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看“两个不能否定”
2014-03-29陈文剑
陈文剑
(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部,上海 20024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继续推向前进”[1],即 “两个不能否定”思想。如何正确地把握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关键就是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立场上,坚持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认识论原则去认识历史、考察历史。 “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2],然而历史又总包含着差别与对立,因此 “两个不能否定”论断,既不是互相否定,也不是全盘肯定,而应包含下面三个层面的含义。
一、不能否定与当时当下历史相统一的逻辑及其实践
(一)不能否定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相符合的历史实际的理论逻辑及其指导下的历史实践
1.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与建国前后历史实际是统一的。历史上可选择的工业化道路主要有两条: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毛泽东曾明确指出: “资本主义道路,也可增产,但时间要长,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们不搞资本主义,这是定了的。”[3]所谓 “定了的”是建国前后的历史实际所定的。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看,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并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许多仁人志士在历史的召唤下开始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例如,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资本主义发展方案;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运动,提出了 “君主立宪”的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提出了 “民主共和”的道路,以及后来民主党派抛出的 “中间道路”。但这些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没有改变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成功了,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建立了新中国。从某种程度上说,在近代中国,无论哪个政党,哪种政治势力,只要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他就能决定中国的历史进程,他的信仰就能被人民所接受。无疑,历史选择了以共产主义为信仰的中国共产党,所以他领导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近代中国历史逻辑的生动体现。从建国后的历史实际看,无论在经济方面、政治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社会主义的力量都超过了资本主义的力量。此外,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因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选择正是历史的选择。
2.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社会历史实际是统一的。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在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同时,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度。到1952年,我国国民经济基本恢复,民主革命遗留任务也已经完成,政治、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党在1953年正式提出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此,我们一方面大力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逐渐实现农业和手工业的集体化,通过和平赎买实现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践证明,这样的改造道路是符合中国历史实际的。到 “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已初步建立比较独立和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认识与实践,比如一味追求纯粹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只看到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公有制实现形式,等等。但总的说来,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是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逻辑与历史是辩证统一的,不应用历史的次要因素来否定历史的主要因素,也不应用一些失误和偏差来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正如列宁所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4]
(二)不能否定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相符合的历史实际的理论逻辑及其指导下的历史实践
1.改革开放道路的选择与 “文革”后国内外的历史实际是统一的。 “文革”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开始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科学分析当今世界形势,认为长期的“左”倾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于是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果断抛弃了 “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与历史实际不相符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从根本上解决了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从此,中国走上了以经济发展为生产力目标和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的改革开放道路。历史已经证明,邓小平理论及其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符合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实际,也符合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世界历史实际。因而我们说,改革开放既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结果,也是回应时代要求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各阶段的历史实际是统一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国际、国内和党内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自身状况出现了新情况,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创立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21世纪。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任务没有变,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问题,需要新的思想指导。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解决了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旗帜,全面推进和深化改革开放,提出了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党是根据各个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提出了符合各阶段历史实际的指导思想,形成并不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体现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践理性,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论。
二、应当否定和校正与当时当下历史相背离的逻辑及其实践
在建国后6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不能说我们没有偏差和失误,对于那些与历史实际严重不符的逻辑及其实践,我们应当否定并及时校正。
(一)继续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实际相背离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提出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进行 “第二次结合”,并提出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理论主张。但由于缺乏经验,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认识不足,结果出现了两次重大失误: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间 “大跃进”运动;一次是1966年至1976年间的 “文化大革命”。
