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堕落的亚当与无辜的夏娃
——《洛丽塔》中的伊甸园主题

2014-03-29李莹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亨伯夏娃伊甸园

李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堕落的亚当与无辜的夏娃
——《洛丽塔》中的伊甸园主题

李莹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100192)

《洛丽塔》的男主人公亨伯特和他迷恋的两位少女都相识于花园中,其背景描写与伊甸园颇为相似。亨伯特多次自比亚当,早逝的安娜贝尔作为他少年时的恋人,是他心中不能抹去的最纯洁的夏娃。在他编织的伊甸园幻境中,这个怀揣魔鬼欲望的堕落的亚当诱拐了另一个本来纯真的夏娃,洛丽塔。美好的伊甸园在亨伯特邪恶的欲望中注定失落。

伊甸园;夏娃;亚当;洛丽塔

引言

从自然时间的意义而言,《洛丽塔》的故事开始于男主人公天真无邪的伊甸园似的童年生活。亨伯特的爱情在他与安娜贝尔的花园幽会中萌芽。那时,她随父母住在他父亲的米兰纳大饭店。正当他们的关系要开始进一步的发展时,他们的幽会被外人破坏了,而这也成为亨伯特日后执迷于放荡生活的根源(Goldman 2004:89-90)。他暗示说,他童年时和安娜贝尔的亲密关系被粗暴打断后,他就一直试图找回过去,力图在洛丽塔身上找回逝去的安娜贝尔。他与安娜贝尔在花香袭人的法式凉亭中幽会,而他与洛丽塔初次见面也是在她母亲的花园中:

在那个姓黑兹的女人和我走下台阶,步入那个叫人透不过气来的花园时,我的两个膝盖就像在微波荡漾的水面上一双膝盖的倒影……“这是我的洛,”她说,“这些是我的百合花。”“噢,”我说。“噢,看上去很美,很美,很美!”(62)①

早逝的安娜贝尔化身为洛丽塔,成为亨伯特终生的迷恋。他声称,童年的创伤是其恋童癖的根源。因此,在第二个伊甸园中,他这个邪恶的亚当引诱并占有了无辜的夏娃——洛丽塔,而且,就像后人从厌女癖这一角度诠释《圣经》一样,他将自己的责任都推到了夏娃身上。本文中,我将阐释亨伯特的两段伊甸园式的生活和他亚当式的堕落。

一、安娜贝尔——早逝的夏娃

整部小说开始于亨伯特与少年时的恋人——安娜贝尔的凄美爱情。他们幽会的地点与幽闭的伊甸园有颇多相似。在亨伯特的眼中,安娜贝尔是那个最天真无邪的夏娃,但不幸死于斑疹伤寒。这段无果的爱情导致亨伯特终生迷恋nymph,即他眼中对男人有致命诱惑的美丽少女。更为重要的是,这段短命的爱情粉碎了亨伯特对爱情最初的纯真幻想。

Paradise(天堂乐园)一词来自于波斯语,本意是有围墙的花园。虽然《创世纪》中并未明确提及围墙一事,但伊甸园的与世隔绝之感显露于字里行间。这种幽闭是一道屏障,隔绝了人类早年的天真与后来的堕落(Ryken,Wilhoit&Longman 1998:315-16)。因此,本意上的天堂花园是一个仅供两个人分享的地方。亨伯特与安娜贝尔的约会都发生在幽闭的地方,如酒店和花园等。在他对往事的描述中,封闭的环境总是被外人的干涉所打扰。他与安娜贝尔在她父亲的米兰纳大饭店邂逅。他们热烈地期待着“疯狂地相互占有”,可是他们的幽会一次又一次地被附近的大人们打断。他们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到了近似于亲吻的地步(Jenkins 2005:213)。在一个玫瑰花园里,如同书中众多的有树丛围绕的花园一样,正当他们就要有更进一步的亲密举动时,附近的外人再一次破坏了他们的好梦(Long 1989:161)。

