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德育工作中师生利益观代际差异研究

2014-03-29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年17期
关键词:代际德育工作利益

吴 涛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高校德育工作是高校教育与管理活动的必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德育首先通过教学与管理活动来实现.通过德育的各个环节达到培养学习者道德情感,引导学习者产生道德行动的作用.在实际中,德育主要通过道德教育,德育环节影响等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进行.但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是通过使用无差异的教材教法进行德育教学;二是传统德育理论架构及传统实践经验架构德育;三是隔代横跨式德育,及无可避免的老一代教师用旧的德育观念指导新一代学生成长.这三个方面尤其体现在德育方向的利益观的指导中,实际是收效甚微.因此需要全面考察高校道德教育的状况,探讨德育管理中师生利益观代际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1 道德的利益话语

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的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利益是一个德育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实践的话语元素,在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和手稿中,利益都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概念.国内,罗国杰教授在其诸多学术著述中明确提出青年人应当培养强调国家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和全体人民的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在这里利益不再是简单的经济利益与既得利益.在实际德育工作中,我们讨论道德不能只单讨论道德规则、原则或理想,更要讨论大学生在自身道德修养中持何种利益观.

利益观与大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也与高校学生德育工作须臾不可分离,在市场经济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学生德育工作中面对的利益相关问题越来越明显.而目前我国的德育机制中,似乎一致延传着对利益话题的回避思路,更多的是理论导向上注重“义”的引导,但凡触及“利益问题”往往绕道而过.正如爱尔维修在《十八世纪法国哲学》中说的:如果爱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对于当前社会上各种价值和利益观点对大学生的冲击和影响却选择性失明.其结果就是大学生没有正确的利益道德评价,越来越惟利是图.

2 高校德育工作回避利益讨论而导致的困境

其一,结合道德教育的形式以及手段来看:道德最好能以渗透形式转化为学生自发的道德活动,但是高校目前的德育方法却主要是灌输式,而社会思潮却对学生实现了渗透式影响.

其二,对于以直接表现形式进行的特定的道德学习活动,德育管理工作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以服务、促进学习者道德品质的养成.这种针对性的学习活动如果选择性的规避某类话题,必然导致这类话题被社会思潮所占领.

其三,高校德育工作要激励和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而远大的道德理想,引导学习者在生活和学习中,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主动思考和学习,获得道德认知、体验,从而引发道德行为抉择.当前是我国基本实现了市场经济经济体制,又处于信息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全球化时代,高校德育在理论关注点上回避市场经济的核心元素:利益,就是脱离社会发展的实践.

3 高校德育管理中师生利益观代际差异

对于高校学生而言,这一时期他们身心开始成熟,也是关注社会,参与社会实践的时期.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利益观,才能引导学生培养基本的职业取向和职业道德,为其步入社会奠定基础.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道德水平,引导学生理性地认识道德原则,提高其道德利益抉择水平,是这一时期道德教育的特点.由此,我们需要重视高校德育管理中师生利益观的代际差异.这源于高校学生道德学习的内容及形式的代际差异.

3.1 代际差异

有关代际的研究最早起源于西方社会科学.对于代际的研究可追溯至学者Mannhein,他认为发展是个体和社会时间的交互作用,强调了社会因素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也有学者研究指出代际差异是很自然的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差异.年轻人精力旺盛,学习能力强,而年长者经验和阅历丰富,年轻人与年长者之间的差异是很自然的.随着代际研究的逐渐丰富,现在一般认为年轻者与年长者存在着特殊的代际差异,在德育方面尤其如此.因此,基于代际的利益观差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代际差异并不难理解,只是“代际”指的是哪两代值得探讨.目前一般认为出生于80年代末、90年代的年轻人正处于学习和道德观成型阶段,而出生于90年代的年轻人是高校学生主体.与其辅导员(70年代、80年代)相比,他们是伴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普及化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此处代际差异指的是这两代人的差异,可以简称为教师一代和学生一代.

3.2 道德利益观

其实道德隐含着对价值的判断,道德利益观在某种程度上所指的仍然是道德观.之所以突出道德利益观,原因在于道德观的核心是利益观,是对价值的判断,道德判断中的利益观是道德抉择的内在原因.因此,道德利益观突出了道德抉择过程中价值判断的个体因素或主体因素,凸显出具体的人而不是一般的人、抽象的人之间的差别.道德利益观把自我因素看作是代际差异的重要原因.因为代际差异所要表明的意思即指具体的人的差异,这里具体的人指的是教师一代与学生一代.在比较两代人之间的道德观时,两代人的成长背景以及由此带来的思维方式方面的变化尤为显著.需要注意的是,道德观不同于道德学习,道德观主要指的是对道德的理性判断,是对道德本身的判断,同时道德观也意味着判断者的某种品德,或道德水平,也即判断者自身所具备的道德认识、体验和可能的抉择.

从对道德利益观的分析可知,生活于不同时代或年代的人对道德本身的评价或判断可能呈现出与众不同的特点,并进而形成自身的道德水平和品德.其中,对道德本身的理性判断是重点,因为从本质上来讲道德是可学的,正如“美德是可学的”一样.道德也从来都不是一层不变的,道德内容或准则也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墨守陈规的道德准则本身也可能是不合时代和社会需求的.道德利益观反映的正是道德准则的时代变化特点.对教师一代和学生一代而言,信息时代道德话语都是新的,教师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的道德问题并没有足够的经验和理论来指导学生,反而大家都用各自以往的经验和知识来对信息时代的新道德现象、新道德问题、新道德价值思维进行评价和作出判断.就如其对待互联网道德规则的看法可能就有所不同.尽管是同一套道德规则,不同的主体的理解方式是不同的,行为方式也因此迥异.

