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4-03-29孙琪
孙 琪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勾画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蓝图。可见,全面推进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让人们更好的享有改革成果的必然举措。如今,重温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完整准确的把握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对时下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的依据
(一)政治体制改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是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迫于当时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一整套以权力高度集中为特征的政治体制逐渐形成,这样的政治体制在特定的时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新政权的建立,权力过分集中现象依然客观存在,民主集中制也没有真正的深入下去,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仍未彻底清除,党政不分现象一直存在,这些政治体制先天缺陷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进一步完善和革新现有的政治体制是迫在眉睫的必行之策。邓小平在总结十年“文革”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试图寻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除了在经济上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以外,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他寻求突破的重要切入点和抓手。
(二)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必要举措
政治体制改革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举措。邓小平的改革蓝图是全面的改革,不仅包括经济体制的改革,同样也包含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改革。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渐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需要政治体制变革的跟进甚至引导。邓小平就明确地指出:“政治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协调配套,否则,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1]164这样改革政治体制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政治体制改革是民主法治发展的必然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之所以要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不仅是因为社会主义可以更快更好地发展经济,还在于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提供形式更高级、本质更纯粹的民主与法治。邓小平曾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重要论断,这旗帜鲜明地指出了民主对社会主义的重要性。政治体制改革是实现民主法治的重要手段,政治体制是影响民主法治的绩效性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原有的政治体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适应甚至阻碍发展的种种弊端,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之举。邓小平指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性质是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一天天完善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二、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涉及多方面内容,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党政分开
党政分开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之所以将党政分开作为关键环节,是因为党政不分给政治体制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弊端。党政职能不分、以党代政是造成我国现行政治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党政不分会使党既要作为政策的制定者还要充当政策的执行者,这不仅会影响党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也会导致行政监督机制的弱化和行政效率的降低。邓小平指出:“党要善于领导,不能干预太多,应该从中央开始。这样提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干预太多,搞不好会削弱党的领导,恐怕是这样一个道理”。[1]164党把行政、司法等权力交给政府机关、司法机关,把经济权利交给企业和生产单位,党才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对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等重大问题把好关。各部门各司其职,进一步解决好中央与地方各个层次领导机关直接的相互关系,把党政分开落到实处,进一步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邓小平指出,权力要分置,政治体制改革的首要内容是党政分开。他指出:“改革的内容,首先是党政要分开,解决党如何善于领导的问题。这是关键,要放在第一位”。[1]177党的十三大就明确指出,党政不分这一问题不解决,党的领导无法真正加强,其他改革措施也难以顺利实施,因此,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十三大以来,为推进党政分开,党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党政分开为重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要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结合,建章立制和实践探索互补,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抓铁留痕的干劲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干出实效。
(二)下放权力,梳理各方关系
邓小平把下放权力,解决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第二个内容。邓小平指出:“权力不宜过分集中。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实行,妨碍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妨碍集体智慧的发挥,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也是在新的条件下产生官僚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因”[2]321针对这样的弊端,邓小平采取的措施是:第一,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划分好中央与地方的权限。中央领导机关,都要把那些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放到下个层级机关,利用民主集中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二,实行政企分开,要使企业拥有更多自主权力,充分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与此同时,要明白政府并不是万能的,不需要凡是都亲力亲为,而是应该通过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实行宏观调控。并且处理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这样,权力过分集中,权力结构不合理的“总病根”就能得到进一步的解决。
(三)精简机构
机构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将精简机构看成是一场革命。他说所谓精简,就是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确定编制,一部分人在岗位上工作,其他的人出来轮训,学习考试合格以后,到岗位上工作,再让现在岗位上的人去接受轮训。邓小平指出:“如果不搞这场革命,党和国家的组织继续目前这样机构臃肿重叠,职责不清,许多人员不称职、不负责,工作缺乏精力、知识和效率的状况,这是不可能得到人民赞同的,包括我们自己和我们下面的干部。这确是难以为继的状态,确实到了不能容忍的地步,人民不能容忍,我们党也不能容忍”。[2]396行政机构庞杂,极易导致办事效率低下,精简机构是刻不容缓的政策。并且,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政府应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同时也要牢记“编制就是法律”的硬性条件,使人事编制法律化,不能随便增加编制。
(四)干部制度改革
改革干部人事制度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邓小平指出:“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改革,因为事情要人来做”。现代化建设任务是极为艰巨的,需要的人才是有知识、有理想、有能力、有文化的青年人。针对这些要求,邓小平提出如下政策:第一,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要把“年轻化、革命化、专业化和知识化”作为选人用人的标准。第二,改革干部的人事制度,要将新老制度结合起来。废除干部任用终身制。健全干部的选举制度、任免制度、考核制度、弹劾制度、轮换制度、任期制度、离退休制度。
三、邓小平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的当代价值
邓小平一直将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邓小平思想的指导下,政治体制改革不断稳步推进。党的十三大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法律,党应当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的十四大把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重要任务加以强调,指出:“同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必须按照民主化和法制化紧密结合的要求,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当前改革的攻坚期,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为能够充分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增加改革的耐心提供指导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具有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特点,所以欲速则不达,需要韧性和耐心。李克强总理深刻地指出,触动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政治体制的革新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利益的损益,这会导致来自政治体制内部的阻力和阻扰的产生。因此政治体制的道路必然上布满了荆棘,在改革的过程中总是面临着挑战。这些都时刻警醒着我们,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一场攻坚克难的自我革新,需要的不仅有决心还需要百折不饶的韧性,绝不能急于求成,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结合我国的实际,扎实稳妥地、有耐心地推进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二)为深刻认识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坚定改革的决心提供支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上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政治体制改革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伴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推进,我国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的矛盾也越凸显,各种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矛盾越是激化,就越倒逼政治体制的改革。当前改革进入深水区,政治体制这一硬骨头是制约改革继续推进和改革红利充分发挥的关键性因素。一方面,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执政绩效的提高,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另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有利于解放经济体制改革的束缚,助力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党的十八大指出,改革的总目标要实现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推进治理的现代化,必然要求政治体制的现代化和政府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从而推动统治向治理的转变,实现善政向善治的转换。总之,必须要有破釜沉舟之勇气和一张蓝图干到底之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实现改革道路上新的突破。
四、结语
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是洞察中国具体国情和总结政治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升华,它对于当前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前我国的改革已经进入转型期、攻坚期、深水区,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完整准确的把握邓小平的政治体制改革思想,继往开来、不断进取,永不懈怠地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