在伊甸园中,夫妇之间,夫妇和他们的环境之间,都应该是和谐相处的。上帝安排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结合,使他们成为人类夫妇的始祖。但亚当的角色不仅仅是丈夫,还应该是花园的守护者。他应该看顾花园的事宜,守卫花园的安全,保护花园不受到任何邪恶力量的侵害,不管这种力量是来自于内还是来源于外(Ryken,Wilhoit&Longman 1998:10)。但亨伯特这位不称职的亚当,未能保护自己的领地不受侵犯,也未能让自己的爱情功德圆满。在花园事件之后,他们在海滩上的约会再次被两个渔夫搅黄。四个月之后,安娜贝尔死于斑疹伤寒。这给少年亨伯特留下了终生难愈的心理创伤。

一方面,安娜贝尔的死使她成为亨伯特记忆中永远完美无瑕的回忆,甚至比真人更完美;另一方面,她也成为他日后犯下滔天罪行的最初的诱因。因此,在他的记忆中,这个女孩是永远难以企及,难以触摸的美好梦想(Long 1989:162)。安娜贝尔是伊甸园中的第一个夏娃。她与亨伯特未竟的爱情成为他终生的创伤,这道伤痕24年里未曾抚平,直到24年后,他在又一个伊甸园般的花园里一眼看到了洛丽塔。

二、洛丽塔——被引诱的夏娃

亨伯特第一次见到他的“不朽的美国甜心爱人”时,是在她母亲的花园中。那个花园被诗意地描绘成美丽的伊甸园。文中,他数次自比为亚当。当他在自己的世界中恣意想象与洛丽塔尽情嬉戏时,他认为自己是那个苹果园中无助的亚当。苹果的意象也在小说中多次出现。当洛丽塔在亨伯特的卧室中,她手心里“握着一个好看的,普通的伊甸园红苹果”(88)。但是,在这个虚构的伊甸园中,是亨伯特这个迷途的邪恶的亚当引诱了无辜的夏娃。显然,这个观点与持厌女癖态度的释经学者的观点相悖。他们认为夏娃才是引诱亚当堕落的罪魁祸首。

当夏洛特·黑兹(洛丽塔的母亲)热情地给亨伯特展示她的花园、她的百合和她的洛时,他被引入了一个伊甸园,由此开始了他终生的爱欲纠缠。亨伯特具有明显的厌女癖倾向。他自私偏狭地对待他身边所有的女性,并且推卸他堕落的责任。在他的眼中,黑兹太太如同一条蛇一样,引诱了他这个亚当进入了伊甸园。她在“沙发上舒展开身子”(英文原文的“舒展”一词用的是uncoil,有蛇舒展开身子的意思)。“随后身子又靠到沙发上,把曲起的一条腿压在身子下面……一只苹果的褐色果心”就在旁边(58)。这个苹果是黑兹太太吃的还是洛丽塔吃的无关紧要。不管是谁吃的,都预示着亨伯特进入了一个女性诱惑者的领地(Goldman 2004:90)。

随着故事情节的推进,文中对伊甸园的暗指越来越多。最明显的例子是洛丽塔坐在亨伯特的腿上,手里玩弄着一个伊甸园红苹果。洒满阳光的客厅坐落在一个伊甸园般的花园中,在这里,现代的夏娃在引诱无辜的亚当。小说中的这段文字完全从亨伯特的视角描述。在他的眼中,她手里“玩着那个光滑的红苹果”(88),“贪婪地吃着她太古时的果子”(90)。这时,亨伯特已将洛丽塔置身于女性诱惑者之列,而世界上第一个女性的诱惑者便是伊甸园里的夏娃。

而戈尔登(Golden 2004)认为,尽管亨伯特描述了一次伊甸园中的越界,但堕落并未随之而来。亨伯特为自己罪恶的快感并未招致任何真正的罪行而沾沾自喜。他自认为那是一次无伤大雅的越界:“洛丽塔是安全的……我也是安全的”(95)。在亨伯特的伊甸园中,夏娃吃了禁果,但又没有带来堕落,这样,他的故事改写了神话,又颠覆了神话。他本人的罪行也就随之赦免了(Golden 2004:91)。

然而,因为亨伯特不稳定的精神状态,他经常混淆事实和想象。他在自己心中创造了一个伊甸园,让他的洛丽塔在他的意志中唯我地存在。主万在他翻译的《洛丽塔》的版本中做了这样的注释:

唯我主义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理论,认为只有我和我的意识才是存在的。《洛丽塔》中,一切都经常在变形。当洛丽塔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女人时,亨伯特的淫欲就变成了爱。他认为洛丽塔安安稳稳地“唯我存在”的感觉,也由另一种意识所取代。他意识到,她是“他自己的创造物……没有意志,没有知觉——真的,自身并没有生命”。(91)