3.3 教师与学生道德利益观差异

从社会发展背景来看,这两代人的利益观存在一定的不同.教师经历了复杂的社会改革,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变化大,而当代学生所处的经济政治环境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文化类型更加芜杂.就如恋爱和就业观上来看,教师相对比较保守,而学生观念相对比较开放.同时当代大学生也遭遇学历贬值、就业需求脑体岗位需求剪刀差的复杂局面,这也影响了学生一代的婚姻爱情观、事业观、利益观.

从道德观的角度来看,教师一代与学生一代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3.1 利益主体意识差异

其一,学生一代自我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个性张扬,更加注重自我利益,在公共生活中自我价值凸显,公德意识不断增强;教师一代则拥有较多的社会主义利益观念和传统利益观念,在公私利益上坚持公利第一位,坚持利他性原则等待.

其二,学生一代私德修养相对比较薄弱,在一些环节尤其需要加强;教师更多要注意自身的修养与示范.

其三,学生一代的利益观正在逐渐发生变化,矛盾突出,需要社会的引导.

互联网一代的利益观中的矛盾是比较明显的,其利益观的自我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主张自我利益的渠道也发展到网络世界,使利益主张效应无限扩大化,但其自身又缺乏方向性和控制性,最终导致学生在这种利益主张中失去社会道德准则.在肯定其进步之时仍然需要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行动价值观.

3.3.2 主张利益的渠道与方法差异

其一,学生一代主要通过以互联网为技术支持的渠道和方式参与公众生活,因为学生更相信网络平台的自由度与公开度.教师主张利益的方法一般是通过纸质媒体、直面对话等传统方式表达诉求.

其二,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表达利益诉求,关心国家民主政治,对于社会民主进程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同时也以同样的方式和渠道进行道德评价和利益抉择;但是很多时候他们的利益诉求往往在虚拟平台中失去理性,演变为各种发泄和抨击.教师在利益表达上习惯于通过正式的书面表达或正面对话表达,注重大局利益,其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主要是人际直接交往,道德主体更真实.

3.3.3 利益评价差异

其一,对相同的事情,学生和教师的评价有差异,评价主体都会立足于自身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评价标准作出评价.学生容易从自身需求出发进行判断,教师往往从希望学生养成何种利益观的角度进行判断.

其二,利益判断的标准差异.学生的利益观衡量标准构成非常复杂,第一部分,学生的利益观最原始的构成部分中含有家庭教育的成分,而家长的利益观教育往往立足于利于孩子的角度,私利性很强.第二部分,学生的利益观容易被引导,学生因其交往方式的泛网络化,接触到网络信息中的大量的利益观点和文化,这些网络利益思维往往带有目的性和攻击性,学生因其自身鉴别能力的局限而容易被各种利益思潮影响判断.

教师的利益观衡量标准则因其受教育程度、职业道德修养、社会阅历等都较学生来的完善和丰富,在利益评价中更加公正、客观,很少收到外来因素的影响.

4 应对策略

高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一代的道德利益观,并且需要在工作中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道德利益观,这就需要加强相应的道德教育,引导学习者通过道德学习养成相应的品格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4.1 重视对话,培养道德思维

针对师生道德利益观代际差异,在高校德育管理中需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活动方案,以促进对话、达成共识,这是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首要原则.因为,在高等教育中,学习者道德学习过程并不只是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学习阶段.在高等教育中,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让学习者学会思考和判断,从而增加道德体验,培养道德执行力.如果缺乏道德行动以及行动的坚定性,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有可能落空.道德思维是道德行动的基础,而正确的道德思维也正是建立在对道德知识的深入学习基础之上.因此,高校德育工作关于利益的讨论中,需要提高活动的启发性、实践性,要善于激发学习者的理性思考,在思考中促进对话,促进师生对话,进而促进利益观差异的对话,这些对于形成正确的利益思维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学生一代而言,其精力比较充沛,获取知识的渠道比较多,在开展道德学习过程中就更要注重引导,以形成符合实际的道德思维.教师也需要适应这种形式,不要急着给答案,而是要发挥其舵手的作用.

4.2 充实道德教育内容

道德教育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但关于利益的话题却是有其自身丰富多彩的内涵,因其事关学生切身利益,也就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思考,改变传统道德教育说教的刻板印象.除了吸收其中的内容以外,也可以通过间接渗透的形式进行道德教育.高校是学术繁荣的地方,也是年轻人思想交锋的地方.因此,道德教育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师也应善于从各个学科中汲取合理的因素,适应学习者获取信息的多渠道的特点,启发学习者思考道德问题.

4.3 “以案说法”,利用热门话题开展专题辅导

热门话题往往具有深度挖掘的价值.在互联网时代,一些话题因网民的广泛热议而成为热门话题,对这些热门话题的深度挖掘也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这些热门话题吸引了众多人的参与,往往见解存在互相冲突的地方.这为开展专题辅导提供了素材,对于这些热门话题,教师需要从中挖掘其中的道德争议,利益争议,引导学习者参与讨论,帮助学习者形成正确的观点.由于这些热点话题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其影响力十分广泛,就此展开的专题辅导对高校学生而言往往比较新鲜,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对于互联网一代是比较好的进行道德教育的方式.虽然“以案说法”难以给出有效的答案,然而正如道德两难问题一样,探讨热点问题确实是启迪学习者进行道德思考的重要手段.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7-298.

〔2〕张光磊,李俊凯.代际差异产生的劳动关系冲突与对策——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差异研究[M].湖北社会科学,2012(8):42.

〔3〕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

猜你喜欢

代际德育工作利益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论人权的代际划分
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中的权力过渡与绩效影响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