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领导干部自身修养
——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刘余莉教授
2014-03-29姜卉
姜卉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领导干部自身修养
——访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刘余莉教授
姜卉
刘余莉,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先秦儒家伦理与当代西方美德伦理方面有着深入的研究,著述甚多,学术成果显著,在 《应用哲学》、 《道德与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光明日报》、《学习时报》等国际、国内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曾应邀到英国赫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做学术报告和进行学术访问。5月26日刘教授做客 “一校两院”大讲堂,本刊采访了她。
本刊:自从十八大之后,习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都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德,特别是在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13次集体学习时,习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传统美德可以说是赞叹到了极致。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们领导干部尤其要提升自身修养,其意义何在呢?
刘余莉:我们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看一看提升领导干部自身修养的重要性。
第一,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唐太宗李世民27岁就当了皇帝,但是他不知道怎么治国,为了知道历代治国的理念,他就派魏征、褚亮、萧德言、虞世南等大臣,把唐朝以前经史之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髓给概括了出来,编辑了一本书叫 《群书治要》。在 《群书治要》中,有一本叫 《崔寔政论》,它谈到一个国家之所以由盛转衰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 “凡天下之所以不治者,常由人主承平日久,俗渐弊而不寤,政浸衰而不改,习乱安危,逸不自睹。或荒耽嗜欲,不恤万机;或耳蔽箴诲,厌伪忽真;或犹豫歧路,莫适所从;或见信之佐,括囊守禄;或疏远之臣,言之贱废。是以王纲纵驰于上,智士郁伊于下,悲夫!”意思是:大凡天下得不到治理的原因,通常是因为君主、领导者继承太平的日子已经很久了,社会风气逐渐腐坏也不觉悟,政治逐渐衰落也不更改,而且习惯于这种乱相,安于危机,过分享乐,还看不到这些危机,有的过分地沉逸于欲望的满足,不理国家大事;有的耳朵里听不见劝告和教诲的真言,满足于虚伪,忽视真诚;有的在歧路徘徊,不知道何去何从;有的是被信任的大臣,为了保住自己的俸禄闭口不言;有的是疏远的臣子,因为他身份低贱,他的言语不被采用。所以国家的法度纲常松驰于上,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于下,真是可悲啊。
简单地说,一个国家之所以由胜转衰,根本原因在哪里呢?那就是领导者的道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所以唐朝著名的诗人李商隐在他的 《咏史》中这样写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可以说是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必然的结论。你看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在那么艰苦卓绝的情况下,用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装备精良的日本人和国民党呢?就是因为那一批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了艰苦奋斗的作风,结果得民心者得天下,最终取得了胜利。一个国家由胜转衰,就是这些领导干部的德行出现了严重问题。
第二,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善恶。 《群书治要·礼记》里有这样一段话:“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恶,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意思是说,下级侍奉上级,并不是服从他的命令,而是服从他的行为。上级领导喜欢某一个东西,属下一定会有比他更加喜欢的。所以上级领导的喜好和厌恶,就不能够不谨慎,因为他是人民的表率。我们的道德教育为什么不得力呢?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道德教育变成了说教,就是我们讲的这些,是讲给别人听的,自己可以完全不做。 《大学》上有一句话说: “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为本。”首先是天子,然后才是老百姓,所以道德教育不是让老百姓去做的,而是领导者率先垂范,他怎么做,下面跟着效仿,那才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径。孔子多次强调,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如果领导者能够端正自身,那么对于办理政治这件事,又有何难处呢?反之,如果领导者不能端正自身,又怎么能够让别人端正呢?所以,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风气好坏完全取决于一把手的德行。