在亨伯特心中的伊甸园里,“隐约的阳光在填补的白杨枝叶间颤动”,他们“神奇地单独在一起”(91)。树木是典型的伊甸园的风景。这个地方被阳光安全地包围着,处处体现了伊甸园的田园风貌。但亨伯特也很清楚他自己即将到来的堕落,他觉得自己“悬在肉欲深渊的边缘”。而从传统释经学的意义而言,花园象征着自然、爱情、人类的福祉和精神事实(Ryken,Wilhoit&Longman 1998:317)。显然,小说中的伊甸园已经在亨伯特的魔鬼欲望中堕落了。

另一方面,亨伯特的领地经常被这样或那样的外来者入侵。小说中充满了安静祥和的花园意象,但总是有某个入侵者打扰这份宁静。花园是封闭的,但在《圣经》中,它对上帝开放。上帝可以随时光临他创造的花园。但是,在亨伯特的伊甸园中,上帝是一个入侵者的形象。在他第一次企图占有洛丽塔而几乎得手时,他“一直提心吊胆,生怕上帝会采取什么行动来加以搅扰”(90)。这时的亨伯特有意对抗上帝。上帝不是来拯救他出罪恶深渊的弥赛亚,而是让他加快罪恶行为的催化剂。

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制造了一个伊甸园的神话,将亨伯特描绘成一位迷途的亚当。他的厌女癖倾向使他将所有罪责推向了无辜的夏娃。在与安娜贝尔的爱情以悲剧收场之后,他一直试图重现伊甸园的爱情。在酒店的房间里,他从镜子中看到了反射出的伊甸园,看到了夏娃和安娜贝尔两个形象重叠在一个巴黎妓女身上(Goldman 2004:92)。当洛丽塔流露出青春期对男孩子的朦胧情感时,在亨伯特心中本来像百合一样纯洁的洛丽塔突然变成了那个低俗的巴黎妓女,牙上沾着口红。亨伯特有意将安娜贝尔,后来的洛丽塔和巴黎妓女相提并论,反映了他对女性深深的歧视。对他而言,堕落的女人,妓女和洛丽塔是同一回事——这些人都是邪恶,堕落,也使人堕落的(Goldman 2004:92)。

然而,《圣经意向辞典》对夏娃的定义做了另一番解释。以往对夏娃的负面评价集中在她是第一个堕落的人类。传统意义上,人们认为夏娃是一名女性诱惑者的形象。但在《创世纪》中对堕落的描述里,夏娃并不曾诱惑亚当。她先吃了禁果,“她给了她丈夫一些,他吃了”(创3:6)②。这里并没有出现诱惑的描述。保罗使人们注意到夏娃是受到蛇的诱惑,重点原因是撒旦的欺骗力量,而不是夏娃本身的罪行。人类的堕落始于亚当,而非夏娃(Ryken,Wilhoit&Longman 1998:247)。

亨伯特将自己伪装成伊甸园中的亚当,来掩盖他的魔鬼欲望。他拒不承认自己性侵者的角色,并将自己在伊甸园中的堕落归咎于洛丽塔诱人的魔力。他将洛丽塔塑造成现代的夏娃,而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无助的亚当(Goldman 2004:93)。为了进一步完成这个现代伊甸园的神话,纳博科夫安排洛丽塔在分娩时难产,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上帝对夏娃的诅咒应验在洛丽塔身上,使这个现代夏娃最终成了魔鬼欲望的牺牲品。

三、失落的天堂③

伊甸园本来是一个安宁祥和之处,但亨伯特心中的伊甸园充斥着欲望和诱惑。洛丽塔手中的伊甸园红苹果闪耀在他眼前,也在他心里。正如亚当抗拒不了禁果的诱惑,而与夏娃一起被上帝驱逐出伊甸园,亨伯特也屈从于内心的欲望,而与洛丽塔踏上了流浪生涯。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文学作品中,伊甸园往往是人类充满欲望和失却童真的地方。亨伯特一直试图在自己心中建立一个伊甸园,他作为无辜的亚当,与他诱人的夏娃们尽情嬉戏。