从整体上看,1957年后直到1976年 “文革”结束,中国的指导思想一直是继续革命理论。继续革命实际上是指两种性质的革命:一种是以建设为主题的革命,即 “技术革命”和 “文化革命”;一种是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革命,即 “政治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发展到 “文化大革命”[5]。前一个性质的革命是毛泽东在1957年3月29日召开的上海市党员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来的: “建设也是一种革命,这就是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6]。后一种性质的革命是毛泽东晚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只有 “找出一种形式”放手发动群众, “公开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来揭发我们的黑暗面”[7],才能横扫一切 “牛鬼蛇神”,防止中国像苏联那样蜕变为修正主义。两种性质革命出发点是好的,都是为了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但只可惜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偏离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实际。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应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而1957年后却错误的把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归结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并不切实际地提出 “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口号。在这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 “左”倾思想的影响下,不仅导致了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 “大跃进”运动,还导致了严重偏离历史轨迹的 “文化大革命”。不得不承认这两次失误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所以,我们不得不否定这一与历史相背离的逻辑理论,即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也不得不否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历史实践,即 “大跃进”运动和 “文化大革命”。但历史是一个有棱的多面体,我们否定一个历史事件并不等于否定整个历史时期,否定一个历史人物的某个错误并不等于否定整个历史人物的历史贡献,否定一个历史人物的某个思想,并不等于否定这个历史人物的所有思想,我们否定的是与历史相背离的逻辑及其指导下的历史实践。
(二)市场经济下的一些错误思想与当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理应倍加珍惜。但改革开放带来成就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比如生态环境问题、食品安全问题、贪污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有的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有的是工作不到位造成的,但从根本上说是由于某些思想指导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某些理论逻辑不能正确地再现历史必然,最终导致实践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对于这些违背客观实际和历史必然的思想指导和理论逻辑,我们当然要毫不犹豫地加以否定,并及时校正。
三、在尊重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发展确实存在很大区别, “但两者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8],而是具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改革开放前 “30”年为改革开放后 “30”年提供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关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的评价问题,邓小平曾经指出: “从建国到1978年30年的成绩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9]; “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30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我们的经济建设曾经有过较快的发展”[10]。这里既有肯定成绩的方面,也有总结经验教训的方面。一定程度上说,改革开放前“30”年最大的历史成就在于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初步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经验教训总结就是要坚持走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我们说,改革开放前 “30”年的社会主义主义探索实践为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 (改革开放)后 “30”年是对 (改革开放)前 “30”年的历史延续、校正方向和创新性发展 [11]
说后 “30” 年是对前 “30年” 的 “历史延续”,是因为后 “30”年延续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即延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说后 “30”年是对前 “30年” 的 “校正方向”, 是因为后 “30” 年校正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方向,即回到经济建设上来;说后 “30”年是对前 “30年”的 “创新性发展”,是因为后 “30”年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改革开放后的历史并不是 “另起炉灶”的历史,而是对前一段历史继承和创新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2]。
(三)坚决摒弃 “两个简单否定”的错误倾向
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的倾向,实际上是用静止孤立的观点来看待历史问题,是形而上学的表现。这种无视实践发展和历史变化的错误史观,看不到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更看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只能导致否定改革开放,开历史倒车。而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倾向,不仅抽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实践,还抽掉了作为改革开放根本保证的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主要是在改革开放前进行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也是在这一历史时期建立的。否定这段历史,将不可避免地会得出:我们根本就不应该搞社会主义,甚至不应该搞革命的结论,最后也只能导致否定社会主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
以上两种错误倾向,无论是用改革开放来否定社会主义,还是用社会主义来否定改革开放,都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否定,因为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 “中国特色”,而 “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13]无论是开历史倒车,还是全盘西化,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会“天下大乱”的。因此,我们要坚决摒弃 “两个简单否定”的错误倾向,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从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N].人民日报,2013-01-06.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603.
[3]毛泽东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99.
[4]列宁全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4.
[5]何云峰.后革命时代的革命观:毛泽东邓小平的独特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 (1949-1976)(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650.
[7]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 (1949-1976)(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1469.
[8]邓小平文选: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7.
[9]石仲泉.正确认识新中国发展的两个“30年”[J].学习月刊, 2009(7).
[10]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16.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585.
[12]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317.
[13]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N].北京:人民日报,2012-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