腐败问题为什么屡禁不止?就是因为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领导者在上面讲话,讲得慷慨激昂,说我们一定要把反腐败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重要问题来抓。结果讲话过后没几天,自己因为腐败问题被抓了起来。当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就对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孟子说了一句话很好,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即应该把有仁德的人选拔在领导的位置上,没有仁德心的人,高居在领导之位,就等于把他的过恶播撒到广大的民众中去。所以,领导者的选择要十分谨慎,必须秉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
第三,领导干部的自身修养,关系到领导干部自身的成败。 《大学》上有这样一句话,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德行是根本;财富、名声、地位是枝叶花果,是外在的显现。学植物的人都知道,植物的枝叶花果能延伸到哪里,它下边的根也必须要延伸到哪里,这叫厚德载物。德行越深厚,越能承载很高的地位、很好的名声、很多的财富。所以,你的官位越提升,要求你的德行越深厚,否则就会德不配位,即你的德行与位置、名声、财富不相匹配,那就会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 《中庸》中,孔子在称赞舜王的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 “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就是说真正有德行的人,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舜的德行是什么样的呢?我们知道,在《二十四孝》中,大舜的孝是排在第一位的。他的后母、他的父亲、还有一个弟弟,三番五次要致他于死地,但是大舜没有怀恨在心、打击报复,而是马上反省自己的不足,是我这个做儿子的做得不够,没有让父母安心,没有尽到儿子的责任。后来他的德行感化了尧帝,尧帝把王位让给他;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最后也感化了他的父母。
历史上很多有道德、有学问的读书人,他们看到一个人目前的所作所为,就可以推断出他以后的结局如何。根据什么判断呢? 《群书治要·尚书》上说得很具体, “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色,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意思是,对内兴起迷恋女色之风,对外喜欢打猎游玩没有节制,还喜欢饮酒、酗酒,沉溺于靡靡之音,住的房屋又高又大,墙上还雕刻着花纹,这几种情况有一种出现了,就没有不灭亡的。古人能预测不是他有神通,可以神掐妙算,他就是看你的所作所为,就知道你以后的结局了。所以,看一个人要有发展的眼光,不要看他现在春风得意,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就对他很羡慕,再过10年、20年,你再看他,甚至你再看看他的子孙后代,你就明白了不值得学。
很多人喜欢学 《易经》, 《易经》里有两句话也可以看一个人的未来。第一句话是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另一句话是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当我们看到一个省部级以上的官员突然锒铛入狱,接受审判的时候,大家都在议论是什么原因?古人早就给我们说出来了,记在了经典之中,那不就是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所导致的吗?都是恶贯满盈、自作自受所导致的。
本刊:很多人问,西方国家没像我们那么重视道德教育,为什么人家没有食品安全问题,腐败问题也没有那么严重呢?人家就是靠制度,把自己的领导干部管好了。所以我们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这些问题不就都解决了吗?
刘余莉:我相信一定有很多的人有这种看法,为什么这种观点不是十分正确的呢?因为我们在向西方国家学习的时候,我们忽视了西方的民主制度得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从西方历史上看,西方的文化传统是一种宗教文化的传统,它的政治制度维护的是公平正义,但是仁慈博爱、诚实守信的道德教育是靠宗教来教导的。他们并没有忽视道德教育,只不过道德教育的主体是教会而已。所以,在西方社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即 “热热闹闹的市场,安安静静的教堂”。说明宗教在他们的社会中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仅仅看到了西方重视制度建设的一面,误以为只要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我们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但是却出现了异体移植的弊端,就是这个制度在西方国家用得很好,没有问题,但是一搬到中国就走了样,变了味,实行不下去。水土不服的原因何在呢?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后、或者再往前推到1900年之后,我们中国人忽视了自己的伦理文化,盲目地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民主,人的道德素质却没有加以重视,既没有西方的宗教文化,也把自己的伦理文化抛弃得一干二净。所以,我们把西方的民主制度搬过来,用于选举基层的村干部,结果因为村民的道德素质、理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出现了大量的贿拉选票、营私舞弊现象。在某一些地区,据说连黑社会的老大都成为村支书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忽视了公民道德素质的提升,一味地把西方的制度搬过来。
