民生活,有力推动陕甘宁边区生产事业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邓小平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共同富裕”的民生观。他认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3]116“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128并在1992年南巡讲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重要标准,将“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之一。江泽民及其“三个代表”的民生观强调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他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胡锦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民生观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根本目的。要求在实践中“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5]
马克思主义以及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的民生思想和民生理论,为习近平处理民生问题提供了基本原则,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成为习近平民生观的直接理论来源。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明确提出:“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6]4这番话被认为是新一届党中央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对改善民生的第一追求。在此基础之上,习近平同志更深刻地把握了民生工作发展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成为我国民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坚持群众路线是习近平民生观的原则和根本要求
坚持群众路线的核心是“为民”,即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认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又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毛泽东创立了党的群众路线,并在 《论联合政府》中高度评价了人民的地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7]1097习近平曾引用过毛泽东的话来解释群众路线的重要性,他说“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8]可见,理论和实践层面都证明了只有科学认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才更加有利于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只有将坚持群众路线,树立正确的群众观作为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原则、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更好地体现我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
坚持群众路线的重点就是解决民生问题。在天津职业技能公共实训中心调研期间,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2014年4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同南疆五地州负责同志座谈时说,办民生实事要循序渐进、量力而行、说到做到,使民生工程成为民心工程。在谈到改善民生时,习近平还指出,“抓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住最需要关心的人群,对各类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这已经指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民生问题的方针原则和工作重点,习近平在对民生工作的具体调研中还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河北省阜平看望慰问困难群众时,总书记盘腿坐在唐荣斌家炕上,同乡亲手拉手,详细询问他们一年有多少收入,粮食够不够吃,过冬的棉被有没有,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如此的关心足可见总书记对改善民生问题的重视,对民生工作做到细致入微的要求。正如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一系列讲话中,在多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考察调研中多次指出的,“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6]5习近平还在讲话中详细阐述对民生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并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确立了民生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群众路线执行得如何,归根结底看民生问题解决得怎样。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是对群众路线最好的解释。“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
三、实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民生观的重要价值理念和追求
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此后又多次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阐述。习近平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见,中国梦归根结底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梦,必须要紧紧依靠人民才能实现,同时,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实在在地解决民生问题,为人民谋福祉,使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无论是国民人均收入,还是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都取得了极大改善。其中,就业作为民生领域的重大问题,通过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加快推进,社保待遇水平也在稳步提升。但是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民生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比如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产与消费有所失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各类社会矛盾日益增多的问题,再如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就业的结构化矛盾凸显,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城乡间不均等问题,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难题。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角度出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大对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使广大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习近平同志不止一次的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对改善民生的期待,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习近平同志对解决民生问题不仅提出了现实要求,还落实在各项具体民生内容上,更加强调了共同富裕的最终价值取向。“我们要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6]26总之,民生问题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才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题中之意和最终理想,也是研究习近平民生观的核心价值取向。
[1]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EB/OL].http://www.ce.cn/ztpd/xwzt/guonei/2003/sljsanzh/szqhbj/t20031009_1763196.shtml.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EB/OL].http://www.xj.xinhuanet.com/2012-11/19/c_113722546_7.htm.
[6]人民日报社理论部编.深入学习习近平同志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7]毛泽东选集: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http://www.hq.xinhuanet.com/news/2013-12/26/c_118725368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