在洛丽塔第一次“引诱”他之后,他想象出一幅图画来表达他的狂喜。图画中出现的蛇、天堂和苹果的意象为他与洛丽塔的交合描绘出了一幅伊甸园的背景(Goldman 2004:91)。尽管他们争吵不断,他还是把他们的旅行称为天堂。他们的争吵和洛丽塔的抗议不过是“天堂里的冰山”。他将他们的旅馆房间称为“天堂里的监狱”。即使他后来认识到自己对洛丽塔的伤害而忏悔时,他的自白的第一句话是“在我们的第一次旅行——天堂里走过的第一遭”。

然而,亨伯特的天堂注定要失去。早在“着魔的猎人”(一旅馆名)中,他就意识到洛丽塔根本不是安娜贝尔,无法重现他少年时的天堂。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天堂——“一座天空充满了地狱之火的颜色的天堂——但仍是一座天堂”(262)。天堂里不应该有罪恶。亚当和夏娃之间,他们与上帝之间本应毫无嫌隙。身体与灵魂和谐安乐。可是,亨伯特在他的天堂里总是失眠、焦虑和不安。他的天堂也总是被外人惊扰。当他和洛丽塔被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发现赤身裸体躺在山岗上,他们的惊惧就像亚当吃了禁果后,猛然发现自己的裸体时的惊恐羞愧一样。

亨伯特的致命错误在于他拒绝赋予洛丽塔独立的身份与权力。他固执地将她禁锢在自己的主观意象中,最终使他的天堂土崩瓦解。当上帝为亚当创造了夏娃,他的本意是给亚当一个伴侣,来陪伴他,帮助他。然而,亨伯特违背了上帝的良好初衷,在自己伪造的天堂中圈禁和奴役洛丽塔,最终将他们两人一同毁掉。到小说快要结束的部分,他才意识到洛丽塔心中“还有一个花园,一道曙光,一座宫殿的大门”,他“被明确无疑地禁止进入这片区域”(456)。至此,他才发现洛丽塔其实不曾住在他想象的天堂里,他更不曾出现在她心里的花园中。这份感悟最终使他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忏悔。这个迷途的亚当用他的生命为自己赎了罪,最终重新建成了自己心中的天堂。

结语

在亨伯特失去他少年时的挚爱——安娜贝尔之后,他一直试图寻找她的替身。纳博科夫在亨伯特的心中描绘了一座伊甸园。在这里,这位亚当与他的夏娃们上演了一幕幕的爱恨情仇。安娜贝尔作为第一个,也是亨伯特心中最完美无瑕的夏娃,成为后来夏娃的前身。洛丽塔,这位本来天真无邪的少女,在亨伯特这位邪恶的亚当的心中成为引诱其犯罪的夏娃。因为违背了《圣经》中上帝的本意,亨伯特心中虚构的伊甸园注定会失落。也只有他认识到自己的罪行,他心中完美的伊甸园才会重现。《洛丽塔》中伊甸园的主题贯穿始终,在亚当与夏娃的爱欲纠缠中,人性的罪恶被展露无余,只有荡涤心中的罪恶才能重拾伊甸园的美好。

注释

① 本文所引用的小说中文部分出自主万翻译的《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文内只给出该译著的页码,下文不再标注。

② 本文所引用的圣经内容源于圣经的《创世纪》,下文不再标注。

③因为原文多处使用了paradise一词,可以翻译成天堂,和伊甸园(Eden)的意义基本相同。

Goldman,E.(2004).“Knowing”Lolita:Sexual Deviance and Normality in Vladimir Nabokov’s Lolita[J].Nabokov Studies (8).

Jenkins,J.L.(2005).Searching High and Low:Unholy Quests for Lolita[J].Twentieth-Century Literature(2).

Long,L.S.(1989).The Marginal Imagination:Exile and Narrative in Vladimir Nabokov’s American Novels[D].Harvard University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

Ryken,L.,Wilhoit,F.C.&Longman,T.(1998).Dictionary of Biblical Imagery[M].Downers Grove:Inter Varsity Press.

2013-12-24

李 莹(1974-),女,满族,天津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亨伯夏娃伊甸园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伊甸园
愧疚
伊甸园
谢欣:伊甸园ENED
四眼
论《洛丽塔》中迷失的知识分子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解读
维密天使助阵夏娃的诱惑“蜕变”大秀