如果我们忽视了道德素质的提升,而只重视制度建设,那就有两个问题是不可以解决的。第一,没有触犯法律、不道德的 “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比如,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青少年以强凌弱等等,这些都没有达到法律制裁的标准,但是对社会的安定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危害。我们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问题。比如,有数字统计,中国每年的堕胎人数是1500万人次,而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未成年的少女。这些是靠法律能够解决的问题吗?第二,假设这个人犯了罪,我们的法律监督机制很健全,把他关进了监狱,假设我们的领导干部只要贪污受贿多少钱以上就判刑,我们抓得过来吗?我们的监狱就会人满为患,国家会不得不拿着大量纳税人的钱去投资建设新的监狱,而警察呢,大的刑事案件都应接不暇,小的事情就没有人去过问了。即使把这些人关进了监狱,他们在监狱里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学到了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放回到社会,仍然会危害人民,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有一位西方学者用非常讽刺的口吻说,你们中国人千万不要盲目地向西方学习。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西方国家并不像你们想象的那么理想,恰恰相反,还出现了你们几千年前的老子所描述的情形。她当时就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我们的法律条款一天比一天更严密、更细致、更具体,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社会因此安定和谐了吗?恰恰相反,违法乱纪的人、钻法律空子的人越来越多。我们食品安全问题出现了,就有专家呼吁,要制定《食品安全法》;恐怖现象出现了,又有代表说,我们必须要设立 《反恐怖法》。只要我们出现一个问题,就要设立一个法,这就叫寻枝摘叶,树叶很多,出了一个问题就设一个法,法律越来越多,但是问题解决了吗?违法乱纪的人却越来越多。原因在哪里呢?根本就是人心坏了。
本刊:领导干部提升自身修养确实无论对于自身发展还是对于国家兴衰、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推卸的责任,那么领导干部应从哪些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呢?
刘余莉:第一是修身;第二是爱民;第三是用人。
第一,修身。 《大学》里讲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最后才谈得上修身。修身从哪修起呢?就是从格物修起。格物就是格除物欲的意思,也就是说你在财色名利的诱惑面前能够不动心,你才是有智慧的,否则的话,就会欲令智迷,利令智昏。所以格物才能够致知,然后才能够诚意,然后才能正心,最后才谈得上修身。
格物,首先是从戒 “贪”做起的。在 《贞观政要》上,唐太宗说了一句话, “为主贪,必丧其国;为臣贪,必亡其身”。意思是:当君主的很贪心,一定会丧失了他的国家;当臣子的很贪心,结果一定是身败名裂。所以他说,一个人拿着自己的位置不珍惜,去徇私舞弊,就如同拿着珍珠弹射鸟雀,分不清哪一个重,哪一个轻。在道教劝善书《太上感应篇》就做了这样一个比喻: “取非义之财者,譬如漏脯救饥,鸩酒止渴,非不暂饱,死亦及之。”是说取不易之财的人,就如同吃了有毒的肉,喝了有毒的酒,想止息自己的饥渴,但是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给自己招致了杀身之祸。在2009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就曾经告诫:贪官敛财,从来都祸及子孙;廉官清白,多数能荫泽后代。可以说这是一个了解历史的人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 《二十四史》就是一部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的历史。历史上有很多的例子,比较典型的人物就是和珅,他在位的时候,仗势欺人,以权谋私,但是没过多久就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所以,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确实是历史的规律。现在有人对腐败分子算了一笔帐,是很不划算的。第一是政治帐,自毁前程;第二是经济帐,倾家荡产;第三是名誉帐,身败名裂;第四是家庭帐,妻离子散;第五是亲情帐,众叛亲离;第六是自由帐,身陷囹圄;第七是健康帐,身心交瘁;第八是历史帐,遗臭N年。
很多人想明白了,不贪财了,开始贪色。色字头上一把刀,这把刀会把你所有的功名利禄削得平平的,让你一无所有。在古代,读书人、做官的人对这个字很小心谨慎,不敢越雷池半步。 《尚书》上说, “天道祸淫最速”。这个淫古代是指过分的意思,任何事情做得太过分、太放纵、太淫乱,都会给自己招致灾难。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看到贪官下马了,我们再去背后调查一下,95%以上都有色字在作怪。
