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几点认识

2014-03-29科社教研部副主任高丽莉

大连干部学刊 2014年8期
关键词:实事求是生产力体制

科社教研部副主任 高丽莉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改革的理论基础

中国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必须改革?这是改革要回答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给出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他认为,中国的改革源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着矛盾。邓小平指出:“关于基本矛盾,我想现在还是按照毛泽东同志在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的提法比较好。毛泽东同志说:‘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当然,指出这些基本矛盾,并不就完全解决了问题,还需要就此作深入的具体的研究。”

因此,在他看来,当旧的体制机制严重阻碍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改革便成为一种必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的必然要求

在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中,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他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解放思想的历史。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大讨论,对突破传统理论的束缚,变革计划经济体制提供了有利的前提。

1992年,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邓小平以88岁的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了一系列论断,廓清了人们头脑中的困惑,为进一步推进改革指明了方向。

可以说,改革的每一次进步,都得益于思想的解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改革的必然要求。

政治勇气,政治智慧——改革的关键因素

中国的改革是一项长期、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改革的顺利推进不仅需要有巨大的政治勇气,更需要高超的政治智慧。

纵观国际上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举步维艰,甚至改旗易帜,唯有中国一枝独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不能不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邓小平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在改革问题上,邓小平对改革的性质有着清晰的认识。他睿智的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具体体制区别开来,指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好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以人民民主专政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因此,我们的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问题的症结在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僵化体制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恰恰是要通过改革所要解决的矛盾,必须全面、深刻、彻底的改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的体制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改革又是一场革命,是“对体制的革命”,而不是对基本制度进行革命。

邓小平对改革的把握,充满了政治智慧,改革既是对旧体制的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前者讲的是改革的对象,后者讲的是改革的目的,两者最终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这种不畏艰难的政治勇气和卓绝的政治智慧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因素。

人心向背,民意基础——改革的动力支撑

中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改革来自人民的积极性,改革是为了群众,也要依靠群众,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是推进改革的强大动力。

“文革”结束后,中国百废待兴,人民生活水平更是极端低下。长期的生活贫困与社会动荡让老百姓对改革充满了期待。这是改革得以顺利进行的强大的民意基础。

在改革中,邓小平强调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他指出:“我们农村改革之所以见效,就是因为给农民更多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现在我们把这个经验应用到各行各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他强调改革是为了群众,改革要依靠群众,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傅高义说:“在提高如此众多的民众的生活水平这一点上,20世纪有任何其他领导人比邓小平做得更多吗?”尊重群众智慧,为民谋取利益,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为改革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源泉。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生产力体制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实事求是”定乾坤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建立高效的政府办医体制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