很多人特别是知识分子贪名。在 《了凡四训》上有这样一句话, “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意思是,在世间享有很盛大的名声,但是名不副实,德不配位,多有意想不到的、突如其来的灾祸。这个不难看到,比如,我们问现在的80后、90后今年感动中国的道德人物是谁?他们肯定答不上来,但是,你问 《甄嬛传》的主角是谁?他们甚至连他的星座都知道。所以现在最出名的人是歌星、影星。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歌星、影星没有用自己好的名声去做有利于社会的引导,而是教导人们没有欲望要升起欲望,没有暴力倾向要有暴力倾向,结果晚景凄惨。原因就是德不配位,名不副实。
还有贪利,即凡是有利于你的环境和条件都去贪,这个就叫贪利,不仅仅是金钱。古人告诉我们,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看到利益获得财货的时候,首先要想符不符合道义、恩义、情义,如果不符合,坚决不要去获取。古人告诉我们: “立名于一世,失之仅顷刻。”我们很多的领导干部是农村出身的,一路走来,付出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努力,好不容易有一个好的位置,但是,在利益诱惑面前,把持不住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顷刻之间所有的努力前功尽弃、付诸东流。所以古人告诉我们,面对财色名利的诱惑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呢?应该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像习总书记所讲的, “公务人员和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要像出家人天天念 ‘阿弥陀佛’一样,天天念 ‘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你手中的权力来自人民,伸手必被捉。心中要有敬畏,知道什么是高压线,想都不要想,一触即跳,才能守得住底线。”
其次,惩忿,也就是制怒。怒字上面是奴隶的奴,下面是个心字。这个字告诉我们什么叫怒?就是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奴隶,你才会发怒。发怒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一个人喜欢发怒,会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第一,怒伤肝。肝脏就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第二,怒发冲冠。一个人在盛怒的时候,血气往头顶涌,头顶经常发热,头顶发热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头发不太爱长。所以,你看发怒是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呢?怎么办呢?我们就要转怒为恕,这个恕字上面是个如字,下面是一个心字,告诉我们,要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呢?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你就能够做到恕。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规》上也说: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任何事你要做给别人之前,先问问自己愿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自己不愿意别人这样对我,就马上停止,不要这样去对别人。所以,你看这句话很简单,但是如果你时时处处都用这句话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你就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古人说: “惟以恕存心,乃可以容下。”领导干部以恕存心,才能够宽容下级的种种不完美,要恕其愚、恕其疏、恕其肆、恕其拘。这个属下既然他做你的部下,肯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或者是愚笨,或者是粗心大意,或者是放肆,或者是拘谨等等,你要都能够宽容,如果他做得面面俱到,都很完美,就不会当你的属下了,他应该是你的领导。所以当属下做错事、办事不完美的时候,要有宽恕之心。
再次,改过。 《群书治要·鬻子》上有一句话,“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意思是,人生最大的忌讳就是明明知道自己身上有某种过恶,但是却不能更改,结果贼害了自己的身心,乃至于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人有这样的德行,这样的行为,真是人生的大忌呀。诸位,我们贪财、贪色、贪名、贪利的问题自己清不清楚?自己的问题很清楚,但是又改不过来。所以等走到审判台的时候,才知道后悔,来不及了。 《了凡四训》上说,我们一般人都是 “过恶猬集”,即每一个普通人身上的过恶,就像刺猬身上的刺那么多。但是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好象看不到自己有什么过失,这是什么原因呢?他告诉我们,是因为自己反省的心太粗疏,眼睛被蒙蔽了,没有看到自己的过失。
第二,爱民。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提倡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在 《群书治要.六韬》上,周文王向姜太公请教怎样治理国家,姜太公回答说:“善为国者,御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慈弟。见之饥寒,则为之哀。见之劳苦,则为之悲。”即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对待百姓就像父母慈爱儿女一样,就像兄长慈爱弟弟一样,看到他们饥寒交迫,就发自内心地哀怜,看到他们劳苦奔波,也要为他们感到哀伤,想方设法地解决他们的问题。这是中国古圣先贤对我们领导干部的要求,要爱民如子,视之为手足。 《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中,在考察了历史兴衰成败的规律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说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兴盛,什么原因呢?是把人民视为自己的伤病一样加以体恤、关爱,这是一个国家的福祉所在。而一个国家之所以败亡,什么原因呢?就是把人民视为泥土和草芥一样的低贱、不值钱,可以随意践踏,这是一个国家之所以产生灾祸败亡的原因。
我们现在搞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但是很多地方的群众路线教育效果不是很好,不能够深入人心,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我们对老百姓没有爱心,爱心升不起来,感恩心也就升不起来,同情心也就升不起来,为什么升不起来呢?因为我们连对父母都生不起感恩之心、同情之心、恭敬之心,怎么能对一般的老百姓、陌生人生得起感恩之心、同情之心呢?所以爱心的原点在哪里?在孝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为什么不孝敬父母这么值得谴责呢?因为他一生没有培养起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这种处事原则没有树立起来,他就会以利害的原则来取舍,这个人对我有好处,我就会很听话,对他全力以赴,当这个人由利变成害的时候,我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所以,我们群众路线教育应该从哪里入手呢?应该从孝敬父母来入手,人心性的提升,必须从孝来培养起,这就是百善孝为先。爱父母,才能够爱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三,用人。领导干部用人:首先,要亲君子,远小人。哪一些人是君子?哪一些人是小人呢? 《韩非子》上有一句话,把小人最大的特点给我们揭示出来了。他说: “凡奸臣者,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信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凡是奸臣小人,就是会顺着领导者的心思去说、去做,为的是取得领导的宠爱和信任,因此,领导者认为什么是好的,他一定跟着赞叹什么,不分青红皂白、是对是错,只要领导认为这个好,他一定跟着赞叹;领导憎恶什么,他一定跟着毁谤,这就是小人最大的特点。 《吴志下》上也说,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能够使国家兴盛的君主都是喜欢听自己的过失,而使国家混乱的君主,都是喜欢听别人对他的赞叹。喜欢听自己过失的人,他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改正自己的过失,过失越来越少,福分也就来到了,喜欢听别人对他赞叹的人,他的声誉反而越来越减损,祸也就来到了。
其次,要尊贤使能。孔子说,天下有五种不吉祥的事,哪五种不吉祥的事呢? “夫损人而自益,身之不祥也;弃老而取幼,家之不祥也;释贤而任不肖,国之不祥也;老者不教,幼者不学,俗之不祥也;圣人伏匿,愚者擅权,天下不详也。”即损人利己,给自身招致不祥;把老年人放弃了不赡养,所有的关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孩子都被培养成小公主、小皇帝了,不知道孝敬、感恩,这是一个家族的不吉祥;把贤德的人给放任了,任用的都是不贤德的人,这是国家的不吉祥;上了年纪的人不耐心去教导了,年幼的人没有虚心好学的心了,这是社会风气的不吉祥;圣人都隐居起来了,愚钝的人把持了领导的位置,这是天下的不吉祥。我们从这里看到,国家的不吉祥、天下的不吉祥,都是不能尊贤使能所导致的。
再次,要慎用人才。怎么样慎用人才呢?孔子说,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即所有的人、很多人都认为这个人好,要谨慎地去考察;所有的人都厌恶他,说他不好,你也要认真地去考察。不能别人在你面前说这个人不好,你就信以为真,他说话是有目的的,你要考察他的动机。中国古人也认识到选拔领导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所以在提拔一个人的时候,要认真地考察,有很多观人的方法。比如, 《六韬》上说, “问之以言观其辞;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与之间谍以观其诚;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使之以财以观其贪;试之以色以观其贞;告之以难观其勇;醉之以酒观其态。”即你要对他提出问题,看他的回答是不是有理有据,他的言词、口头表达能力如何;你还要追根寻底地去问他,看他有没有应变的能力;甚至你还要用间谋来考察他,看他是不是坦诚;这件事你明明知道来龙去脉怎么回事,你还故意问他,看看他的德行如何;让他有得财的机会,或者支配钱财的机会,看看他有没有贪心;要用女色来考验他,看看他面对诱惑的时候,能否把持住自己,够不够贞节;告诉他这件事有困难,看看他能不能有勇气去承担;最后还要让他喝醉酒,看他喝醉酒之后会不会失言、失态。很多领导干部平时都很儒雅、文质彬彬,但是几杯酒下去之后,就失去了领导的威仪,让人瞧不起了。这是古人关于用人,有很多很独到的见解,都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去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